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文家族是什麼朝代的,大魏宇文家族哪個朝代

2022-02-02 00:33:24 字數 4122 閱讀 9992

1樓:海煙人

北周,南北朝時期的北朝之一,皇帝複姓宇文

公元557年初宇文覺代西魏稱帝,國號周,都長安(今陝西西安),史稱北周,歷五帝,共二十五年(557~581)。

歷史上有姓宇文的皇帝嗎?是哪個朝代的

2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上有姓宇文的皇帝,是南北朝時期北周最後一位皇帝宇文闡。

北周(557年—581年)是中國歷史上南北朝的北朝之一,又稱後周(唐宋以後鮮用),宇文周。由西魏權臣宇文泰奠定國基,由其子宇文覺在其侄子宇文護的擁立下正式建立。歷五帝,共二十四年。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實際掌握西魏政權的宇文泰死後,第三子宇文覺繼任大冢宰,自稱周公。次年初,他廢西魏恭帝自立,國號周,建都於長安(今西安漢長安城遺址),史稱北周。

北周孝閔帝宇文覺年幼,大權掌握在堂兄宇文護手中。九月,宇文護殺孝閔帝,立宇文毓為帝。武成二年(560年),宇文護又毒死宇文毓,立宇文邕為帝,史稱北周武帝。

建德元年(572年),周武帝宇文邕智誅權臣宇文護,親掌朝政,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革。

577年,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581年,楊堅受禪代周稱帝,改國號為隋,北周亡。

3樓:匿名使用者

南北朝時期的北朝之一北周的皇帝複姓宇文

公元557年初宇文覺代西魏稱帝,國號周,都長安(今陝西西安),史稱北周,歷五帝,共二十五年(557~581)。

北周皇帝

孝閔帝 宇文覺 557年--557年 明帝 世宗 宇文毓 557年--560年 武帝 高祖 宇文邕 560年--578年 宣帝 `````````宇文贇 `578年--579年 靜帝 ````````宇文衍 579年--581年

4樓:匿名使用者

宇文闡(573-581) 北朝北周皇帝。本名衍。鮮卑族。

宣帝長子。大成元年(579),封魯王,不久立為皇太子。同年二月受父禪即位,年僅7歲。

改元大象。外戚楊堅執掌朝政,恢復佛、道兩教,大殺周朝宗室。大定元年(581)二月,被迫禪位於楊堅,封介國公,北周亡。

同年五月被殺。葬恭陵。諡靜帝。

宇文家是哪個朝代當的皇帝

5樓:大江戶阿銀

北周武帝宇文邕(543年-578年6月21日),南北朝時期北周第三位皇帝(560年—578年在位),在位18年。西魏權臣宇文泰的第四子,鮮卑人。

宇文化及(569年-619年),隋末武將,割據勢力之一。國號 許

6樓:南宮雪緣

是北周當時北周取代了西魏,

宇文家當了皇帝。

隋朝宇文家族興榮史

7樓:保安吉

宇文慶隋將,字神慶,祖籍武川(今屬內蒙古),後為洛陽人,鮮卑族,宇文氏族子。周初受業東觀,頗涉經史。後應募從徵,以功授都督。

復從武帝轉戰各地,拔高壁,克幷州,下信都,功居諸將之首,故進位大將軍,封汝南郡公。入隋,拜左武衛將軍,進上柱國,出為涼州總管。後還都,卒於家。

宇文愷(555-612),隋建築家。字安樂,朔方夏州(今陝西靖邊)人。出身貴族世家,三歲賜爵雙泉伯,七歲晉封安平郡公。

多技藝,有巧思,建築知識淵博。歷任營建宗廟副監、營建新都副監、檢校將作大匠、仁壽宮監、將作少監、營造東都副監、將作大匠、工部尚書等職。宇文愷最大功績是主持規劃和修建長安城與洛陽城。

所建長安城(初名大興城,唐朝改稱長安)氣象雄偉,規模巨集大。開皇二年(582)六月始興建,次年三月初步竣工。全城分宮城、皇城、外廓城三部分,宮城北面有廣大禁苑。

分割槽設計十分科學,有宮殿、衙署、住宅、商業不同區域。城內街道寬直,整齊劃一,共有南北大街十一條,東西大街十四條,構成便利的交通網。城內水源豐富,有龍首渠、清明渠、永安渠。

航運通達、排水方便,渠水迂迴曲折,匯成多處池塘,成為秀麗風景區。大業元年(605),宇文愷主持規劃和修建另一座大型都市——洛陽城,設計大體與長安城一致,只形式上不完全對稱,宮殿比長安城更富麗堂皇。宇文愷擅長城市規劃設計,對大型宮殿建築技術有獨到研究。

煬帝時所造「大帳」,下面可坐幾千人;所造「觀風行殿」,能任意集合和分散,殿上可容侍衛幾百人,殿下裝有輪軸,能自由移動,別具風格。宇文愷在城市規劃建設和宮殿建築技術方面,有很高成就,堪稱一代建築大師,對中國建築技術發展作出巨大貢獻。著有《東都圖記》二十卷、《釋疑》一卷和《明堂圖議》二卷等書,今佚。

宇文述(?-616),隋朝將領。字伯通,代郡武川(今內蒙古武川南)人,出身鮮卑貴族。

北周末以軍功拜上柱國,封褒國公。隋開皇初,拜右衛大將軍,平陳之役,任行軍總管,率兵三萬從六合渡江。時晉王楊廣鎮揚州,欲拉攏述附己,遂奏請文帝任述為壽州刺史總管。

楊廣與述計謀奪太子位,述建議廣收買朝中宰相楊素等。於是述、素二人共謀立楊廣為太子。及後煬帝即位,宇文述參預朝政,與蘇威並重。

帝后以述為左衛大將軍,封許國公,總領軍事。後從煬帝幸榆林,西擊吐谷渾。第二年又隨煬帝西幸,登燕支山,西域諸國來朝。

宇文述善於供奉,深得煬帝歡心,言無不從,勢傾朝廷,寵遇莫與為比。但性貪鄙,接受各方饋贈無數,金寶山積,僮僕千人,驕奢無度。大業八年(612年),煬帝出征高句麗,以宇文述率軍渡鴨綠江,述自恃小勝而驕,中高句麗軍誘兵之計,軍至平壤,被高句麗軍掩擊,大潰不止,三十萬五千隋軍惟餘二千七百人逃歸遼東。

煬帝大怒,除述為民。次年又復起用,從徵高句麗。適楊玄感起兵反隋,煬帝回師命述討玄感,大破之。

十二年,宇文述勸煬帝幸江都。不久,述在江都病重。述子化及、智及曾因獲罪被譴,故臨死前乞請煬帝照顧二子。

煬帝以化及為右屯衛將軍,智及為將作少監。

宇文化及

(?-619),隋代末年叛軍首領。代郡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人。

隋大將宇文述之子。楊廣為太子時,他領禁軍,很受寵信。隋煬帝即位,授他為太僕少卿,又以其弟士及娶南陽公主。

大業年間,義軍、叛軍蜂起,煬帝的隨從禁衛多關中人,不願從煬帝久駐揚州,打算自行回本土。統領驍果的武賁郎將司馬德戡等得知此狀,便集兵數萬,於大業十四年(618)發動叛亂,推化及為主,縊殺煬帝,立秦王楊浩為帝。化及自稱大丞相,引兵10餘萬西歸。

時東都群臣奉越王侗繼帝位於洛陽,招瓦崗軍領袖李密為太尉,使討伐化及。雙方戰於黎陽(今河南浚縣北),化及屢敗,北走魏縣(今河北大名西南),將士屢叛歸李密。化及自知必敗,嘆曰:

「人生固當死,豈不一日為帝乎!」於是毒殺楊浩,即帝位於魏縣,國號許,改元天壽。武德二年(619),唐遣李神通攻化及,化及東走聊城。

時竇建德已立夏國,遂以討逆為名,往攻聊城,神通退兵。同年建德擒化及,檻送襄國(今河北邢臺),與其兩子同時處斬,其所建政權許滅亡。

宇文士及

唐將領。字仁人,京兆長安人。父述,為隋右衛大將軍。

隋開皇末(601),封新城縣公。妻煬帝女南陽公主,為尚輦奉御等職。其兄宇文化及殺煬帝,封其為蜀王,從化及至黎陽。

與封德彝歸唐,授上儀同。從討宋金剛、王世充等有功,武德八年(625)任檢校侍中、太子詹事。太宗即位,拜中書令,檢校涼州都督。

後改蒲州刺史,遷右衛大將軍。為政寬簡,侍帝謹敏。以殿中監卒。

贈左衛大將軍、涼州都督,諡曰縱,陪葬昭陵。

宇文成都

宇文成都,**《說唐》《忠義響馬傳》《興唐傳》中人物,宇文化及之子。被隋煬帝封為天保大將軍之職。兵器鳳翅鎦金钂[tǎng],被稱為隋唐第二條好漢,在四平山力挫三傑。

曾在晉陽與李淵之子李元霸比武,輸給李元霸。與瓦崗寨英使一柄鳳翅鎦金钂,重三百二十斤」,傳說為九天應元雷神普化天尊轉世。雄為敵,幫助其父奪取隋朝天下,在揚州被李元霸所殺。

歷史上,宇文化及有二子:宇文承基、宇文承趾,宇文化及同時被竇建德斬殺。

宇文融(?-約730),唐臣。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

開元初任監察御史。時土地兼併嚴重,人口流失,稅收受到影響。他建議檢括逃亡戶口和籍外佔田。

並自任勸農使,率判官二十餘人出使各地,清出客戶八十餘萬和大量土地。開元十七年(729),拜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他善於薦舉人才,在相期間,薦宋璟為右丞相、裴耀卿為戶部侍郎、許景先為工部侍郎。

在相位僅百日即罷貶為汝州刺史,又流巖州,卒於途中。

宇文鼎唐臣。字周重,河南(今河南洛陽)人。御史中丞宇文邈之子。

元和六年(811),與江淮從事李公佐會於漢南。長慶初,任右拾遺,與李珏等進言勸穆宗戒酒色。歷倉部員外郎、左司員外郎、吏部員外郎。

大和三年(829),自吏部郎中為御史中丞。又兼刑部侍郎。六年,為戶部侍郎、判度支。

出為華州刺史。八年,坐贓事貶循州刺史。

這種杯子是什麼朝代的,這杯子是哪個朝代的大概能值多少

這個還真不可能知道,除非會穿越,像杯子什麼的只要不是皇帝用的杯底,都會有象徵朝代或者鑄造著的名字的東西 這杯子是哪個朝代的大概能值多少 10 沒有紋花要去鑑定機構才能看出年代 宋代龍泉窯,你這個說不上。兄弟,你發了!這是秦朝的,秦始王用的就是這個杯子 二戰時期美軍士兵的水杯,真有這麼藝術嗎?美軍制式...

大朝通寶是什麼朝代的 開元通寶是哪個朝代的

大朝通寶是中國古代錢幣的一種。蒙古汗國在改稱元以前稱大朝時 公元1227年 鑄。錢文楷書,直讀,光背無文。有銀質 銅質兩種,均為小平錢,存世極少,銅質更罕見。屬中國古泉五十名珍。大朝通寶有銀 銅兩種,銅比銀少,但兩種數量都不多。鑄期應是在元朝初期統一中國以前,面文正楷對讀,書法渾厚雄健,背面有的有印...

唐宋八大家都是誰?他們分別都是什麼朝代的

唐宋八大家,又稱唐宋散文八大家,是韓愈 柳宗元和歐陽修 蘇軾 蘇洵 蘇轍 王安石 曾鞏八位散文家的合稱。其中韓愈 柳宗元是唐代的,而歐陽修 蘇軾 蘇洵 蘇轍 王安石 曾鞏是宋代的。擴充套件資料 1 韓愈 韓愈三歲而孤,受兄嫂撫育,早年流離困頓,有讀書經世之志,雖孤貧卻刻苦好學。二十歲赴長安考進士,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