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賞析】這首詩是寫詩人對往事的眷念。用「雪泥鴻爪」來比喻人無意中留下的蹤跡,就如飛鴻在雪地上踏 出爪印一樣。如老僧新塔,壞壁舊題,都是泥上爪印而已,感嘆人生無定,但是往日的坎坷遭遇,仍然 留在人們記憶中,心上的爪痕是難以磨滅的。
全詩比喻新奇,屬對工巧,寫出了對生活的無限深情。
〔析賞〕有一次蘇軾和其弟蘇轍(子由)路經池澠,路上馬死了,兩人騎著蹇驢到澠池一僧寺寄宿,並在寺壁上題詩。後來子由寫了一首《澠池懷舊》的詩。東坡舊地重遊,當初接待全心全意的老僧卻已死,寺裡替老僧蓋了一座新塔,當年東坡兄弟題詩的廟壁也壞啦!
再也見不到舊日的題詩啦,東坡百感交集而作此詩,感慨人生在世如飛鴻。
2樓:匿名使用者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本作的韻腳是:八霽;可"四支五微八齊十灰[半]"通押。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 ⊙●○○●●△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 ○○⊙●●○△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 ⊙●○○●●△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 ●⊙○●●○△
(往歲,馬死於二陵,騎驢至澠池。
●● ●●○●○ ⊙○●○△ )
【題解】
見《東坡七集》。嘉祐六年(1061),作者赴任陝西路過澠池(今屬河南)。其弟蘇轍送作者至鄭州,然後返回京城開封,但眷眷手足之情難遣,寫了首《懷澠池寄於瞻兄》寄贈。
此詩為作者的和詩。
這首詩表達對人生來去無定的悵惘和往事舊跡的深情眷念。前四句單行入律,用唐人舊格,散中有整,行文自然。「雪泥鴻爪」的比喻,老僧新塔、壞壁舊題的驚歎,含意豐富,意味雋永。
全詩動盪明快,意境恣逸,是蘇軾七律中的名篇。
人生在世,到這裡、又到那裡,偶然留下一些痕跡,你道像是什麼?我看真像隨處亂飛的鴻鵠,偶然在某處的雪地上落一落腳一樣。它在這塊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為鴻鵠的飛東飛西根本就沒有一定。
老和尚奉閒已經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們也沒有機會再到那兒去看看當年題過字的破壁了。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們的題壁,是不是同飛鴻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你還記得當時往澠池的崎嶇旅程嗎?
——路又遠,人又疲勞,驢子也累得直叫。
蘇轍原詩的基調是懷舊,因為他十九歲時曾被任命為澠池縣的主簿(由於考中進士,未到任),嘉祐元年和兄軾隨父同往京城應試,又經過這裡,有訪僧留題之事。所以在詩裡寫道:「曾為縣吏民知否?
舊宿僧房壁共題。」他覺得,這些經歷真是充滿了偶然。如果說與澠池沒有緣份,為何總是與它發生關聯?
如果說與澠池有緣份,為何又無法駐足時間稍長些?這就是蘇轍詩中的感慨。而由這些感慨,蘇軾更進一步對人生髮表了一段議論。
這就是詩的前四句。在蘇軾看來,不僅具體的生活行無定蹤,整個人生也充滿了不可知,就像鴻雁在飛行過程中,偶一駐足雪上,留下印跡,而鴻飛雪化,一切又都不復存在。那麼,在冥冥中到底有沒有一種力量在支配著這種行為呢?
如果說,人生是由無數個座標點所組成的,那麼,這些座標點有沒有規律可循?青年蘇軾對人生髮出了這樣的疑問和感喟。但是,人生有著不可知性,並不意味著人生是肓目的;過去的東西雖已消逝,但並不意味著它不曾存在。
就拿崤山道上,騎著蹇驢,在艱難崎嶇的山路上顛簸的經歷來說,豈不就是一種歷練,一種經驗,一種人生的財富?所以,人生雖然無常,但不應該放棄努力;事物雖多具有偶然性,但不應該放棄對必然性的尋求。事實上,若不經過一番艱難困苦,又怎能考取進士,實現抱負呢?
這就是蘇軾:既深究人生底蘊,又充滿樂觀向上,他的整個人生觀在此得到了縮微的展示。
這首詩的理趣主要體現在前四句上,「雪泥鴻爪」也作為一個成語被後世廣泛傳誦。但從寫作手法上來看,也頗有特色。紀昀曾評道:
「前四句單行入律,唐人舊格;而意境恣逸,則東坡之本色。」所謂「唐人舊格」,大致上指崔顥《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作為七律,三、四兩句本該對仗,此卻一意直下,不作講求。蘇軾的「泥上」二句,也可算是對仗,但其文意承上直說,本身也帶有承接關係,所以是「單行入律」。
「意境恣逸」的意思,就是不僅字面上飄逸,行文中有氣勢,而且內涵豐富,耐人尋味,不求工而自工。這正是蘇軾的「本色」。
3樓:匿名使用者
蘇東坡《和子由澠池懷舊》的賞析
【註釋】
①子由:蘇軾弟蘇轍字子由。澠池:今河南澠池縣。這首詩是和蘇轍《懷澠池寄子瞻兄》而作。
②老僧:即指奉閒。
③據蘇轍原詩自注:「昔與子瞻應舉,過宿縣中寺舍,題老僧奉閒之壁。」
④蹇驢:跛腳的驢。蘇軾自注:「往歲,馬死於二陵(按即崤山,在澠池西),騎驢至澠池。」
4樓:匿名使用者
這首詩太多世事無常的解讀中都忘了東坡公當年的年齡,和詩的物件,以及自擬孤鴻的視角。
前半闕自擬孤鴻講人生得失。對於孤鴻,朝著遠方飛翔是它畢生的追求,偶然落地休息一下留下爪印了,是得亦或是失,爪印留的時間長或短,不用刻意去追求。朝著自己的人生方向,繼續飛翔終其一生。
後半闕以過往講人生姿態,佛法無邊的老僧終還是個有限生命的人,人生道路留下的痕跡也是有時間限制的,回看過往的崎嶇道路,只有蹩腳的驢子才在困頓中成天嘶叫。
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蘇東坡《和子由澠池懷舊》.這句詩是什麼意思?
5樓:匿名使用者
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知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註釋】
①子由:蘇軾弟蘇轍字子由。澠池:今河南澠池縣。這首詩是和蘇轍《懷澠池寄子瞻兄》而作。
②老僧:即指奉閒。
③據蘇轍原詩自注:「昔與子瞻應舉,過宿縣中寺舍,題老僧奉閒之壁。」
④蹇驢:跛腳的驢。蘇軾自注:「往歲,馬死於二陵(按即崤山,在澠池西),騎驢至澠池。」
賞析賞析
【賞析】
蘇轍原詩的基調是懷舊,因為他十九歲時曾被任命為澠池縣的主簿(由於考中進士,未到任),嘉佑元年和兄軾隨父同往京城應試,又經過這裡,有訪僧留題之事。所以在詩裡寫道:「曾為縣吏民知否?
舊宿僧房壁共題。」他覺得,這些經歷真是充滿了偶然。如果說與澠池沒有緣份,為何總是與它發生關聯?
如果說與澠池有緣份,為何又無法駐足時間稍長些?這就是蘇轍詩中的感慨。而由這些感慨,蘇軾更進一步對人生髮表了一段議論。
這就是詩的前四句。在蘇軾看來,不僅具體的生活行無定蹤,整個人生也充滿了不可知,就像鴻雁在飛行過程中,偶一駐足雪上,留下印跡,而鴻飛雪化,一切又都不復存在。那麼,在冥冥中到底有沒有一種力量在支配著這種行為呢?
如果說,人生是由無數個座標點所組成的,那麼,這些座標點有沒有規律可循?青年蘇軾對人生髮出了這樣的疑問和感喟。但是,人生有著不可知性,並不意味著人生是肓目的;過去的東西雖已消逝,但並不意味著它不曾存在。
就拿崤山道上,騎著蹇驢,在艱難崎嶇的山路上顛簸的經歷來說,豈不就是一種歷練,一種經驗,一種人生的財富?所以,人生雖然無常,但不應該放棄努力;事物雖多具有偶然性,但不應該放棄對必然性的尋求。事實上,若不經過一番艱難困苦,又怎能考取進士,實現抱負呢?
這就是蘇軾:既深究人生底蘊,又充滿樂觀向上,他的整個人生觀在此得到了縮微的展示。
這首詩的理趣主要體現在前四句上,「雪泥鴻爪」也作為一個成語被後世廣泛傳誦。但從寫作手法上來看,也頗有特色。紀昀曾評道:
「前四句單行入律,唐人舊格;而意境恣逸,則東坡之本色。」所謂「唐人舊格」,大致上指崔顥《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作為七律,
三、四兩句本該對仗,此卻一意直下,不作講求。蘇軾的「泥上」二句,也可算是對仗,但其文意承上直說,本身也帶有承接關係,所以是「單行入律」。「意境恣逸」的意思,就是不僅字面上飄逸,行文中有氣勢,而且內涵豐富,耐人尋味,不求工而自工。
這正是蘇軾的「本色」。
【註釋】子由:蘇軾的弟弟蘇轍。澠池:今河南省澠池縣。知何似:知道象什麼。蹇:跛,蹩腳。
【簡析】這首詩是寫詩人對往事的眷念。用「雪泥鴻爪」來比喻人無意中留下的蹤跡,就如飛鴻在雪地上踏 出爪印一樣。如老僧新塔,壞壁舊題,都是泥上爪印而已,感嘆人生無定,但是往日的坎坷遭遇,仍然 留在人們記憶中,心上的爪痕是難以磨滅的。
全詩比喻新奇,屬對工巧,寫出了對生活的無限深情。
〔析賞〕有一次蘇軾和其弟蘇轍(子由)路經池澠,路上馬死了,兩人騎著蹇驢到澠池一僧寺寄宿,並在寺壁上題詩。後來子由寫了一首《澠池懷舊》的詩。東坡舊地重遊,當初接待全心全意的老僧卻已死,寺裡替老僧蓋了一座新塔,當年東坡兄弟題詩的廟壁也壞啦!
再也見不到舊日的題詩啦,東坡百感交集而作此詩,感慨人生在世如飛鴻。
蘇軾的《和子由澠池懷舊》的詩歌鑑賞的內容解讀
6樓:七步知道
蘇轍原詩的基調是懷舊,因為他十九歲時曾被任命為澠池縣的主簿(由於考中進士,未到任),嘉佑元年和兄軾隨父同往京城應試,又經過這裡,有訪僧留題之事。所以在詩裡寫道:「曾為縣吏民知否?
舊宿僧房壁共題。」他覺得,這些經歷真是充滿了偶然。
如果說與澠池沒有緣份,為何總是與它發生關聯?如果說與澠池有緣份,為何又無法駐足時間稍長些?這就是蘇轍詩中的感慨。
而由這些感慨,蘇軾更進一步對人生髮表了一段議論。這就是詩的前四句。
在蘇軾看來,不僅具體的生活行無定蹤,整個人生也充滿了不可知,就像鴻雁在飛行過程中,偶一駐足雪上,留下印跡,而鴻飛雪化,一切又都不復存在。那麼,在冥冥中到底有沒有一種力量在支配著這種行為呢?如果說,人生是由無數個座標點所組成的,那麼,這些座標點有沒有規律可循?
青年蘇軾對人生髮出了這樣的疑問和感喟。但是,人生有著不可知性,並不意味著人生是盲目的;過去的東西雖已消逝,但並不意味著它不曾存在。就拿崤山道上,騎著蹇驢,在艱難崎嶇的山路上顛簸的經歷來說,豈不就是一種歷練,一種經驗,一種人生的財富?
所以,人生雖然無常,但不應該放棄努力;事物雖多具有偶然性,但不應該放棄對必然性的尋求。
事實上,若不經過一番艱難困苦,又怎能考取進士,實現抱負呢?這就是蘇軾:既深究人生底蘊,又充滿樂觀向上,他的整個人生觀在此得到了縮微的展示。
這首詩的理趣主要體現在前四句上,「雪泥鴻爪」也作為一個成語被後世廣泛傳誦。但從寫作手法上來看,也頗有特色。紀昀曾評道:
「前四句單行入律,唐人舊格;而意境恣逸,則東坡之本色。」所謂「唐人舊格」,大致上指崔顥《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作為七律,三、四兩句本該對仗,此卻一意直下,不作講求。蘇軾的「泥上」二句,也可算是對仗,但其文意承上直說,本身也帶有承接關係,所以是「單行入律」。
「意境恣逸」的意思,就是不僅字面上飄逸,行文中有氣勢,而且內涵豐富,耐人尋味,不求工而自工。這正是蘇軾的「本色」。
【註釋】子由:蘇軾的弟弟蘇轍。澠池:今河南省澠池縣。知何似:知道象什麼。蹇:跛,蹩腳。
【簡析】這首詩是寫詩人對往事的眷念。用「雪泥鴻爪」來比喻人無意中留下的蹤跡,就如飛鴻在雪地上踏 出爪印一樣。如老僧新塔,壞壁舊題,都是泥上爪印而已,感嘆人生無定,但是往日的坎坷遭遇,仍然留在人們記憶中,心上的爪痕是難以磨滅的。
全詩比喻新奇,屬對工巧,寫出了對生活的無限深情。
〔析賞〕有一次蘇軾和其弟蘇轍(子由)路經池澠,路上馬死了,兩人騎著蹇驢到澠池一僧寺寄宿,並在寺壁上題詩。後來子由寫了一首《澠池懷舊》的詩。東坡舊地重遊,當初接待全心全意的老僧卻已死,寺裡替老僧蓋了一座新塔,當年東坡兄弟題詩的廟壁也壞啦!
再也見不到舊日的題詩啦,東坡百感交集而作此詩,感慨人生在世如飛鴻。
王安石與蘇軾誰忠誰奸啊,王安石和蘇軾是政敵!他們兩個到底誰是好人?
兩個都不奸呀,只是對改革態度不同。王比較急於改革,蘇軾認為要慢慢來。司馬光才是大奸賊,為維護貴族階級的既得利益,廢除了所有新法,讓大宋積弱難返。王安石是偉大的政治家 文學家,道德學問上乘。蘇軾偏重於文學家,政治方面成就低。都是大大的忠。只是王安石偏重政治,蘇軾偏重文學。前期互相不理解而已。當然是王安...
求關於蘇軾《前赤壁賦》的一些具體事情和蘇軾的簡介
蘇軾 1037 1101 北宋文抄學家 書畫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漢族,眉州眉山 今屬四川 人。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他在文學藝術方面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 詞開豪放一派...
蘇軾和李清照作品風格有何不同
蘇軾是豪放派 李清照是婉約派 裡有具體介紹 蘇軾屬於豪放派,而李清照屬於婉約派。蘇軾是豪放派 李清照是婉約派 蘇軾 詞屬豪放。飽讀詩書,滿腹經綸,卻一直不得志,屢次被貶。初反對王安石變法,出調 後變法失敗,舊黨執政,被召回 不久又因與舊黨司馬光政見不和,再出調。在 烏臺詩案 中,幾乎遭到殺身之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