1樓:釋妙偉
惑,為煩惱之別稱。即依有漏道、無漏道之力斷除煩惱,便惑障不生起。又作斷結(結使,為煩惱之異名)、斷障、離染。
由無間道能斷除煩惱,由解脫道能證得涅盤(菩提)之真理,兩者合稱為斷惑證理,略稱為斷證。 部派佛教系以斷盡煩惱,悟得阿羅漢果為目的,故於『見道』斷除思想上之錯誤、知識上之迷惑(即迷理惑,或稱見惑);於『修道』斷除人性根本屬於情意之惡德(即迷事惑,或稱修惑)。因見惑能在短期內速斷,修惑則須長期修行始能次第斷除,故斷見惑稱為頓斷,斷修惑稱為漸斷。
斷煩惱有兩種,一為聖者生起無漏智,徹底斷除煩惱之種子,使不再生起,此稱無漏斷或畢竟斷;一為凡夫修有漏之六行觀,相對觀上地與下地,而斷下地之煩惱,或壓抑煩惱之現行,此稱有漏斷或損伏斷。又依俱舍論卷二十一載,所有存在之事物(十八界),由斷惑可分為三斷,其以見道斷者,稱為見所斷,又作見道所斷、見斷;以修道斷者,稱為修所斷,又作修道所斷、修斷;如無漏法亦可不斷者,稱為非所斷,又作非斷、不斷。 如何斷煩惱,有四種情形,此謂斷惑四因。
其中,前三者系斷見惑之因,後者系斷修惑之因。見惑有苦、集、滅、道等四諦所斷之別,其四諦亦各有二類,苦、集二諦下有自界緣惑、他界緣惑二者,滅、道二諦下有有漏緣惑、無漏緣惑二者。表解如左。
(一)遍知斷,即斷除見惑中之苦、集二諦下之自界緣惑與滅、道二諦下之無漏緣惑;自界緣惑系僅以自己所住之境界為物件而起之惑,無漏緣惑則為以無漏法之滅、道二諦為物件所起之惑。此二惑均為迷於四諦理之惑,故若遍知各所緣(所迷之物件)之理,則惑即可斷除。例如苦諦下之惑,由遍知苦諦之理而斷;集諦下之惑,由遍知集諦之理而斷。
(二)能緣斷,即斷除苦、集二諦下之他界緣惑。例如在欲界者,以色界等為物件而起惑,為他界緣惑。他界緣之惑為自界緣惑 之所緣,故斷能緣之自界緣惑,則所緣之他界緣惑自亦斷除。
(三)所緣斷,即斷除滅、道二諦下之有漏緣惑。有漏緣惑以無漏緣之惑為所緣,故斷所緣之無漏緣惑,能緣之有漏緣惑亦自然斷除。(四)對治斷,即指修惑唯以對治道斷除之。
在九地各九品之中,上上品之惑以下下品之道能對治,下下品之惑以上上品之道能對治。 斷惑依其性質,復分為二斷:(一)自性斷,即如煩惱本身,其性質染汙者,若自體不再起,則能自然斷除。
(二)緣縛斷,又作所緣斷、離縛斷。如有漏善或色法等,由於成為其煩惱之物件,而為煩惱所束縛,故並非斷其自體,而系斷除能緣能縛之煩惱,始得解脫。 大乘唯識宗主張,依邪師、邪教、邪思惟而起之分別起煩惱,為見所斷;與生俱來之煩惱,即俱生起之煩惱,為修所斷。
斷除見所斷煩惱之種子,為初地入見道時;斷除修所斷煩惱之種子,則為金剛喻定時。 總言之,俱舍宗承認有漏智慧斷惑,但經部、唯識宗則主張有漏智僅能制伏煩惱現行,而不能斷其種子。因此,俱舍宗主張有漏、無漏之無間道皆能斷惑,稱為斷道;相對於此,唯識宗主張加行智與有漏道是伏道,並非斷道,但根本智、後得智與無漏道是伏道亦是斷道(斷道為對治道,即斷煩惱之道)。
成唯識論卷八並提出自性斷、離縛斷、不生斷等三斷說,依次能斷除染汙、有漏善與無覆無記、諸惡趣與無想定。成唯識論了義燈卷五則舉出四斷說,即自性斷、相應斷(指其自體雖非染汙,但因與煩惱相應而成為染汙之有漏八識等,一旦斷除相應之煩惱時,即可從煩惱之繫縛中解脫)、緣縛斷與不生斷。 此外,三論、華嚴、天台等宗主張,所有存在之真相為覺悟之本體,雖言斷煩惱,但畢竟仍是無斷。
密教則認為顯教之斷惑,乃視一切煩惱為過患(禍害),藉修道而以始覺之智斷除之,此為過患斷;密教之斷惑則視煩惱與本覺之德無二,故悟其本無(本來即無)即為斷煩惱,稱為功德斷。〔大毗婆沙論卷五十
一、卷五十
三、俱舍論卷十
六、卷二十
五、順正理論卷
六、成唯識論卷
十、瑜伽師地論卷五十
四、卷五十
九、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
九、大乘義章卷九〕
思惑是什麼?貪、嗔、痴、慢、疑、惡見,生生世世累積的習氣,俱生煩惱。合起來這是四住,見叫一住,思裡面有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四住了,合起來是煩惱障,通常我們也稱為見思煩惱。
2樓:匿名使用者
依劍兄您好:
這個在南禪七日的第22盤中有,而且很對我們的機緣思惑---貪、嗔、痴、慢、疑的習氣無始來太重基本是慢慢斷的----事非頓除,依次第盡
見惑--有明師錘鍊,依照經典,深刻反省,加以修行我們這一生是絕對有機會的
還有,注意 欲界有欲界的見思惑
色界有色界的.....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
這個在看字典或佛經中要注意,物件不同
細微的層次是不同的..........
其他的,建議讀一讀,《如何修證佛法》
理路明,則妄心死,正好一心念佛
縱然思惑未斷,也可憑願力,善行,見地,功夫,..
蒙彌陀接引的,
那時同遊極樂,並肩於彌陀坐下聽法
豈不快哉..........
3樓:不知山人
南無(梵namas,巴namo,藏phyag-h!tshal ba)意譯歸命、敬禮、歸依、救我、度我等義,是眾生向佛至心皈依信順的話。音譯又作南謨、南忙、那模、娜謨、納莫、曩謨。
歸依阿彌陀佛之意。觀無量壽佛經疏卷一(大三七·二四六中):『無量壽者,乃是此地漢音。
言南無阿彌陀佛者,又是西國正音。又南者是歸,無者是命,阿者是無,彌者是量,陀者是壽,佛者是覺。故言歸命無量壽覺,此乃梵漢相對,其義如此。
』另梵本阿彌陀經謂,阿彌陀有無量壽(梵amita^yus ,音譯作阿彌多廋遮)、無量光(梵amita^bha ,音譯作阿彌多婆)二義,玄奘譯之稱讚淨土經亦准此區分;然鳩摩羅什譯之阿彌陀經均譯為『阿彌陀』而不別之,又支婁迦讖、支謙、慈賢等歷代譯經家亦然。此外,深勵之阿彌陀經講義謂,古來翻譯阿彌陀之梵語為無量壽、無量光,全稱為『歸命無量壽覺』,即南無阿彌陀廋晒佛陀耶(梵namo amita^yus/ebuddha^ya ),亦即表示歸敬無量壽佛;若以阿彌陀婆耶(梵amita^bha^ya )表之,則為歸依無量光佛之意。
稱念六字名號,願生西方淨土,乃廬山慧遠等所倡,當時非純粹稱名往生,乃藉稱名而便於觀想,為專注思惟而唸佛,後歷曇鸞、道綽至善導即倡『唸佛往生』,而主張他力唸佛。六字名號乃攝彌陀因位之萬行、果地之萬德,以成就其體義、德用,故功德效驗甚大。無量壽經謂,稱一聲此名號,具足無上功德;觀無量壽經謂,但聞佛名,能除無量劫生死之罪;阿彌陀經謂,唸佛之行者,可得六方恆沙之諸佛護念之。
〔無量壽如來修行供養儀軌、觀經疏玄義分、贊阿彌陀佛偈(曇鸞)〕
斷是斷除。惑指內心的迷亂狀態。為妨礙開悟之心理作用的總稱。包含對事與理之迷惑。
見惑是見解上的迷惑錯誤,如身見(執著身體為實有的邪見)、邊見(遍於一邊的惡見。如有人固執人死之後為斷滅,沒有後世,叫做斷見或無見。又有人固執人死之後仍是為人,豬馬牛羊死後仍是為豬馬牛羊,叫做常見或有見。
這些執斷執常的見解,都遍於一邊)、邪見(1撥無因果之見叫做邪見。2.凡是不合正法的外道之見都可叫做邪見)、見取見(執著自己的見解,安住不捨,而且強非為是,即近於普通人的成見)、戒禁取見(執行邪戒卻以為是正戒)等**正見是。
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錯誤,如貪(多求無厭的意思)、嗔(惱怒打罵傷害別人)、痴(又名無明,不明白事理的意思)、慢(驕慢)、疑(狐疑不信)等五煩惱是。
佛教裡所講的三大煩惱分別是什麼意思?
4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裡所說的三大煩惱分別是無明煩惱,見思煩惱,塵沙煩惱。具體如下:
1、無明煩惱
「無明煩惱」又叫「無明惑」,是佛教用語。無明煩惱是根本煩惱,能障蔽中道實相的道理,菩薩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無明斷盡,就成佛。
佛菩薩把障礙分成三大類,叫做煩惱,三大類的煩惱。第一個是無明煩惱,無明煩惱就是現代科學家發現的波動的現象,也就是心動念。這種念動是極其微細,這個起心動念本人完全不知道,連八地以前的菩薩都不知道。
這個極其微細的波動,在佛學裡有個名詞叫無始無明。無明加一個無始,這兩個字加得妙!無始是什麼?
沒有開始,也沒有理由。要說:為什麼它會動?
為什麼會有這一動?愈問就愈糟糕,為什麼?愈問它動得愈厲害,波動得愈厲害。
別管它,隨它去吧!它慢慢就降溫,它就變成不動,不動就還源了。你可不能找它的原因。
所以第一個動,那個微細的東西叫無始無明,從它以後就有因、就有果,第一個沒有因,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別去追究它,愈追究就愈往裡面鑽,鑽進去就出不來,就壞了,這是無明煩惱。
2、見思煩惱
見惑和思惑。依小乘俱舍宗來說,是以迷理和迷事來分別見思二惑,迷於理而起之惑如身見邊見等**正見,叫做見惑,迷於事而起之惑如貪嗔痴等五煩惱,叫做思惑。
依大乘唯識宗來說,則以分別俱生之二起來分別,分別起的煩惱障和所知障是見惑,俱生起的煩惱障和所知障是思惑。此二惑是正受三界生死的因,斷此二惑才能免三界的生死。斷的次第,須先斷見惑,次斷思惑。
斷見惑之位,叫做見道,斷思惑之位,叫做修道,二惑皆斷之位,叫做無學道。
3、塵沙煩惱
迷於界內外恆沙塵數法所起之惑障,稱塵沙惑。二乘斷除見思惑後,易著於空觀而未能進一步了知眾生之塵沙惑,及對治教化法,故此惑又稱著空惑,致妨礙出假利生,化度眾生。此惑為二乘趨入菩薩間所斷,又稱別惑,但通於界內外,須假觀破之.
是執著於空,迷於界內外塵沙數法,障出假利生。此惑通界內外。界內通二乘有,以見思為體。界外只限於菩薩所斷,所以又叫別惑。
擴充套件資料
三惑是和三諦是相應的,即不明瞭空諦理起見思惑,不明瞭假諦理起塵沙惑,不明瞭中諦理起無明惑。所以明瞭三諦理,斷三惑,即證三智,成三德。但是三諦是實相的三方面,空、假、中,都是一實相的全體。
空顯破情之德,假顯立法之德,中顯絕待之德。
所以說空,假、中就在其中,非是和假、中相對之空,而是和假、中相即之空,於是一空一切空。說假、說中,同樣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這就是三諦圓融。
三諦圓融所以證一諦即證三諦。三智是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一切智是於色心依正一切諸法通達畢竟空寂之理,即空諦智。道種智是了知一切種種差別的道法,即假諦智。
一切種智是於一切諸法上通達本有性德之體,即中諦智。在四教的別教中,三惑其體各別,因而次第斷除,三智也次第發得。就中先修空觀,破見思惑,得一切智,證真諦理。
次修假觀,破塵沙惑,得道種智,了知假諦恆沙法門。
後修中觀,破無明惑,得一切種智,證中道法身。這樣,由隔歷的次第三觀斷三惑、得三智。然而在圓教就不這樣,三諦既然圓融,而能障蔽它的三惑也就同體,即就迷於絕對理的一惑,把它的粗分叫作見思,細分叫作塵沙,極細分叫作無明。
一惑即三惑,所以起一惑即障蔽三諦,粗分的見思障蔽空諦,細分的塵沙障蔽假諦,極細分的無明障蔽中諦,其實,卻是一心三惑,又稱為同體三惑。斷一惑即斷三惑,得一智即得三智,這稱為「三惑頓斷」,「三智一心中得」。
但就斷惑的漸次上,先在十信位斷見思和塵沙,其中初信斷三界的見惑,次六信斷三界的思惑,後三信斷界內外的塵沙惑。從十住位的初住以後到十地漸次斷無明一品,證中道理一分,即斷四十品惑。更破一品無明,進入等覺位。
再進而破第四十二品無明,發究竟圓滿的覺智,智斷二德圓滿,即為圓教的妙覺果位。
南無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佛教中「南無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
南無 就是皈依 敬禮的意思,阿彌陀佛 是一尊佛的名字,它的意思 是 無量光 無量壽 等等意思 是佛教偈語,意為 皈依我佛 namo amituofo 歸命自性常寂無量光壽佛 就是佛教的一句口頭禪 不是生產者,只是佛法的傳遞工 佛教中 南無阿彌陀佛 是什麼意思?南無 是梵文 的音譯,讀作那謨,亦有譯作...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阿彌陀佛和南無觀世音菩薩
1.我們凡夫多分別 多執著。其實沒有那一法不是這一法,是法平等 無有高下 金剛經 那一法契合您的心性,對於您有功效 對於您就是無上 最高 甚深微妙法。2.沒有那一佛不是那一佛。早就是佛,是觀音如來古佛,是正法明如來,是一切功德山王如來,是未來的 阿彌陀佛 3.唸佛唸咒是我們內心對佛菩薩的渴求 也是對...
南無阿彌陀佛初一,十五怎麼上供,南無阿彌陀佛能在家裡供嗎
南無阿彌陀佛!來點香,自一杯淨水,供鮮花和水果bai。凡遇佛菩薩du紀念日或初一zhi 十五時可dao 準備鮮花 水果供養。若要放供菜,可以六樣,初碗,加一碗飯為宜。如果自己飲食十分充足的話,食物的 薦新 應該選擇最好的素食 忌用葷腥 來供。我每天念口號十分鐘南無阿彌陀佛初一十五吃素這樣可以嗎,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