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所說的寧遠指哪,吳三桂的真實歷史

2021-06-18 09:22:08 字數 5902 閱讀 6934

1樓:網事漂泊

現在的遼寧興城

天啟六年那次,是努爾哈赤親自率領號稱「十三萬」大軍(實際為五六萬)將寧遠城團團包圍,努爾哈赤以必克之心,不惜一切代價欲攻佔它。當時,關外明軍,除了袁崇煥獨守孤城寧遠,已全部撤到山海關。就在這孤立無援、聽任後金兵圍攻的危機情況下,袁崇煥率軍民頂住了它的猛烈攻擊。

努爾哈赤損兵折將,無可奈何,只得悻悻而去。寧遠轉危為安。

寧遠遭到第二次危險,是在努爾哈赤敗退不久,僅隔一年多,天啟七年(後金天聰元年,2023年)夏,努爾哈赤已去世,他的第八子皇太極繼承汗位,為報其父寧遠城下之恥,親率大軍先攻錦州,再攻寧遠。這次與前次不同的是,明軍又返回到關外已棄城鎮,築城佈防,特別是又有錦州作為寧遠之屏障,而它本身又加強了自己的防禦能力,明軍自是有恃無恐,頑強抵抗,繼續發揮憑堅城、用大炮的戰術威力,很輕易地擊敗了皇太極發動的一次又一次的進攻……

此時,松山決戰剛剛結束。毫無疑問,寧遠已成了清軍下次進攻和奪取的主要目標。眼下,尚沒見清軍有發動大規模進攻的跡象。

遼西走廊暫時呈現出沉寂的狀態。稍有點軍事經驗的人都會看出,這種一時的沉寂預示著更大規模的戰鬥。

吳三桂對此是有思想準備的。他身處孤危之地,仍然堅守著。而朝廷全力加強寧遠的防禦能力,又使他增強了堅守的信心。

當松山城破兩個月後,崇禎十五年四月初,崇禎立即任命原兵部左侍郎範志完為督師,總督遼東寧錦軍務兼巡撫,《國榷》,卷98,5921頁。趕往寧遠,整頓敗卒,收拾殘局,穩住陣腳。四月十二日,崇禎親自發下手諭,指示範志完:

「寧遠守禦以積峙糧餉」最為重要。經松山一戰,明在關外僅剩寧遠、前屯、中前、中後四城,其中寧遠首當其衝,如若失守,其他三城則無法保障。因此,崇禎特別強調對寧遠的防禦,還要「兼顧」其他三城,多積貯糧餉,作固守之計。

崇禎發帑金12萬,戶部發折色銀30萬兩,再調天津漕米,陸續運至寧遠。指示他將這些錢糧「酌量分貯各城,俾處處有備,庶保無虞」。四城原存貯的糧食,以2/3給三桂,剩1/3給白廣恩、李輔明二將所統之兵。

如三桂招募新兵,即準按戶給食。《明清史料》丁編第7本,685頁。

錢糧已足,吳三桂等又請示盔甲、弓箭、槍炮等軍需。四月二十日,崇禎當即批示兵部:「即速察發」。

兵部奉命,不敢遲緩,令兵杖局迅速籌辦,由兵部差官「速解赴軍前,以資援剿之需,萬勿延緩」。《明清史料》丁編第7本,689頁。

在很短時間內,寧遠集兵三萬餘人,軍需已足,防禦能力大大增強。崇禎意識到守住寧遠的重要性,凡有吳三桂、範志完所請,無不允准。他把吳三桂視為遼西安危的保障,專責其抵禦清兵。

因此,儘管李自成、張獻忠農民軍步步逼近,明政權危機日益加深,崇禎寧可調白廣恩等遼將進關增援,也不讓吳三桂離寧遠一步。而三桂專心守禦,不斷加強寧遠的戰備。我們從一份檔案記載,可以看出三桂對清兵時刻保持高度警惕。

崇禎十六年(2023年)二月,他派出得力將官率「慣哨兵丁,遠出偵探」清兵動靜。他們「晝則埋伏深澗重,夜則且哨且行」,偵察到大量可靠的「虜情」,他向朝廷作了詳細奏報,得到崇禎的重視,指示:「關外門備禦宜周,著再行嚴飭。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明檔》第242號卷,第16號。此時,已至明亡前夕,三桂非但沒有降意,仍一如既往,堅守危城。

自松山戰後,至皇太極去世前有一年多時間,清兵對寧遠一直沒有發動大規模的進攻。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皇太極企圖利用祖氏兄弟及其他漢官與三桂的親故關係,勸其投降,可收不戰而收寧遠之效。另外,他大概不會忘記乃父和他本人兩次攻寧遠的慘敗教訓,寧遠並非強攻所能奏效,況且他也深知三桂驍勇敢戰,武力強逼過甚,必激起他拼死一戰,可能招致他第三次寧遠城下之敗,且不說損兵折將,就連他的威信也怕是掃地以盡。

他寧願不厭其煩地勸降,即使等待下去也在所不惜。第二,松山戰後,他又派他的弟弟阿巴泰等為「奉命大將軍」率大軍進關襲明,如同時發動對寧遠的進攻,力量惟恐不足。第三,皇太極身體不好,不斷髮病,特別是他的愛妃宸妃剛剛去世,他的情緒一直很低落,也減弱了他在軍事上大舉進取的銳氣。

因此,寧遠才沒有遭到大規模的進攻。清崇德八年(明崇禎十六年,2023年)八月,皇太極突然病逝,他的第九子,年僅六歲的福臨即位,稱世祖,明年始,改元順治。因為他年齡太小,眾議:

以鄭親王濟爾哈朗與和碩睿親王多爾袞攝政。由於正為皇太極辦喪事,也暫時停止了軍事活動。

2樓:武君建

遼寧省興城市古稱寧遠衛

吳三桂的真實歷史

3樓:匿名使用者

吳三桂歷史上很多著名人物一樣,被符號化了,被臉譜化了 被標籤化了。就是一個漢奸呃的代名詞。 這與歷史的真相,他本人怎麼樣?

嗯,很少有人關心的。而即便你挖掘出了真相,恐怕也沒有人會真正去在乎的。

不過要是真正研究歷史的話,我們還是應該去深究真相,嗯,自己得弄個明白。不要人云亦云,要真真正正的學習歷史,不要矮子看戲何曾見只隨他人說短長。

吳三桂少年時有一次很英勇的行為 帶幾十人,從萬馬後金軍中救下了父親。

這次行動,它可以比之為當年。辛棄疾。大50人從5萬金軍中擒獲叛徒

沒有大勇氣,沒有平常嚴格的軍事訓練,沒有對手嚇人的呃關懷,嗯,打成一片,有一批哦。對你忠誠至死的鐵哥們兒,死士那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從這個行為來看,至少在當時絕對是一個英雄,他絕對對敢於向命運挑戰。

而至於後來的這個衝冠一怒為紅顏。開啟山海關引清兵入關等等等等 如何評價?嗯吶,青史俱在我不許我如何去饒舌,去洗白了。

在這裡可以穩一點,如果我們是吳三桂,我們當初我們在那時可以早做,還有沒有其他的選擇?

正常的選擇。

天下乃人之天下,非一人一姓之天下 滿清相對於明朝是不錯的。棄暗投明有什麼不對,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有什麼不對?

當然至於後來再次反正三藩之亂的話,實在是事出有因吶,是餓不得不為很多事兒是不得不為,但吳三桂最大一點的失敗 是 沒有打贏 沒有一鼓作氣啊,,北定中原。否則的話,可以比之為李淵的。重新光復大漢江山,實在是可惜可嘆呢。

4樓:匿名使用者

吳三桂是否真的「慟哭三軍皆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著名清史專家李治亭講述了歷史上真實的吳三桂。

少年英雄

& nbsp; 2023年一年之內,紫禁城的龍椅上坐過三個皇帝,直接促成這一歷史的人物,正是吳三桂。

吳三桂能夠成為影響歷史的人物,不得不追溯他的發跡史。其父吳襄為明將,而吳三桂在十六七歲時就應試武功並中得武舉。不過,吳三桂能夠迅速升遷,乃由於他家與關東豪族祖大壽一家有親戚關係。

吳三桂的家庭背景和非凡天資,終於讓他在崇禎五年(2023年)20歲就榮升為遊擊將軍。

自努爾哈赤起兵反明、高迎祥、李自成起兵舉義後,明朝的精兵良將已經在長期戰爭中喪失殆盡,最優秀的軍事人才在崇禎皇帝的猜忌和文臣黨爭中也逐一凋零。然而吳三桂卻是一個例外。崇禎四年(2023年),吳襄在皇太極於8月發動的大淩河之役中,在增援大淩河戰鬥中因逃跑而導致全軍潰敗,遂被削職,但吳三桂仍然被朝廷留在軍中供職。

吳三桂在27歲時被任命為寧遠團練總兵,在次年五月與清兵在杏山的遭遇戰中,吳三桂一得到警報,立即出動3000人馬「長驅直過杏山」,「與賊血戰」。最後他奏報戰鬥「大獲全勝」。

忠孝和背叛

然而在決定明清戰爭命運的松山決戰中,一向被明朝視為「敢戰」的吳三桂,未能和主帥兼老師洪承疇同命運,反而擅自撤逃。惟一可能解釋,是吳三桂為儲存自身性命和自家的軍事實力。由於崇禎正在全力爭取以祖大壽和吳三桂為代表的關外豪族,所以吳三桂幾乎從來沒受到的懲罰。

李自成東渡黃河向北京進軍後幾天,崇禎就曾在德政殿召集大臣商討調吳三桂入關事宜。其時崇禎徵召全國兵馬「勤王」,幾乎無人響應,吳三桂的關寧鐵騎,是朝廷惟一能夠調動的機動力量。

然而受封「平西伯」的吳三桂接到勤王的聖旨,從駐守的寧遠(今天遼寧興城)到山海關120公里距離,竟走了八天。這其中有沒有政治上的權衡,後人已不可考。事實是,當吳三桂遲遲抵達河北豐潤,崇禎皇帝已於前日自縊於煤山。

吳三桂於是感到再去勤王已沒有實際意義,馬上撥轉馬頭回師山海關。在崇禎下令吳三桂入關前,為反駁吳三桂有降清之意的謠言,吳襄曾很肯定地說:「三桂忠孝,必不至此。

」從降李到乞兵的劇變

李自成曾各種方式招降吳三桂,對此,吳三桂曾高姿態表示:「都城失守,先帝賓天,三桂受國厚恩,益以死報國。」但他最後故意逼問下屬,「今闖王使至,其斬之乎,抑迎之乎?

」當諸將在他帶著暗示和壓力的迫問下終於回答「今日死生惟將軍命」時,吳三桂終於決定「報使於自成,卷甲入朝」。

吳三桂投降李自成,但還是全軍縞素為崇禎舉哀。他的這一舉動又補給自己一筆。吳三桂在投降李自成後,按說已經進行了一輪政治抉擇。但戲劇性的是,又出現了劉宗敏搶劫陳圓圓的變數。

在將山海關交付李自成手下後前往北京途中,吳三桂得知父親吳襄**,反應起初是並不在意:「此脅我降爾,何患!」然而當得知愛妾陳圓圓被劉宗敏掠走後,終於咬牙切齒,「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見人耶!

」當下立刻反軍攻克山海關,並覆信吳襄,聲稱「父既不能為忠臣,兒亦安能為孝子乎?」

李治亭認為,吳梅村諷刺吳三桂為了一個女人而投降清朝,實在是忽視了對待一個女人態度的背後,是面對兩大陣營的政策問題。「反過來說,劉宗敏為了佔有一個女人,不惜拷掠吳襄,而完全不顧及吳三桂,這不是自壞大事嗎?陳圓圓與吳三桂對於農民軍孰輕孰重,一目瞭然。

所以劉宗敏佔有圓圓,不能說只是一個女人的問題,恰恰相反,是一個重大策略的原則問題。」

到底是吳三桂因一個女人投降了清朝,還是李自成、劉宗敏因一個女人而失去了到手的政權,誰自種了更大的悲劇和遺憾,實在一目瞭然。此前吳三桂多次受清朝勸降卻未同意,而吳三桂因陳圓圓反李,有人提出「借北兵(清兵)進關,共殲『李賊』」。《平西王吳三桂傳》記載吳三桂在清兵統一全國後對當時決策的回憶:

「正值闖賊構亂,召衛神京,計不能兩全,乃乞師本朝(清朝),以雪君父大仇。」然而事實上,他未能全力救君,也放棄李自成的和解而導致父親和全家被殺,最終一心復仇,終與陳圓圓團圓。

從乞兵到降清的轉折

2023年4月15日,清攝政王多爾袞接到吳三桂的書信,信中請求「乞念亡國孤臣忠義之言,速選精兵,直入中脅、西脅,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門,滅流寇於宮廷,示大義於中國,則我朝之報北朝者,豈惟財帛?將裂土以酬,不敢食言。」信中,吳三桂仍以「亡國孤臣」名義,懇請清朝出兵助他復仇,再圖明朝「中興」。

李治亭認為,吳三桂在明亡之初的確並無降清念頭。

《諛聞續筆》曾記載吳三桂請求多爾袞「毋傷百姓,毋犯陵寢。訪東宮(明太子)及二王所在,立之南京,黃河為界,通南北好」。顯示出他復明的確存在真誠性。

而此後他在討清的檄文中指責多爾袞「逆天背盟,乘我內虛,雄居燕都,竊我先朝神器」,清朝官方對此不敢正面回答,更顯示吳三桂當年與清朝的盟約並非子虛烏有。然而在山海關之戰擊敗李自成後,多爾袞以順治皇帝名義封吳三桂為平西王,並令吳三桂以下各將領和吳軍全部剃髮,這標誌著吳三桂已經徹底投降清朝。

弒君:自以為智,而適成其愚

吳三桂消滅李自成起義軍後,南明朝廷不知他已經投降清朝,有人甚至稱讚他「克復神京,功在唐郭、李之上」,拿他和唐朝中興名將郭子儀和李光弼相比。南明弘光政權皇帝還稱讚吳三桂「雪恥除凶,功在社稷」,並封他為薊國公,派專人將五萬兩**的賞賜從海路運送給他。吳三桂在接到南明使團的信件和冊封文書後,不啟封原件交給了攝政王多爾袞,並謝絕了南明政權的一切賞賜。

不過此時的吳三桂表示對南明「終身不忍一矢相加遺」,甚至在多鐸消滅南明弘光政權後,還在清朝為崇禎修陵墓時主動捐銀一千兩,表示不忘故主。

然而吳三桂最終在對南明政權的追剿中卻窮追不捨。在抓捕永曆後,和吳三桂在一起的內大臣、滿將定西將軍愛星阿提出將永曆獻俘北京,讓朝廷處置,而吳三桂為了確立自己的不世之功,力主朝廷將永曆就地處決。4個月後,清朝廷批覆到達雲南:

「著將永曆正法」。在如何處決永曆的過程中,吳三桂顯現出對前恩主的殘忍無情,決意「駢(斬)首」。最後僅因為安南將軍、滿將卓羅極力反對,以永曆「也曾當過中國皇帝,應當全其屍首,何必用斬!

」吳三桂這才勉強同意。

削藩和叛清:反覆無常的悲劇

所謂「三藩之亂」,李治亭認為,康熙將尚可喜當作凶謀毫無根據,實際上,尚可喜至死未背叛清朝,而康熙懷疑吳三桂早有異心也缺乏根據。《平滇始末》記載,吳三桂侄子和女婿對康熙撤藩的直接反應是,如果順從朝廷撤藩的命令,「就遷於遼東,他日朝廷吹毛求疵,我們只能引頸受戮!不如舉兵,父子可保全!

」可見吳三桂再次反叛清朝,並非完全是野心使然,更多乃是對康熙撤藩政策和手段的絕望。

2023年吳三桂叛軍被全部肅清後,吳三桂的子孫後代最終被徹底殺光。李治亭認為,簡單將吳三桂稱為「逆賊」和「逆臣」的說法,僅僅是康熙以來清朝給吳三桂作出的結論。「將戰爭責任全部推到他身上也有違歷史事實,是不公道的」。

吳三桂當了幾天皇帝,吳三桂當了多久的皇帝啊?

康熙十七年三月初一日 1678年3月23日 築壇于衡州府回雁峰前饅頭嶺,舉行稱帝加冕典禮,稱 大周昭武皇帝 定國號為 周 改元 昭武 改衡州府為 應天府 改鐘鼓樓為 五鳳樓 回雁門為 正陽門 大街名 棋盤街 等,一切用京城名稱,冊妻張氏為皇后,孫吳世璠為皇太孫,加封文武,百官頒制新曆。大周帝國轄衡州...

吳三桂鎮守的是哪個省份?吳三桂是哪個省的人

吳三桂引清兵入關主要鎮守雲南省。吳三桂 1612年6月8日 1678年10月2日 字長伯,遼東廣寧前屯衛中後所 今遼寧綏中縣 人,祖籍南直隸高郵 今江蘇省高郵市 明末清初政治 軍事人物,錦州總兵吳襄之子,祖大壽外甥。出身將門,善於騎射。崇禎年間考中武舉,憑藉門蔭,授都督指揮。屢立戰功,累遷寧遠團練總...

如果吳三桂不投降,清朝能入關嗎

我認為可以入關,人們經常說 如果吳三桂不投降大清,大清八旗軍就進不了山海關,明朝就不會滅亡.事實果真如此嗎?1644年,在中國的歷史舞臺上活躍著三支不同的政治力量 沒落的明朝 攻佔北京的李自成農民軍和關外正在崛起的清朝。對於這段歷史,今天人們談論的焦點大多是吳三桂投降,因為明朝末期唯一能抵抗清朝八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