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身兼范陽(今北京西南)、河東(今山西太原)、平盧(今遼寧錦州西)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為人狡詐,善逢迎,因請求做楊貴妃的養子,甚得玄宗的歡心,並取得了玄宗的信任。安祿山官運亨通,是勢力最大的軍閥。
在表面上,他經常到首都長安,表現得對朝廷極其恭順,在背後卻暗自積蓄力量,廣招兵馬;利用****,大搞**活動。經過10年左右的準備,安祿山於755年11月串通部將史思明,以討伐楊國忠為名率15萬兵南下反唐。
叛軍所過州縣,無敢拒之者。士卒登城,聽到敵人的鼓聲,都會嚇得紛紛墜落城下。756年6月,潼關失守,玄宗逃往成都,行至馬嵬坡時,軍士譁變,殺掉楊國忠,玄宗被迫縊殺楊貴妃,隨即奔赴成都。
太子李亨奔向靈武,同年七月即位,即肅宗,改年號為至德。
這場長達8年之久的叛亂,最終在廣大人民群眾和唐朝部分將吏的抗擊下,於762年得以平息。但是,黃河中下游的人民卻遭受了空前的浩劫,北方的經濟受到重創。「洛陽四面數百里州縣,皆為丘墟」, 「汝、鄭等州,比屋蕩盡,人悉以紙為衣」,出現了千里蕭條、人煙斷絕的慘景。
唐王朝從此由盛轉衰。
擴充套件資料
主要人物:安祿山
安祿山本是營州雜胡(混血的胡人),父親是粟特人,母親阿史德則是一個突厥巫婆。由於其母認為是戰神(一說為光明之神)軋犖山聽到她的祈禱才賜下這個兒子,於是就給他取名「祿山」(「軋犖山」的漢譯)。
後來阿史德改嫁突厥將軍安延偃,安祿山也就跟著改姓安了。安祿山聰明多智,長得魁梧白胖,會六國番語,當過互市牙郎(在突厥人與唐人的互市**中充當翻譯和中介)。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還只是范陽節度使張守珪麾下一個小將領的安祿山在與東北邊境的奚和契丹作戰時,因輕敵冒進導致軍隊潰敗,按律應當被斬首。
就在綁縛刑場要被處決的時候,安祿山大呼:「大夫難道不想消滅奚與契丹嗎?為何要殺壯士!」張守珪憐惜他是一員勇將,不忍殺之,遂將他押赴京師,請求朝廷定奪。
玄宗李隆基見安祿山身軀魁梧,又會六國番語,憐惜其才幹意欲免其一死。宰相張九齡上書反對道:「軍法不可動搖,安祿山有必殺之罪。
況且此人貌有反相,不殺必為後患。」玄宗不以為然,說道:「卿如果依照王衍看石勒的眼光看待此人,就會冤枉忠良。
」最終在玄宗的庇護下,安祿山得以赦免。自此之後,安祿山官運亨通,一路青雲直上。安祿山身體肥胖,據說體重超過了300斤,他外表很是憨厚,頗會逢迎拍馬,很快就取得了玄宗的寵信。
玄宗見他肥胖,曾調侃他道:「你這肚子裡都是什麼東西啊,竟然如此之大?」安祿山趁機獻媚道:「臣這肚子裡沒有其他東西,只有一顆對陛下的忠心。」玄宗聽了大為高興。
有一次,安祿山見了太子李亨,竟然拱手而不行禮。左右人勸他施禮,他卻裝傻充愣道:「臣是胡人,不知禮儀,不曉得太子是什麼官職。
」玄宗道:「太子乃是儲君,朕百年之後當由他代朕為君。」
玄宗見安祿山對自己如此忠心,於是對他更加寵愛,加封其為東平郡王,不但為他在京城修建了極盡奢華的豪宅,而且每有珍饈美味都要賞賜給他,連玄宗最寵愛的貴妃楊玉環最後都認安祿山做了「乾兒子」——雖然安祿山比楊貴妃還大16歲。
在玄宗的寵信提拔下,到了天寶十載(751年),安祿山已經兼領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在手握重兵的眾節度使中,以防禦東北的安祿山勢力最大,統兵馬18萬,佔到天下兵馬的三分之一。
安祿山手握重兵,又見內地空虛,老皇帝醉心歌舞美色,不理政事,於是反心漸露。但他還稍有些「良心」,念玄宗待他不薄,想等年事已高的玄宗死後再起兵。然而宰相楊國忠加快了安祿山造反的程序。
2樓:小張與你談教育
安史之亂髮生在唐朝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
挑起者是安祿山和史思明,他們向唐朝皇室爭奪皇權,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安史之亂的發生原因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封建經濟的發展加速了土地兼併的速度。均田制遭到嚴重破壞,許多農民失去土地,成為一介流民。
二、唐朝統治者腐化越來越嚴重,人民的負擔負擔本來就重,生活越來越難熬,許多人民都在生死線掙扎著。
三、安史之亂髮生的直接原因是統治階級內部矛盾不斷激化。此外,同僚之間裂隙不斷。君與臣的矛盾不斷擴大、文臣與武將之間的矛盾激化,不斷加深。
四、****,也是爆發安史之亂的重要原因。
五、**和地方軍閥勢力之間的矛盾劇烈,這是安史之亂爆發的最重要的因素。
3樓:瓦吉姆中國行
唐安祿山、史思明發動的叛亂。玄宗後期,政治黑暗,**實力削弱,藩鎮握有重兵。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偽稱奉密詔討楊國忠,率藩、漢十五萬軍於范陽(今北京)起兵叛亂,連敗唐軍,攻入洛陽。
次年正月,自稱雄武皇帝,佔有河北大部州縣。至德二年(757),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所殺,唐將郭子儀等與回紇援軍收復兩京,安慶緒退至鄴城(今河南安陽)。次年,安祿山部將史思明覆叛,並南下救援安慶緒,解鄴城之圍,幹元二年(759)殺安慶緒於范陽,自稱燕帝,再度南下攻入洛陽及附近州縣。
上元二年(761),叛軍**,史思明被其子史朝義所殺。寶應元年(762)十月,唐軍收洛陽,叛軍北逃。次年正月,史朝義窮蹙自縊,叛亂始平。
叛亂歷時七年餘,嚴重破壞社會生產,唐朝從此由盛轉衰,北方形成藩鎮割據局面。
4樓:愛被知識問到人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於公元755年至763年所發生的一場叛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唐玄宗改元天寶後,政**加腐敗。唐玄宗耽於享樂,使國政先後由李林甫、楊國忠把持,又放任邊地將領擁兵自重,安祿山任三道節度使(平盧、范陽、河東),軍權在握。
天寶十四載(755年),安祿山趁唐朝內部空虛腐敗,發動兵變,翌年就攻入都城長安,安氏稱帝。安西節度使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皆採以守勢,但不為楊國忠所接受,被迫出戰,最後以失敗收場。唐玄宗逃入四川,到了馬嵬坡途中六軍不發,有將領請殺楊國忠與楊貴妃,後兵分二路,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在靈武自行登基,是為唐肅宗,後世史家認為「馬嵬之變」是一場「有計劃的兵變」。
郭子儀被封為朔方節度使(靈武,在今寧夏靈武西),奉詔討伐,次年郭子儀上表推薦李光弼擔任河東節度使,聯合李光弼分兵進軍河北,會師常山(河北正定),擊敗史思明,收復河北一帶。及後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所殺,在唐軍的收復下,另一叛將史思明投降。
758年,由於朝廷一項暗殺史思明的計劃外洩,史思明發動兵變,殺安慶緒並稱「大燕皇帝」。至761年,史思明被其兒子史朝義所殺。翌年,唐代宗繼位,並從叛軍中收復洛陽。
最後史朝義被李懷先逼迫自殺,八年的安史之亂結束。唐朝進入藩鎮割據的局面。
5樓:匿名使用者
安史之亂是唐帝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其中,安指安祿山.史指安祿山的部將史思明.二人先後發動叛亂.攪得中原大地民生凋敝.
安史之亂起於755年(唐玄宗天寶十四年).結束於763年(唐代宗寶應元年)前後近八年之久.這次歷史事件,是當時社會各種矛盾所促成的,對唐朝後期的影響尤其巨大。
安史之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統治階級和人民的矛盾,統治者內部的矛盾,****以及**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等等。
過程:玄宗晚年,也就是天寶年間,已經失去了開元年間的進取心,朝政腐敗,任用奸臣,如李林輔,楊國忠等人.結果導致軍閥擁兵自重.
安祿山就是其中之一.於是他乘中原地區兵力空虛,發動了叛亂.
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趁唐朝內部空虛腐敗,聯合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共15萬士兵,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起兵。當時唐代承平日久,民不知戰,河北州縣立即望風瓦解,當地縣令或逃或降。天寶十五年佔領長安、洛陽,進入安史之亂的最高峰。
唐玄宗於同年十一月十五日得知了安祿山反叛的訊息,相當震怒。他立即任命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陽、平盧節度使,準備防守;接著任命他的第六皇子榮王為元帥、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為副元帥東征。
隨著長安的失守,玄宗逃亡蜀中,急忙讓位於太子,於是呼唐肅宗即位,繼續指揮唐軍平定叛亂的戰爭, 由於安祿山的叛亂不得人心,且自身好享樂,沒兩年,他就被他的兒子安慶緒所殺,安慶緒畢竟不如其父,即位之後,屢戰不勝.敗退鄴城.不料被其部將史思明所殺.
史思明繼承了叛軍的軍隊,繼續發動叛亂.可是他犯了和安祿山一樣的錯誤,不喜長子,喜幼子.結果他和安一樣,被兒子所殺,他的兒子史朝義所殺,史朝義繼任大燕皇帝,由於史朝義殺父不被其他叛軍擁戴,結果叛軍內部紛爭,屢被唐軍所敗.
,直到763年,田承嗣獻莫州投降,送史朝義母親及妻子於唐軍。史朝義率五千騎逃往范陽,史朝義部下李懷仙獻范陽投降。史朝義無路可走,於林中自縊死,歷時七年又兩個月的安史之亂結束。
這就是安史之亂的基本經過.
安史之亂簡介(背景、內容及影響)
6樓:匿名使用者
安史之亂簡介: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擴充套件資料:
背景:唐代經歷唐太宗「貞觀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則天的「治巨集貞觀,政啟開元」「貞觀遺風」及唐玄宗的「開元盛世」後,成為了一個國富民強的國家,經濟在唐玄宗天寶年間達至鼎盛。安史之亂髮生後,對唐朝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內容:1、藩鎮崛起
安史之亂前的唐朝疆域
隨著唐太宗、唐高宗等在位期間屢次開疆拓土,先後平定遼東、東、西突厥、吐谷渾等地區,使唐朝成為一個國境極為遼闊的國家。同時,為了加強**對邊疆的控制、鞏固邊防和統理異族,唐玄宗於開元十年便於邊地設十個兵鎮,由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管理。
此等每以數州為一鎮的節度使不單管理軍事,而且因兼領按察使、安撫使、支度使等職而兼管轄區內的行政、財政、人民戶口、土地等大權,這就使得原來為一方之長的州刺史變為其部屬。據《新唐書 志第四十兵》言:「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賦」。
節度使因而雄踞一方,尾大不掉,成為唐皇室隱憂。
2、外重內輕
唐初,全國實行府兵制共置634個折衝府,其中有261個位於保衛京師長安的關中,故軍力是外輕內重,保證唐室有足夠的兵力保衛京師及其政權。唐玄宗開元十年設定節度使,許其率兵鎮守邊地,軍力日漸強大,漸有凌駕**之勢。開元十四年時,京師守衛改由彍騎負責。
而天寶年間,邊鎮兵力達50萬。而安祿山一人更兼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這三地之間地域相連,兵力又於諸鎮之中最強,擁兵20萬,實力強大。
相反,**兵力則不滿8萬,形成外重內輕的軍事局面,漸漸形成地方反過來威脅**的危機。
從貞觀年間開始,任用將領裡的蕃將如阿史那社爾、契苾何力,都是因為忠誠效力而獲得提拔,但是仍然不能當上將,皆由大臣控制,所以上面還有餘權可以節制下屬。先天、開元年間,大臣中如薛訥、郭元振、張嘉貞、王晙、張說、蕭嵩、杜暹、李適之等人,都是從節度使而升為宰相的。
李林甫擔心儒臣因籌劃方略而得戰功,又得高位,因而想杜絕這一條升官接近皇帝的路,好鞏固自己的權勢,於是勸說唐玄宗:「以陛下的雄才大略,國家富強,而夷狄還有沒被剿滅的原因,都是因為文官為將,他們不敢冒矢石身先士卒。
不如任用蕃將,他們生的雄健,哺養在馬背上,成長在行陣中,天性驍勇。如果陛下能感化他們而任用之,他們定能效死,夷狄就不愁不能剿滅了。」唐玄宗同意他的說法,因而讓安思順代替李林甫統領節度,提拔安祿山、高仙芝、哥舒翰等專為大將。
林甫看中了這些人都不是漢人,沒有入朝當宰相的資格,因此之故安祿山能專控三個道的精銳部隊,十四年不遷動。唐玄宗信任李林甫的策略,不懷疑。
3、玄宗怠政
開元之治晚期,承平日久,國家無事,唐玄宗逐漸喪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唐玄宗改元天寶後,政**加腐敗。唐玄宗更耽於享樂,寵幸楊貴妃,安祿山為自保和升官拜楊貴妃為母親。
由提倡節儉變為揮金如土,如曾將一年各地之貢物賜予李林甫。
他又把國政先後交由李林甫、楊國忠把持。李林甫是口蜜腹劍的宰相,任內憑著玄宗的信任專權用事達十九年,杜絕言路,排斥忠良。楊國忠因楊貴妃得到寵幸而繼李林甫出任宰相,只知搜刮民財,以致群小當道,國事日非,朝政腐敗,讓安祿山有機可乘。
4、將相不和
安祿山兼三大兵鎮獨掌大軍,其中精銳唐朝正規軍已達到15萬,擁兵邊陲,其手下驍勇善戰,甚獲玄宗寵信,引來宰相楊國忠忌恨。兩人因而交惡,而唐玄宗又對此不加干預。安祿山久懷異志,加上手握重兵,意圖以討之名舉兵叛唐。
影響:一、社會混亂;
二、藩鎮割據;
三、剝削加重;
四、邊疆不穩;
五、經濟重心南移;
六、西域得失;
七、佛教復興。
安史之亂後唐朝有過哪些改變,「安史之亂」後唐朝出現了什麼局面?
整頓鹽鐵政務,並設定鹽鐵專賣。還調節物價,避免物價 厲害。安史之亂以後,唐朝就走了下坡路,從唐朝的鼎盛時期,慢慢的走向了衰敗,唐朝的精銳部隊也消耗的很多。對一些大將也控制的更嚴了。安史之亂之後,唐朝由盛轉衰,各地起義不斷,國力衰弱。安史之亂 後唐朝出現了什麼局面?安史之亂 後唐朝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
安史之亂對唐朝和唐朝人民的影響,安史之亂對唐朝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是唐朝的轉折時期,大唐由盛轉衰,安史之亂前是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是大唐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制高點,安史之亂摧毀了盛世,之後雖然被平復但大唐再也沒有盛世氣象,地方豪強層出不窮,統 發沒有力度以致唐滅,天下戰亂無窮。安史之亂 是唐朝的轉折時期,大唐由盛轉衰,安史之亂前是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是大唐也是中華民...
劍網三安史之亂PVP職業,劍網三安史之亂職業
大俠您好,劍純,優點 控制能力強,剋制天策,被藏劍 氣純等免控強門派克制。和尚 優點 爆發強 剋制明教 被藏劍 天策等機動力強門派克制。丐幫優點 控制能力強,生存強 剋制 萬花 等解控差的門派 明教優點 隱身強,逃命能力好 被所有門派克制 劍純控場厲害,不過碰見遠端職業有有被放風箏的危險,和尚可以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