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趙匡胤建立大宋,為什麼要將皇位傳給弟弟趙光義,而不是兒子?
開寶九年十月十九日,宋太祖趙匡胤去世,繼位的是他弟弟趙光義。理論上講,先皇去世,繼位的應該是兒子,嫡長子繼承製從商末一直流傳下來,難道趙匡胤沒有兒子?
顯然不是,他是有兒子的,那麼為什麼趙匡胤不按照祖制傳給兒子,而是把皇位傳給了兄弟趙光義呢?
首先不可否認的是,趙匡胤和趙光義兄弟倆感情深厚:
皇帝定立繼承人,常規情況下是自己的兒子,一方面要看哪個兒子能力強,另一方面就要看哪個兒子跟自己關係好,從而確立繼承人。由於趙匡胤吸取了五代的教訓,所以在考慮繼承人問題上,他首先考慮不是兒子。
為了國家安危考慮,尤其在立國之初,政局不穩,讓弟弟趙光義作為繼承人最為合適。弟弟趙光義從始至終都跟隨者哥哥,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之時,也是趙光義、趙普等人一齊協助策劃實施的。
史料記載:
「開封尹光義暴疾,遂如其第視之。」
趙匡胤已經登基為皇帝,仍然對弟弟關懷備至,在趙光義得病的時候,趙匡胤親自到府中看望。甚至親自熬湯煎藥,在床邊照顧弟弟。哪怕已在帝王之家,手足之情也十分真切。
為了培養趙光義各方面的能力和經驗,趙光義從殿前都虞候到大內都部署,之後可以行使宰相職權,任開封府尹加中書令,並封為晉王。
皇室宗親任職開封府尹,基本就確立了其繼承人的地位。感情深厚加著力栽培,這明顯是奔著繼承人去的,這毋庸置疑。
所以,從誰更適合做皇上的角度,趙匡胤選擇的是弟弟,而不是兒子。
再有就是金匱之盟的約束: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杜太后病重,趙匡胤一直在左右細心照料,趙匡胤是個大孝子,所以對母親的話是言聽計從。杜太后臨危之際,馬上叫來了宰相趙普,為遺命做個見證。
杜太后問兒子:「你的天下是怎麼得來的?」
趙匡胤急忙答道:「我得到天下,全是母親積德才有的。」
杜太后厲聲呵斥:「不對,如果後周世宗柴榮的繼承人,不是個幼小的孩童,你還能得到天下嗎?你百年之後要立你弟弟為繼承人,這樣才能保證長治久安。」
趙匡胤泣不成聲,對母親的話沒有半字反駁,於是太后令趙普寫下盟約,並嚴密保管起來。父母之命,做兒子的豈敢違背?實際上,當時趙匡胤的確是答應了母親,但畢竟皇帝是他,權力在他手中。
哪怕他改了主意,他人沒有辦法阻止,況且趙普那是自己人,不是外人。但母親的遺命常常縈繞在趙匡胤心中,假若趙匡胤不遵守,可能會於心不安,也無法告慰母親的在天之靈。在盟約的約束下,趙匡胤最終選擇趙光義為繼承人。
也就是說,趙匡胤也是一個重承諾之人,更是一個孝順的兒子,於情於理都偏向了趙光義。
趙光義其實有篡位之嫌:
前面我們分析的是趙匡胤心甘情願把皇位傳給弟弟,那麼有沒有可能是非情願的呢?
趙光義被封為開封府尹、中書令,可以位居宰相之上,是毫無疑問的實權派,況且趙光義也不是個安分守己的人。他在京城到處結交權貴,培養自己的勢力,他的野心也逐漸開始膨脹。
趙匡胤病危之際,急忙令人召見晉王趙光義,來確立後事。當時屋內只有兄弟二人,然而門內有人影晃動,趙匡胤大聲對弟弟說:
「將來你要好好幹!」
接著趙匡胤突然去世,只有趙光義一人從門內走出。
宋皇后見晉王趙光義一人出來,十分驚愕,很快又轉變了態度說:
「我們母子的性命,都託付給您了!」
於是趙光義順利繼位。宋皇后為何驚詫,也許本來趙匡胤的病還不到病危的程度,卻突然去世。在燭光斧影中,趙光義也許給哥哥下了毒,也許直接謀害了哥哥。
在趙光義即位後,理應對侄子趙德芳、趙德昭,弟弟趙廷美予以厚待,而這幾位卻接連死於非命,並且絕對是人為的。這就讓人不得不懷疑了,就算趙匡胤真的有意傳位給弟弟,這個做弟弟的行為也十分不地道。
所以,我們值得懷疑,在當時的情況下,趙匡胤實際上是被迫傳給的趙光義。
趙光義勢力龐大,已無法遏制:
在趙匡胤暮年,想到洛陽轉一轉,他也在洛陽出生的,也有落葉歸根一說。皇帝出門,當然帶上文武百官,趙光義也在其中。一生為國事操勞的趙匡胤,此一行也並非遊玩,而是有遷都的想法。
開封雖然位置不錯,卻沒有可以依仗的天險,只有黃河一道屏障,當然開封的水運異常發達,全國各地物資,可以以汴渠送到京城。開封的另一個問題在於,必須囤積大量軍隊來保證京師安全,這無疑也加重了國家負擔。
當趙匡胤詢問對建遷的看法時,有大臣說道:
「東京有汴渠之漕,歲致江、淮米數百萬斛,都下兵數十萬人鹹仰給焉。陛下居此,將安取之?且府庫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動搖。」
意思就是開封水渠便利,糧食運輸方便,且重兵固守,不能輕易遷移。眾大臣皆不同意趙匡胤遷都的計劃,而趙光義最後說了一句驚世憾俗的:
「在德不在險!」
帝王的統治重要在德行,而並非險要的地理位置,這無疑在強詞奪理,首都是全國的核心,地理位置至關重要,幽雲十六州早已丟失,建都開封並是不個很好的選擇。趙光義在大庭廣眾之上大放厥詞,這是在宣示主權。
晉王趙光義多年積累的勢力都在京城,這一遷都,不都白折騰了嗎,反對遷都也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趙匡胤著力栽培的弟弟成了參天大樹,甚至都掩蓋了他的鋒芒。
弟弟的無禮趙匡胤已經看到眼中,但他並沒有反駁什麼,因為他已經老了,他現在最重要的是順利交接權力,保證國家安定。所以趙匡胤妥協了,如果他讓趙德昭繼位,這無疑會引起一場宮廷政變,於國於己都沒有好處。
趙匡胤以武立國,結束了五代軍閥割據的局面,為大宋盛世墊定了牢固的基礎。如此英明神武的帝王,卻在繼承人上猶豫不決,不論順利繼位也好篡位也罷,好在趙光義也是個不錯的皇帝。
2樓:啦啦隊地方
因為在當時趙匡胤的死亡並沒有非常詳細的記載,很有可能是當時他被殺害了。
3樓:隨身書卷
因為在他看來,他的弟弟比他的兒子更適合治理國家管理好,宋朝,所以傳給了弟弟。而且弟弟和兒子都和他有著血緣關係。
4樓:小九七
因為趙匡胤的母親在臨死前苦苦哀求趙匡胤,希望他將來能夠傳位給弟弟趙光義,趙光義將來再傳位給他這一脈,兄弟兩脈人互相傳位,趙匡胤迫於無奈只好答應了。
宋太祖趙匡胤有什麼大的歷史功績嗎 為什麼能和秦始皇漢武帝
趙匡胤,948年,投後漢樞密使郭威幕下,屢立戰功。951年郭威稱帝,趙匡胤任禁軍軍官。郭威死,周世宗即位,升為殿前都點檢。世宗死,恭帝即位,趙匡胤發動 陳橋兵變 於960年稱帝,建立宋朝,定都開封。趙匡胤稱帝后,963年平定荊南和湖南,965年滅後蜀,971年滅南漢,975年,滅南唐,俘虜南唐後主李...
宋太祖在位十幾年,為何始終不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
因為宋太祖去世時他兒子年齡不大,且宋朝當時正處於內憂外患中,他兒子沒有那麼大能力解決,宋太祖弟弟能力強,能帶來宋走的更遠。因為宋太祖政務繁忙,工作比較多,根本來不及考慮繼承人的問題。可能害怕自己的弟弟勢力太大,立太子會引髮爭鬥,也對自己的兒子不利,很猶豫。宋太祖為什麼不傳位給兒子?宋太祖覺得自己的兒...
孫策為什麼不傳位給自己兒子 讓周瑜輔政孫權跟孫策是同父異母
書中並沒有言明說他的有沒有兒子有的話孩子幾歲,按我們的推測,即使有孩子也不會很大,如果讓孩子即為那麼江東諸強可能會反,所以傳給弟弟孫權。他們是同母的 孫權畢竟是親兄弟,會保全孫家。周瑜再怎麼親,誰知道會不會大權在握以後翻臉不認人啊。應該是吧 畢竟周瑜有點功高蓋主了吧 應該是他兒子壓不下場吧 兒子太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