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後的五戒是什麼?什麼是戒體?具體怎麼受?要通過上師嗎

2021-08-25 13:12:51 字數 5532 閱讀 1133

1樓:金象同學

請參考"在這裡統一解答皈依的部份問題。

皈依三寶,在顯宗方面,決定不能由居士主持;必需在佛前由出家眾僧寶主持,這點要謹記。

在密宗方面,青藏蒙等地有些上師是在家有妻室的瑜伽士,可以為信眾舉行四皈依。

皈依三寶不能遙控進行,必定要受皈依本人親到主法現場接受,聽取傳授皈依師的唸白開示。受皈依者聽入耳根,心中承諾答應接受所皈依要遵守的內容,那樣皈依方才可以成立;郵寄**、從而領得皈依證的做法,是不可取的,這樣的皈依亦不能成就。

三皈依或四皈依,並不是一種儀式如此簡單,可做可不做,其內涵是非常深遠,在我以前某些拙作中都曾經解釋。

在密宗角度而言,皈依其實也是一種戒、一種令行者達到將來成佛的灌頂,也是修行人從最初進入佛法之門的一種確認及印證儀式;故此不是可有可無、可做可不做,而是每個學佛人必需最少要接受一次的。"~常觀世音**

2樓:

五戒是五條戒律或行為準則。中國大乘佛教中的五戒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飲酒。五戒,是佛門四眾**的基本戒,不論出家在家皆須受持。

『戒體』指經由作禮乞戒等儀式所引發的內心持戒功能。也就是指受戒後所產生的防非止惡的力量;它是佛教所謂的一種拘束內心且持續存在的神密效力。

以下是出家人受戒:

沙彌戒按照佛家制度,出家人在接受剃度後,同時就要授沙彌戒,此人便成為「沙彌」。沙彌是梵語,義為勤策男,表示當勤受比丘的策勵,息惡行慈的意思。沙彌戒共有十條,前八條與八戒相同,再加上兩條出家人的戒律。

比丘戒當沙彌年滿二十歲時,經剃度師同意,召集十位大德長老,共同為之授比丘戒,漢地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條,此人便成為比丘。受比丘戒滿五年後,方可以離開剃度師,自己單獨修道。

丘尼戒至於女子出家,同樣要先隨一位比丘尼學習,受沙彌尼戒,沙彌尼戒也是十條。到年滿二十歲,受比丘尼戒,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 條.正式成為比丘尼。

出家比丘傳戒 「三壇大戒」

出家比丘傳戒有所謂「三壇大戒」之說,也就是一個出家人一共要經過三次大的傳戒。初壇即傳授沙彌戒。在三壇戒中,以傳沙彌戒時間最長,這是因為剛剛出家的人對寺院規矩和傳戒禮儀都很陌生,要花很多時間學習和演練。

傳沙彌戒的程式

在傳沙彌戒時,有掛搭、寫請啟、請引禮師、道喜看單、教習禮儀、貼單、通啟二師、請戒開導、查驗衣缽、露罪懺悔、下沙彌啟、夜禮通宵、傳沙彌戒等程式。所謂教習禮儀,是由寺院專門的引禮師教授新出家人佛家禮儀,訓練行、住、坐、臥、合掌、頂禮、長跪、持香、拈香、唱贊、搭衣、展具、過堂吃飯等規矩。

此外還要演習受沙彌戒過程中的禮節,如站隊形、禮謝、迎請等。所謂夜禮通宵,是指在受沙彌戒的前夜.新出家者要通宵禮佛,祈求業障消除,諸佛加被,使得以受沙彌戒。其他的形式,與受五戒等大體相同。

傳授比丘具足戒

二壇是傳授比丘具足戒。作為一名出家人,真正出家身份的完成,受具足戒是一種標誌。受具足戒的程式相對簡單一些。

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條之多,但都以「四重戒」為根本,所以戒壇上只宣四重戒,其餘枝節戒律,命受戒者下壇後學習。

傳授菩薩戒

三壇是傳授菩薩戒。佛家認為。菩薩是由於受了菩薩戒而來,而佛都是由菩薩修成的,所以受菩薩戒是養育三世諸佛的搖籃。

菩薩戒的內容,即三聚淨戒,包括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三部分。菩薩戒雖然非常高,但屬於大乘法門,包括人與所有生物,凡是發了無上菩提誓願者,都可以受戒。

如果沒有傳戒師,也允許在佛像前自誓受戒。不過,三壇傳戒的菩薩戒還是有一定儀式的。

從元代開始,受菩薩戒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要在傳戒前燒香疤,也就是讓受戒者在頭項部燃香,或九炷,或三炷,或十二炷,以示終身守戒的決心。有些描寫唐代佛教生活的影視作品,那裡面的出家人頭上都有戒疤,其實這是錯誤的,燒戒疤只是元、明、清三代才有,唐代時並沒有這種儀規,現代中國佛教界也已經廢除了燒戒疤的習俗。

出家人受戒過程如此複雜。但舍戒卻是相當簡單的。佛家規定,受比丘戒以後,如果又厭倦了出家人的清苦生活,受不了戒律的約束,只要對任何一個人(不一定是法師)宣告,自己願意舍戒,便可以放棄比丘身份,改變獨身的生活。

如若不捨戒,不放棄比丘身份,卻私自違反戒條,這叫做「破戒」,

3樓:一身三影

五戒就是殺盜淫妄酒,受五戒的方式和受三皈依的方式一樣,現在很多法會是三皈五戒一起的。

戒體是你受戒後獲得一種力量,有防止你作惡的作用。、、詳細可以參閱聖嚴法師的《戒律學綱要》

賢善成就,普願吉祥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4樓:匿名使用者

皈依  五戒

今天的白話佛 法節目,臺長給大家講講,當人在學佛時,為什麼有的人,你一勸,他就會相信,為什麼有的人,你勸了半天,他還是不相信。這涉及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一個人的根基問題。臺長今天跟大家談一談根基。

簡單地講,根基就是你的學佛基礎。一個人到人間來,你投胎做人了,你前世的根基和你今世所投的胎很有講究。你的根基好、根基正,你前世是一個有修為的人,那麼這輩子,你會做得更好,就是生活中會比較順利。

所以當你有機會接 觸到佛教或者其它一些宗 教方面的事情,你馬上就明白了,你馬上願意接受,這是前期根基,就是說你前世給你帶來的這個時期的根基。很多人前期根基很好,但是到了人間之後,他天天吃喝玩樂,享受榮華富貴,他的前期根基就會慢慢地被抹掉。這樣的人屬於後期根基不正。

就是說當他不能夠理解他前期根基所修正的東西,他就不能夠理解為什麼要學習佛法。後期根基不穩定的人,對佛法就會不屑一顧,有人勸導,也不當回事。這就是為什麼要講究根基。

五戒十善之人,是天成,就是說一個人做到五戒和十善了,這個人是一個比較完整的人,甚至可以往天上去,而且可以把自己在人間的惡劣的東西毀滅掉。這樣的人已經是超凡入聖了,而且是了脫生死之前的方便法 門了。五戒十善已經可以超凡入聖、了脫生死,在到達佛菩薩的境界之前,我們必須懂得做人修心要有五戒十善。

因為時間關係,臺長把五戒十善簡單地給大家講一講。

五戒包括,

第一,戒殺生。人不能殺生,一個人一旦殺生的話,他是超過不了凡塵的。

第二,不能有妄語。就是說不能吹牛、說 謊、口是心非等。

第三,不能夠喝酒。酒喝多了,真的是犯罪。連政 府都會掛牌,上面寫喝酒駕駛,是犯罪,因為酒能亂 性。

還有,不能邪淫。就是說不能經常動女人的腦筋,自己家裡有太太,在外面再有女人就叫 邪 淫。第五,就是不偷盜。

一個人要明白,我們學佛、做一個正直的人都不能夠偷盜,更何況是要超凡入聖呢?

臺長跟大家講的五戒,不是針對和尚尼姑的,實際上,超凡入聖是每個人都應該做到的。我們每個人活著做人,難道就可以殺生嗎?難道可以偷盜嗎?

難道可以亂喝酒嗎?等等這些都是我們要控 制住自己在人間不能做惡。十善業是你走向菩薩界的很重要的一步。

十善業包括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喝酒,不貪,不嗔恨,不愚痴。

首先,不殺生。殺 害生命是不對的,不要殺 害眾生的命,打仗就是殺 害眾生的命。祈求和平是全世界人的共同理想。因為佛教 主張佛性平等,慈悲救世,所以不能殺生。

第二,不偷盜。偷盜也是強擄豪奪,偷人家的東西是不好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主 權轉移的,無功而取都是偷盜的行為。

就是說沒有做任何的善事,沒有去幫助人家,卻說我幫你去做了,你應該給我錢,這個也是偷盜。盜版,不是你做的,你卻把它佔為己有,這個也叫偷盜。很多中介收了別人的錢,卻沒有幫人家辦事,這個也叫偷盜。

在生活中,我們有時把欲 望稱為利,利人才能利己。如果每個人都只知道不為利人,只為利己,實際上這和偷盜也差不多。

第三,不邪淫。除了正式夫 妻外,在外面的男女之事就叫邪淫。很多男女之間的欲情,叫貞良守禮。

現在的夫 妻經常不遵守這些規則,這也叫淫 亂行為。在現代社 會中,完全做到也很不容易,所以最好要遵守。

第四,不妄語,誠實無欺。妄語就是用慣用的伎倆愚弄人家、欺詐人家、說 謊 話,明明是的,他說不是的,明明不是的,他說是的。不妄語就是要誠實。我們做人要遠離妄語,便能誠實不欺。

第五,不兩舌而無是非。什麼叫兩舌呢?人的舌 頭本來是一個,兩舌就是叫搬弄是非,離間他人的感情。

我們很多人不懂得修口業,常有兩舌之患,很多的禍福都是由嘴巴引起的,很多人無風生浪,這種浪都是它自己造出來的,而且是非的煩惱擾亂人家的身心,因為看不見的舌   頭天天在搬弄是非,甚至造成雙方動武傷人,實為殺 人不見血之罪魁,所以挑 撥離間的人要醒 悟啊。

第六,不惡口。學佛的人不能用粗 魯的語言罵人和侮辱人家。很多人都患著惡口罵人,有些人罵人時傷到人家祖 宗三代,是謂大惡口。

你們想想看,如果是他做錯了,你已經罵到他的爸爸媽媽,你已經罵到他的爺爺奶奶,這個是不是惡口啊。大家要記住,經常詛咒他人、惡 言惡 語、而且傷及人家祖 宗8代,佛 經上講,犯惡口者,當受畜 生果報。

第七,不綺語。綺語就是花言巧語、輕浮無禮,說一些不正經的話,看見人家很正經的女人,看見人家很正經的男人,他胡亂開口,跟人家說下 流的笑話,讓人生出邪念,這就是綺語。有些人經常說黃 色笑話,這也會有惡業果報。

取 悅自己,傷害人家,這種說下 流笑話的人,遭到人家的輕賤,難道不是嗎?一個人規規矩矩,這種人不會被人家輕視和覺得下  賤。嘴巴里經常說下 流話的人,人家不會看得起他的。

做人要懂得禮儀。我們要說有為真 實的正經話,我們要遠離綺語,要心正,要言順,要莊嚴,要威儀,所以臺長勸導聽眾笑聲不要過頭。很多女人笑的聲音過頭之後,就被人家說有綺語,有淫 蕩之聲。

第八,不貪。貪就是拼命地去追求財、色、名、食、睡等五欲,造出種種罪惡。我們做人要知足常樂。

該你的就是你的,不該你的,就不要去追求。如果不該你的,你拼命地想去追求,那就是貪。你們知道菩薩怎麼說的嗎?

貪多業亦多,取少業亦少,萬般苦惱事,除貪一時了。菩薩告訴我們,貪得越多,所造的罪孽越多,取得少,你的業越少。生活中的苦惱事情,如果把自己的貪心丟掉,苦惱馬上就會消失。

所以我們勸人不要因為貪而受苦。貪心會促使人違法亂紀,貪心會危害他人和社 會。當一個人貪心太多的時候,他已經在心靈上犯罪了。

很多人最後 進監獄,最後被 判死刑,都是因為他們貪得無厭。臺長告訴大家,不要去貪。要記住,能捨能施的人,他已經得到心靈的富貴了。

第九,不要嗔恨。遇到事情不順利時,不要把恨埋在心中,甚至大發脾氣,爆發災 禍。我們經常說,火燒功德林。

就是說,一個人不管你做多少善事,如果你嗔火一發,動怒於人,甚至動手打鬥,發生種種不幸,你的善事功德便會被燒得精光啊。臺長在這裡告訴大家,因為很多聽眾對「火燒功德林」這句話心有餘悸,因為我們是凡人,即便修 煉了很久,是不是因為一時發生嗔怒,所有的功德就沒有了呢?臺長也給大家安慰一句,如果你是因為身上有靈性,如果你是做了很多善事,而只做了這麼一點錯事,雖然火燒你的功德,火燒你的善事,但是隻燒掉了一部分,並不是燒掉了你的全部。

但是這一部分對於你來講,也許是你半年的功德就被你這麼一嗔怒給燒掉了。所以我們要忍耐。學佛的人要懂得忍耐。

忍字心上一把刀。

我們人為什麼不能忍禍自招呢?退一步海闊天空,能忍得住片時,過後方知忍為高。要知道,修慈悲、忍辱那是美德啊。

臺長曾經和大家說過一句笑話,說男人怕老婆,是做男人的美德。實際上,大家相互地尊重和愛護,那也是我們做人和學佛的美德啊。所以一個人不要去嗔恨啊。

嗔恨是既害人又害己。

第十,不愚痴。十惡業反過來就是十善業。一個人最可怕的是愚痴。

愚痴就是不明白、沒有智慧。對什麼事情都不明白,不能辨別是非,而且不信因果。比如你對他說,你不要做壞事啊,你會遭報應的,等等,他不相信。

固執、邪見,因為他認為他是對的。無正見、無正信,胡 作 非 為,這種人就叫愚痴。所以我們要修般若。

般若就是佛法中的智慧。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夠遠離邪見,才能夠明不愚痴。

三皈五戒十善是什麼?受持後有什麼作用

三皈依也做皈依三寶 一皈依佛。二皈依法。三皈依僧。第一皈依佛,教主釋迦牟尼佛是悟道的覺者,為修行者的導師,皈依釋迦牟尼佛,也就皈依了十方一切諸佛。第二皈依法,佛為了度眾生得解脫,設種種的次第法門,等於學校的學制一樣,所謂人道守五戒 天道修十善 聲聞修四諦 緣覺修十二因緣 菩薩修六波羅蜜。眾生修習這些...

菩薩戒的戒體是什麼意思菩薩戒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

戒體,是在如法受戒的時候,把戒法領納於心中,生出 防非止惡 的功能,有這個功德,就有了戒體,可以防止我們造惡,我們身口意三業這些行為就能夠如理如法,語言動作就會順著戒體,這個叫得戒了。如果我們在行為上不能如法受持這個戒,就是還沒有得到戒體 有得到戒體,他在生活行為上一定符合戒體。菩薩戒的戒體,就是要...

孟母戒子戒的意思,孟母戒子的戒的意思是什麼

戒 懲罰 孟母戒子 原文 孟母戒子 孟子少時,誦,其母方織。孟子輟然中止 乃復進。其母知其 xu n 無簡體字 也 呼而問之 何為中止?對曰 有所失,復得。其母引刀裂其織 以此戒之。自是之後,孟子不復喧矣。註釋 輟 chu 然 突然終止的樣子。輟,停止,廢止。如 輟學 輟筆 宣 xu n 遺忘。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