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易書科技
做人,什麼最重要呢?就是能讀懂你自己。一個人能不能創造成功的人生,關鍵要看能不能正確認識自己、讀懂自己。讀懂別人難,讀懂自己更難。
讀懂自己,是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徹底讀懂自己,是人生最重要的主題;正確讀懂了自己,才能看清自己的位置,瞭解自己有多大的能力;讀懂自己並且在人生戰場中運籌帷幄,是人生的大智慧。
風風雨雨人生,坎坎坷坷命運,遭遇過無數的對手和「敵人」,但最強大的敵人並不是外部的,而是我們自己!正如哲人羅蘭所說:「最強的對手,不一定是別人,而可能是我們自己!
在戰勝別人之前,先得戰勝自己。」而要戰勝自己,首先要能正確地認識和讀懂自己。
一隻狐狸欣賞著自己在晨曦中的身影說:「今天我要用一隻駱駝做午餐!」整個上午,它到處奔波,尋找駱駝。
但當正午的太陽照在它的頭頂時,它再次看了一眼自己的身影,於是說:「一隻老鼠也就夠了。」狐狸之所以有兩次截然不同的心態,與它選擇「晨曦」和「正午的陽光」作為鏡子有關。
晨曦拉長了它的身影,使它錯誤地認為自己就是萬獸之王,並且力大無窮,而正午的陽光又讓它對著自己已縮小了的身影忍不住妄自菲薄。
在現實生活中像這隻狐狸的大有人在。對自己認識不足,沒能讀懂自己。過分強調某種能力或者承認自己無能。
在這種情況下,要記得上帝也為我們準備了另外一塊鏡子,這塊鏡子就是「反躬自省」四個字,它可以照見落在心靈上的塵埃,提醒我們「時時勤拂拭」,使我們認識真實的自己。
尼采曾經說過:「聰明的人只要能認識自己,便什麼也不會失去。」正確認識自己,才能使自己充滿自信,才能使人生的航船不迷失方向。
正確認識自己,才能正確確定人生的奮鬥目標。只有有了正確的人生目標,並充滿自信,為之奮鬥終生,才能此生無憾,即使不成功,自己也會無怨無悔。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在這個世界上,從來未曾有過,也將永遠不會有第二個你。你是地球上一個獨特的、惟一的生物。
這惟一性將賦予你極大的價值。因此,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應該真誠地熱愛自己和讀懂自己。
正確地認識自己,就要面對現實中的自己,勇敢地接受自己,承認自己。不能因為自己有那麼多的缺陷與不足而自卑、自輕、自賤。你不能對自己抱過多過好的期望值,你要放棄對自己的先人之見,因為你在生活中是不斷變化,不斷髮展的。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人也一樣,每個人都是上帝的寵兒。正確認識自己,讀懂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長處,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給自己正確定位,這樣才能不吃虧,才能自信地去迎接機遇和挑戰,給自己創造更多的成功和歡樂。
2樓:匿名使用者
要想讀懂別人,就要先讀懂自己
。馮驥才說過這樣一段話:「有的人,在陽光明媚的日子裡願意把傘借給你。而下雨的時候,他卻打著傘悄悄地走了。」作家楊大俠說道,最陌生的人就是自己。
怎樣認識自己,瞭解自己?
3樓:匿名使用者
正確認識自己,現在有很多的工具,比如,禪卡塔羅,自我覺察工具,等等,瞭解自
己的性格真的是人們終其一生都在追尋的人生課題。人的一生在每個階段都有自己的目標,並且在不斷髮展變化。
首先通過自我觀察認識自己,經常反省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點滴表現,總結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找出自己的優點和缺點。
其二、給自己一個空間和時間,對自己的言行、思想、學習狀況進行自我反思,
其三,不過分壓制自己
第四,通過別人充分了解自己。「旁觀者清」,通過他人的態度瞭解自己的行為是否適應當下的社會環境。
4樓:天使
真正瞭解自己是需要借肋外界之力(比如我都是使用禪卡塔羅),在每一個階段的碎片裂變中自我釋放,自我覺悟的一個完整過程……
講個小寓言:
一瓶好酒為了炫耀自己不一般,請主人把酒瓶的瓶蓋開啟,這樣人們遠遠的就能聞到酒香。酒瓶開啟後,果然酒香四溢,人們很遠聞到酒香後都跑來稱讚這酒的香味……
過了不久,酒香慢慢由濃變淡,由淡變得無味,人們讚美的聲音也由多到少,由少到無……酒便問酒瓶,為何人們不再讚美了?酒瓶回答:「因為你已經變成了一瓶無味的淡水」……
酒在想,我瞭解自己,瞭解這個必經的過程和結果,只要心中光明磊落,越是在看不到的地方,越顯得明亮,剔透……
世界上,用自己的胃口(覌點)想象別人,但瞭解自己嗎?比如酒瓶自己本身……
5樓:李全
瞭解自己的途徑有:
1.自我檢討,自醒吾身
2.徵求父母的意見
6樓:熊玲心理諮詢
愛爾蘭詩人戲劇家王爾德說:當人以自己的身份說話時,便越不是他自己,給他一個面具,他便告訴你事實。這一說法,頗有悖論哲學的意味。
若進一步解讀這句話的意思,我覺得,首先應確定一個前提,就是人的處境是在複雜的社會關係,或社會身份的情況下,他才必然不能脫身社會外衣。
其次,人的社會性註定你有多層外衣即面具。這些面具中,大多是保護自己的脆弱、恐懼,也有是遮羞自己自卑的身份,或用於應對外界要求的防禦方式。
再其次,這觀點概要說明:人是複雜的物種,因此為在複雜中求簡單快活,人便有「認識自己和自我追尋」的需要。這也是我們(讀書小組)為什麼要讀哲學書,讀弗洛姆的《自我的追尋》的初衷。
我們可把王爾德說的「自己的身份」視為人的真我,「面具」視為假我,來理解自己——作為主體的你,是真我多,還是假我多,還是?
人具有兩重性,自然性和社會性。但根本上,人是社會性的,否則就應該稱動物而非人。人是被社會文化造就而成的。
因此說,人認識自己,主要是認識自己的社會身份,或人格結構。從人格結構角度講,人具有的兩重性是:主體性和客體性。
主體性,指的是人的創造性、對自己生活的自主性和掌控感,其內在的真我豐足;客體性,是指人的依賴性、服從性、對歸屬感的需求,其內在的假我(也叫他我)豐足。
人格水平成熟的個體,其主體性和客體性是相對平衡,或主體性偏多。若個體的主體性過高,會顯得自大自負,若客體性超高,會顯得依附性過強、匱乏自我。
一個人自出生後,就陸續被賦予(或被教育)他的性身份和社會身份。即便出生身為女性,但若被賦予為男性養,她今後的自我將可能認定自己就是男的。
所以,個體終究發展成怎樣的人,主要取決於0-12歲所經驗的是什麼。如果他的過去被當作主體對待:尊重、滿足和培育了好奇心、創造性、自尊心等,那麼他將會是一個自信自足的人,如果他的過去被當作客體對待:
(1)像個漂亮的寵物,被捧著被管著被帶著,(2)像個工具、機器、出氣筒,被使用被控制**待,那麼他將可能成為一個沒有自己,或沒有自我的他者。
很多人並不明白自己是誰,自己要什麼。正是因為他的成長經驗從未感知什麼屬於自己,只感覺自己是屬於他者,如父母,老公,事業,國家等;要麼感覺到自己無所不能、什麼都是自己的。但這是一種對他者需求無條件的全盤內化的結果,當**之後面臨社會競爭性關係,需要自己做種種判斷與選擇時,便會突生茫然、無助,會感覺自己什麼都不是,甚至自己不存在似的,連活著也沒啥意思。
有個23歲的小夥子,家境富裕,學業有成,但從大學開始就深切體驗著內心衝突,既覺得自己什麼都有,又感覺自己一無所有,他從沒因富有而欣喜,也沒有因學業好而驕傲。他總是說,世界之大,但我不知自己是誰,找不到屬於自己的位置。就這樣他感受著多個自我的混亂,孤獨地承受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好在,他已開始省思、想要去嘗試,去找尋屬於自己的他,雖然沒即刻找到,但這份想要...的慾望,使他開始有了活力的感覺。
追尋自我的東西(也叫自我實現),是很有意思有意義的生活。想要結束一直以來為滿足他人需求的忙碌,則需知,你內心真實的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麼,屬於自己的目標,或生活方式是什麼?
找尋屬於自己的你,應該是有精神追求的人,所共有的必修課。
如何才能讀懂文言文,要如何看懂,讀懂古文??
關鍵是多積累一些文言文中字 詞的用法及釋意.另外要多讀,養成準確斷句能力,這樣就可以基本理解其字面意思.為了防止理解過於生硬,還應注意對文章的背景有所瞭解 先讀文白夾雜的,有一定興趣後在讀難點的文言文。這樣你就不會感覺枯燥了,建議你讀 三國演義 這是一部不粗的文白夾雜的書。從做題中學習 做一篇就通篇...
為什麼要接受自己,我們為什麼要接納自己?
只有接受自己,接受那個歷經變故,變得或許不是很完美的自己,才能重新活得瀟灑自在,恣意盎然。作家楊大俠楊科記敘,讓自己愛上自己。從心理學來看,自信是心理健康的基礎,而接受自己是最基本的自信,無論怎樣,不應該自暴自棄,否則就會被全世界放棄。因為自己是人生的坐標軸 不接受自己就會在人生中像找不到方向的無頭...
為什麼要相信自己,人為什麼要相信自己
莎士比亞說過 對自己都不信任,還會信任什麼真理。莎翁在這裡強調的是自信,即相信自己。有兩個故事,或許可以對自信作以詮釋 阿侖尼烏斯年輕的時候,得出電離理論並把它告訴了母校的老師,沒想到卻遭到老師的無情諷刺,對此,並沒有動搖他的自信心,他把自己的理論寫成學術 交給學校的學術委員會討論,結果又被否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