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按這個順序超新星 黑洞 中子星 紅巨星(白矮星)死亡的恆星質量是遞減的,太陽的結局是紅巨星溫度降低變成白矮星,再降變成黑矮星。超新星是恆星最輝煌的死亡方式(超超新星大**)具體的恆星質量你可以參考其他的回答,但不一定對我這裡只說一定正確的,
恆星的特點是質量越大,溫度越高(發藍光,溫度較低的像太陽發黃光,紅巨星發紅光),壽命越短,以超新星終結的藍色主序星的壽命只有幾百萬到幾千萬年(以其為恆星的行星是不可能進化出生命的),藍色主序星**後的物質可以形成多個小質量的恆星,太陽的壽命大約是100億年,宇宙大**發生在137億年前,這也是宇宙的年齡,質量比地球大但大的不是很多的恆星死亡會變成黑洞、中子星,銀河系的中心就是一個大黑洞,恆星中壽命最長的是紅矮星,這個名詞我也是最近看歷史頻道的宇宙時聽說的,紅矮星是最小的恆星,它的索命也是最長的,它幾乎可以和宇宙同壽,在其他恆星都燃燒殆盡死亡後,紅矮星將是荒涼宇宙中的綠洲,也將是生命體能量的最後**,生活在以紅矮星為恆星的行星上,行星的天空將是紅色的!
2樓:傑克夫利特
你好:你說的應該是超新星吧
1.超新星我感覺是恆星演變到下一個形態的天體都叫超新星
2.中子星是大質量恆星演變而成的,根據印度生錢德拉賽卡計算出的大於太陽質量1.44倍的恆星不會成為白矮星,那就是說他會變成中子星。其質量是大約是一立方厘米幾億噸。
3.白矮星是質量不太大的恆星進一步塌縮而成的,比如太陽最終就應該會變成一顆白矮星,直徑非常小但質量巨大,一立方厘米重幾十噸。
4.紅巨星是恆星燃燒到後期所經歷的一個非常短的階段,他的特點是比這個主序星時期大很多,色變紅,溫度降低,但非常明亮。
5.黑洞是恆星的終極形態,他是大質量恆星或中子星演變而成的,他的內部是一個奇點,非常小,但質量無法想像的大。引力是質量決定的,所以光都無法從黑洞逃脫。
恆星的塌縮是因為本身內部的能量變小,無法支撐恆星巨大的質量,導致外部往裡收縮,收縮到一個恆星內部可以支撐的大小。
大質量恆星會變成中子星,脈衝星(中子星的一種),黑洞。
像太陽質量的這種就會變成白矮星。
3樓:叛逆冥王星
太陽在末期會變成超新星—紅巨星(有些超新星就是紅巨星)—白矮星—如果內部垮塌就成中子星—繼續垮塌,體積急劇收縮最後就變成黑洞
4樓:匿名使用者
白矮星 紅巨星是每個恆星都要經過的。黑洞和中子星都是白矮星演變而來的,白矮星 又是恆星的核演變而來,所以要超行星 中子星 白矮星 紅巨星 黑洞依次出現,必需有2 ,3,4個核心才行。天體到底是什麼關係我也不知道。
5樓:摯噯一笙丶駿
確切地告訴你:太陽的下場只有一種就是白矮星,因為它的質量不夠大,無法使自己變成密度更大的中子星。而質量是太陽8倍到25倍以上的恆星在它們演化的後期,星核和星殼徹底分離的時候,往往要伴隨著一次超級規模的大**,就叫紅超巨星,形成的是中子星。
質量更大的恆星**後就有可能形成黑洞。超行星只是質量比較大的行星而已。密度:
白矮星 《中子星《黑洞,希望採納。
6樓:望瑞另
比太陽質量大50倍的恆星死之前會變超新星。
比太陽質量大4-5倍的恆星死後會變成中子星。
太陽死後會變成白矮星。
比太陽質量大50倍的恆星會變成黑洞。
比太陽質量大30倍以上的恆星死之前會變成紅巨星。
7樓:黑名單
太陽以後會演化成紅巨星!
8樓:妥小察
太陽45億年後氫核聚變燃燒殆盡時,首先會變成體積超大的紅巨星,會將地球火星等近地行星全部吞噬掉,當外部區域迅速膨脹時,氦核受反作用力卻強烈向內收縮,被壓縮的物質不斷變熱,最終核心溫度將超過一億度,點燃氦聚變,使太陽在60億年後坍縮成密度很大的白矮星,一勺白矮星物質的質量達一噸。
質量是太陽8倍到30倍的恆星,變成白矮星後,中心進一步坍縮全被壓縮成中子,同時把恆星外圍物質拋向周圍空間並迅速膨脹**,體積增加幾億倍,釋放大量能量,就是超新星爆發,冷卻後形成蟹狀星雲,中心變成中子星,也稱脈衝星,中子星一個針尖大的物質質量可達幾百噸。
質量超大(大於30倍太陽)的恆星坍縮時釋放的能量是超新星的幾百倍,稱為超超新星,中心直接坍縮成黑洞,大的中子星繼續坍縮也成為黑洞,黑洞裡沒有人類已知的物質,密度比中子星更高的多,光線也無法逃離。
不過黑洞還不是宇宙中最恐怖的東西,黑洞只不過大恆星演化來的,重量也就幾十個太陽重。最恐怖的天體稱為類星體,宇宙惡獸,核心是超級的黑洞,有幾十億個太陽重。
白矮星,中子星,紅巨星,黑矮星紅矮星之間有關係嗎,他們和恆星又是什麼關係?誰能幫我科普下嗎
9樓:
不同質量大小的恆星演化過程中會出現差異,而你上述說的這些星體就是這種差異的結果。一個恆星演化過程中根據質量的不同會出現如下差異;
小質量恆星(質量小於太陽一半以下的):星雲——》主序星——》矮竭星(死亡)
中等質量恆星(質量小於太陽8倍的):星雲——》主序星——》紅巨星——》白矮星(恆星死亡)——》黑矮星(白矮星餘熱散盡後留下的殘骸)
大質量恆星(質量大於太陽8倍以上的):星雲——》主序星(藍巨星)——》紅超巨星——》超新星(恆星死亡)——》中子星(恆星殘骸)
超大質量恆星(質量在太陽80倍以上的):星雲——》主序星(藍巨星)——》紅超巨星——》超超新星(恆星死亡)——》黑洞(恆星殘骸)
上述天體中只有白矮星在特殊情況下可以繼續演化。當一顆恆星靠近白矮星時,白矮星的引力會從該恆星上偷取物質,使自身變得更重,密度更大。當白矮星的質量增長到太陽的1.
44倍時,白矮星會突然**,形成1a型超新星,並且不留下任何殘骸(例如黑矮星)。
10樓:匿名使用者
對,這些都是能量消耗完後的恆星殘骸。只是由於原來恆星質量不同,才形成不同的殘骸形式。你這裡紅巨星-白矮星-黑矮星是同一種恆星的不同階段。
就是象太陽這樣大小的恆星能量耗完後就是先膨脹為紅巨星。然後塌縮成白矮星。最後一絲光發完後就成了黑矮星。
11樓:來自慶源美不勝收的銀荊
紅巨星是恆星演化中期的一個階段,但並不是所有恆星都會經歷這個階段。比如太陽再過個五六十億年會這麼膨脹一下,土星軌道內所有星體都會被吞掉。再之後的階段按質量從小到大會坍縮成紅矮星,白矮星,中子星,黑洞。
由白矮星形成的超新星**後 是變成中子星還是黑洞,還是取決於其質量。
12樓:戰斧抉擇
首先白矮星質量太小,沒有超新星爆發,只有新星爆發,但是這兩個爆發原理太不一樣了,此處不解釋
白矮星如果和另一個星體碰撞倒是有可能發生所謂的超新星爆發,其結果還是取決於**後的質量,當然,由於**產生的壓力對於形成各種天體也有影響,大質量的最後除了黑洞別無選擇,小質量的可能因為**直接就碎了,中間可能形成中子星。
希望採納
恆星,中子星,超新星,白矮星,黑矮星,黑洞,白洞,它們的已知關係是?
13樓:陳佳俊
這個是演變過程吧,不過黑矮星和白洞我不太瞭解。
白矮星紅巨星中子星黑洞哪個密度最大
14樓:
黑洞的密度無限大,中子星的密度第二,白矮星第三,紅巨星的密度其實不咋的~
15樓:
黑洞 黑洞是密度最大的星體了
16樓:
按從大到小排列
黑洞 中子星 白矮星 紅巨星
17樓:匿名使用者
黑洞的密度最大。因為物質的密度越大引力也越大,黑洞的引力可以使光線不能逃逸,故黑洞的引力最大
18樓:
黑洞最大。恆星步入老年期時,它將首先變為一顆紅巨星,然後塌縮為白矮星密度變大。中子星實則是超新星爆發後的遺骸,可怕的內部壓力,使原子核外的電子,全都被壓縮排原子核內部,而使得核內正電荷的質子與負電荷的電子中和成為中子,故名中子星。
黑洞大於中子星大於白矮星大於紅巨星
19樓:
黑洞》中子星》白矮星》紅巨星,
20樓:匿名使用者
紅巨星《中子星《白矮星《黑洞
什麼是超新星?脈衝星?白矮星?中子星?紅巨星?黑洞??????
21樓:賞敏堵雨
恆星也有自己的生命史,它們從誕生、成長到衰老,最終走向死亡。它們大小不同,色彩各異,演化的歷程也不盡相同。恆星與生命的聯絡不僅表現在它提供了光和熱。
實際上構成行星和生命物質的重原子就是在某些恆星生命結束時發生的爆發過程中創造出來的。
目前太陽所處的主序星階段,通過對恆星演化及宇宙年代學模型的計算機模擬,已經歷了大約45.7億年。據研究,45.
9億年前一團氫分子云的迅速坍縮形成了一顆第三代第一星族的金牛t星,即太陽。這顆新生的恆星沿著距銀河系中心約27,000光年的近乎圓形軌道執行。
太陽在其主序星階段已經到了中年期,在這個階段它核心內部發生的恆星核合成反應將氫聚變為氦。在太陽的核心,每秒能將超過400萬噸物質轉化為能量,生成中微子和太陽輻射。以這個速度,太陽至今已經將大約100個地球質量的物質轉化成了能量。
太陽作為主序星的時間大約持續100億年左右。
太陽的質量不足以爆發為超新星。在50~60億年後,太陽內的氫消耗殆盡,核心中主要是氦原子,太陽將轉變成紅巨星,當其核心的氫耗盡導致核心收縮及溫度升高時,太陽外層將會膨脹。當其核心溫度升高到
100,000,000
k時,將發生氦的聚變而產生碳,從而進入漸近巨星分支,而當太陽內的氦元素也全部轉化為碳後,太陽將不再發光,成為一顆死星(black
dwarf)。
地球的最終命運還不清楚。太陽變成紅巨星時,其半徑可超過1天文單位,超出地球目前的軌道,是當前太陽半徑的260倍。然而,屆時作為漸近巨星分支恆星,太陽將會由於恆星風而失去當前質量的約30%,因而行星軌道將會外推。
僅就此而言,地球也許會倖免被太陽吞噬。然而,新的研究認為地球還是會因為潮汐作用的影響而被太陽吞掉。即使地球能逃脫被太陽熔融的命運,地球上的水將被蒸發而大氣層也會散逸。
實際上,即使太陽還是主序星時,它也會逐步變得更亮,表面溫度緩慢上升。太陽溫度的上升將在9億年後導致地球表面溫度升高,造成目前我們所知的生命無法生存。其後再過10億年,地球表面的水將完全消失。
紅巨星階段之後,由熱產生的強烈脈動會拋掉太陽的外殼,形成行星狀星雲。失去外殼後剩下的只有極為熾熱的恆星核,它將會成為白矮星,在漫長的時間中慢慢冷卻和暗淡下去。這就是中低質量恆星的典型演化過程。
宇宙中有白矮星,黑洞中子星那麼有夸克星嗎
原子 中子和質子 電子 夸克 層子 強子,物質的微觀世界彷彿可以無限劃分 白矮星 黑矮星 中子星和黑洞是恆星演化過程的幾個階段,而黑洞是終極形態,形成黑洞要求恆星質量至少是太陽的3倍。隨著熱核反應燃料的逐漸減少,當形成鐵核後,聚變反應結束。此時恆星猛烈的向內坍縮,因為熱核反應的結束,引力大於斥力,此...
如果中子星遇到白矮星會怎麼樣,黑洞如果吸到了中子星,會怎麼樣?
不一定會怎麼樣,要看它們的質量。中子星與白矮星都是是恆星演化到末期,形成的高溫 高密度 小尺度天體,區別在於中子星的密度高於白矮星,尺度小於白矮星。中子星是經由引力坍縮發生超新星 之後,可能成為的少數終點之一。一顆典型的中子星質量介於太陽質量的1.35到2.1倍,半徑則在10至20公里之間。而白矮星...
中子星的密度高達每立方厘米十億噸,為何存在這麼高的密度
中子星的密度每立方厘米高達十億噸,為什麼存在這麼高的密度?中子星的密度,基本就是原子核的密度,每立方厘米高達10億噸,中子星是宇宙中的極端天體,屬於恆星演化的產物之一。一個氫原子的直徑,大約是10 10米數量級,氫原子核的直徑大約是10 15米數量級,說明在原子內部,還存在很大的空間 受量子力學的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