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余姓起源有三:
1、 《風俗通》記載:「由 餘之後,世 居 歙州,為 新安 大族,望出 下邳、吳 興」。2、 赤狄族隗姓之後。
3、系鐵姓所改,為成吉思汗(鐵木真)的後代,鐵穆氏宰相。傳說:元朝亡後,明太祖要捉拿鐵穆宰相的五個兒子。
五子星夜出城,逃至雲貴,見追兵前來,就躲在橋下。追兵見橋下水波動盪,但領軍者未加細查,隨口說:「江中有水,水中有魚,何必 大驚 小怪......
」鐵穆氏兄弟逃脫後,最後決定改姓「餘」,比金字少一橫,加之「水中有魚」,有雙關意。 在雲南省文山州麻栗坡縣馬街鄉石龍村的多衣樹、龍馬後、李子樹、張家水井、槽子、上灣等自然村散居著一支約1500人左右的蒙古族。該支蒙古族已完全被漢化,在語言、服裝、風俗習慣等方面與當地的漢族完全一樣,不會講蒙古族語,也不穿蒙古族服裝。
但是,據族內的長者講,他們是蒙古族,而且不是一般的蒙古族,是成吉思漢鐵木真的直系後代。他們原來姓鐵,後來才從姓鐵改為姓餘。關於他們是蒙古族及改姓,有這樣一個傳說:
元朝後期,朱元璋起義,元軍戰敗,他們的祖先被朱元璋的軍隊追趕。 被追趕的祖先共十弟兄,他們被朱元璋的軍隊追趕到一條大河邊。 該條河非常深,沒有船可以通過。
在前面的去路被大河阻擋、後面的追兵馬上就要殺到的緊要關頭,河面上突然游來一條大魚,該十第兄即站在魚背上,該條大魚將他們馱過了河。 十弟兄過河後,該條大魚消失,追兵趕到河邊後也只能望河興嘆,大魚救了他們的命。 為了紀念這條魚的救命之恩,十弟兄決定從姓鐵改為姓餘(餘、魚同音)。
關於這段傳說,有詩十句為證:「余姓原來帝王家,紅軍追散入西崖,弟兄十人各分手,江北橋頭插柳丫,有人記得詩十句,鐵改余姓是一家,若有一人不認祖,身生百癩長紅痧,若還有人複姓鐵,全家一概都死絕。」據說,從姓鐵改為姓餘還有另外一個目的,那就是隱姓埋名,以免暴露蒙古族的身份,招至明朝軍隊的追殺。
因此,整個明朝期間,該支蒙古族的祖先都隱姓埋名,不敢講蒙語,不敢穿蒙古族服裝,只能講漢話和穿漢族服裝。漸漸地,經過明朝近三百年的歷史,該支蒙古族被完全漢化。 該支蒙古族與漢族在風俗習慣上唯一不同的地方是該支蒙古族不過中秋節,因為農曆8月15日是朱元璋的農民起義軍殺「家韃子」(農民起義軍對蒙古族的稱謂)的日子。
該支蒙古族改姓鐵為姓餘後,已經歷了十六代人。 他們的字輩有以下二十字,目前在世最老的為「文」字輩,最年輕的已排至「萬」字輩:「雙汗有映鴻子詳朝昌坤文學秀仲舉萬世福祿榮」。
2樓:匿名使用者
餘、佘(百家姓典故)
餘佘系出一源 兩姓誼屬弟兄
「餘」與「佘」,都是漢人的姓氏,兩個字看起來極為相似,如果不仔細分辨,可能有許多人還看不出其間的那點些微差別呢!
關於「餘」、「佘」二字之間這一段錯綜複雜的關係,可以從古人楊慎的筆記上,看出大概。楊慎是這樣說的:「今人姓有此而妄寫作佘,此不通曉說文而自作聰明者,餘字從舍省,舍與蛇近,則禪遮之切為正音矣,五代宋初人,自稱曰沙家,即佘家之近聲可證,而賒字從佘,亦可知也。
」另外,清代學者張澍在《姓氏五書》上也指出:「古有餘寫佘,餘之轉音為禪遮切,音蛇,今人妄作佘,非也。」
從這兩段記載,「餘」與「佘」兩個字,以及兩個姓氏之間的關係,便十分的顯然了——兩個姓氏系出於同一**,根本就誼屬兄弟。
餘、佘二氏的系出一源,還可以從他們的繁衍地點,找到有力的證據——
《姓纂》一書中指出:「餘,望出新安,秦由余之後,代居歙州。」
《姓苑》上則指出:「佘,南昌郡人,今新安有之。」
由此可見,餘、佘二氏,過去主要都是繁衍於新安,也就是現在的安徽歙縣一帶。而佘姓的最早出現,很可能是唐代的江西南昌,因為,在歷史上頭一個出現的佘姓名人,是唐代的太學博士佘欽,他的籍貫就是南昌,由此判斷,江西與安徽既屬鄰地,從安徽繁衍到南昌的餘氏,由於某種緣故或是偶然的因素,而使自己的姓氏少掉了那麼一小截,變成了佘氏,自也是極為可能的事。
根據以上的這些資料,餘、佘二姓的誼屬兄弟,應該是**不離十的,那麼,餘氏的始祖,也應該就是佘氏的始祖,余姓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關於這個問題,《姓纂》上的考據是「秦由余之後,代居歙州」。這位為後來統一天下的秦國奠定富強基礎的由余,正是後世余姓以及佘姓的始祖。
餘氏的南遷,根據後世學者考證,應該也是在唐代之後,否則,那個時候的新安和南昌也就不會有餘姓甚至佘姓的名人出現了。換言之,在中國的北方和南方,餘氏的後人是同時在不斷地繁衍滋長的,而余姓的轉為佘姓,則是發生在江南的事,北方各地,最初並沒有姓佘的人,後來也是從江南遷移去的。
餘、佘二氏,雖然源遠流長,有著將近三千年的歷史,但奇怪的是,他們的出人頭地卻遲至唐代以後,而大露鋒芒於宋代之時。
宋仁宗的天聖年間,有十分著名的「四諫」,指的是當時在朝廷只擔負言責的歐陽修、王素、蔡襄以及餘靖四人,其中的餘靖,正是廣東曲江餘家的傑出子弟,十分受到當朝的器重,餘靖的功業,尚不僅此,他並曾先後三次出使契丹,後來儂智高反叛,他奉令經制南事,不載南海一物,後官至工部尚書,著有《武溪集》傳世。後來,廣州設有一座遠近知名的「八賢堂」,餘靖即為八賢之一,可見得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分量了,怪不得後世廣東的余姓人士,都對這位傑出先人的事蹟津津樂道。
3樓:匿名使用者
一、 姓名起源
余姓起源有三:
1、 據《風俗通》載,余姓為「由余之後,世居歙州,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吳興」。春秋時,秦國有個臣醫叫由余,他的祖先是晉人,避亂於西戎。由余本來在西戎為官,後奉命出使秦國,見秦穆公賢德大度,就留在秦國為臣。
他為穆公謀劃征伐西戎,使秦國成為西方霸主。他的後代子孫以其名字為姓,有的姓由,有的姓餘,同出一宗。
2、 出自赤狄族,為隗姓之後。據《國語》載,「潞、洛、泉、餘、滿五姓,皆赤狄隗姓。」
3、自稱系鐵木複姓所改,為元太祖成吉思汗(鐵木真)的後代,出自鐵穆氏宰相之家。相傳鐵穆宰相乃是忠臣,太祖聽信讒言,要捉拿鐵穆宰相的九子一婿。九子一婿星夜出城,逃至貴州,見太祖親領追兵前來,就躲在鳳錦橋下。
追兵到來時,有人見橋下水波動盪,提出可疑,太祖未加細查,隨口說:「江中有水,水中有魚,何必大驚小怪,快快繼續向前追趕。」鐵穆氏十兄弟逃脫後,原想改鐵穆氏為金氏,最後決定改為餘氏。
「餘」比金字少一橫,又是「水中有魚」的魚字的諧音,堪稱一字雙關。但此類余姓根據多名歷史學家考證,實出自於西夏党項羌人.始祖為元末安慶守將餘闕及同族之人.
世居廬州(今合肥),後世避紅軍之亂逃入四川,清代又遷雲南\貴州.其宗譜所載內容多與史實不太相符,其祖為元太祖鐵木真,統稱為鐵改餘氏.
二、 遷徙分佈
歷史上,餘氏基本上是一個較典型的南方姓氏。餘氏最早的發祥地應在今陝西鳳翔至咸陽一帶具體播遷情況因缺乏資料,故難以詳考。大致上講,余姓於漢時遷入安徽的歙縣一帶,並落籍此地繁衍發展。
漢以後,我國南方北方的余姓基本上都在繁衍,但北方要弱得多。余姓有不少遷居浙江、江蘇、江西等地。魏晉南北朝時,余姓已成為新安郡一帶的望族。
又由於北方戰亂,余姓南遷不可避免,部分余姓族人遷入湖南、湖北。唐代以後,余姓才迅速壯大起來,並形成東南一帶兩處望族。余姓遷入福建、廣東等地,始於唐末宋時。
明清之際,余姓不僅已遍佈江南各地,而且北方各地的余姓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三、 郡望堂號
【堂號】
「清嚴堂」:宋代餘元一,是朱熹最喜歡的門人,最講仁義理智信五倫,號「清嚴」。
「忠惠堂」:宋時余天錫是宰相史彌遠的家庭教師。沂王無後,命天錫在王族裡找一個比較有賢德的幼兒作兒子。
天錫給他找來了貴莊,就是後來的宋理宗。理宗即位,封天錫為奉化郡公,死後諡「忠惠」。
【郡望】
新安郡:晉太康元年(公元208年)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淳安西)。相當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門等地。
下邳郡:東漢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改臨淮郡置國,治所在下邳(今江蘇雎寧西北),轄地北至江蘇新沂、邳縣,南至安徽嘉山,東至江蘇漣水、淮安和靖江市。南宋時改為郡。
吳興郡:三國吳寶鼎元年(266年)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南),相當於今浙江臨安、餘杭、德清一線西北,兼有江蘇宜興縣地。
四、 家乘譜牒
山東:泗水餘氏會通世譜五卷外紀一卷
江蘇:鎮江京江餘氏宗譜四卷、鎮江餘氏宗譜四卷
《浙江:淳安遂安西澗灃南餘氏族譜三卷、象山峰北餘氏宗譜一卷、長興麻圓餘氏宗譜十二卷紹興會稽餘氏支譜十卷首一卷、常山餘氏宗譜七卷
安徽:餘氏族譜(卷數不清)、徽州新安餘氏世系像譜不分類、休寧餘紹賢堂族譜三十卷潛山餘氏宗譜三十卷首一卷
福建:安溪餘氏族譜不分類、長樂餘氏世譜家傳不分卷 江西:撫州梨溪餘氏宗譜(卷數不清)
湖南:新洲餘氏宗譜二十九卷首六卷
廣東:餘樂族譜三十卷、曲江餘氏族譜四卷
四川:長壽餘氏族譜一卷、榮縣餘氏族譜四卷
4樓:匿名使用者
嘿我也姓餘但可惜我不知道
司姓的來歷,姓氏司的由來
傳說為司馬光的後代中一支採用的原姓的分拆。應該是司馬的簡稱吧。姓氏司的由來 司姓的起源 神農為上古部落首領時。姓氏,司馬和司的區別 姓氏中司馬和司的區別有三點,分別為 1 起源不同。司姓最早源於夏啟,夏朝啟為內後君 在夏商時期後同容司,考古出土的 司母戊鼎 也稱 後母戊鼎 也可證明司姓始祖出於夏朝 ...
楊,這個姓氏的來歷誰知道呀,楊這個姓氏的來源是什麼
楊姓排行 楊姓為中國第六大姓氏,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3.08 在全國分佈極廣,尤以長江流域的省份多楊姓。姓氏源流 楊 y ng 楊 姓源出有七 1 出自姬姓,為晉武公 唐叔虞之子燮的十世孫 時封次子伯僑之後,以邑名為氏。據 元和姓纂 和 通志 氏族略 所載,周成王封弟弟叔虞於唐,叔虞的兒子燮繼位後,因...
姓氏「擺」的由來,姓氏的由來?
擺 回族中的擺姓,早期見於唐天寶元年 742年 進入中國,在長安 西安 縣子午巷 化覺巷 任掌教的西域回部人擺都而的。及至元代,在至元二十九年 1292年 任定遠大將軍 貴赤親軍都指揮使司達魯花赤的明安,其子便姓擺,名言太。擺姓回族主要分佈在西北地區 還有這個姓兒啊?世界之大,無奇不有,長見識了 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