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感性的被單公主
安史之亂的的原因是多種因素導致的,府兵制度是其中的一個原因,主要是**政權沒法控制地方勢力的發展。
2樓:月榭
我認為造成安史之亂的原因有很多,邊患不穩、藩鎮割據、宦官專權、黨爭內耗、農民起義,還有就是「府兵制度」沿襲下來的弊端漸生,太平過久便無仗可打,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大部分士兵被達官貴族僱傭成私人傭工,多受鄙視;邊疆戍衛常年不替換,便有逃兵產生;因守衛邊疆而戰死的士兵撫卹又拿不出,致使想當兵的青壯年越來越少。唐玄宗時國庫充實便花錢買胡族傭兵戍衛邊防重鎮,胡人勇猛善戰,有錢可賺不愁吃喝,同時大唐對胡人又一視同仁,當官當到節度使不是稀奇之事,胡族也樂於替盛唐賣命。漸漸的,唐人胡人融洽相處,放鬆警惕,開放大門是好但也太開放了點,便導致胡人佔據要津。
安史之亂還與一個人有關,那就是李林甫。李林甫,當宰相長達十九年之久。他在當宰相期間排除異已,培植黨羽,「公卿不由其門而進,必被罪徙;附離者,雖小人且為引重」。
繼他之後上臺的楊貴妃兄長楊國忠,更是一個「不顧天下成敗」,只顧循私誤國之人,他公然行賄,妒忌賢能之才,驕縱跋扈,不可一世。奸臣當道,加深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尤其是楊國忠與安祿山之間爭權奪利,成了安史之亂的導火線。
由此可見,府兵制度是導致安史之亂的一個原因,但並不是罪魁禍首。
3樓:娛樂大雜蟹
是的,安史之亂的軍隊一部分**是府兵制度。安史之亂之所以浩浩蕩蕩,就是府兵制度帶來的人力資源。
4樓:切莫仰望幸福
我覺得應該不能說是最完全的原因,應該也只是眾多原因之一吧。畢竟能夠改變歷史走向的事情,不可能只是因為某一件小事而發生的。
5樓:空若心痕
安史之亂的動亂不能只歸咎於唐朝的府兵制度,當時的背景非常混亂,並且導致安史之亂的也有統治者的不執政。等各種原因。
6樓:來自岩石寨驚才風逸 的沸羊羊
原因之一吧。誘發安史之亂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例如統治階級內部,統治階級,民族以及**等等。
7樓:番茄醬的花生醬
有這方面的原因。府兵給了下邊**招兵買馬的正當理由,這給**權利造成了威脅。
8樓:偶爾加個雞腿
不是,唐朝的著名的安史之亂並不單單是因為府兵制度,安史之亂的複雜程度是很龐大,是一個歷史重要事件。
9樓:蘭惠心
唐朝的府兵制度只是造成安史之亂的其中一個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當時皇帝對各個地方的實際掌控權已經衰弱,皇帝個人的威信力也降低,最終造成了安史之亂。
10樓:沒正經
是有一定原因的,就是因為不完全的府兵制度和節度使的檢查不周全造成了安史之亂的原因之一,被有野心的人鑽了空子。
「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
11樓:匿名使用者
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是李林甫。
12樓:
安史之亂是很複雜的,罪魁禍首有多個人,李林甫,唐玄宗,楊國忠,楊貴妃。如果按時間的流逝來看的話,楊國忠是最大的**,他當宰相後抓了很多人,甚至要暗殺安祿山,嚇得安祿山不敢去長安,所以要造反,重點是安史之亂反的不是皇帝而是宰相楊國忠。而楊國忠則是李林甫的繼任者,當時是對手,而安祿山是李林甫的手下。
唐朝安史之亂後為什麼走向了衰落
13樓:默默她狠傷
原因:唐朝安史之亂使唐朝付出了很大的代價。經過了這一次的禍事,大唐是大不如前。無論是從經濟、政治還是軍事上來看都是處於一種苟延殘喘的狀態下。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有過這樣的記載:「(安史之亂爆發之後)由是禍亂繼起,兵革不息,民墜塗炭,無所控訴,凡二百餘年。」從中最直觀的可以看出,那時的民間是民不聊生,大家都不知道日子應該怎麼過了。
在政治上,那些地方的勢力開始蠢蠢欲動,不再對於唐朝**機構的命令言聽計從。當**下達命令時,陽奉陰違,並不會好好地、完整地執行命令。更多的情況下,是把聖旨當做一張廢紙。
這就看出,**對地方的統治力在下降,甚至可以說是下降到了一個從未有過的低點。
從經濟上看,這次平定叛亂花了不少的物力,**的財務狀況有點被掏空的感覺。而且因為在打戰,人們也無法安心地耕作。中國一向是一個農業大國,沒有了安心耕作的環境,人們的生活會受到很大的衝擊。
據很多史料記載,在這次的安史之亂結束後,民間是有了一場大饑荒。這就可以證明,這次戰爭對於經濟的打擊是多麼的大。
唐朝為什麼會發生安史之亂
14樓:京城「老炮兒
李隆基執政時,番邦勢力逐漸增強,產生了外重內輕的軍事格局,再加上執政懈怠,沉陷與美色之中難以自拔,給了安祿山等人以可趁之機。
15樓:水瓶囧囧
安祿山造反,是唐玄宗晚年機關算盡,聰明反被聰明誤的結果。唐玄宗幾十年下來一直沒有玩脫的用人原則是因,安祿山自己在楊國忠的威脅下劍走偏鋒發動了在唐玄宗看來沒有勝算的叛亂便是果。唐玄宗對安祿山本人的判斷存在誤差,過分高估了安祿山的理智。
而安祿山對唐朝的局勢存在誤差,過分高估了自己起兵造反的勝算,君臣之間互相利用又缺乏默契,就釀成了安史之亂的巨大悲劇。
16樓:你若安好
因為唐朝**中後期腐敗,唐玄宗老的時候就不那麼英明瞭
唐朝的安史之亂持續了多久?
17樓:名字太難起了
安史之亂是唐朝唐玄宗時期由唐朝將領安祿山和史思明在755年12月背叛了唐朝以後發動的戰爭,是同朝時期為了爭奪統治權而發動的內戰,也是唐朝由盛轉衰的一個轉折點。
安祿山發動的這場戰爭歷時八年之久,在763年的2月17日才結束,這場戰爭使唐玄宗時期的唐朝人口大量流失,唐朝的實力也因此大減。
因為發動叛亂的主要將領是安祿山和史思明,所以這場戰爭被稱之為安史之亂,又因為它是發生在唐玄宗的天寶年間,所以也被稱為天寶之亂。
18樓:匿名使用者
從755年
11月到763年1月,近9年時間。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
雖然唐朝沒有因此而瓦解,但是從此以後唐朝走入了衰落期。安史之亂後,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藩鎮開始崛起,形成了割據的局面,勞動力的缺失和經濟的頹敗導致了剝削的加重,加之邊疆不穩,吐蕃趁虛而入,唐朝陷入內憂外患的境地。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輝煌局面再也沒有出現。
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史稱」安史之亂「。
19樓:匿名使用者
大約八年。唐玄宗天寶十四載-唐代宗廣德元年。(755-763)
20樓:匿名使用者
八年(755〜762) 762-755+1=8 最長那位忘記加一了
安史之亂為什麼會發生?為什麼結束之後唐朝還存活了那麼久
21樓:戈壁胡楊
安史之亂,是唐朝節度使制度所導致的,必然結果,邊將擁兵過重,不造反才怪!
但是,節度使有造反的,自然也有忠誠的。所以,安史之亂後,唐朝還是苟延殘喘了很長一段時間,但是,節度使制度的弊病就是,藩鎮割據!但是,這是唐朝的祖宗家法所制定的祖制,在盛唐時期,李世民可以震懾八方,節度使不敢造次,所以弊病沒有顯示出來。
但是在安史之亂平定後,唐朝由盛而衰,唐肅宗就是有心收回節度使的兵權,也沒有這樣的實力了,只能用一方節度使,制衡另一方節度使。但是這種制衡的方式,客觀上,也可以起到延緩唐朝滅亡的速度。
但是,由於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所以,這是治標不治本的權宜之計,可以延緩滅亡,但是不能迴轉乾坤!
最終,唐朝的末代皇帝,還是被節度使朱溫所殺,可以說,唐王朝最終還是亡在了節度使的手裡。
唐朝之所以可以在安史之亂後,存在近百年,是唐王朝的節度使制度決定的,可以說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這是唐朝的政治體制和國防體制,所存在的結構性問題,導致的必然結果。
安史之亂的原因經過和影響。
22樓:端木吟天
安史之亂[1]是唐代於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所發生的一場政治叛亂,
安史之亂
唐朝的安史之亂有何歷史背景
23樓:月影人徘徊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
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也促使唐代開始出現藩鎮割據的局面。
由於發起反唐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安史之亂是中華文明前所未有的一次巨大浩劫,這場歷時八年,席捲半壁江山的戰火不僅成為唐朝的轉折點,更是整個中華文明由開放轉向保守的轉折點。
安史之亂的歷史背景:
1、經濟矛盾;均田制破壞,均田農民失去土地成為流民。加之,唐朝最高統治集團日益腐化。。統治階級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使廣大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
2、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亂的直接原因。唐玄宗後期,奸臣當道,加深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尤其是楊國忠與安祿山之間爭權奪利,成了安史之亂的導火線。
此外,西北派節度使哥舒翰與東北派節度使安祿山之間,也素有裂隙。內外交錯,使唐玄宗後期統治階級內部君與臣、文臣與武將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化。
3、民族之間的矛盾,也是使安史之亂爆發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隋唐以來,河北北部幽州一帶雜居著許多契丹人、奚人,唐太宗打敗突厥人以後,又遷徙許多突厥人在這一帶居住。他們的習尚與漢人不同,互相歧視,胡人安祿山正是利用這點拉攏當時的少數民族上層,作為反唐的親信。
4、**和地方軍閥勢力之間的矛盾,則是促成安史之亂最為重要的因素。
由於唐朝的均田制和府兵制被破壞,從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這些召募來的職業軍人受地方軍閥的收買籠絡,和將領形成一種特殊的盤根錯節、牢不可分的關係。加之,開元以後,在邊防普遍設立節度使制度,他們的權力越來越大,至於「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財賦」,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到天寶元年(742年),邊軍不斷增加,達到四十九萬人,佔全國總兵數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其中又主要集中在東北和西北邊境,僅安祿山所掌范陽等三鎮即達十五萬人。而**軍則不僅數量不足,而且質量太差,平時毫無作戰準備,打起仗來,不堪一擊。節度使的日益強大,與**政權矛盾日深,到天寶末年,終於爆發成為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對唐朝和唐朝人民的影響,安史之亂對唐朝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是唐朝的轉折時期,大唐由盛轉衰,安史之亂前是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是大唐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制高點,安史之亂摧毀了盛世,之後雖然被平復但大唐再也沒有盛世氣象,地方豪強層出不窮,統 發沒有力度以致唐滅,天下戰亂無窮。安史之亂 是唐朝的轉折時期,大唐由盛轉衰,安史之亂前是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是大唐也是中華民...
求助 誰知道唐朝名相李泌,唐朝安史之亂時的李泌是誰?他有什麼功勞?
李泌 b 722年 789年4月1日 1 字長源。京兆 今陝西西安 人。唐朝中期著名道家學者 政治家 謀臣,為南北朝西魏時 八柱國 李弼的六世孫。李泌歷仕玄宗 肅宗 代宗 德宗四朝,為南嶽第欽賜的隱士。天寶中,自嵩山上書論施政方略,深得唐玄宗賞識,令其待詔翰林,為東宮屬官。為楊國忠所忌,歸隱名山。安...
安史之亂後的唐朝 北宋 秦朝 張騫出西域前的漢朝領土比大小
應該是 安史之亂後的唐朝 張騫出西域前的漢朝 秦朝 北宋 1.唐朝,即使在安史之亂以後,疆域仍然擴充到今天的新疆 東北和蒙古一帶。北庭都護府 天山以北包括阿爾泰山和巴爾喀什湖以西的廣大地區 在安史之亂後很快被回紇攻佔,但是安西都護府 天山以南直至蔥嶺以西 阿姆河流域的遼闊地區 直到唐憲宗元和三年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