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大風在雨
,故名。由音箱、琴桿、琴絃、絃軸和拉弓組成。音箱木製,呈梯形或長方形,用馬皮或羊皮蒙面。
琴絃系精選兩縷馬尾為之。琴弓用拇指粗細柳條製作,呈半月形。其演奏方法頗為獨特,用指甲或手指關節由內側向外頂弦,高把位時則用指尖觸弦左側,難度較大。雅託噶
2樓:子非魚也非雨
馬頭琴蒙古族民間拉絃樂器。琴用白松木料製作,通身長約1米餘。琴桿呈半圓柱形,平面為指板。
琴桿上端以雕刻的馬頭為裝飾,故名。由音箱、琴桿、琴絃、絃軸和拉弓組成。音箱木製,呈梯形或長方形,用馬皮或羊皮蒙面。
琴絃系精選兩縷馬尾為之。琴弓用拇指粗細柳條製作,呈半月形。其演奏方法頗為獨特,用指甲或手指關節由內側向外頂弦,高把位時則用指尖觸弦左側,難度較大。
雅託噶蒙古族弦鳴樂器。彈撥類。又稱 「箏」、「蒙古箏」。
流行於內蒙古、遼寧、吉林、雲南等地。宋、元時代,宮廷、民間、軍中已廣泛使用。《元史•禮樂志》載:
「宴樂之器,箏,如瑟,兩頭微垂,有柱,十三絃。」南宋孟珙《蒙達備錄》雲:「國王(指木華黎)出師,亦以女樂隨行……多以十四弦箏彈《大官 樂》等曲。
」當時通行的有十三絃和十四弦箏。明、清以來,蒙古族民間、王府、寺廟中流行者弦數不一。現代流行者有十六絃,伊克昭盟十弦、十三絃,烏蘭察布盟十三絃、十四弦,錫林郭勒盟十二絃,雲南麗江十四弦等。
琴體多用整塊木料挖制,蓋拱形木板為面,長130—160釐米。底之左、中、右各開「一」字形音窗,四周及琴面兩端鑲嵌雲捲圖案或全龍影象為飾。張絲絃或羊腸弦,一弦一柱,移動弦柱可以調音。
按五聲音階定弦。音色粗獷、洪亮。奏者席地盤腿,琴體平置腿前,或將琴首端置於右腿上,尾端擱地,亦可設琴腳、支架、平臺,置琴其上。
右手拇指、中指、食指戴骨制指甲撥子,以託、劈、挑、剔、勾、彈等手法撥絃發音;左手指輔以按弦、顫弦、抹弦,食指亦可配合與右手交替彈撥。演奏技巧豐富,表現力較強。20世紀80年代,製成高音十二絃、中音十六絃、低音二十一弦三種改良雅託噶。
高音者清脆明亮,中音者圓潤柔和,低音者渾厚粗獷。三者配合使用,總音域將近四個八度,音量增大,表現力更豐富。常用於獨奏、合奏或伴奏。
是蒙古族民族樂隊的主要樂器。
蒙古琵琶
蒙古族弦鳴樂器。彈撥類。音箱呈瓢形,薄木板蓋面。
板面左 右各開一月牙形音窗,邊沿繪民族圖案, 下部兩側繪雲捲圖案,頭部較長並向後彎,左右各設絃軸兩個。頸部設四相、十 三品,張絲絃四根。常用以獨奏或歌舞 伴奏。
古代宮廷樂隊亦曾用。
蒙古四絃琴
蒙古族弦鳴樂器。彈撥類。《清代宮廷**》稱之「月琴」。
流行於內蒙古東部地區。形制多樣。見於《蒙古族古樂器》一書者,音箱有方形、棗核形、圓形、桃形、六角形或八瓣梅花形等。
薄木板蓋面,有的面板兩側設月牙形或圓形音窗。杆長無品,琴頭以魚尾形、菱形、雲卷形等為飾。音色清脆明亮。
可合奏、獨奏。
恆格勒格
蒙古族膜鳴樂器。又稱「恆格里」,通稱 「蒙古鼓」。流行於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甘肅、青海等省區。
元代盛行於宮廷和民間。清代用於宮廷滷 簿大樂中,多達二十四面。民間用於喜慶節日和歌舞伴奏。
今用於藏傳佛教活動。鼓框木製,高15—20釐米, 兩側各設一金屬小環。鼓身塗硃紅、藍或綠色,繪金色雙龍或花紋圖案。
雙面蒙牛皮或羊皮、馬皮,面徑40—80釐米。有的鼓面繪製龍像。鼓相上粗下細,敲擊處突出,尾部向下彎曲。
演奏時,將鼓繫帶掛在奏者身上,或將鼓置於鼓架,雙手各握一槌敲擊。可行奏、立奏或坐奏。赤峰市民族歌舞團改良的低音、中音、高音恆格勒格已用於合奏和伴奏。
蒙古族大鼓
蒙古族膜鳴樂器。又稱「罐鼓」。鼓身木製,形如倒置的高筒罐。其身塗色,並繪花紋、雲卷 圖案。弧形木板面,中間開直徑約5釐米的圓孔,上蒙皮革。是古代蒙古族軍隊的戰鼓。
3樓:哈倫薩那
馬頭琴,yat kah ,tobshiur,口琴,潮爾、薩滿鼓,四胡,等等很多了,漢字打不了
4樓:蔓珠唦樺
馬頭琴,蒙古箏,口琴,四胡
5樓:守護紅顏傾愛
最著名的就是馬頭琴了。
蒙古族的樂器是什麼?
6樓:狗比人忠
1、馬頭琴
馬頭琴是一種兩弦的絃樂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馬頭形狀的琴柄,為蒙古族人民喜愛的樂器。馬頭琴是蒙古民間拉絃樂器。蒙古語稱「潮爾」。
琴身木製,長約一米,有兩根弦,共鳴箱呈梯形,聲音圓潤,低迴宛轉,音量較弱。
2、胡琴
胡琴,琴類一種,因為**於北方少數民族,古代漢人稱謂北方少數民族為「胡」,從北方傳過來的琴,因此而得名。蒙古族弓拉弦鳴樂器。古稱胡爾。
蒙古族俗稱西納幹胡爾,意為勺子琴,簡稱西胡。元代文獻稱其為胡琴。漢語直譯為勺形胡琴,也稱馬尾胡琴。
歷史悠久,形制獨特,音色柔和渾厚,富有草原風味。可用於獨奏、合奏或伴奏。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各地,尤以東部科爾沁、昭烏達盟一帶最為盛行。
3、四胡
四胡,拉絃樂器,又名四股子、四弦或提琴。蒙古族稱之為呼兀爾,源於古代奚琴。宋代陳暘《樂書》:
「奚琴四胡本胡樂也。」清代用於宮廷樂隊,稱提琴。是北方民族共同使用的一種古老的弓弦樂器。
主要流行於內蒙古地區,其它如山西、陝西、河北、河南及四川等地也見流行。
4、火不思
蒙古族彈撥樂器,見於元代,盛行於明代,清朝列入國樂,清後失傳,建國後重新研製成功。流傳於中國新疆、內蒙古、甘肅北部及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等地。
又名渾不似,「和必斯」、「虎撥思」、「琥珀詞」、「吳撥思」、「胡不思」和「胡撥四」等。民間稱其為胡不兒或渾不似。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河北省和甘肅省北部等地。
四弦、長柄、無品、音箱梨形,明代時民間相當盛行。
5、雅托克
雅托克即蒙古箏。蒙古箏與中原流傳的古箏在構造和技法上基本相同,只是流行於內蒙古的古箏所奏的樂曲均為蒙古族民歌和器樂曲。雅託葛主要是用右手的大指託、劈和食指勾、挑等技巧來演奏單聲部樂曲。
錫盟藝人則用大、食指八度、四度、五度應弦技巧之外,還用大指上下掃和絃。
7樓:怺恆dē蠍
雅托克:即蒙古箏。蒙古箏與中原流傳的古箏在構造和技法上基本相同,只是流行於內蒙古的古箏所奏的樂曲均為蒙古族民歌和器樂曲。
火不思:在明朝文人筆下,火不思有各種譯寫方法,諸如琥珀槌、胡博詞、虎撥思兒之類。元、明時代的蒙古人,上至可汗大臣,下至普通武士,均能自彈火不思唱歌舞蹈。
正統十四年,「也先每宰馬設宴,必先奉上皇(明英宗)酒,自彈虎撥思兒,唱曲,命達區別子齊聲合之。」火不思不僅在蒙古草原上流傳,明代的中原地區也很盛行。不僅北人善彈火不思,內地漢族人民也對此喜聞樂見。
口琴:口琴,亦稱口弦、口簧,鐵製撥奏體鳴樂器。蒙古語稱之為「特木爾·胡爾」。
蒙古人素有彈奏口弦的習俗,尤以婦女為甚。明代以來,口弦在蒙古**中的作用更加突出,被納入了宮廷樂隊。除了以上所列幾件樂器之外,蒙古族原有許多種民間樂器,諸如胡琴、抄兀兒、箏之類,依舊在草原上流傳。
馬頭琴:蒙古民族樂器之一。馬頭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成吉思汗時代,時稱朝爾。
最初的馬頭琴琴箱是用一塊整木刳制而成。後經過加工發展,始將其音箱以四塊木板拼成梯形,面蒙馬皮、羊皮(現改為蟒皮、桐木板等),用白馬尾或尼龍絲作琴絃和弓毛。琴頭、音箱鑲有骨雕裝飾品,並將琴頭雕刻成馬頭狀。
該樂器適用於獨奏、合奏及蒙古族曲藝烏力嘎爾的伴奏等。常用的弓法技巧有分弓、連弓、頓弓、快弓、抖弓、跳弓等;指法技巧有顫指、滑音、柔弦、撥絃、彈弦等。馬頭琴的演奏風格因為地區的不同而各異,如目前流行的科爾沁派、土爾古特(地名)派等。
著名馬頭琴演奏家色拉西曾與周思來總理合影留念,齊.寶力高組建的馬頭琴樂團演奏的《萬馬奔騰》曾為第十一屆亞運會演出。
四胡:又名四股子、四弦或提琴。蒙古族稱之為呼日。
是北方民族共同使用的一種古老的弓弦樂器。主要流行於內蒙古地區,其它如山西、陝西、河北、河南及四川等地也見流行。其四根弦發音是成雙的,兩匹弓毛分別夾在一
二、三四弦之間,張絲絃或金屬弦。四胡不僅能演奏單旋律,同時也能演奏較簡單的和聲音程與復調旋律。有高音、中音、低音之分。
按弦法,有指肚按弦與指甲頂弦兩種,前者多用於高音四胡,後者多用於中、低音四胡。弓法技巧有全弓、分弓、快弓、抖弓、頓弓、擊弓等;指法技巧有抿音、抹音、連滑、墊指音、打音等。藝術家孫良、鐵鋼等人的四胡演奏技巧和理論研究具有一定水平。
哈薩克族--樂器
哈薩克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其**很有特色,樂器種類和樂曲形式也相當豐富。「冬不拉」為彈奏樂器,是哈薩克族民間最流行的傳統樂器,分為高、中、低等十幾種。
冬不拉易學易帶,深受哈薩克族喜愛。拉奏樂器以「庫布孜」為代表,演奏起來聲音類似小提琴,但形狀比小提琴複雜,上端向裡彎,琴腹如勺,腹面張開,背面蒙有羊皮,琴絃用馬尾或牛筋製成。吹奏樂器主要有「思布孜可」,民間藝人最善使用此物,被譽為「心笛」。
這種樂器形似豎簫,吹奏起來音色悠揚柔和。哈薩克族的打擊樂器也有很多,極有特色的是「阿迪託亞克」。這種擊奏樂器由兩個組成一對,演奏時互相擊打,外形類似馬蹄,加之所奏出的效果,哈薩克族稱之為「馬蹄音」。
8樓:匿名使用者
蒙古族傳統樂器主要有馬頭琴、「雅託噶」(「蒙古箏」)、蒙古琵琶、蒙古四絃琴和蒙古戰鼓等。
馬頭琴:
蒙古族民間拉絃樂器。琴用白松木料製作,通身長約1米餘。琴桿呈半圓柱形,平面為指板。
琴桿上端以雕刻的馬頭為裝飾,故名。由音箱、琴桿、琴絃、絃軸和拉弓組成。音箱木製,呈梯形或長方形,用馬皮或羊皮蒙面。
琴絃系精選兩縷馬尾為之。琴弓用拇指粗細柳條製作,呈半月形。其演奏方法頗為獨特,用指甲或手指關節由內側向外頂弦,高把位時則用指尖觸弦左側,難度較大。
雅託噶:
蒙古族弦鳴樂器。彈撥類。又稱 「箏」、「蒙古箏」。
流行於內蒙古、遼寧、吉林、雲南等地。宋、元時代,宮廷、民間、軍中已廣泛使用。《元史•禮樂志》載:
「宴樂之器,箏,如瑟,兩頭微垂,有柱,十三絃。」南宋孟珙《蒙達備錄》雲:「國王(指木華黎)出師,亦以女樂隨行……多以十四弦箏彈《大官 樂》等曲。
」當時通行的有十三絃和十四弦箏。明、清以來,蒙古族民間、王府、寺廟中流行者弦數不一。現代流行者有十六絃,伊克昭盟十弦、十三絃,烏蘭察布盟十三絃、十四弦,錫林郭勒盟十二絃,雲南麗江十四弦等。
琴體多用整塊木料挖制,蓋拱形木板為面,長130—160釐米。底之左、中、右各開「一」字形音窗,四周及琴面兩端鑲嵌雲捲圖案或全龍影象為飾。張絲絃或羊腸弦,一弦一柱,移動弦柱可以調音。
按五聲音階定弦。音色粗獷、洪亮。奏者席地盤腿,琴體平置腿前,或將琴首端置於右腿上,尾端擱地,亦可設琴腳、支架、平臺,置琴其上。
右手拇指、中指、食指戴骨制指甲撥子,以託、劈、挑、剔、勾、彈等手法撥絃發音;左手指輔以按弦、顫弦、抹弦,食指亦可配合與右手交替彈撥。演奏技巧豐富,表現力較強。20世紀80年代,製成高音十二絃、中音十六絃、低音二十一弦三種改良雅託噶。
高音者清脆明亮,中音者圓潤柔和,低音者渾厚粗獷。三者配合使用,總音域將近四個八度,音量增大,表現力更豐富。常用於獨奏、合奏或伴奏。
是蒙古族民族樂隊的主要樂器。
蒙古琵琶:
蒙古族弦鳴樂器。彈撥類。音箱呈瓢形,薄木板蓋面。
板面左 右各開一月牙形音窗,邊沿繪民族圖案, 下部兩側繪雲捲圖案,頭部較長並向後彎,左右各設絃軸兩個。頸部設四相、十 三品,張絲絃四根。常用以獨奏或歌舞 伴奏。
古代宮廷樂隊亦曾用。
蒙古四絃琴:
蒙古族弦鳴樂器。彈撥類。《清代宮廷**》稱之「月琴」。
流行於內蒙古東部地區。形制多樣。見於《蒙古族古樂器》一書者,音箱有方形、棗核形、圓形、桃形、六角形或八瓣梅花形等。
薄木板蓋面,有的面板兩側設月牙形或圓形音窗。杆長無品,琴頭以魚尾形、菱形、雲卷形等為飾。音色清脆明亮。
可合奏、獨奏。
恆格勒格:
蒙古族膜鳴樂器。又稱「恆格里」,通稱 「蒙古鼓」。流行於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甘肅、青海等省區。
元代盛行於宮廷和民間。清代用於宮廷滷 簿大樂中,多達二十四面。民間用於喜慶節日和歌舞伴奏。
今用於藏傳佛教活動。鼓框木製,高15—20釐米, 兩側各設一金屬小環。鼓身塗硃紅、藍或綠色,繪金色雙龍或花紋圖案。
雙面蒙牛皮或羊皮、馬皮,面徑40—80釐米。有的鼓面繪製龍像。鼓相上粗下細,敲擊處突出,尾部向下彎曲。
演奏時,將鼓繫帶掛在奏者身上,或將鼓置於鼓架,雙手各握一槌敲擊。可行奏、立奏或坐奏。赤峰市民族歌舞團改良的低音、中音、高音恆格勒格已用於合奏和伴奏。
蒙古族大鼓:
蒙古族膜鳴樂器。又稱「罐鼓」。鼓身木製,形如倒置的高筒罐。其身塗色,並繪花紋、雲卷 圖案。弧形木板面,中間開直徑約5釐米的圓孔,上蒙皮革。是古代蒙古族軍隊的戰鼓。
蒙古族簡介,蒙古族的資料
蒙古族自稱 蒙古 蒙古 這一名稱較早記載於 舊唐書 和 契丹國志 其意為 永恆之火 別稱 馬背民族 蒙古族發祥於額爾古納河流域,史稱 蒙兀室韋 萌古 等。全世界蒙古族人約為1000萬人。中國的蒙古族人口為581萬人 2000年人口普查 在我國少數民族人口裡排名第六。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 東北三省 ...
蒙古族樂隊有哪些,介紹幾個蒙古族樂隊吧
黑駿馬 藍野樂隊 哈亞樂團 額爾古納樂隊蒙古國的有 游擊隊組合 阿斯 hurd別的暫時想不起來了 這樣可以麼?零點樂隊 鳳凰傳奇 瘦人 杭蓋樂隊等有很多很多 介紹幾個蒙古族樂隊吧 30 蒙古國最著名的搖滾copy 樂隊 胡日德 bai哈仁嘎du 說唱樂隊 digital ice top 永遠zhi說...
蒙古族忌諱什麼,蒙古族忌諱什麼
不在湖 河裡丟入贓物 他們把天視為長生天,一旦天氣不好,就停止一些活動,認為長生天生氣了。蒙古族的忌諱是什麼?蒙古族禁忌有哪些?蒙古族都有哪些禁忌?有哪些習俗?蒙古族習俗 獻哈達 哈達是蒙古族日常行禮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獻哈達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禮節。獻哈達時,主人張開雙手捧著哈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