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1.瑜伽是學會控制意識的轉變
這句話給出了瑜伽的定義。瑜伽十分強調控制心意,在瑜伽練習中,散亂的精神漸漸集中起來,意識由外在轉向內在,練習者因此經歷了重新認識自己、瞭解自己、接受自己,進而改變自己的生命旅程。征服自己比征服世界更難,瑜伽認為,能夠控制心意的人是真正的強者。
這也正是瑜伽與其他鍛鍊方式的不同,不練習控制心意就不是練習瑜伽。
2.堅持不懈便是鍛鍊
在流傳數千年的經典中有這樣一句話,可以表明人類是多麼容易半途而廢。正如賣油翁對長於射箭的將軍所說:「無他,但手熟耳」,我們所掌握的一切技能,必須經過常年的練習,才能達到卓越的境界。
如果做不到堅持不懈,也就不能享受收穫的喜悅。
3.由溫和到強烈的鍛鍊,效果最好
這句話是專門強調循序漸進的。一開始接觸瑜伽,建議練習的時間不要太長,一般一個星期練習兩到三次,每次一個小時就可以了。等到身體逐漸適應了,可以增加到每天一次,一次一小時。
如果只是保持身體的健康,那麼這個強度就足夠了。瑜伽專業人士需要更長時間的練習。
4.心境的平靜來自友誼、仁愛、喜樂和平等心
瑜伽要求練習者的心靈保持平靜和純潔,對他人要滿懷善意,對外在事物不要有分辨心,而要有平等心。平等地對待那些快樂的和受苦的,值得的和不值得的,富有的和貧窮的,這樣才能意識純潔。
5、姿式必須穩固舒適
一開始練習,有些姿式強度比較大,或者堅持的時間太長,或者有些人身體比較虛弱,身體會產生劇烈的顫抖,遇到這樣的情況就立即停下來休息,分析是什麼原因。感覺姿式穩固舒適,那麼就可以多堅持一段時間,不要為了堅持而堅持。一個體位練習多長時間,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來控制。
2樓:擱淺忘憂
1.1 現在,我們要解釋甚麼是瑜伽。
1.2 瑜伽是學會控制意識轉變。
1.3 這樣,知覺者便能還其本來面目。
1.4 否則,我們便會認同於那些轉變。
1.5 那些轉變有五種,痛苦的與不痛苦的:
1.6 知識、謬誤、幻想、睡眠和記憶。
1.7 知覺、推論與親證都是知識。
1.8 錯誤的知識是謬誤,不由實相而來。
1.9 字面的知識但沒有物件便是幻想。
1.10 覺醒的失去便產生睡眠。
1.11 那些經驗過的事物還殘存的便是記憶。
1.12 通過鍛鍊和不執著於物,便能控制以上種種。
1.13 堅持不懈便是鍛鍊。
1.14 經過一段長時間,便能打下牢固的基礎。
1.15 不執著便是對所見所聽之物,毫無慾望。
1.16 由於知道了自己的真我,對世上種種都無慾無求,這便是最高的。
1.17 最高的冥想是由真我與宇宙聯合而產生真理、明辨、喜樂的知覺。
1.18 另一種冥想是由捨棄世俗和持久的鍛鍊達成,可以消解那些舊的習性。
1.19 那些無分別的存有,沒有了身體,完全溶入最高的自然。
1.20 其他人則要經過信心、發奮、記憶、靜慮、智慧等階段。
1.21 有些人意願很強,很快便可進入冥想。
1.22 由溫和到強烈的鍛鍊,效果最好。
1.23 此亦可由對神的順服達到。
1.24 神的靈,不受任何性質或行動所影響。
1.25 他是所有知識的**。
1.26 他是古人,以至於今人的導師。
1.27 他的象徵便是那神聖的聲音(aum)。
1.28 此聲應常唸誦,便可達到成功。
1.29 由它可達至宇宙的意識,並使一切毫無障礙。
1.30 疾病、怠惰、猶豫、疲弱、物慾、謬見、精神不集中、注意力不穩定,這些都是令意識分散的障礙。
1.31 此外還有憂慮、緊張、呼吸不勻等。
1.32 練習瑜伽可克服這一切。
1.33 心境的平靜來自友誼、仁愛、喜樂和平等心。要平等對待快樂的與受苦的,值得的和不值得的,便能使意識純潔。
1.34 控制呼吸也能克服這一切。
1.35 精微的知覺產生最高的意識轉變,使心靈平靜。
1.36 這是由於那超越的、內在的光。
1.37 亦由於意識控制了慾望。
1.38 亦由於對夢境和睡眠的知識。
1.39 亦由於靜坐冥想的鍛鍊。
1.40 那聯合由小至原子大至無限都能主宰。
1.41 真正的知見是知覺者、知覺的能力與被知覺者三者完全通透。
1.42 知覺者能像通過無疵的寶石來直觀物件。
1.43 真確的知識是能直觀物件。
1.44 同時思維有所轉化,淨化了記憶,使物件能在無思維的狀態下呈現。
1.45 精微的物件在無分別的情況下呈現。
1.46 以上的叫有種子的冥想。
1.47 但如果達到無分別心的冥想,真我便呈現。
1.48 智慧便與真理合一。
1.49 此與言辭的推理截然不同。
1.50 這種由靜坐冥想而生的狀態會超越以前的思想習性。
1.51 這種控制一旦達成,便達到無種子的冥想。 實踐鍛鍊
2.1 瑜伽是對身體加以自律,學習經典,和對神的順服。
2.2 目的是促進冥想,除去障礙的根源。
2.3 無知、我執、迷戀、厭棄、貪求,是生命的五種障礙。
2.4 無知是其餘幾項的溫床,無論是沉睡的、輕微的、可構成障礙的還是激烈的。
2.5 無知將那些不是永恆的、不純潔的、痛苦的、不屬真我的,認同為永恆的、純潔的、愉快的、屬於真我的。
2.6 我執是知覺者將自己認同於知覺的能力。
2.7 迷戀是對慾望的追逐。
2.8 厭棄是住在痛苦之中。
2.9 貪求在那些有學識的人之中仍然存在,是會自己助長的。
2.10 這些障礙還在精微階段時,可以做相反的事情來消除。
2.11 如果成形以後,可以靜坐冥想來消除。
2.12 那些障礙由過去的業行而來,在可見及不可見的界域發生作用。
2.13 一旦生根,便影響生命的狀況、生命的長短和種種經驗。
2.14 由於行善與行惡的不同,分別產生樂果與苦果。
2.15 對於有智慧的人來說,甚麼都是苦的。因為一切都在改變,事物變成它們相反的狀態。
2.16 還未來到的痛苦是可以避免的。
2.17 痛苦的因由是知覺者認同於被知覺者。
2.18 此世界有各樣事物和知覺,是要讓我們解脫於這個宇宙。
2.19 自然有四種特性:特定的、非特定的、有分別的、無分別的。
2.20 知覺者只是知覺本身,雖然純潔,還是通過思維來看事物,而自我使他認同於這個思維。
2.21 這種知見的性質是為了知覺者的好處。
2.22 雖然對覺醒的人來說,這些都會毀去,但對其他人來說,仍然存在。
2.23 知覺者與被知覺者遇合,便產生這個世界。
2.24 無明是它的原因。
2.25 如果沒有無明,沒有知覺者與被知覺者遇合,知覺者便得到自由。
2.26 消滅無明有賴不斷的明辨。
2.27 智慧有七個階段,隨著知識增長,一個接著一個展現。
2.28 通過瑜伽的鍛鍊,那些雜染便會被知識之光去除,生出明辨的智慧。
2.29 持戒、精進、調身、調息、攝心、凝神、入定、三摩地,是瑜伽的八支。
2.30 非暴力、不說謊、不偷盜、不縱慾、不貪圖。
2.31 無論何時、何地、在甚麼情況,屬於甚麼階級,這都是不可打破的誓言。
2.32 內外潔淨、滿足、對身體及感官的控制,學習經典、對神順服,都是精進。
2.33 如果有反對瑜伽的思想,要用相反的去對抗。
2.34 毀滅的本能是有害的思想。無論是自己去做,去引生,或去認同。如果由貪婪、怒氣、迷惑成為動機,無論是溫和、中度還是猛烈,都會帶來無窮的苦難和無明,因此要發展出相反的。
2.35 只要確定非暴力,敵意便會消除。
2.36 不說謊,便能得享工作的果報。
2.37 不偷盜,便能得享財富。
2.38 不縱慾,便能得享靈性上的強健。
2.39 不貪圖,便能得到生命的知識。
2.40 潔淨為身體帶來保護,不會因與他人接觸而被感染。
2.41 精神上的潔淨,產生覺醒和對感官的控制。
帕坦伽利的瑜伽經概略
帕坦伽利的瑜伽經
3樓:手機使用者
瑜伽之祖帕坦伽利(patanjali)撰寫的《瑜伽經》,賦予了瑜伽所有理論和知識,在這部著作裡,他闡述了瑜伽的定義、 瑜伽的內容 、瑜伽給身體內部帶來的變化等等。在帕坦伽利之前,瑜伽已經有了很長的實踐期,但是沒有任何人給瑜伽一個系統的解釋,帕坦伽利創造了一個整體的瑜伽體系。
帕坦伽利指出,瑜伽不是一種理論,不是存在與理論之上的,它更多的是一個實踐,如果要成為一位真正的瑜伽人,不是理論瑜伽,而是實踐瑜伽,這樣才能真正成為一個瑜伽人。帕坦伽利對瑜伽目的明確到:瑜伽教授你如何控制你的大腦(chitta)。
所以帕坦伽利被尊為瑜伽之祖。
從宗教上說,《瑜伽經》是屬於婆羅門教哲學,這和佛教是既有區別也有聯絡的。
婆羅門教認為:萬物有一個最高的本體----梵。(強調靈魂的屬性)佛教認為:
事物是沒有本體的,只有實相。(強調靈魂的特性)但是《瑜伽經》所述內容和佛教禪定的方式是基本相一致,因為瑜伽是佛學的修行技法。 正如印度帕坦伽利瑜伽學院****大中華區執行總監呂薩先生所說:
「瑜伽是靈魂的科學,是修行的科學,是所有宗教的基礎,所有宗教修行的最根本道理與方法在《瑜伽經》裡都說盡了。瑜伽好比是麵粉,而世上各種宗教好比包子、饅頭、麵包、蛋糕等等 。」
婆羅門教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2023年印度河文明的時期,婆羅門教認為萬物有最高實體 ----梵,修行者的至高境界是要「梵我合一」。 這個中國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相一致。
瑜伽經由梵文寫成,在翻譯上非常困難。現存的英譯本有數十種之多,但譯法各有不同,有時分句也不一樣。偉大的瑜伽聖者帕坦伽利所著《瑜伽經》是瑜伽學派的根本經典。
**記載了古印度的大師們關於神聖、人、自性、物質觀、身體、精神、梵文語音幾乎所有範圍的深邃的論述。《瑜伽經》指引瑜伽者完成性靈的旅程,書中充滿對身心世界的探索,告訴人們最為根本的道德,書中的所有智慧並不能被後人完全解釋,歷代大師不斷的撰寫關於《瑜伽經》的書籍。瑜伽經的思想在瑜伽者的生活中處處的體現
。《瑜伽經》大約成書為公元前三百年,而歷史文物表明瑜伽公元前2023年在印度就有相關的修煉了。帕坦伽利的偉大在於他不加偏見地系統整理了當時流行的各種宗派,又結合古典數論的哲學體系,從而使瑜伽為印度正派哲學所承認,瑜伽也因此影響了印度的各種哲學而取得了印度文明的核心地位。
《瑜伽經》由梵文寫成,在翻譯上非常困難。現存的英譯本有數十種之多,但譯法各有不同,有時分句也不一樣。這篇譯文只是根據手頭上有的四個英譯本互相參照譯成,只宜作粗略的參考,不能算作確定的版本。
超自然力量可由前生而得、通過藥物而獲得、通過唸誦咒文,以及通過靜坐冥想而獲得。生命由低階到高階轉化,是由於自然的創造力。行為無論好壞都不直接引起蛻變,只是除去對自然力的障礙,就好像農夫在田裡除去石頭,才能犁溝灌溉一樣。
意識可由真我的力量產生。那個原初的意識,仍控制著那些被創造的意識。
只有那些達到三摩地的意識才能免於慾望,成為最高的。瑜伽士的行為,不是黑的,也不是白的。但對其他人來說是以下三者:
黑的、白的和二者之混合。由此三者,表現出與之相應的果報。即使有時間、空間、物種的阻隔,由於記憶和習性,那些果報都能持續。
對喜樂的追求是永恆的,而慾望和習性則沒有開始。它是由因、果、支援與物件造成,沒有這些,它便不存在。過去與將來,各依它們的形式和原理而存在。
它們或潛藏,或顯明,各按其特性。所有事物都是合一的,因為這是整體的進化。物件相同,但如果意識不一樣,看出來便不一樣。
事物之可知或不可知,取決於是否能被心靈認知。事物之可知或不可知,取決於心靈被調整至的狀態。意識的調整永為知覺者所知,因永恆的靈是不變的。
那些心靈不能照亮自己,因為他們是作為物件而被認知。知覺者與物件不能同時被知覺。
意識由另一意識所知,便造成無窮後退,引致思想上的混亂。當心靈變成更高形式的靈體,便能知覺更高的意識。在一切知覺中,知覺均被被知覺者著色。
心靈受慾望調節,是為了最高者工作,這是因為它的混合性質。對於那些有分辨力的知覺者來說,他們的真我與思維分離。得到分辨的意識,便能達到自由。
有些時候思維從過去的習慣而來。上文說過,去除這些習性便是去除障礙。那些達到完全的分辨,完全捨棄了各種慾望的狀態,叫做三摩地。
到此所有痛苦消除,能排除各種因果的障礙,獲得自在。知識免除所有遮蔽,變成無限,感官的作用也變得很小。完成了它們的目標,三態之進化便停止。
不斷進化的到了最後,成為一種明顯的轉化。當三態完成了它們的目的,便達到自在的境界,得知自身的所有知識。這便是絕對的自由。
偉大的瑜伽聖者帕坦伽利所著《瑜伽經》是瑜伽學派的根本經典。**記載了古印度的大師們關於神聖、人、自性、物質觀、身體、精神、梵文語音幾乎所有範圍的深邃的論述。《瑜伽經》指引瑜伽者完成性靈的旅程,書中充滿對身心世界的探索,告訴人們最為根本的道德,書中的所有智慧並不能被後人完全解釋,歷代大師不斷的撰寫關於《瑜伽經》的書籍。
瑜伽經的思想在瑜伽者的生活中處處的體現。
《瑜伽經》大約成書為公元前三百年,而歷史文物表明瑜伽公元前2023年在印度就有相關的修煉了。帕坦伽利的偉大在於他不加偏見地系統整理了當時流行的各種宗派,又結合古典數論的哲學體系,從而使瑜伽為印度正派哲學所承認,瑜伽也因此影響了印度的各種哲學而取得了印度文明的核心地位。
奧修osho講解帕坦伽利的《瑜伽經》有十卷,要看完全部十卷需要花較長的時間。因此有一位資深的德國瑜伽老師將它濃縮成上、中、下三冊《瑜伽之書》。由臺灣謙達那翻譯成中文。
伽這個字怎麼讀瑜伽這個伽字到底該怎麼讀
qi ji g 釋義 qi 1.南香 沉香。ji 倻 朝鮮樂器名,有些像中國的箏。g 馬射線 即 丙種射線 鐳和其他一些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放出的射線,應用於工業和醫學等領域。法忍法師開示 伽 作為名詞和在咒語裡是的讀音有何不同 看你在哪個地方用了,一般廟裡讀 qi 伽藍殿,qi ji g 伽1.讀音 ...
迪迦奧特曼的《奧特之星》中的查利伽是誰啊,怎麼認識初代的
ls扯淡 為什麼查理家一定要出現過?初代奧特曼第一集的怪獸與迪迦奧特曼49集的怪獸名字不同但是是一樣,查理家本來就不屬於平成的世界觀,時空時空穿越的不僅僅是時間還有空間,也就是世界觀。理論上大古到的那個世界屬於昭和世界觀,也是現實世界的另一種體現,但是為了紀念圓谷英二導演而關聯到了一起。什麼叫化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