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講的是什麼故事

2021-06-12 06:36:41 字數 4092 閱讀 2222

1樓:聲色影視世界

故事是孫殿英盜慈禧墓之前的自辯。

在孫殿英盜掘慈禧墓之後曾自辯:「滿清殺了我祖宗三代,不得不報仇革命。孫中山有同盟會、國民黨,革了滿清的命;馮煥章(馮玉祥)用槍桿子去逼宮,把末代皇帝溥儀及其皇族趕出了皇宮。

我孫殿英槍桿子沒得幾條,只有革死人的命。不管他人說什麼盜墓不盜墓,我對得起祖宗,對得起大漢同胞!」

並說:我發掘滿清東陵,有3個好處。第一,滿清入關之時,大興文獄,網殺士人,像呂留良、戴名世這樣的人,都被開棺戮屍,我雖不才,亦知道佛經有言,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第二,滿清統治三百年了,搜刮的財帛不知多少,今天我發陵,是為通天下財貨,收運轉之利,豐藏國庫。"

2樓:易書科技

從前,有一座古廟,廟裡住著一個和尚,該和尚是個油嘴滑舌且十分勢利之人。

一天,一位老人前來拜訪他。和尚看老人不是個做官的,臉色立刻冷了下來,對老人不理不睬的,說話也很不客氣。

忽然,只聽山門前人喊馬叫,一會兒,從門外走進一個穿戴華麗的貴公子,身後跟著一群隨從。和尚心想:這位公子一定有些來歷。

一打聽,知道是一個大官的兒子。和尚馬上換了一副笑臉,迎上前去獻殷勤。

老人看了和尚這副嘴臉,氣憤地指著他說:「你為什麼對老年人不尊重,對這個年輕人卻那麼客氣呢?」

和尚眼珠一轉,打著哈哈說:

「你老別誤會。我這個人脾氣很怪,凡是我瞧不起的,表面上都對他客氣;凡是內心裡尊重的,表面上也就用不著客氣了。」

老人聽了和尚的詭辯之後,氣不打一處來,拿起柺杖,劈頭蓋腦地朝和尚打去,邊打邊說:

「我也有一個怪脾氣,不打你就是不愛你,打你才愛你呢!你就多挨幾下打吧!」執迷不悟從前有一個好吃懶做的地主婆,一次她聽說王半仙的卦算得特別準,簡直可以說料事如神,不由得動了好奇之心,決定去試試。

王半仙早就知道她是個什麼樣的人,就裝模做樣地推算了一下說:「你這個人,大腿癢,朝上搔;頭皮癢,往下抓;你家的豬是朝前拱,雞往後扒。」

愚蠢的地主婆按王半仙的話在身上試了試,果然不假,只是不知家裡的豬和雞是否也同王半仙說的一樣。

最後,王半仙又對她說:「你千萬不要把今天算命的事對你男人說,不然,你要挨一巴掌。」

她回到家中仔細觀察,果然是豬往前拱,雞往後扒,她感到王半仙算得真神!

她一直不敢把算命的事告訴丈夫,但是不說又覺得憋得慌,便打定主意,試一試會不會真的挨嘴巴。晚上睡覺時,她親暱地對丈夫說:「沒有比王半仙算命更神的了。

」接著把算得如何靈驗的事告訴了丈夫。丈夫一聽,頓時火冒三丈,罵道:「你這是怕錢糟蹋不完嗎?

明擺著的事還算什麼命?」說著重重地打了她一巴掌。她不但沒有哭鬧,反而更加得意地說:

「真靈呀!連你這一巴掌他也算出來了。」

為何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3樓:易書科技

當今社會,競爭異常激烈,自然就避免不了與小人作一番鬥爭。我們在面對小人咄咄逼人的「圈套」進攻之時,用君子的行事作風來破解圈套是沒有用處的。小人最怕的就是自己的同類,所以只有「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誠然,以小人治小人未必好,但用小人的招術還治小人之身,不僅有效,還會事半功倍。正所謂,小人使詐謂之奸,君子使詐謂之權。即使被人稱之謂「小人」也無妨,因為這是為了自保,無可厚非。

紀曉嵐也曾說過:為官之道,忠臣要比奸臣更奸。意思就是說,對付奸詐的小人,手段要狠點,你可以以牙還牙地對付他。

因為對小人實行仁義道德是行不通的,他根本不領情,如果想要用仁義道德去感化他更是不可能的事!感化這一套對他是不適合,他的人性已經是小人的嘴臉了!所以對這種奸臣不可以仁慈,可以來個非常手段!

李菲是一個心計特重的女人,為了使自己在公司的地位更加穩固,她除了向領導拍馬屁外,對於身邊的同事也是照拍不誤。由於小張經常受到她的這種排擠,心裡特別不忿,但又不想與之當面爭執。於是她就漫不經心地對一個愛傳小道訊息的同事說,小王是劉德華的歌迷,又說她的男朋友長得高大英俊,另外小王唱歌最好聽,音質極像王菲。

這些話很快傳到李菲耳中。第二天,她就給小王送來一張劉德華的cd,小王連連擺手說:「不聽不聽。

我最討厭劉德華了,長得髒兮兮的。」李菲一愣,趕快轉舵道:「其實我也不喜歡他。

對了,聽說你男朋友是個高大帥氣的白馬王子,什麼時候帶來讓我見見?」小王聽了有些不悅:「我不喜歡談私事。

」要說馬屁精也許算不上是你的「暗敵」,但如果拍馬屁是建立在貶低你而取悅另一人的基礎上,那自然也就對你造成了傷害。

有時,小人往往是我們自己培養出來的,因為我們太寬容,因為我們太善良,因為我們太相信愛心可以融化黑暗了。坦蕩蕩的君子往往被常慼慼的小人所傷害,這樣的例子還少嗎?所以,對付小人的最好辦法就是以小人之心防範小人,以小人之眼識別小人,以小人之法對付小人。

也許有些人不屑以惡制惡,但除此之外我們也別無他法啊!佛光普照卻難渡無緣之人。也許你說寧惹君子不犯小人,但你能保證小人不犯你嗎?

我們能夠保證自己不做小人,但我們能保證他人不做小人嗎?面對防不勝防的小人,誰來教給我們對付的辦法?從古至今,君子當道的時間相比於小人當道的時間少得多,除了極個別時代以外,整個社會都被小人統治著,君子或被小人陷害,或者隱居於深山老林與世無爭。

自古朝廷中忠義正直的臣子往往被貶,奸逆**的臣子卻青雲直上。君子與小人鬥爭的時候,或者明鬥,或者暗鬥,往往都是君子敗在小人的手中。即使兩個既非君子也非小人的普通凡人,在鬥爭中如果誰更「小人」點,那他就有勝利的把握,如果誰「君子」點往往以失敗告終。

其中有兩個原因:

第,君子為人正義,為了正義這個名而活,做事光明磊落,而小人不好面子,只要能夠達到自己的目的寧願被世人唾罵,偷偷摸摸幹些缺德的壞事,而很多事明做起來比暗做起來更難,因此很多事君子做不了,只有小人能夠做得了,在這方面,君子就遠遠不如小人了。

第二,君子心腸一般是比較仁慈的,很多事當牽扯到他人生命利益的時候根本做不了,而小人心腸是比較狠毒的,他們往往會為了自己的利益不顧給別人造成的一切後果。踩著別人的屍體前進與個人單憑自己的能力前進,顯然前者比後者容易且快得多,君子又遠遠不如小人。

顯然,君子用正義的方法與小人用見不得人的狠毒方法鬥爭的時候,君子必輸無疑。

所以,在面對小人的侵犯時,我們不能用光明磊落的手段與其鬥爭,不妨也用小人的方法來抵制、反擊對方,也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曾經,在日本京都市中有兩家鄰居,一個是具有猶太血統的窮鞋匠,一個是魚行的富老闆。

魚行老闆十分善於經營,他從早到晚剖魚、煮負、把魚串在竹籤上,放在火爐上薰好晒乾。

他做的鰻魚特別好吃,他把鰻魚浸在醬油裡,之後放在油鍋裡炸,再澆上一些醋。可是他的人格有個極大的缺陷就是太吝嗇,對誰也不肯賒賬。

可是,鄰居的窮鞋匠偏偏是個愛吃鰻魚的人,但他沒有多餘的錢去買魚吃。於是他就想了一條妙計。

一天午飯時,窮鞋匠走到魚店老闆家裡,從自己的懷裡掏出一塊米餅坐到薰魚的爐子邊,一面和魚老闆閒聊,一面貪婪地吸著薰魚的香味。

這味道多麼好啊!窮鞋匠用魚的香味就著米餅吃,就像自己嘴裡有一塊又肥又柔軟的鰻魚一樣。

窮鞋匠接連好幾天,都到魚老闆家裡來吸薰魚的香味。

吝嗇的魚老闆發現了窮鞋匠的計謀,於是決定無論如何都要收窮鞋匠的錢。

有一天早晨,窮鞋匠正在補鞋子,魚老闆走進鞋匠家,默默地交給了鞋匠一張紙,上面寫著鞋匠到魚店裡去過幾次,吸了幾次薰魚的香味。

「先生,為什麼把這張紙交給我?」

鞋匠心中早已猜到了**分,表面則裝作不解地問道。

「為什麼?」魚老闆不客氣地叫道,「你難道以為每個人都可以隨便到我店裡來吸薰魚美味嗎?不行的!這種享受必須付錢!」

鞋匠在聽了魚老闆的話之後,並沒有表現出強烈的反抗,而是默默地從口袋裡掏出兩枚銅幣放在茶杯裡,用手掌捂住後開始搖茶杯,銅幣發出很響的聲音。

鞋匠在過了幾分鐘之後停止了搖動,接著把茶杯放在桌子上,然後笑著對魚老闆說:「聽見銅幣的聲音了吧!現在我們抵消了債務!」

「怎麼抵消?你說什麼?你不肯付嗎?」

「我已經付給你了。」

「怎麼付的?什麼時候?」

「剛才!我以銅幣的聲音付了你薰魚的香味。你要是以為我鼻子得到的比你耳朵得到的要多,我還可以把這個茶杯再搖幾分鐘!」

鞋匠說完便要伸手去拿茶杯。

吝嗇的魚老闆深怕自己一會兒聽到的聲音比鞋匠吸過的香味還要多,便沒等鞋匠拿杯子發聲就趕緊跑回自己的店裡去了。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一些耍無賴或無理取鬧的小人,對待這種人千萬不能妥協,更不能屈服,應該堅決地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因為其特點是欺軟怕硬:饒過一個,冒出一堆;收拾一個,老實一群。

所以對付小人必須以眼還眼,以牙還牙,茶飯之德必賞,睚眥之怨必報。

總之,對付小人必須用小人之道。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用英語怎麼說

翻譯如下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deal with a man as he deals with you 或pay sb.back in his own coin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是什麼意思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意思是使用別人的辦法來對待那個人自己。出自宋 朱熹 中庸集註 第十三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