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傣族地理環境與飲食文化的關係,詳細的

2021-05-05 17:01:28 字數 5416 閱讀 9422

1樓:沈穆勳

西雙版納位於雲南南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境內,北緯21°08′~22°36′,東經99°56′~101°50′.屬北迴歸線以南的熱帶溼潤區.由於入射角高,冬至時分高度角最低為45°本區熱量豐富,終年溫暖,四季常青。

具有「常夏無冬,一雨成秋」的特點。一年分為兩季,即雨季和旱季;雨季長達5個月(5月下旬—10月下旬),旱季長達7個月之久(10月下旬—次年5月下旬),雨季降水量佔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本區熱量豐富,終年溫暖,四季常青。

又因距離海洋較近,受印度洋西南季風的控制和太平洋東南季風的影響,常年溼潤多雨,所以森林繁茂密集,植物盛多.因此西雙版納被譽為「植物王國」.2023年10月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接納西雙版納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國際生物圈保護區。

從世界地圖上一眼看去,會發現在西雙版納同一緯度上的其他地區幾乎都是茫茫一片荒無人煙的沙漠或戈壁,惟有這裡的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像塊鑲嵌在皇冠上的綠寶石,格外耀眼。在這片富饒的土地上,有佔全國1/4的動物和1/6的植物,是名副其實的「動物王國」和「植物王國」。

西雙版納境內共有植物二萬多種,其中屬熱帶植物5000多種,有食用植物一萬多種,野生水果50多種,速生珍貴用材樹40多種。

西雙版納屬熱帶季風氣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一年內分乾季和溼季,年平均氣溫在21℃。乾季從11月至翌年4月,溼季從5月至10月。終年無霜雪。

年霧日達108—146天。景洪地區極端最高氣溫達41.1℃,極端最低氣溫2.

7℃,常年適於旅遊觀光。 西雙版納因地處北迴歸線以南的熱帶北部邊緣氣候型別為熱帶季風氣候,山區為**帶季風性溼潤氣候,終年溫暖、陽光充足、熱量豐富、溼潤多雨,具有「長夏無冬、一雨成秋」的特點。一年只分為雨季和旱季兩季。

雨季長達5個月(5月下旬——10月下旬),旱季則長達7個月之久(10月下旬——次年5月下旬)。雨季降水量佔全年降水的80%以上。

這樣的地理環境,決定了西雙版納的主要農作物為水稻,因而,當地的人們以此為主食。

2樓:

看了你的回答記錄,說的都挺好的。我幫你找了,沒找到你們版納的,但找到了德巨集的,不知道合不合用,發部分給你看看。

........................

由此不難看出,飲食在人類社會演化及其文化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而所謂文化,是人類對自然界適應性的積累,它表現為人類行為的式樣。因此,各式各樣的文化,都與孕育了該種文化的自然狀態——環境——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決定了該種文化的個性。

這種個性,是在歷史過程中沉澱而成的。飲食文化,是人類對食物環境中生產物的依存而形成的,因此具有特別鮮明的個性。當然,作為中國飲食文化組成部分的傣族飲食文化也就毫無例外具有了與其他飲食文化不同的特徵。

.....................

傣族,是雲南特有的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巨集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自治縣,其餘散居雲南省的新平、元江、金平等30餘縣,據2023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傣族人口數為1158989.

....................

傣族飲食的結構

傣族的飲食與飲食結構由其居住的環境決定: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地處橫斷山脈的南延部分,位於北緯23°53′——25°50′,東經97°32′——99°45′之間,地勢北高南低,平均海拔800——2000米,主要河流有大盈江、瑞麗江、怒江及芒市河、南宛河等。全州屬南**帶低緯度雨林型溼熱氣候,年平均氣溫18.

4——20°c,其氣候特點是: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霜期短、熱量充足、雨量充沛。年均日照2218——2453小時,年降水量1400——1800毫米,全州壩子平坦,土地肥沃,加之傣族依水而居,灌溉便利,益於種植水稻和多種經濟作物。

傣族是最早栽培稻穀和最早進行犁耕的民族。「芒市穀子遮放米」也為雲南人民所稱譽,正是由於這樣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決定了德巨集傣族主食以大米為主,喜食酸、辣、苦(涼)。三者皆可助開胃化食,消暑解毒殺菌,而且傣族還能用稻米加工成各種各樣的食品,如富有民族特色的「竹筒飯」 、「菠蘿飯」等,風味獨特,遠近知名。

.......................

.......................

.......................

傣族民間食用昆蟲最富特色的是用酸螞蟻拌成的冷盤,既消暑,又開胃。酸螞蟻是生長在怒江兩岸的一種黃螞蟻,因為在其腹下生有一個透明的儲酸小黃球,故稱酸螞蟻。酸螞蟻的巢都築在一種豆種植物的枝和幹上。

巢是用螞蟻吐的絲狀物將植物葉子連線在一起做成的,呈倒圓錐形掛在植物的枝幹上。大約螞蟻窩約有一尺左右。捕獲酸螞蟻大約在立夏以後,捕時很簡單,只要發現螞蟻的巢,順著根一刀割下即可,然後用膠泥封住螞蟻的進出口,就可全窩捕獲,食用時將螞蟻窩頻頻搖動,使巢中的螞蟻儲酸球碰破,互相沾在一起,然後破巢如盤,加鹽和辣椒拌合,即可食用。

食用時酸辣可口,經常食用,有治瘴毒,殺蟲的功效。

在德巨集傣族民間除普遍喜食螞蟻外之外,還喜食螞蟻蛋,以蟻子作醬,周代宮廷即有之,取螞蟻蛋時,先把螞蟻趕走,然後把螞蟻蛋洗淨,晒乾,與雞蛋和在一起炒,其味鮮美,當然也有直接用醋生拌螞蟻蛋做成冷盤食用,這可能與其口味嗜酸有關。

3樓:匿名使用者

西雙版納屬於熱帶地區,長夏無冬,物產也比較豐富,一年四季的食物都不會又短缺的時候。

1.因為地處熱帶,人們需要使用一些酸、辣、涼的食物來幫助消化與排汗,所以版納地區的食物多偏於酸辣。同時也因為其屬於熱帶季風氣候,所以比較適合種植水稻,一般是一年三熟,海拔稍微高點的地區一年兩熟。

現在最好吃的大米是勐海、猛混、勐遮的大米,屬於貢米哦~

2.版納物產豐富,天然去雕飾,大部分的野生菜餚均可用水沖沖去除灰塵即可,可生吃也可做熟了吃,能生吃的菜多半是清涼解毒的。而讓大部分人看起來不能吃的比如蚱蜢、肉蛆、剁生、螞蟻蛋也是由於當地的地理環境所致。

4樓:徐韌喆

溼熱的氣候,盛產菠蘿、稻米和竹筒,於是**有菠蘿飯和竹筒飯

傣族衣食住行的特點與地理環境的關係

5樓:匿名使用者

西雙版納屬於熱帶地區,長夏無冬,物產也比較豐富,一年四季的食物都不會又短缺的時候。

1.因為地處熱帶,人們需要使用一些酸、辣、涼的食物來幫助消化與排汗,所以版納地區的食物多偏於酸辣。同時也因為其屬於熱帶季風氣候,所以比較適合種植水稻,一般是一年三熟,海拔稍微高點的地區一年兩熟。

現在最好吃的大米是勐海、猛混、勐遮的大米,屬於貢米哦~

2.版納物產豐富,天然去雕飾,大部分的野生菜餚均可用水沖沖去除灰塵即可,可生吃也可做熟了吃,能生吃的菜多半是清涼解毒的。而讓大部分人看起來不能吃的比如蚱蜢、肉蛆、剁生、螞蟻蛋也是由於當地的地理環境所致。

6樓:tzh陶長華

傣族一般居住在雲南地區,那個區氣候溼熱,地形起伏較大,雨熱同期,因而該區域多生產水稻,食大米,且山區竹子豐富,因而多住吊腳竹樓,避免過於潮溼。傣族多穿寬大裙裝,通透,涼爽。

7樓:匿名使用者

傣族主要聚居區在雲南,雲南的地理位置(經緯度)決定了它的氣候,屬於**帶季風氣候,氣候條件和地形條件影響當地的植物和作物的種類和季期,這影響飲食,氣候條件又可以直接影響到穿衣,地形屬於雲貴高原區,加上潮溼的氣候,住吊腳樓是當地的特色也是這些決定的,地質條件山區多等決定它必然沒有平原地區那麼發達便利的交通,一定的生活習慣穩定下來之後又會促使形成當地獨特的人文環境。不妨具體聯絡事物和地理要素結合起來,更方便理解、

8樓:匿名使用者

是有很大的關係啊

你是想問什麼呢

中國地理環境與飲食文化

9樓:百度文庫精選

最低0.27元開通文庫會員,檢視完整內

原發布者:蘭♀尼♀醬

地理環境對我國飲食文化的影響摘要:地理環

10樓:暴風雨中的龍

南甜北鹹東

辣西酸中國人口味之雜,堪稱世界之冠,但也有一定規律可循。有人說南甜北鹹、東辣西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飲食文化的地區差異,同時,也反映了人們的口味於地理環境存在著一定的聯絡。

這一點,從主食結構上也可看出,我國南方氣候溼熱,盛產水稻,因此,以大米為主食;北方氣候相對乾冷,適宜小麥等作物生長,因此,以麵粉為主食。

山西人能吃醋,可謂「西酸」之首。他們吃飯前,往往先把醋瓶子拿過來,每人喝三調羹醋用以「解饞」。改革開放前,每逢春節,別處都**一點好酒,太原的油鹽店卻都貼出一個條子:

「**老陳醋,每戶一斤。」有人來給姑娘說親,當媽的先問:「他家有幾口酸菜缸。

」酸菜缸多,說明家底子厚。另外,福建人、廣西人愛吃酸筍,越酸越能顯出製作者的水平。傣族人也愛吃酸,酸筍燉雞可是一道傳統名菜。

山西等地的「西方人」何以愛吃酸?開啟中國地圖,可知這些地區,特別是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及其周邊地區的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鈣。因而他們的食物中鈣的含量也相應較多。

這樣,通過飲食,易在體內引起鈣質澱積,形成結石。這一帶的勞動人民,經過長期的實踐經驗,發現多吃酸性食物有利於減少結石等疾病。久而久之,他們也就漸漸養成了愛吃酸的習慣。

湖南、湖北、江西、貴州、四川及東北的朝鮮族等地居民多喜辣,我國流傳有「貴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說。貴州人平生所吃辣椒極多、朝天椒、野山椒均不在話下。在川北,聽說有一種辣椒本身不能吃,用一根線吊在灶上,湯做好後,辣椒在湯裡涮涮,就辣得不得了,因此叫「涮涮辣」,四川的「麻辣燙」更是全國聞名,可以說,沒有不辣的四川名吃,四川名吃不辣,也就談不上「名吃」。

如今,人們除了管四川女子叫「川妹子」外,還稱其為「辣妹子」,原因大概也基於此。

喜辣的食俗多與氣候潮溼的地理環境有關。我國東部地處沿海,東北的朝鮮族當地氣候也溼潤多雨,冬春陰溼寒冷,而四川雖不處於東部,但真地處盆地,更是潮溼多霧,一年四季少見太陽,因而有「蜀犬吠曰」之說。這種氣候導致人的身體表面溼度與空氣飽和溼度相當,難以排出汗液,令人感到煩悶不安,時間久了,還易使人患風溼寒邪、脾胃虛弱等病症。

吃辣椒渾身出汗,汗液當然能輕而易舉地排出,經常吃辣可以驅寒祛溼,養脾健胃,對健康極為有利(對當地人而言)。另外,東北地區吃辣還與寒冷的氣候有關,吃辣可以驅寒,魯迅留學時為禦寒也有了愛吃辣的習慣。

我國北部是內蒙古高原,過去新鮮蔬菜對北方人是罕見了,魯迅先生說「膠東的白菜運往北京,便用紅頭繩繫了菜根,倒掛在水果店頭,美其名曰『膠菜』」,就是指此。我國北方地處暖溫帶,冬季寒冷乾燥,夏季溫和多雨,氣溫年較差大,在過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難以過冬,同時又不捨得一時「揮霍」掉,北方人便把菜醃製起來慢慢「享用」,這樣一來,北方大多數人也養成了吃鹹的習慣。

人說蘇州菜甜,其實與無錫的相比,蘇州菜不過是淡。無錫炒鱔糊放很多糖,包子的肉餡裡也放很多糖,對北方人講,根本沒法吃。廣東、浙江、雲南等地居民也大多愛吃甜食。

南方多雨,光熱條件好,盛產甘蔗,比起北方來,蔬菜更是一年幾茬。南方人被糖類「包圍」,自然也就養成了吃甜的習慣。北方人不是不愛吃甜,只是過去糖難得,只好以「鹹」代「甜」來調劑口味了。

雖說北方現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變的。相信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時間的延續,這種鹹甜相對的趨勢會減弱的。

當然,「南甜北鹹、東辣西酸」只是個籠統而又相對的說法,我國地大物博,飲食習慣差異很大,甚至在區域性地區也有許多不同之處,這與各地的經濟發展、民族習俗和個人習性也有重要關係。

地理環境與文明的關係,飲食與地理環境的關係

回頭我給你 飲食與地理環境的關係 地理環境是影響飲食習慣的重要因素。人們的飲食習慣不僅受到地理環境影響,還與當地的物產 文化歷史等一定因素的影響。比如 中國人傳統的飲食習俗是以植物食料為主,主食是五穀,輔食是蔬菜,形成這習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區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的經濟生產方式。靠山食山,靠水食水,窮鄉...

飲食文化的詞語,與中國的飲食文化相關的成語有什麼

魚米之鄉 指盛產魚和稻米的富饒地方。魚米之地 見 魚米之鄉 無米之炊 炊 做飯。比喻缺少必要條件無法辦成的事 與中國的飲食文化相關的成語有什麼?與中國的飲食文化相bai關的成語有很du多,比如接風洗塵 滿zhi漢全席 酒過dao三巡 食不厭精,版膾不厭細 粗茶淡飯權 山珍海味。1 接風洗塵,讀音 j...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作用與影響,地理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哪些影響

地理環境,通常指環繞在人類周圍的自然界,包括地形 地貌 氣候 土壤 生物 水文 自然資源等等,它是人類生活和生產的物質基礎,也是文化形成和發展的基礎。中國的地理環境複雜多樣,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一個國家和民族所處的地理位置 居住地的地理環境對文化的形成有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對早期文化形成更為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