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怎麼會有兩種說法,為何春秋五霸有兩種說法

2022-02-01 10:16:49 字數 5122 閱讀 3728

1樓:無夜軒

春秋五霸的說法有很多版本,甚至於在《白虎通。號篇》中就有兩種說法,一種就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 秦穆公和楚莊王,另一種是齊桓公、晉文公、 秦穆公、楚莊王和吳王闔閭。而《史記》認同的則是第一種說法。

而除了你說的這兩種外,還有一個比較符合的說法是鄭莊公、齊桓公、晉文公、 秦穆公和楚莊王,此說見於《辭通》。

事實上,春秋時期可稱的上霸主的絕對不止五個,鄭莊公、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晉悼公、吳王闔閭、越王勾踐,都有資格,不過有證據表明,春秋五霸說法出現時還沒有晉悼公、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而鄭莊公雖有霸主風範,卻由於挑戰了皇族威嚴,因此被後世的儒家學者給排除在外,僅僅稱其為「春秋小霸」,反倒是隻講仁義,而沒有一絲霸主氣概的宋襄公成了五霸之一,於是第一種說法也就成了最為人所知的了。

2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種最有名,在我們教科書是。但他們都是春秋時期著名的君主也應該瞭解。

3樓:匿名使用者

東周孱弱,諸侯強勢。大者會盟,強者稱霸。伯於諸侯,號令天下。

齊桓晉文,秦穆楚莊,其勢最強。秦處西鄙,中原棄之,視之戎狄,不齒為黨。宋雖弱勢,會盟雖伯,勉強稱霸。

吳越小國,一時強勢,終歸沉寂。強秦弱宋,越滅強吳,由此配之。

4樓:浪子行雲

一般是以第一種

另外還有一種版本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闔閭和勾踐其中之一

5樓:匿名使用者

應該是第一個。

春秋五霸是泛指,指當時強勢的霸權國家。

吳越不是一起強大的,越滅了吳後,才強大了起來。

晉 楚 齊 是公認的。

秦穆公當時三置晉君,收復河西,也勉強稱為霸主。

宋,好像是仁義禮智信的代表,被人尊稱為霸主而已。實力,遠沒有達到霸主地步。

但因為他人好,沒人欺負他,都給他面子,就勉強套來了一個霸主名詞。

6樓:無杉杉

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 秦穆公和楚莊王。此說見之於《白虎通·號篇》。

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hé lǘ),越王勾踐。此說見之於王褒的《四子講德文》。

另有人認為,所謂「五霸」,應是一種虛指,並非實指五位國君。

只是古書記載的不同,兩種說法都可以,都記住當然最好。

為何春秋五霸有兩種說法?

7樓:匿名使用者

史書中的說法不一樣就初選了分歧,關於他們說法有:

一說以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為春秋五霸。此說見之於《白虎道·號篇》。

一說以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越王勾踐為春秋五霸。此說見於王褒《四子講德文》,曰:「五伯以下,各自取友:

齊桓以管鮑隰寧,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晉文有舅犯趙衰,取威定霸,以尊天子;秦穆王由五羖,攘卻西戎,始開帝緒;楚莊有孫叔子反,兼定江淮。威震諸夏;勾踐有種蠡洩庸。克滅強吳,雪會稽之恥。

」一說以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為春秋五霸。此說最早見於《墨子·所染》曰:「齊桓染於管仲、鮑叔,晉文染於舅犯、高偃,楚莊染於孫叔、沈尹,吳闔閭染於伍員、文義,越勾踐染於范蠡、大夫種。

此五君者,所染當,故霸諸侯,功名傳入後世。」到了荀子,則明確將這五人稱為五霸了。……齊桓、晉文、楚莊、吳闔閭、越勾踐,是皆僻陋之國也,威動天下,強殆中國,無故它焉。

略信也,是所謂信立而霸也。

一說以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吳王夫差為春秋五霸,此說見之於《漢書·諸侯王表》「衰則五霸扶其弱」,顏師古注「此五霸謂齊桓、宋襄、晉文、秦穆、吳夫差也。」

一說以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為春秋五霸,此說見之於《孟子·告子下》「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趙岐注:「五霸者,大國秉直道以率諸侯,齊桓、晉文、秦繆、宋襄、楚莊是也。

」這是自漢以來最為流行的說法。

總的看來,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比較固定。不好確定的是勾踐、闔閭(或夫差)、秦穆公、宋襄公幾人。這可能是取捨標準不一造成的。

為什麼春秋五霸有兩種說法

8樓:射手也大愛哲也

史書中的說法不一樣就初選了分歧,關於他們說法有:

一說以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為春秋五霸。此說見之於《白虎道·號篇》。

一說以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越王勾踐為春秋五霸。此說見於王褒《四子講德文》,曰:「五伯以下,各自取友:

齊桓以管鮑隰寧,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晉文有舅犯趙衰,取威定霸,以尊天子;秦穆王由五羖,攘卻西戎,始開帝緒;楚莊有孫叔子反,兼定江淮。威震諸夏;勾踐有種蠡洩庸。克滅強吳,雪會稽之恥。

」一說以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為春秋五霸。此說最早見於《墨子·所染》曰:「齊桓染於管仲、鮑叔,晉文染於舅犯、高偃,楚莊染於孫叔、沈尹,吳闔閭染於伍員、文義,越勾踐染於范蠡、大夫種。

此五君者,所染當,故霸諸侯,功名傳入後世。」到了荀子,則明確將這五人稱為五霸了。……齊桓、晉文、楚莊、吳闔閭、越勾踐,是皆僻陋之國也,威動天下,強殆中國,無故它焉。

略信也,是所謂信立而霸也。

一說以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吳王夫差為春秋五霸,此說見之於《漢書·諸侯王表》「衰則五霸扶其弱」,顏師古注「此五霸謂齊桓、宋襄、晉文、秦穆、吳夫差也。」

一說以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為春秋五霸,此說見之於《孟子·告子下》「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趙岐注:「五霸者,大國秉直道以率諸侯,齊桓、晉文、秦繆、宋襄、楚莊是也。

」這是自漢以來最為流行的說法。

總的看來,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比較固定。不好確定的是勾踐、闔閭(或夫差)、秦穆公、宋襄公幾人。這可能是取捨標準不一造成的

春秋五霸為什麼有兩種說法。晉文公怎麼也能成為五霸之一?

9樓:

「春秋五霸」的八種說法  網上盛傳「春秋五霸」共有兩種說法,其實不對,從古至今,關於「五霸」至少出現過八種說法,此外還有一些說法是將夏商時代的一些驍將也算進來,那些已經超出了春秋時代的範圍。  這八種說法如下:  1.

「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史記》  2.「齊桓、晉文、楚莊、闔閭、勾踐」——《荀子·王霸》  3.「齊桓、晉文、秦穆、楚莊、闔閭」——《白虎通·號篇》  4.

「齊桓、晉文、秦穆、楚莊、勾踐」——《四子講德論》  5.「齊桓、宋襄、晉文、秦穆、夫差」——《漢書·諸王侯表序》  6.「齊桓、晉文、晉襄、晉景、晉悼」——《鮚崎亭集外編》  7.

「鄭莊、齊桓、晉文、秦穆、楚莊」——《辭通》  8.「齊桓、晉文、楚莊、夫差、勾踐」——部分中學課本  齊桓公和晉文公這兩位全票通過,沒有爭議。楚莊王也以高票通過,秦穆公則勉強過半,這兩位同樣獲得相當的認可率。

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不失為一時之雄,但問題是,「五霸」的說法,早在這二人之前就已經有了,故以上的各類觀點中,第2、第3、第4、第5、第8,這五種可以排除。第6種觀點太過於偏袒晉國,而且將楚莊王排斥在外,也顯得不合理。  剩下的只有第1和第7這兩種了,兩者的成員相似,差別只在「鄭莊公」和「宋襄公」這一個名額。

毫無疑問,鄭莊公遠比宋襄公更有資格被列入霸主的排列,宋襄公名不符實,這點不必多說了,司馬遷將他視為「五霸」之一,原因只在於他講仁義,但實際上,宋襄公也幹過不仁義的事情,比如當年他囚禁滕子嬰的事就飽受非議,當然也有人對這事表示懷疑,司馬遷就沒有將此事載入《史記》裡頭。鄭莊公之所以經常受到古代史家的排斥,原因就在於他挑戰皇權,這點嚴重違背了後世儒家學者的觀念,而儒家們卻愛賣弄「春秋筆法」,經常粉飾野心家們的「勤王」行為,卻不解釋他們吞併鄰國大肆搶掠的事實,他們行使厚黑權謀時,卻又要給他們的臉面塗上一層「仁義道德」的潤滑油,還有諸如晉楚之戰中晉文公的「避退三舍」,其性質明明是「誘敵深入」,儒家們硬是要說成是「知恩圖報」,包括《東周列國志》也採用了這一觀點。換句話說,由於鄭莊公是曹操、孫權式的梟雄,只顧壯大自己而不「勤王」,故儒派史家們也就看不上眼,乾脆讓「講仁義」的宋襄公取代他的霸主地位了。

  其實拘泥於所謂「五霸」的說法,本身就很不切實際,可以說,足智多謀的鄭莊公、尊王攘夷的齊桓公、制霸中原的晉文公、獨霸西戎的秦穆公、問鼎中原的楚莊王、復興霸業的晉悼公、縱橫江淮的吳王闔閭、稱雄東南的越王勾踐,這八個人串聯起了整個春秋時代,他們見證了這數百年的興衰榮辱。

春秋五霸兩種說法都包含的是?

10樓:捉臨客

您好!其實有9種說法,但是最被人認可的是以下兩種。

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第二種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春秋五霸中,晉國在卿大夫韓氏、趙氏、魏氏戰勝智氏後,被三家瓜分;齊國被田氏代齊,吳國、越國被楚國兼併,最終韓國、趙國、魏國、田氏齊國、楚國躋身戰國七雄之列。

九種說法如下:

⒈「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史記》

⒉「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闔閭、勾踐」——《荀子·王霸》

⒊「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闔閭」——《白虎通·號篇》

⒋「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勾踐」——《四子講德論》

⒌「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夫差」——《漢書·諸王侯表序》

⒍「齊桓、晉文、晉襄、晉景、晉悼」——《鮚崎亭集外編》

⒎「鄭莊、齊桓、晉文、秦穆、楚莊」——《辭通》

⒏「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闔閭、勾踐」——大部分中學課本9. 「鄭莊公、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 ——南懷瑾 《論語別裁》

11樓:

春秋五霸,一種說法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春秋五霸的兩種說法

12樓:匿名使用者

《史記》認為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

《荀子·王霸》認為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這兩種是當今教科書中普遍採用的說法。

另有,如《辭通》認為去掉《史記》說的宋襄公,加入春秋小霸鄭莊公;

《四子講德論》認為去掉《荀子》中的吳王闔閭,加入秦穆公;

《白虎通·號篇》認為去掉《荀子》中的越王勾踐,加入秦穆公;

《漢書注·諸侯王表》認為去掉《史記》說的楚莊王,加入吳王夫差;

《論語別裁》認為去掉《史記》說的楚莊王,加入鄭莊公;

《鮚崎亭集外編》認為晉國幾代君主都稱霸,所以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

也有人認為五霸的「五」字是虛數,並不是僅指五個人,而是很多人。

春秋五霸宋襄公,宋襄公為什麼是春秋五霸之一

子姓 宋氏,名茲甫。宋襄公為什麼是春秋五霸之一 曾主持過諸侯會盟。齊桓公死後,齊國霸主之位不存,宋襄公欲繼承齊桓公會盟諸侯匡扶周室。但宋國只不過是一箇中等諸侯國,國力不強。不過宋襄公有兩點倚仗,一是他素來推行仁義,得到國人的擁護,而且在諸侯間也有賢名,算是德高望重之人 宋國的爵位尊貴,由於宋國是商朝...

史書上的春秋五霸都指誰 春秋五霸分別是誰?

2.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宋襄公,秦穆公,這種說法更多,連初中歷史書上都這麼寫,而且司馬遷的 史記 中也沒有說闔閭是春秋五霸之一。兩種說法都不準確。應該是 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秦穆公。越王勾踐最終只是戰勝了吳國,並未召集諸侯,確定南方霸主的地位。這兩種說法在歷史上都佔有一席之地,但相...

春秋五霸是君王。戰國七雄是國家,春秋五霸是五個君王。戰國七雄是七個國家。

春秋五霸是五個君王,戰國七雄卻是七個國家,可以這麼理解 沒有一個國家可以作為盟主持續的稱霸,都是一代賢主撐起一代強國所謂 霸 在同一時間內只會存在一個,否則哪有稱霸這個詞 七雄 指的是七個強國,霸主只能有一個,而強者可以並立於世,這七個強國都是國力相對於其他諸侯國強出至少一個量級的所謂 千乘之國 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