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科普小星球
一、孔子
1、義利之辯
魯國有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見到同胞(遭遇不幸),淪落為奴隸,只要能夠把這些人贖回來(幫助他們恢復自由),就可以從國家獲得金錢的補償和獎勵。(孔子的學生)子貢,把魯國人從外國贖回來,但不(向國家)領取金錢。
孔子說:“賜(端木賜,即子貢),你錯了!聖人做的事,可用來改變民風世俗,教導可以傳授給百姓,不僅僅是有利於自己的行為。
現在魯國富的人少窮人多,領取補償金,沒有任何損失;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興地說:“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
2、孔子學琴
孔子在學習方面是很虛心,尤為刻苦。有一次孔子隨師襄學鼓琴。曲名是《文王操》。
孔子苦苦的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說:“可以了。”孔子說:
“我已經掌握了這個曲子的彈法,但未得其數。”
又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又說:“可以了,你已於其數。”可是孔子仍說:
“不可以,未得其志。”又過了相當的時間,師襄子認為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認為自己沒有彈好這首樂曲。於是,孔子反覆鑽研,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樂曲中表現出來了,才罷休。
3、孔子相師
《史記》記載一日孔子子乘著一輛馬車周遊列國。來到一個地方,見有一孩子用土圍成了一座“城”,坐在裡面。孔子就問:
“你看見馬車為什麼不躲開呀?”那孩子回答:“人們說您孔老先生上曉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
可是,今天我見您卻並不怎麼樣。因為自古到今,只聽說車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車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問:
“你叫什麼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項橐。
”孔子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連串問題來難項橐,但是都被項橐巧妙的化解。
孔子覺得這孩子知識淵博,連自己也辯不過他,只得長嘆一聲,俯下身子對項橐和藹地說:“後生可畏,我當拜你為師。”回頭對**們講:
“三人行必有我師矣。要不恥下問。”經孔子這一褒獎,項橐便名揚九州,震動朝野。
以後《史》、《志》有關章節都有記載。據《史記》記載,甘羅十二歲拜丞相時,還拿項橐作比喻,說服文信侯呂不韋讓自己出使趙國。南宋大儒王應麟編寫的《三字經》勸諸後生說:
“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蓋出於此 。
二、孟子
1、孟母三遷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去逝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孟子的母親對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視,管束甚嚴,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為賢。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
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
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裡了!
”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樣子。孟子的媽媽說:“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
”孟子的媽媽又帶著孟子去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孟子便學起了買賣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
“這個地方依然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
每月夏曆初一這個時候,**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於是在此居住了。
2、孟子受教
孟子的妻子獨自一人在屋裡,蹲在地上。孟子進屋看見妻子這個樣子,就向母親說:“這個婦人不講禮儀,請准許我把她休了。
”孟母說:“什麼原因?”孟子說:
“她蹲在地上。”孟母問:“你怎麼知道的?
”孟子說:“我親眼看見的。”
孟母說:“這是你不講禮儀,不是婦人不講禮儀。《禮經》上不是這樣說嗎,將要進門的時候,必須先問屋裡誰在裡面;將要進入廳堂的時候,必須先高聲傳揚,讓裡面的人知道;將進屋的時候,必須眼往下看。
《禮經》這樣講,為的是不讓人措手不及,無所防備。而今你到妻子閒居休息的地方去,進屋沒有聲響人家不知道,因而讓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樣子。這是你不講禮儀,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講禮儀。
”孟子聽了孟母的教導後,認識到自己錯了,再也不敢講休妻的事了。
3、斷織喻學
孟子最初對學習很有興趣,時間一長就厭煩了,經常逃學。孟母知道後非常生氣,拿起刀來,把織布機上的經線割斷,說道:“你的廢學,就像我割斷織布機上的線,這布是一絲一線織起來的,現在割斷了線,布就無法織成。
君子求學是為了成就功名,博學多問才能增加智慧。你經常逃學怎麼能成為有用之材呢?你今天不刻苦讀書,而是惰於修身養德,今後就不可以遠離禍患,將來不做強盜,也會淪為廝役!”
孟母用“斷織”來警喻“輟學”,指出做事必須要有恆心,一旦認準目標,就不為外界所幹擾。半途而廢,後果是十分嚴重的。“斷織喻學”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既驚且懼的鮮明印象,孟子從此旦夕勤學,終於成為我國歷史上的儒學大師。
2樓:牙牙的弟弟
1、孔子
魯國有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見到同胞,淪落為奴隸,只要能夠把這些人贖回來,就可以從國家獲得金錢的補償和獎勵。子貢把魯國人從外國贖回來,但不領取金錢。
孔子說:“賜(端木賜,即子貢),你錯了!聖人做的事,可用來改變民風世俗,教導可以傳授給百姓,不僅僅是有利於自己的行為。
現在魯國富的人少窮人多,(向國家)領取補償金,(對你)沒有任何損失;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興地說:“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
2、孟子
孟子最初對學習很有興趣,時間一長就厭煩了,經常逃學。孟母知道後非常生氣,拿起刀來,把織布機上的經線割斷,說道:你的廢學,就像我割斷織布機上的線,這布是一絲一線織起來的,現在割斷了線,布就無法織成。
君子求學是為了成就功名,博學多問才能增加智慧。你經常逃學怎麼能成為有用之材呢?你今天不刻苦讀書,而是惰於修身養德,今後就不可以遠離禍患,將來不做強盜,也會淪為廝役。
孟母用“斷織”來警喻“輟學”,指出做事必須要有恆心,一旦認準目標,就不為外界所幹擾。半途而廢,後果是十分嚴重的。
“斷織喻學”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既驚且懼的鮮明印象,孟子從此旦夕勤學,終於成為我國歷史上的儒學大師。
擴充套件資料:
作為儒家的代表人物,“至聖”孔子和“亞聖”孟子的大名自然無人不知。而兩大宗師的思想、學說聯絡緊密,相輔相成,因而常被合稱為“孔孟之道”。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一生積極從政,希望有一番作為。
但他在魯國遭受權臣排擠,後來周遊列國也得不到諸侯重用,政治生涯始終鬱郁不得志。於是,後期孔子轉而通過治學來影響政治。
他收徒講學,著書立說,編修整理了《詩》《書》《周易》《春秋》等經典。孔子的門生據稱多達3000人,其中比較出名的有72人。而孔子和**的言行則被記錄在《論語》這部書中。
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一個“仁”字。據統計,在《論語》裡,“仁”字出現過109次,孔子對於“仁”的內涵有多種表述和闡釋,但最核心的說法就是“愛人”。
有了愛人之仁心做基礎,才能踐行忠、恕、孝、悌等德行,才能建設、實施禮樂制度。同時,“仁”也是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仁學的追求目標之一是培養君子人格。此外,孔子也把“仁”的概念擴大到政治領域,要求君主愛民,施行“德治”。
孔子為儒家思想這座大廈打好了基礎,描繪了藍圖。而孔子歿後百餘年,給儒家大廈添磚加瓦的孟子誕生了。
孟子(約前372——約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人。他師承子思(孔子之孫)的門生,曾經遊說齊、魏等國,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但同樣不被諸侯接納、重視。
和“王天下”比起來更樂於“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孟子,於是也選擇了退居講學,並和**共同撰寫了《孟子》一書。他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
在政治領域,他對孔子的“仁”學做了繼承發展,提出“仁政”“王道”的主張。孟子認為,人民是國家政治的根本,即所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統治者應該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要保障人民權利,使人民生活安定。孟子還說,君主只要實行王道,贏得民心,就可以不戰而服萬國,無敵於天下(所謂“仁者無敵”)。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以孔孟之道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幾千年來對我國思想、文化各方面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關於孔子和孟子的小故事
3樓:牙牙的弟弟
1、義利之辯
魯國有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見到同胞遭遇不幸,淪落為奴隸,只要能夠把這些人贖回來幫助他們恢復自由,就可以從國家獲得金錢的補償和獎勵。
孔子的學生子貢,把魯國人從外國贖回來,但不向國家領取金錢。孔子說:賜(端木賜,即子貢),你錯了!聖人做的事,可用來改變民風世俗,教導可以傳授給百姓,不僅僅是有利於自己的行為。
現在魯國富的人少窮人多,向國家領取補償金,對你沒有任何損失;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興地說:“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
2、孔子相師
一日孔子乘著一輛馬車周遊列國。來到一個地方,見有一孩子用土圍成了一座“城”,坐在裡面。孔子就問:“你看見馬車為什麼不躲開呀?”
那孩子回答:“人們說您孔老先生上曉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見您卻並不怎麼樣。因為自古到今,只聽說車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車子的道理呢?”
孔子愣了一下,問:“你叫什麼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項橐。”孔子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連串問題來難項橐,但是都被項橐巧妙的化解。
孔子覺得這孩子知識淵博,連自己也辯不過他,只得長嘆一聲,俯下身子對項橐和藹地說:“後生可畏,我當拜你為師。”
回頭對**們講:“三人行必有我師矣。要不恥下問。”經孔子這一褒獎,項橐便名揚九州,震動朝野。
3、孔子學琴
孔子在學習方面是很虛心,尤為刻苦。有一次孔子隨師襄學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說:“可以了。”
孔子說:“我已經掌握了這個曲子的彈法,但未得其數。”又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又說:“可以了,你已於其數。”可是孔子仍說:“不可以,未得其志。”
又過了相當的時間,師襄子認為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認為自己沒有彈好這首樂曲。於是,孔子反覆的鑽研,體會琴曲的內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樂曲中表現出來了,才罷休。
4、斷織喻學
孟子最初對學習很有興趣,時間一長就厭煩了,經常逃學。孟母知道後非常生氣,拿起刀來,把織布機上的經線割斷,說道:你的廢學,就像我割斷織布機上的線,這布是一絲一線織起來的,現在割斷了線,布就無法織成。
君子求學是為了成就功名,博學多問才能增加智慧。
你經常逃學怎麼能成為有用之材呢?你今天不刻苦讀書,而是惰於修身養德,今後就不可以遠離禍患,將來不做強盜,也會淪為廝役!
孟母用“斷織”來警喻“輟學”,指出做事必須要有恆心,一旦認準目標,就不為外界所幹擾。半途而廢,後果是十分嚴重的。
“斷織喻學”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既驚且懼的鮮明印象,孟子從此旦夕勤學,終於成為我國歷史上的儒學大師。
5、殺豚不欺子
當孟家還在廟戶營村集市旁居住時,孟子看到鄰居殺豬,不解地問母親:“鄰家殺豬幹什麼?”孟母當時正忙,便隨口應到:“煮肉給你吃!”孟子十分高興,等待食肉。
孟母深知做人要誠實,所謂“言必信,行必果”,而且她深深知道身教重於言傳。為了不失信於兒子,儘管家中十分困難,孟母還是拿錢到東邊鄰居家買了一塊豬肉,讓兒子吃了個痛快。
關於馬的兩個歷史故事。簡短點,一段話
三國志 魏志 呂布傳 上說 布有良馬名曰赤兔 三國演義 的描述就更清楚了。赤兔馬是董卓從西涼帶來的寶馬良駒。董卓為了拉攏年輕將領呂布,就把這匹馬送給了他。呂布得馬後果然殺了原來的主人丁原,投奔到董卓的門下,當了他的義子。後來,這匹馬跟隨呂布大展神威。但在白門樓,因為劉備的一句話,曹操痛殺呂布,赤兔寶...
關於土地的兩個小故事,兩分有趣的小故事。
1秦國時候的商鞅變法 2南北朝時也有很多土地變革的嘗試 3宋代的王安石變法 4明代的張居正變法 5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土地改革 你去了解一下,隨便都有300個字讓你來寫。兩分有趣的小故事。一.一丶一一 富有哲理的小故事 最好是兩分鐘左右的,越多越好 希望要幾篇非常勵志的小故事 5 幾個小故事大道理的故事...
關於詩歌的小故事(兩個),有關詩歌的小故事
1 李清照夫婦 賭書潑茶 的故事 李清照與趙明誠賭書潑茶的情趣生活。兩個人在茶餘飯後,隨手覓得一本書,翻開一頁,問著對方某事某人出自何書何句甚至何頁,輸者,直接潑茶於其胸間,茶香伴著親暱,雅緻而不流俗。李清照在 金石錄 後序 一文中曾追敘她婚後屏居鄉里時與丈夫賭書的情景,文中說 餘性偶強記,每飯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