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民風民俗,煙臺節日風俗習慣

2021-06-09 20:49:04 字數 6321 閱讀 1766

1樓:匿名使用者

煙臺歷史悠久,文化源淵流長,生存在這一方熱土上的先民們在千百年的歷史長河中,以其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為內涵,創造產生了許多主題明確、內容簡練、通俗易學、便於普及流行的民俗風情。文化方面有跑旱船、跑驢、踩高蹺、舞龍、膠東大秧歌等;日常生活習俗如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春節等。

京劇 京劇本來是中國的國粹,是全國性的主要劇種之一? 清中葉以來,以西皮、二黃為主要腔調的徽調、漢調相繼進入北京, 合流演變為京劇。煙臺是京劇之鄉,歷史上煙臺的京劇票友在 國內是很有影響的。

京劇票友的"同樂處"、"同樂園"非常活躍。 不少京劇大師到煙臺唱戲,同煙臺的京劇票友建立了良好的關係。 煙臺市民從呀呀學語的童稚,到八十多歲的老人,不分男女老少, 很多人都喜歡京劇。

煙臺的少年宮公園,每天都坐滿了前來娛樂的人們, 自帶京胡、自由搭檔,你方唱罷,我又登場,梅派、荀派、周派、程派, 各派唱腔不絕入耳。京劇已經深入到千家萬戶,成了煙臺人生活的一部分。

添喜 嬰兒降生,山東俗稱"添喜",要在門口掛一塊紅布, 還有紅棗、栗子、花生等物。標誌添喜。

向產婦的孃家報喜是生育禮俗的重要組成部份,從前有身份的人家派 傭人去,一般人家派弟兄去,現在多是女婿親自前去。一般在嬰兒降生的第三天,也有當天或者第二天報喜的。

舊時膠縣生男孩第三天報喜,女孩第六天報喜。去時帶1斤重的饅頭20個, 孃家必須全留下,否則小孩不好養;孃家要回上19個雞蛋、4碗小米。路上碰到的第一個人要送紅雞蛋,這叫做"人人喜"。

蓬萊縣生男孩帶公雞去報喜,生女孩報喜用母雞。

鄒縣男孩報喜用一本書, 女孩報喜用一朵花。此外還給鄰居親友送"報喜蛋",即染紅色的雞蛋。孃家和親友鄉鄰前來祝賀新喜,叫做"送粥米"或"送湯米"。

通常親友和鄉鄰在看到挑紅或者收到喜面後,就要給產婦送些雞蛋、麵粉、小米、點心等禮品, 在過去這既是人情,也帶有鄰里相助的性質。有些地方,主家要回贈幾個紅雞蛋,以表謝意。 以後在嬰兒滿一月、百歲(一百天)和一週歲都有不同的慶賀活動。

2樓:白羊

煙臺的民風民俗是什麼簡單一些

3樓:匿名使用者

您現在的位置: 煙臺頻道》煙臺民俗 ·絢麗多彩的山東秧歌·膠東古老的食俗謠·膠東民間的語言禁忌·立春,春節,元宵節·膠東民俗-農民習俗 ·牟平方言:「椅子」與「日子」·剪紙的品種與民俗作用·有事為什麼不搭棚·膠東民俗-民間禁忌·膠東民俗的百年流轉 ·膠東紙鬥·詳解山東廟會·特色鮮明的民俗風情⑥:

歲時節令·特色鮮明的民俗風情⑤:生死禮儀·特色鮮明的民俗風情④:婚姻嫁娶·特色鮮明的民俗風情③:

飲食宴請·特色鮮明的民俗風情②:果農蠶民·特色鮮明的民俗風情①:沿海漁民·走到馬藺崗,想起他二姨來了 ·半鬥麥子沒推下面來·正月不剃頭·大喜子媽媽吃麵·芝罘風土人情·煙臺民俗――漁民習俗·煙臺民俗――添喜·堂號印章·山東傳統節日·榮成漁民的穀雨節儀式及其演變·榮成的漁家習俗·**漁民生活風俗·膠東民俗-農民習俗·嫁定婚·話說萊陽的「沁兒」 http:

//www.shm.com.

cn/yantai/node_4289.htm這個**上有詳細的介紹,太多了自己看吧

4樓:搬弄視飛

煙臺民俗,蘆洋祭祀大典現場。

煙臺節日風俗習慣

5樓:小胖子不愛洗澡

1、亂歲

舊時煙臺有個說法,每到臘八之後,人間的

神仙都會上天過年,此時沒有神仙檢視的人間,有些事平時不能做的這個時候就可以做了。

古時結婚彩禮需要準備的相當豐 厚而結婚的過程又非常繁瑣,所以一些貧困家庭就會選在這個時候給子女舉辦婚禮,以期少給些彩禮又能迅速地把婚禮辦完,還不會被神仙指責。這種在臘月裡舉辦簡單婚禮的做法,人們統稱為「亂歲」。

2、忙年

在煙臺大部分的農村地區,一過臘八節就開始了忙年,但是真正全家齊動手的忙年是開始於臘月廿三。

3、蒸餑餑

蒸餑餑,有「蒸蒸日上」之意,而蒸餑餑也就成了忙年的重頭戲。在這短短的7天時間裡,主婦們會把整個正月要吃的餑餑、發糕、包子等做好以備春節期間食用。

4、祭灶王

臘月廿三既是小年夜,又是祭祀灶王的日子,這一天可以說是忙年期間最重要的節日。

5、貼年畫

煙臺人貼年畫不似楊柳青、楊家埠等地年畫的喜慶和豐富,其內容非常單一,主角只有兩個,一是灶王爺,二是財神爺。在煙臺福山等地的農村中,還可以看到祖輩留下來的製作灶王爺和財神爺年畫的模具。

6樓:匿名使用者

悠久的歷史使煙臺產生了許多獨具特色的地方民俗風情活動。比如,跑旱船、跑驢、膠東大秧歌等。另外,煙臺除了一些傳統節日外,還有以下一些特色節慶活動。

1、毓璜頂廟會

舉辦地點:毓璜頂公園節日。

介紹:農曆正月十九是傳說中玉皇大帝的生日,每逢這天,來毓璜頂公園祈求玉皇大帝保佑的人絡繹不絕。京劇表演、大秧歌民間手工藝品和地方風味小吃等令人樂而忘返。

2、三月三塔山會

舉辦地點:塔山。

節日介紹:塔山梨花盛開,漫山遍野一片雪白,加之山巔有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太平庵,至此祈福者甚多,久之形成山會。屆時舞龍燈、耍獅子、地方戲劇表演、鬥雞羊表演等紛紛登臺。

3、昆嵛山踏青節

舉辦地點:昆嵛山。

節日介紹:春天的昆嵛山,綠草茵茵,山花爛漫,萬紫千紅鬥芳菲,杜鵲、桃花相繼開放。每年四月中下旬,煙臺人都會自發組織起來島崑崙山踏青遊山,山間美景另人樂而忘返。

4、萊陽梨花節

舉辦地點:蜆河公園。

節日介紹:萊陽素有「梨鄉」之稱。四月的梨鄉,連阡接陌的梨花,如皚皚白雪,似渺渺輕煙,漫步於梨花叢中,徘徊於梨樹下,使人飄飄若仙。

7樓:最初的溫暖

煙臺雖然在北方,但相對來說傳統節日的風俗和節日味道不是特別濃郁的,除非你到鄉村去,當然,各地的鄉村總比城市要濃的。

如果非要說點什麼節日特色的話,那就是正月初九的廟會了,在毓璜頂公園,進門要買張10塊錢的票,裡面還是很熱鬧的,各種民間工藝啊,小吃啊,民間表演啊,民俗味道很棒的。

再來就是元宵晚上海邊會放很好看的煙花,也算是一大亮點。

其他的,理論上講我不記得還有什麼可以拿出來說的了。

如果你是在煙臺市區過節,就基本不存在什麼「入鄉隨俗」的問題了,只能是煙臺人適應你的風俗······

8樓:雁過留名

呵呵,我是土生土長的煙臺人,其實煙臺人沒有什麼特別的風俗習慣,但是煙臺人適應能力很強,可以適應別人的習慣,所以你可以按照自己的習慣來,在煙臺絕對能得到尊重!煙臺較其他地方比,講究少一點,煙臺人沒有那麼多風俗~!希望你在煙臺過的愉快,呵呵!

9樓:夏末晨香

o(∩_∩)o...

這是在入鄉隨俗那?

我也來湊個熱鬧啊!

10樓:匿名使用者

你得看問哪個節日了,這麼多,怎麼說

11樓:匿名使用者

好多,我在煙臺的8年中每年都有新發現

臺灣的民風民俗

12樓:過去的

臺灣民俗風情大多保留

著閩粵古風,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除夕等節日與其他地方相似,如春節有走親訪友的拜年習俗;元宵節吃元宵、賽花燈、猜燈謎;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中秋節賞月、吃月餅;重陽節登高遠足;除夕闔家團圓等。其中,臺灣民俗中最知名的景觀為臺南鹽水鎮的"蜂炮"、平溪十分村的"放天燈"和澎湖的"乞龜"等。

13樓:sky梓珞

臺灣融合了明清時期移居的閩粵移民和二戰後來臺的外省人的民俗,堪稱中國民俗文化的縮影。春節、端午節、中秋節是臺灣的三大節日,每逢元宵節、清明節、中元節、七夕節等傳統節日,民間也有與大陸相同或類似特色的慶祝禮俗。

此外尚有多項深具中華文化特色的民俗慶典,如迎媽祖、鹽水蜂炮、平溪放天燈、東港燒王船、頭城搶孤等。

14樓:匿名使用者

臺灣自從明末清初福建、廣東人民大規模移居開墾,才逐步被開發。日本殖民者雖然挖空心思實行民族同化,但遭到臺灣同胞的頑強抵制。國民黨遷臺又有大批大陸人員來到臺灣,所以臺灣漢族同胞的生活習慣和社會風俗許多與大陸基本相同,一般保持著閩、粵地區的特徵。

(一)衣食住行

1、衣飾。以往鄉村男女多穿漢服。中年以上的婦女喜著長衫,或短衣短褲;老年人喜著青黑色衣衫或香雲紗;日本統治時期西裝革履開始流傳到鄉村,幾十年來已相當普及。

城市婦女有的穿旗袍等民族服裝。目前,青年人多穿西裝或港衫西褲。鄉村男女則常戴斗笠或裹毛巾,以蔽風日。

2、飲食。臺灣居民一日三餐以大米為主食。節日喜慶時,多用雞鴨等豐盛酒菜宴請客人。

臺灣居民都嗜酒,祭祀神明,宴請客人,必備良酒。春夏之交,秋冬之際,多以中藥燉煮動物性食品以提神補身。菜餚多用味精、砂糖等調味。

酒樓飯店經營川粵、京、津、蘇、浙、湘、閩等地風味飯菜。高山族同胞目前生活水平還較低,有些仍以芋頭、甘薯為主食。

3、居住。臺灣的房屋造型,大體可分為中、西、日式三種。中式為平房,多是閩南式樣,有一條龍、轆轤把、三合院、四合院等。

以濁水溪為界,農村村落,北部為散居型,南部為聚居型,大多建在山凹近水處,以避風沙。西式多是樓房,從前都是磚造,近年來大多改為鋼筋水泥。日式則在平房內鋪以「榻榻米」。

市鎮房屋多屬西式,隨著近年來工商業的發展,新式公寓住宅迅速增加,高樓大廈,鱗次櫛比。但由於人口增長過快,住房問題尚未根本解決,仍有許多人居住在簡陋斗室。

4、行走。目前,臺灣最普及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車、摩托車。近些年來汽車、飛機、輪船、火車的數量增加,比較方便,私人汽車大量增多。

出租汽車普遍於市鎮。有不少的客車備有冷氣。但大部分農村地區仍交通不便,河流多的地方尚需帆船、舢板,山區無路可走,只能沿山路登攀跋涉。

(二)婚喪喜慶

1、婚嫁。從前,臺灣的婚禮規矩較多,同姓不婚,婚嫁有大娶(明媒正娶)和小娶(招婿或半招嫁)之別。一般需經議婚、訂婚、完聘、迎親四個階段。

結婚年齡,一般男不超過30歲,女不超過25歲。目前已由媒人介紹改為自由戀愛,花轎改為汽車,到法院公證結婚。但是臺灣婚禮的鋪張浪費現象十分嚴重,使許多青年人背上沉重的包袱。

在農村,有部分人樂於集體結婚。高山族婚姻實行一夫一妻制,多是幼年時由父母做主,所以婚後常有離婚現象。

2、喪葬。葬禮同大陸相近,父母死後,當夜要由兒女守靈,全家舉哀,供飯一碗,焚紙錢,併為死者趕製壽衣,同時走親告友,購進棺木,然後祭祀。祭罷,子女扶屍就殮,仃柩室內,早飯供奉「孝飯」並輪流啼哭,然後擇日出殯,出葬佇列如長龍,親朋送至近郊,孝男叩謝辭行。

然後用貨車運棺木至墓地埋葬。目前,火葬已相當普遍。臺灣一些地方設有殯儀館、火葬場及公墓,有的佛教寺、塔也奉存骨灰。

3、生育。婦女生了孩子,必須告訴親友,名為「報喜」。滿月時,則以紅蛋分贈親友、鄰居,以示吉利。

孕婦分娩至滿月,稱「做月子」,一月以內多以麻油豬肝為副食。外祖父母在滿月、四月、週歲時,必須送衣服禮物給嬰兒。臺灣重男輕女比較嚴重。

生男不論彌月、週歲、16歲,都舉行隆重的儀式,而生女則大為簡化甚至不舉行儀式。近30年來,臺灣當局推行「家庭節育計劃」,提出的口號是「兩個孩子恰恰好」、「女孩男孩一樣好」。

4、壽慶。臺胞喜歡過生日。男女**後,每逢誕辰,都由家人準備素面、香燭等舉行簡單慶祝儀式。

一般從50歲時起開始稱壽。60歲為下壽,70歲為中壽,80歲為上壽,90歲為耆壽,百歲為期頤。每逢壽期,由子孫發起慶祝,邀請親朋,頗為隆重。

(三)禮贈禁忌

1、禁以手巾贈人。從前,臺灣民間喪家在辦完喪事後送毛巾給弔喪者,用意在於讓弔喪者與死者斷絕來往。所以,臺灣有「送巾,斷根」之說,因此,在一般情況下,若贈人手巾,即不禁令人想起不吉利的喪事與斷絕、永別之意。

2、禁以扇子贈人。扇子價廉易碎,用於夏季扇涼,一到秋深天涼,即有「秋扇見掮」,意即太絕情,用完後就被甩掉,狠心拋棄。臺灣民間有俗語:

「送扇,無期見」,即基於此種心理。戀愛的青年男女贈送扇子表示快冷的意思,說明心不誠,因此,千萬不要以扇子當禮物贈人。

3、禁以剪刀贈人。剪刀屬傷人的利器,其含有「一刀兩斷」、「一剪兩斷」的意思。贈剪刀會使人有不懷好意之感。所以,切勿以剪刀贈人。

4、禁以雨傘贈人。臺語「傘」與「散」同音,若拿傘來贈人,猶表送「散」給對方之意,且臺語「雨」與「給」同意。「雨傘」與「給散」同音,難免會引起對方誤解。

5、禁以鏡子送人。因為鏡子容易打碎,「破鏡難圓」。還有好象嫌人醜陋,讓人家照鏡子好好看看自己的意思。

6、禁以鍾送人。因為「鍾」與「終」同音。送鍾會使人想到「送終」,易引起友人的反感。

7、禁以甜果送人。甜果即年糕,是臺灣民間過年祭拜神明祖宗時的必備之物,但在喪家守孝時嚴禁蒸食。因此,如以甜果贈人,會使受贈者聯想家裡發生了喪事。自然要忌諱。

8、禁以粽子贈人。臺灣民間喪家習慣上既不蒸甜果,也不贈粽子。如以粽子送人,會被誤解為把對方當喪家,故此也在忌諱之列。

9、禁以鴨子贈人作「月肉」。「月肉」是指分娩一個月以內的婦女吃的肉。她們吃的「月肉」通常是是麻油鴨、豬腰仔、豬肝等「熱性」食物。

鴨子屬「冷性」,她們不宜吃用。並且臺灣有「死鴨硬嘴閉」、「七月半鴨仔,不知死期」等俗語,若以鴨子作為賀喜禮物,會使人聯想到不祥的兆頭。

牟平的風俗習慣,煙臺民風民俗

牟平方言與普通話的差異 20 2 10 01 甜甜起司貓。迎送證婚人,敬父母和長輩發言時,迎送雙方家長。煙臺民風民俗 煙臺歷史悠久,文化源淵流長,生存在這一方熱土上的先民們在千百年的歷史長河中,以其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為內涵,創造產生了許多主題明確 內容簡練 通俗易學 便於普及流行的民俗風情。文化方面...

山東煙臺的民俗有哪些,煙臺節日風俗習慣

煙臺歷史悠久,文化源淵流長,生存在這一方熱土上的先民們在千百年的歷史長河中,以其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為內涵,創造產生了許多主題明確 內容簡練 通俗易學 便於普及流行的民俗風情。文化方面有跑旱船 跑驢 踩高蹺 舞龍 膠東大秧歌等 日常生活習俗如元宵節 清明節 端午節 中秋節 重陽節 春節等。嬰兒降生,山...

包頭的民風民俗包頭的人文文化,風俗習慣,民風民俗都有哪些?

獻哈達 哈達是蒙古族日常行禮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獻哈達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禮節。獻哈達時,主人張開雙手捧著哈達,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詞或讚詞,渲染敬重的氣氛,同時將哈達的摺疊口向著接受哈達的賓客。小貼士 賓客要站起身面向獻哈達者,集中精力聽祝詞和接受敬酒。接受哈達時,賓客應微向前躬身,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