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君子之行:諸葛亮在《戒子篇》裡說:「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智,非寧靜無以致遠。」
釋義:君子的行為以寧靜來修繕自身,以儉樸來淳養美德,非淡泊不能明晰志向,非寧靜不能**遠矚。
總結為:
1、從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
2、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
3、不恬靜寡慾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幹來自學習。所以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幹,沒有志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
4、放縱懶散就無法振奮精神,急躁冒險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志隨歲月而流逝。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著那窮困的居舍,其時悔恨又怎麼來得及。
2樓:
《誡子書》是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諸葛亮54歲臨終前寫給8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成為後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言中。
通過這些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如此深切。後人有留存有多篇《誡子書》
原文夫(fú)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fú)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1.君子的操守,(應該)恬靜以修善自身,儉樸以淳養品德。不看輕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寧靜就不能**遠矚。
學習必須靜心,才識需要學習,不學習無從拓廣才識,不立志不能學習成功。沉迷滯遲就不能勵精求進,偏狹躁進就不能冶煉性情。年年歲歲時日飛馳,意志也隨光陰一日日逝去,於是漸漸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會,可悲地守著貧寒的居舍,那時(後悔)哪來得及!
2.品德高尚、德才兼備的人,是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的,是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
學習必須專心致志,增長才幹必須刻苦學習。不努力學習就不能增長才智,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過度享樂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奮發向上,輕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華隨著光陰流逝,意志隨著歲月消磨,最後就像枯枝敗葉那樣(成了無所作為的人)對社會沒有任何用處,(到那時)守在破房子裡,悲傷嘆息,又怎麼來得及呢?(窮廬,亦可解為空虛的心靈。)
3.有道德修養的人,他們是這樣進行修煉的:(夫君子之行)
他們以靜心反思警醒來使自己盡善盡美。(靜以修身)
以儉樸節約來培養自己的高尚品德。(儉以養德)
除了清心寡慾、淡泊名利,沒有其他辦法能夠使自己的志向明確清晰、堅定不移。(非淡泊無以明志)
除了平和清靜,安定安寧,沒有其他辦法能夠使自己為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非寧靜無以致遠)
要想學得真知,必須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寧靜中專心研究**。(夫學須靜也)
人們的才能必須從不斷的學習之中積累。(才須學也)
除了下苦功學習,沒有其它辦法能夠使自己的才幹得到增長、廣博與發揚。(非學無以廣才)
除了意志堅定不移,沒有其它辦法能夠使自己的學業有所進、有所成。(非志無以成學)
貪圖享樂、怠惰散慢就不能夠勉勵心志使精神振作發奮向上。(淫慢則不能勵精)
輕險冒進、妄為急躁就不能夠陶冶生性使品德節操高尚。(險躁則不能冶性)
如果年華虛度,任隨歲月而流逝,意志一天天任隨時間而消磨,(年與時馳,意與日去)
就會像衰老的樹葉般一片片凋落成灰,變成無用之人,(遂成枯落)
這樣的人對社會沒有一點用處,大多不能夠融入於社會,(多不接世)
只能夠悲傷地困守在自己窮家破舍之中,空虛嘆息,(悲守窮廬)
等到將來那時知道要悔過、改過,卻怎麼也來不及了。(將復何及)
3樓:
諸葛亮在《戒子篇》裡說:「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智,非寧靜無以致遠。」
意思是說:君子的行為以寧靜來修繕自身,以儉樸來淳養美德,非淡泊不能明晰志向,非寧靜不能**遠矚。
淡泊是傲骨,淡泊也是平和,淡看人生,淡看名利,從容自若,無欲則剛。由於心無貪慾,志向才能不被世俗所矇蔽,不被虛榮所遮擋。寧靜則是心靈的潔淨,只有心靈清澈潔淨才能不被世事喧囂所困擾,才能達到靈魂的永恆和高遠。
與濃相比,淡之美,可能因為它更接近自然。生活中淡汝素描的女人可能比濃妝豔抹的貴婦人更給以神清氣爽的感覺。但有時淡更是一種處世方式,一個博弈者用瓦盆做賭注,他的技藝可以發揮得淋漓盡致;而他拿**做賭注,則大失水準。
莊子謂之為「外重者內拙」,這就是違背了淡的哲學。因為賭注被他看得太重了,恐懼戰勝了勇敢,失敗代替了成功。如果把眼光放得遠一些,讓生命淡泊如那泓湖水,從從容容,波瀾不驚,目標的實現自然就在眼前。
寧靜與淡泊其實是同一種境界,寧靜之態也是一種美,像林黛玉:「嫻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行動時仍如弱柳扶風般溫柔靜雅,如何不美?
當然心靈的寧靜更是一種境界,寧靜是一盞燈,只有在寧靜中思索才能照亮和清除心靈的汙穢。南北朝有個僧人叫神秀的主張人要時常清掃心靈,作詩云:身如菩提樹,心如明淨臺。
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其實心靈如住室,想保持長久的潔淨就要時時清掃。只有在寧靜中,才能靜下心來,反省、清理心靈的塵埃與汙濁,而對**、名利之累,如何讓自己的心時時保持如水般清淨?
心靈寧靜了,自然一切都和諧美好,海闊天空。
淡泊寧靜不是弱者面對現實無能為力的逃避,更不是憤世嫉俗者的孤芳自賞, 而是一種成熟的、和諧的、積極的心態。浮華塵世中充斥著太多的慾望和**,慾望的追求是沒有止境的,不妨偶爾為自己疲憊焦躁的心靈斟一杯清香的淡茶。天晴的時候到小園香徑中去走走,體味一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閒適自然;或者在難得閒瑕時到山林中去看看,感受一下「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明快清朗;或者乾脆靜寞於窗前,看庭前花開花落,望天上雲捲雲舒……
淡泊在我心,我心自清涼,寧靜在我心,我心自芬芳,如果你擁有一顆淡泊寧靜的心,你就已經擁有一個桃花源。
4樓:wu醉逍遙
就原文而言是: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要立功與立德,即德,志,學兼修。
5樓:幻夜之巔
1.靜以修身
2.儉以養德
3.淡泊以明志
4.寧靜以致遠
6樓:匿名使用者
有詳細的解答
諸葛亮《誡子書》:夫君子之行 靜以修身 儉以養德......的主要內容
7樓:匿名使用者
譯文有道德修養的人,依靠內心安靜來修養身心,以儉樸節約財物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靜寡慾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幹來自勤奮學習。
如果不學習就無法增長自己的才幹,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縱慾放蕩、消極怠慢就不能勉勵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險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志隨歲月逐漸消逝。
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窮困的破舍裡,到時悔恨又怎麼來得及?
8樓:匿名使用者
《誡子書》是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諸葛亮54歲臨終前寫給8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成為後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言中。
通過這些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如此深切。後人有留存有多篇《誡子書》
原文夫(fú)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fú)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1.君子的操守,(應該)恬靜以修善自身,儉樸以淳養品德。不看輕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寧靜就不能**遠矚。
學習必須靜心,才識需要學習,不學習無從拓廣才識,不立志不能學習成功。沉迷滯遲就不能勵精求進,偏狹躁進就不能冶煉性情。年年歲歲時日飛馳,意志也隨光陰一日日逝去,於是漸漸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會,可悲地守著貧寒的居舍,那時(後悔)哪來得及!
2.品德高尚、德才兼備的人,是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的,是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
學習必須專心致志,增長才幹必須刻苦學習。不努力學習就不能增長才智,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過度享樂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奮發向上,輕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華隨著光陰流逝,意志隨著歲月消磨,最後就像枯枝敗葉那樣(成了無所作為的人)對社會沒有任何用處,(到那時)守在破房子裡,悲傷嘆息,又怎麼來得及呢?(窮廬,亦可解為空虛的心靈。) 3.
有道德修養的人,他們是這樣進行修煉的:(夫君子之行) 他們以靜心反思警醒來使自己盡善盡美。(靜以修身) 以儉樸節約來培養自己的高尚品德。
(儉以養德) 除了清心寡慾、淡泊名利,沒有其他辦法能夠使自己的志向明確清晰、堅定不移。(非淡泊無以明志) 除了平和清靜,安定安寧,沒有其他辦法能夠使自己為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非寧靜無以致遠) 要想學得真知,必須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寧靜中專心研究**。
(夫學須靜也) 人們的才能必須從不斷的學習之中積累。(才須學也) 除了下苦功學習,沒有其它辦法能夠使自己的才幹得到增長、廣博與發揚。(非學無以廣才) 除了意志堅定不移,沒有其它辦法能夠使自己的學業有所進、有所成。
(非志無以成學) 貪圖享樂、怠惰散慢就不能夠勉勵心志使精神振作發奮向上。(淫慢則不能勵精) 輕險冒進、妄為急躁就不能夠陶冶生性使品德節操高尚。(險躁則不能冶性) 如果年華虛度,任隨歲月而流逝,意志一天天任隨時間而消磨,(年與時馳,意與日去) 就會像衰老的樹葉般一片片凋落成灰,變成無用之人,(遂成枯落) 這樣的人對社會沒有一點用處,大多不能夠融入於社會,(多不接世) 只能夠悲傷地困守在自己窮家破舍之中,空虛嘆息,(悲守窮廬) 等到將來那時知道要悔過、改過,卻怎麼也來不及了。
(將復何及)
諸葛亮的誡子書給後輩留下了什麼,諸葛亮的誡子書給後輩留下了什麼?
為後世歷代學子樹立了修身立志的榜樣 誡子書三國時期 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有道德修養的人,依靠內心安靜來修養...
《誡子書》,諸葛亮為什麼寫這封家書
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譯文 有道德修養的人,是這樣進行修養鍛鍊的,他們以靜思反省來使自己盡善盡美,以儉樸節約財...
《誡子書》是諸葛亮寫給兒子的一封家書,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怎
誡子書 是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家書。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諸葛亮的 誡子書 這既是諸葛亮一生經歷的總結,更是對他兒子的要求。在這裡諸葛亮用的是 雙重否定 的句式,以強烈而委婉的語氣表現了他對兒子的教誨與無限的期望。用現代話來說 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