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原子、中子和質子、電子-夸克-層子-強子,物質的微觀世界彷彿可以無限劃分
白矮星、黑矮星、中子星和黑洞是恆星演化過程的幾個階段,而黑洞是終極形態,形成黑洞要求恆星質量至少是太陽的3倍。
隨著熱核反應燃料的逐漸減少,當形成鐵核後,聚變反應結束。此時恆星猛烈的向內坍縮,因為熱核反應的結束,引力大於斥力,此時恆星靠收縮自身來抵抗引力坍縮。
如果恆星質量小於太陽的3倍,它最終的演化形態就是黑矮星,密度極高,能量消耗殆盡,最終將粉身碎骨,重新成為宇宙中新一代恆星的原料。
白矮星只是一箇中間過程,是原子簡併態,如果進一步坍縮,就進入中子簡併態,通過簡併中子來抵抗引力坍縮,蘇聯人蘭道早在上世紀就通過理論推測預言了中子星的存在!!它也叫脈衝星,它高速自轉,並向外輻射強大的x射線釋放能量。
最後回答你的問題,沒有夸克星,恆星的演化後期沒有那麼大的能量來打破簡併中子。
夸克和層子都是在現代高能粒子對撞機內產生並觀測到的!!存在時間也極短!!
2樓:匿名使用者
沒有,那只是你想出來的,現實中不太可能存在,你需要為這種星球存在的理由提供理論依據,說明在已知情況下如何可以形成,並估計其性質
3樓:匿名使用者
曾經見過有人提出,宇宙中是否存在一種介於黑洞與中子星之間的夸克星。
不過,感到夸克星即便是能生成,其存在時間也很短,而且不穩定,很容易成為黑洞。
質量相對大一些的中子星的中心區會不會有中子簡併態呢?再密一些,差不多就是夸克狀態的吧。
4樓:妃子笑
元芳,你怎麼看?大人,有賴天星
宇宙中根本沒有"黑洞",只有「夸克星",所謂的「黑洞」都是「夸克星";霍金……愚弄大眾…… 30
5樓:匿名使用者
我也有這個想法,黑洞無法解釋,談到黑洞就全是吹牛了。應該就是夸克星,夸克星就能吸收光線。
中子星、黑洞、白矮星、黑矮星的形成有什麼不同?
6樓:八哥說科技
1、恆星演化程度不同:
白矮星的內部不再有物質進行核聚變反應,因此恆星不再有能量產生。黑矮星 (black dwarf) 是類似太陽質量大小的白矮星(或質量較小的中子星)繼續演變的產物,其表面溫度下降,停止發光發熱。
同白矮星一樣,中子星是處於演化後期的恆星,它也是在老年恆星的中心形成的。黑洞的產生過程類似於中子星的產生過程:某一個恆星在準備滅亡,核心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迅速地收縮,塌陷,發生強力**。
2、形成表現不同:
當老年恆星的質量為太陽質量的約8~2、30倍時,它就有可能最後變為一顆中子星,而質量小於8個太陽的恆星往往只能變化為一顆白矮星。黑洞中心的一個密度無限大、時空曲率無限高、體積無限小,熱量無限大的奇點和周圍一部分空空如也的天區。黑矮星處於冷簡併態﹐不再發出輻射能。
3、組成機構不同:
黑洞核心坍縮,物質不可阻擋地向著中心點進軍,直到最後形成體積接近無限小、密度幾乎無限大的星體。白矮星的密度雖然大,但還在正常物質結構能達到的最大密度範圍內:電子還是電子,原子核還是原子核,原子結構完整。
中子星就是一個巨大的原子核。中子星的密度就是原子核的密度。黑矮星(black dwarf)是中小質量恆星演化的最後期,以碳為主和少量塵埃構成。
7樓:匿名使用者
這些都是恆星殘骸。它們的不同就在於原來恆星的質量。
恆星都是質量很大,會發光發熱的星體。它們放出能量是因為在進行劇烈的核反應。也是由於這種「**」使它們維持著較大的體積。
而任何反應都象燃燒一樣,總有把燃料燒盡的一天。核反應也不例外。當燃料燒盡它就「熄滅」了。
這時由於它巨大的質量,根據萬有引力,在相應巨大的引力作用下就開始「坍縮」。所有的物質向中心擠壓。中心的密度越來越大。
最後把物質的原子也壓垮了。又進一步壓縮。由於星體質量不同,引力大小不同。
最後的結果也不一樣。
象太陽這樣質量的星體最後壓垮了原子。把原子核壓到了一起。這樣的恆星「殘骸」就是白矮星。
白矮星能量繼續衰減後就成了紅矮星、褐矮星、黑矮星。這些其實是一類。不同階段而已。
如果象太陽質量10倍這樣大的恆星。最後引力會把原子核也壓碎。而把中子擠在一起。這樣的就是中子星。
再大。象太陽質量30倍以上的恆星。最後把所有的基本粒子通通壓爛。成了一粒「夸克糊」,幾乎沒有體積的一個「點」。這就是可以結束時間,吸進任何東西包括光的,神祕的黑洞。
8樓:遠超光速
我這樣和你說。
先分出一個總體,定為1,1是塵埃和氣體的原始恆星雲在引力吸引下坍縮並形成一個恆星。
1可以轉變為2,3a,3b,3c,其中2是最低質量恆星(褐矮星)出現並直到其燃盡之前保持不變。3a,3b和3c是主序星在核中燃燒氫元素。在分別說明一下。
3a是一個太陽的質量,3b是10個至30個太陽的質量,3c是30個太陽質量以上。3a又可轉變為4,4是當氫燃料被耗盡氦核形成,一個氣體的外層開始膨脹。3b和3c也可以轉變為4。
3a轉變的4後又轉變成5,5是具有一個太陽質量的紅巨星有一個碳核,碳核被一個燃燒氫的殼和氣體外層所包裹。5之後可以轉變為7,7是具有一個太陽質量的恆星坍縮為一個白矮星。3b和3c轉變成4之後又轉變為6。
6是一個超巨星,這是質量從10個直到超過30個太陽質量的大質量恆星。6可以裝變為8和9.8是具有10個太陽質量的恆星的引力坍縮形成一箇中子星。
9是具有30個太陽質量的恆星的引力坍縮形成一個黑洞。
我建議你畫一個箭頭圖幫忙理解。
9樓:匿名使用者
說簡單些,恆星的壯年階段叫主序階段,這時恆星叫主序星,主序星後期會演變為一顆紅巨星,幾乎每顆恆星都會變為紅巨星。然後紅巨星會繼續演變,當這顆恆星質量有太陽十倍大的話,這顆由恆星演變的紅巨星會爆發,這叫做超新星爆發,爆發後,紅巨星的核心將不斷坍縮,最終演變為一顆質量超大的中子星,中子星的質量為每立方厘米的質量竟為一億噸。然而,如果這顆恆星的質量大於太陽質量的三十倍,那麼紅巨星超新星爆發後,核心將坍縮的更厲害,直到小於這顆恆星的史瓦西半徑,連宇宙最快的速度也無法逃離它的引力,這時的天體就叫黑洞。
當然小於太陽十倍質量的恆星在變為紅巨星後,會在紅巨星內部形成一顆新的天體,這個天體叫白矮星,在形成白矮星的過程中紅巨星的外層會變為星雲,然後過很長的時間,白矮星的能源耗盡,它就會變為黑矮星,由於一顆恆星由形成至演變為黑矮星的生命週期比現今宇宙的年齡還要長,因此現時的宇宙並沒有任何黑矮星。
10樓:匿名使用者
它們的質量不一樣啦,不同質量的恆星坍縮後也有不同的形態,就形成上述幾種
【高懸賞】求關於黑洞、白矮星、中子星的資料。要易懂的、偶還沒升到初中呢。
11樓:屍磚
1黑洞 黑洞就是一顆體積很小 質量很大 引力強的連光都逃不了它的吸引的這麼一個星球
2白矮星 白矮星就是太陽以後命運的終點 最終太陽會變成白矮星 低光 高溫 高質量 高引力
3中子星 中子星密度就和原子核密度一樣 比白矮星密度還大 介於黑洞與恆星的星體 體積也比白矮星小的多 壓力也是巨大的 簡併中子的壓力與引力相平衡的緻密星球。
超新星**後 分別變成黑洞 中子星 白矮星
12樓:匿名使用者
變成什麼要看恆星**前的質量,1.4倍太陽質量一下的恆星會成為白矮星,1.4至3倍太陽質量之間的恆星會變成中子星(也叫脈衝星),3倍以上太陽質量的恆星因為**後種子核心的劇烈坍塌會成為黑洞。
體積的問題答案不確定,黑洞有大有小,可能比太陽還大,也可能比月球還小,中子星的直徑約為十幾公里,白矮星的體積和地球差不多。所以,它們的體積大小沒有確定答案,除非有具體比較的物件。
以立方厘米為單位,黑洞的密度是每立方厘米150億噸,中子星是每立方厘米10億噸,白矮星是每立方厘米100萬噸。密度上,黑洞最大,中子星其次,白矮星最小。
希望這個答案你能滿意,謝謝!
13樓:匿名使用者
主要看恆星**後剩餘的質量
剩餘質量是太陽的3倍以上,會劇烈塌縮變成黑洞剩餘質量是太陽的1.44-3倍的會變成中子星(脈衝星)剩餘質量是太陽的1.44倍及以下會變成白矮星體積問題無法解答,主要是黑洞有的比太陽還大,有的僅僅有數釐米長密度的排列順序從大到小依次是黑洞、中子星、白矮星
14樓:匿名使用者
[編輯] 白矮星
主條目:白矮星
1太陽質量的恆星,演化成白矮星之後的質量大約是0.6太陽質量,被壓縮的體積則近似地球的大小。白矮星是非常穩定的天體,因為它向內的重力是與核心的電子產生的電子簡併壓力 (這是包立不相容原理導致的結果) 達到平衡。
電子簡併壓力提供了一個相當寬鬆的極限來抵抗重力進一步的壓縮;因此,針對不同的化學元素,白矮星的質量越大,體積反而越小。在沒有燃料可以繼續燃燒的情況下,恆星殘餘的熱量仍可以繼續向外輻射數十億年。
白矮星的化學成分取決於它的質量。只有幾個太陽質量的恆星,可以進行碳融合產生鎂、氖和少量其它的元素,造成一顆主要成分是氧、氖和鎂的白矮星。在拋棄掉足夠質量的條件下,使它的質量不至於超過錢德拉塞卡極限 (見下文);並且在碳燃燒不夠猛烈的條件下,使他免於成為一顆超新星[11]。
質量的數量級與太陽相同的恆星無法點燃碳融合的核反應,所產生的白矮星主要成分是碳和氧,而且質量太低,不足以產生重力崩潰,除非在後期能夠增加質量 (見下文)。質量低於0.5太陽質量的恆星,連氦燃燒都無法引燃 (見前文),因此壓縮後成為白矮星之後的主要成分是氦。
在最後,所有的白矮星都將變成冰冷黑暗的天體,有些人就稱它們為黑矮星。但是目前的宇宙還不夠老,還不足以產生像黑矮星這樣的天體。
如果白矮星的質量能增加至超越錢德拉塞卡極限 -對主要成分是碳、氧、氖、和/或鎂的白矮星,是1.4太陽質量,電子簡併壓力將無法抵抗重力,將會因為電子捕獲導致恆星塌縮。取決於化學成分和塌縮前的核心溫度,核心可能會塌縮成為一顆中子星,或是因為引燃碳和氧的燃燒而失控。
質量越重的元素越傾向於恆星塌縮,因為需要較高的溫度才能重新點燃核心的燃料,也因此能使核子減輕的電子捕獲過程能使核反應較容易進行;然而,越高的核心溫度越容易造成恆星核反應的失控,這會導致恆星塌縮成為ia超新星[12]。即使大質量恆星死亡產生的ii 型超新星釋放出的總能量更多,這種超新星會比ii型超新星還要明亮數倍。這種會導致塌縮的不穩定性使得超過甚至接近1.
4太陽質量的白矮星不可能存在 (唯一可能的例外是超高速自轉的白矮星,因為離心力的作用抵銷了質量上的問題)。聯星之間的質量轉移可能會造成白矮星的質量接近錢德拉塞卡極限,因而造成不穩定的狀況。
如果在密近雙星系統中有一顆白矮星和一顆普通的恆星,來自較大伴星的氫會在白矮星周圍形成吸積盤,並使得白矮星的質量增加,直到白矮星的溫度增加引發失控的核反應。在白矮星的質量尚未達到錢德拉塞卡極限之前,這種爆發只會形成新星。
[編輯] 中子星
像泡泡的影像是在15,000年前**的超新星產生的衝激波,現在仍在擴張中。(view larger image).主條目:中子星
當恆星的核心崩潰時,壓力造成電子捕獲,因而使得大多數氫都轉變成為中子。原本使原子核分離的電磁力消失之後 (在比例上,如果原子核的大小如同塵埃,原子的大小就如同一個600英呎長的足球場),恆星的核心就成為只有中子的緻密球體 (就像是個巨大的原子核),在外面有幾層由簡併物質 (主要是鐵的薄層和後續的反應產生的物質) 組成的外殼。中子也遵循包立不相容原理,使用類似電子簡併壓力但更強的力來抵抗重力的壓縮。
像這種,被稱為中子星的恆星,是非常的小—直徑的數量級只有10公里,尺寸不會超過一個大城市的大小—並且有折極高的密度。它們的自轉週期 由於恆星的收縮而戲劇性的縮得很短 (因為角動量守恆),有些高達每秒600轉。隨著這些恆星的高速自轉,每當恆星的磁極朝向地球時,地球就會接到一次脈衝的輻射。
像這樣的中子星被稱為波煞,第一顆被發現的中子星就是這種型態的。
[編輯] 黑洞
主條目:黑洞
如果恆星的殘骸有足夠大的質量,中子簡併壓力將不足以阻擋恆星塌縮至史瓦西半徑之下時,這個恆星的殘骸就會成為黑洞。現在還不知道需要要多大的質量才會發生這種情況,而目前的估計是在2至3太陽質量。
黑洞是廣義相對論所**的天體,而在天文學上的觀測和理論也都支援黑洞的存在。依據廣義相對論傳統的說法,沒有物質或訊息能夠從黑洞的內部傳遞給在外部的觀測者,雖然量子效應允許這種嚴謹的規律產生誤差。
雖然恆星經由塌縮產生超新星的機制還未被充分的瞭解,也不知道不經過可見的超新星**,恆星是否能夠直接塌縮形成黑洞;還是超新星**之後要先形成中子星,然後再繼續塌縮成為黑洞;從最初的恆星質量到最後的殘骸質量之間的關聯性也不完全的可靠。要解決這些不確定的問題,還需要分析更多的超新星和超新星殘骸。
恩...體積不敢保證不過密度可以
密度最大-黑洞
密度最小-白矮星
黑矮星 白矮星 紅矮星 黑洞怎麼形成的
黑矮星 black dwarf 是類似太陽大小的白矮星繼續演變的產物,其表面溫度下 黑矮星降,停止發光發熱。由於一顆恆星由形成至演變為黑矮星的生命週期比宇宙的年齡還要長,因此現時的宇宙並沒有任何黑矮星。假如現時的宇宙有黑矮星存在的話,偵測它們的難度也極高。因為它們已停止放出輻射,即使有也是極微量,且...
超行星中子星白矮星紅巨星黑洞各種天體之間的關係
按這個順序超新星 黑洞 中子星 紅巨星 白矮星 死亡的恆星質量是遞減的,太陽的結局是紅巨星溫度降低變成白矮星,再降變成黑矮星。超新星是恆星最輝煌的死亡方式 超超新星大 具體的恆星質量你可以參考其他的回答,但不一定對我這裡只說一定正確的,恆星的特點是質量越大,溫度越高 發藍光,溫度較低的像太陽發黃光,...
如果中子星遇到白矮星會怎麼樣,黑洞如果吸到了中子星,會怎麼樣?
不一定會怎麼樣,要看它們的質量。中子星與白矮星都是是恆星演化到末期,形成的高溫 高密度 小尺度天體,區別在於中子星的密度高於白矮星,尺度小於白矮星。中子星是經由引力坍縮發生超新星 之後,可能成為的少數終點之一。一顆典型的中子星質量介於太陽質量的1.35到2.1倍,半徑則在10至20公里之間。而白矮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