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子姓、宋氏,名茲甫。
宋襄公為什麼是春秋五霸之一
2樓:w晴天去看海
曾主持過諸侯會盟。齊桓公死後,齊國霸主之位不存,宋襄公欲繼承齊桓公會盟諸侯匡扶周室。但宋國只不過是一箇中等諸侯國,國力不強。
不過宋襄公有兩點倚仗,一是他素來推行仁義,得到國人的擁護,而且在諸侯間也有賢名,算是德高望重之人;
宋國的爵位尊貴,由於宋國是商朝王室後裔立的諸侯,因此位居「五爵」之首的公爵之位,在中原諸侯中算是數一數二的,連齊國都只是侯爵,其它還有如晉侯、燕伯、秦伯、楚子等,按照周朝禮制以公爵身份統帥諸侯。
3樓:
宋襄公位置列五霸之一有兩個原因:
其一在於他確曾主持過諸侯會盟。齊桓公死後,齊國霸主之位不存,宋襄公欲繼承齊桓公會盟諸侯匡扶周室。但宋國只不過是一箇中等諸侯國,國力不強。
不過宋襄公有兩點倚仗,一是他素來推行仁義,得到國人的擁護,而且在諸侯間也有賢名,算是德高望重之人。二是宋國的爵位尊貴,由於宋國是商朝王室後裔立的諸侯,因此位居「五爵」之首的公爵之位,在中原諸侯中算是數一數二的,連齊國都只是侯爵,其它還有如晉侯、燕伯、秦伯、楚子等,按照周朝禮制他以公爵身份統帥諸侯也是說的過去的。
但結果我們都知道,宋公的盟會最終以楚國背信棄義,成王將宋襄公劫持而收場,再接下來的泓水之戰中襄公又因對敵人也講「仁義」的迂腐做法被楚軍擊敗,自己也受傷身死。但是雖然如此,襄公向諸侯發出會盟邀請,大部分的中原諸侯也應邀前來(除了齊和魯),等於是承認了他的盟主地位,雖說最後會盟失敗,但他還是可以列為五霸之一的。
另一個原因就在於對宋襄公的評價了,雖說他事實上稱霸失敗,也是春秋時代禮樂崩壞的必然結局,但後人對襄公的評價並不低。事實上楚國也正是因為依仗蠻力欺負禮讓的襄公也最終為中原諸侯所不齒,埋下了城濮之戰被晉侯重耳擊敗的伏筆。五霸之說有兩種,其一認為是齊、晉、楚、宋、秦,這是孟子提出的,還有一種認為是齊、晉、楚、吳、越,這是荀子主張的。
因孟子講究仁義,所以評定標準不以成敗,而以其為人來界定,但荀子注重現實,因此從成敗的角度上主張吳越。但荀子終究沒有成為儒家正朔,因此後世仍以孟子的五霸之說為準。還有一個原因在於吳越所謂霸業並沒有得到中原諸侯承認,當時它們雖然興盛一時,但在中原諸侯眼中仍然是蠻夷之國。
司馬遷在《宋微子世家》最後的太史公曰裡面就品評了宋襄公,說他雖然因推行仁義而敗於泓,但後人也因此傷感於中國的禮儀崩壞,以至於這種忠厚的老實人得到這種下場,因此宋襄以他的「禮讓」得到後人的認可,位列五霸。
事實上,我們現在的主流觀點評價宋襄公總是說他多麼愚蠢,多麼迂腐,但卻看不到他講仁義絕不是「空談仁義」,而是確確實實地將仁義的理念貫徹到實際行動中,因為在周代,按照華夏禮儀和道德要求,確實是很多地方都有講究的,連貴族出去打獵都要依照禮法,比如不殺幼獸、一箭射中沒射死的傷獸也不能趕盡殺絕,還有諸多禮制的規定。這些都體現了我們華夏先民是文明禮儀之邦,這些繁複的周禮正體現了古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與社會的關係、諸侯之間的關係的道德準則。而在戰鬥中不殺老人之類雖說仁義得過分,但按照周禮的精神也是很符合的,要知道,春秋前期的諸侯戰鬥都是要下戰書約定時間地點,然後帶軍隊雙方列陣完畢,然後堂堂正正對決,類似於「決鬥」這種形式。
而絕對不是春秋後期到戰國以後的為了勝利無所不用其極。但是,在宋襄公時代,只有他還謹守著這些古老的禮儀和道德,其他所有人卻已經不將這些禮讓的精神放在眼裡了,當然這也是亂世的必然。
所以我們可以說他天真,也可以說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但宋襄公絕非「假仁假義」的偽君子。事實上就是因為我們現在的社會整體道德水平很低,因此很多時候很難理解那些真心守衛自己內心信仰之人,這也是沒有辦法的吧。其實宋襄公在我看來和孔丘的性格類似,也屬於那種追求理想的浪漫之人,即使碰得頭破血流也不該初衷。
也許他們的做法或者主張在當時有些不切實際,也不能抹殺其可貴之處。
4樓:叔叔年紀大了
因為他尊崇孔孟之道! 而且是儒家子弟中很有代表性的千年笑料! 後世的大儒想努力為他辯護也沒辦法 從漢朝開始把它歸為霸主地位是因為漢武帝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 所以把這樣一個千年笑話歸為五霸其實是諷刺儒家裡的一些迂腐的東西
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嗎
5樓:中原小象
關於「春秋五霸」史上至少出現過8種說法。
其中有一種說法是把宋襄公算為「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即便如此,宋襄公也是在其中最沒有存在感的哪一個。
這是《史記》的看法,一般的歷史教科書上也是這麼說的。
而《荀子》一書中,春秋五霸則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這個在歷史書中也提到過。
《白虎通》一書則認為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漢書》則認為應該是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吳王夫差;《辭通》認為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鄭莊公;還有認為是齊桓公、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以及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越王勾踐。
基本上,齊桓公、晉文公沒有任何爭議,秦穆公和楚莊王的認可程度也比較高,另外一個爭議就比較大了。
6樓:匿名使用者
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此說見之於《史記》。
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勾踐。此說見之於王褒的《四子講德文》。
還有人說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
7樓:匿名使用者
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繼承齊桓公的霸業,與楚國爭霸,一度為楚國所拘。前638年,宋襄公討伐鄭國,與救鄭的楚兵戰於泓水。楚兵強大,宋襄公講究"仁義",要待楚兵渡河列陣後再戰,結果大敗受傷,次年傷重而死。
《史記》中說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
8樓:俟塵況蘭芳
春秋五霸有兩個版本,其中一個有承認宋襄公。
宋襄公為什麼是春秋五霸
9樓:
宋襄公位置列五霸之一有兩個原因:
其一在於他確曾主持過諸侯會盟。齊桓公死後,齊國霸主之位不存,宋襄公欲繼承齊桓公會盟諸侯匡扶周室。但宋國只不過是一箇中等諸侯國,國力不強。
不過宋襄公有兩點倚仗,一是他素來推行仁義,得到國人的擁護,而且在諸侯間也有賢名,算是德高望重之人。二是宋國的爵位尊貴,由於宋國是商朝王室後裔立的諸侯,因此位居「五爵」之首的公爵之位,在中原諸侯中算是數一數二的,連齊國都只是侯爵,其它還有如晉侯、燕伯、秦伯、楚子等,按照周朝禮制他以公爵身份統帥諸侯也是說的過去的。
但結果我們都知道,宋公的盟會最終以楚國背信棄義,成王將宋襄公劫持而收場,再接下來的泓水之戰中襄公又因對敵人也講「仁義」的迂腐做法被楚軍擊敗,自己也受傷身死。但是雖然如此,襄公向諸侯發出會盟邀請,大部分的中原諸侯也應邀前來(除了齊和魯),等於是承認了他的盟主地位,雖說最後會盟失敗,但他還是可以列為五霸之一的。
另一個原因就在於對宋襄公的評價了,雖說他事實上稱霸失敗,也是春秋時代禮樂崩壞的必然結局,但後人對襄公的評價並不低。事實上楚國也正是因為依仗蠻力欺負禮讓的襄公也最終為中原諸侯所不齒,埋下了城濮之戰被晉侯重耳擊敗的伏筆。五霸之說有兩種,其一認為是齊、晉、楚、宋、秦,這是孟子提出的,還有一種認為是齊、晉、楚、吳、越,這是荀子主張的。
因孟子講究仁義,所以評定標準不以成敗,而以其為人來界定,但荀子注重現實,因此從成敗的角度上主張吳越。但荀子終究沒有成為儒家正朔,因此後世仍以孟子的五霸之說為準。還有一個原因在於吳越所謂霸業並沒有得到中原諸侯承認,當時它們雖然興盛一時,但在中原諸侯眼中仍然是蠻夷之國。
司馬遷在《宋微子世家》最後的太史公曰裡面就品評了宋襄公,說他雖然因推行仁義而敗於泓,但後人也因此傷感於中國的禮儀崩壞,以至於這種忠厚的老實人得到這種下場,因此宋襄以他的「禮讓」得到後人的認可,位列五霸。
事實上,我們現在的主流觀點評價宋襄公總是說他多麼愚蠢,多麼迂腐,但卻看不到他講仁義絕不是「空談仁義」,而是確確實實地將仁義的理念貫徹到實際行動中,因為在周代,按照華夏禮儀和道德要求,確實是很多地方都有講究的,連貴族出去打獵都要依照禮法,比如不殺幼獸、一箭射中沒射死的傷獸也不能趕盡殺絕,還有諸多禮制的規定。這些都體現了我們華夏先民是文明禮儀之邦,這些繁複的周禮正體現了古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與社會的關係、諸侯之間的關係的道德準則。而在戰鬥中不殺老人之類雖說仁義得過分,但按照周禮的精神也是很符合的,要知道,春秋前期的諸侯戰鬥都是要下戰書約定時間地點,然後帶軍隊雙方列陣完畢,然後堂堂正正對決,類似於「決鬥」這種形式。
而絕對不是春秋後期到戰國以後的為了勝利無所不用其極。但是,在宋襄公時代,只有他還謹守著這些古老的禮儀和道德,其他所有人卻已經不將這些禮讓的精神放在眼裡了,當然這也是亂世的必然。
所以我們可以說他天真,也可以說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但宋襄公絕非「假仁假義」的偽君子。事實上就是因為我們現在的社會整體道德水平很低,因此很多時候很難理解那些真心守衛自己內心信仰之人,這也是沒有辦法的吧。其實宋襄公在我看來和孔丘的性格類似,也屬於那種追求理想的浪漫之人,即使碰得頭破血流也不該初衷。
也許他們的做法或者主張在當時有些不切實際,也不能抹殺其可貴之處。
10樓:起名太麻煩
宋襄公雖然被後人列為春秋五霸之一,但實際上他並沒有真正的得到過諸侯霸主的地位。泓水慘敗讓後人對宋襄公貽笑千年,但是他的仁義,道德還是值得讚頌的。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討伐鄭國,與救鄭的楚兵泓水之戰。楚兵強大,宋襄公講究「仁義」,要待楚兵渡河列陣後再戰,結果大敗受傷,次年傷重而死,後葬於襄陵。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繼承齊桓公的霸業,與楚國爭霸,一度為楚國所拘。
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
11樓:
因孟子講究仁義,所以評定標準不以成敗,而以其為人來界定,所以孟子把宋襄公列為五霸之一!楚成王沒有成為霸主是因為依仗蠻力欺負尊重禮讓的宋襄公也最終為中原諸侯所不齒,最終被晉文公擊敗! 宋襄公位置列五霸之一有兩個原因:
其一在於他確曾主持過諸侯會盟。齊桓公死後,齊國霸主之位不存,宋襄公欲繼承齊桓公會盟諸侯匡扶周室。但宋國只不過是一箇中等諸侯國,國力不強。
不過宋襄公有兩點倚仗,一是他素來推行仁義,得到國人的擁護,而且在諸侯間也有賢名,算是德高望重之人。二是宋國的爵位尊貴,由於宋國是商朝王室後裔立的諸侯,因此位居「五爵」之首的公爵之位,在中原諸侯中算是數一數二的,連齊國都只是侯爵,其它還有如晉侯、燕伯、秦伯、楚子等,按照周朝禮制他以公爵身份統帥諸侯也是說的過去的。 但結果我們都知道,宋公的盟會最終以楚國背信棄義,成王將宋襄公劫持而收場,再接下來的泓水之戰中襄公又因對敵人也講「仁義」的迂腐做法被楚軍擊敗,自己也受傷身死。
但是雖然如此,襄公向諸侯發出會盟邀請,大部分的中原諸侯也應邀前來(除了齊和魯),等於是承認了他的盟主地位,雖說最後會盟失敗,但他還是可以列為五霸之一的。 另一個原因就在於對宋襄公的評價了,雖說他事實上稱霸失敗,也是春秋時代禮樂崩壞的必然結局,但後人對襄公的評價並不低。事實上楚國也正是因為依仗蠻力欺負禮讓的襄公也最終為中原諸侯所不齒,埋下了城濮之戰被晉侯重耳擊敗的伏筆。
五霸之說有兩種,其一認為是齊、晉、楚、宋、秦,這是孟子提出的,還有一種認為是齊、晉、楚、吳、越,這是荀子主張的。因孟子講究仁義,所以評定標準不以成敗,而以其為人來界定,但荀子注重現實,因此從成敗的角度上主張吳越。但荀子終究沒有成為儒家正朔,因此後世仍以孟子的五霸之說為準。
還有一個原因在於吳越所謂霸業並沒有得到中原諸侯承認,當時它們雖然興盛一時,但在中原諸侯眼中仍然是蠻夷之國。 司馬遷在《宋微子世家》最後的太史公曰裡面就品評了宋襄公,說他雖然因推行仁義而敗於泓,但後人也因此傷感於中國的禮儀崩壞,以至於這種忠厚的老實人得到這種下場,因此宋襄以他的「禮讓」得到後人的認可,位列五霸。 事實上,我們現在的主流觀點評價宋襄公總是說他多麼愚蠢,多麼迂腐,但卻看不到他講仁義絕不是「空談仁義」,而是確確實實地將仁義的理念貫徹到實際行動中,因為在周代,按照華夏禮儀和道德要求,確實是很多地方都有講究的,連貴族出去打獵都要依照禮法,比如不殺幼獸、一箭射中沒射死的傷獸也不能趕盡殺絕,還有諸多禮制的規定。
這些都體現了我們華夏先民是文明禮儀之邦,這些繁複的周禮正體現了古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與社會的關係、諸侯之間的關係的道德準則。而在戰鬥中不殺老人之類雖說仁義得過分,但按照周禮的精神也是很符合的,要知道,春秋前期的諸侯戰鬥都是要下戰書約定時間地點,然後帶軍隊雙方列陣完畢,然後堂堂正正對決,類似於「決鬥」這種形式。而絕對不是春秋後期到戰國以後的為了勝利無所不用其極。
但是,在宋襄公時代,只有他還謹守著這些古老的禮儀和道德,其他所有人卻已經不將這些禮讓的精神放在眼裡了,當然這也是亂世的必然。 所以我們可以說他天真,也可以說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但宋襄公絕非「假仁假義」的偽君子。事實上就是因為我們現在的社會整體道德水平很低,因此很多時候很難理解那些真心守衛自己內心信仰之人,這也是沒有辦法的吧。
其實宋襄公在我看來和孔丘的性格類似,也屬於那種追求理想的浪漫之人,即使碰得頭破血流也不該初衷。也許他們的做法或者主張在當時有些不切實際,也不能抹殺其可貴之處。
為什麼弱小的宋襄公能成春秋五霸之一
春秋五霸是很多人耳熟能詳的春秋時期歷史人物。宋襄公,宋桓公次子,名茲甫,史記 說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為什麼弱小的宋襄公能成春秋五霸之一?有人認為他曾主持過諸侯會盟,所以可以列為五霸之一。齊桓公死後,齊國霸主之位不存,宋襄公欲繼承齊桓公會盟諸侯匡扶周室。但宋國只不過是一箇中等諸侯國,國力不強。只要是...
在《史記》中,司馬遷為何把宋襄公列為春秋五霸之一
春秋五霸,指的是春秋時候最厲害的5個諸侯。在不同的史學家眼裡,有不同版本的春秋五霸。荀子 王霸 裡的春秋五霸,是齊桓公 晉文公 楚莊王 吳王闔閭 越王勾踐 白虎通 號篇 裡的春秋五霸,是齊桓公 晉文公 秦穆公 楚莊王 吳王闔閭 辭通 裡的春秋五霸,是齊桓公 晉文公 秦穆公 楚莊王 鄭莊公 四子講德論...
春秋五霸是君王。戰國七雄是國家,春秋五霸是五個君王。戰國七雄是七個國家。
春秋五霸是五個君王,戰國七雄卻是七個國家,可以這麼理解 沒有一個國家可以作為盟主持續的稱霸,都是一代賢主撐起一代強國所謂 霸 在同一時間內只會存在一個,否則哪有稱霸這個詞 七雄 指的是七個強國,霸主只能有一個,而強者可以並立於世,這七個強國都是國力相對於其他諸侯國強出至少一個量級的所謂 千乘之國 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