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為不惑,不憂,不懼的人,如何成為一個不惑,不憂,不懼的人

2022-03-16 18:14:31 字數 5157 閱讀 3038

1樓:植物聖神

◆要做到其實很簡單,但也很困難

★遇到令你疑惑/迷惑的人事物時不糾結,即為不惑★遇到令你憂慮/憂愁的人事物時不思想,即為不憂★遇到令你恐懼/害怕的人事物時不緊張,即為不懼◆關鍵是你的心態/態度,用勇敢和堅持去改變你自己

如何成為一個不惑,不憂,不懼的人

2樓:匿名使用者

認真學習,不要想太多

如何成為一個不惑,不憂,不懼的人

3樓:捲毛

什麼可稱為智呢?!瞭解來龍去脈,能把握事物發展演化的關鍵,也能準確判斷未來的走向。中國人眼中的智者,一定是對未來胸有成竹者,是以不惑。

仁是夫子、也是儒者的根本,懷仁心善念,負家國責任,堅定前行。仁者可以智也可以不智,但對自己該幹什麼、不可以幹什麼卻是非常清楚的,夫子知其不可而為之,夫子曰:擇善固執,樂以忘憂。

非不憂也,而是必須如此,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所憂者前路漫漫,何日理想得成?所不憂者,努力、堅持,矢志不渝,此生不悔!

儒者據義行仁,義者宜也,應當。孟子曰:義之所在蹈死不顧。

又曰:雖萬千人吾往矣。面對艱難險阻,自己選定的路那就平靜的走到底吧。

子路千里驅馳正冠赴死,是勇也;鄙巷陋食,回也不改其樂,於平靜中堅持,安貧樂道,是勇也。

仁義智勇,仁是根本是目標是價值所在,義是良心是責任,智是理性是學習是反省,勇是努力實踐,儒者當健行。

4樓:匿名使用者

一、怎樣才能不惑呢?

最要緊的是養成我們的判斷力。想要養成判斷力:第一步,最少須有相當的常識﹔進一步,對於自己要做的事須有專門知識﹔再進一步,還須有遇事能判斷的智慧。

假如一個人連常識都沒有了,聽見打雷,說是雷公發威﹔看見月蝕,說是蝦蟆貪嘴。那麼,一定鬧到什麼事都沒有主意,碰著一點疑難問題,就靠求神、問卜、看相、算命去解決。真所謂「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憐的人了。

學校裡小學、中學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許多基本的常識,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但僅僅有這點常識還不夠。我們做人,總要各有一件專門職業。

這職業也並不是我一人破天荒去做,從前已經許多人做過。他們積了無數經驗,發見出好些原理、原則,這就是專門學識。我打算做這項職業,就應該有這項專門學識。

例如我想做農嗎?怎樣的改良土壤,怎樣的改良種子,怎樣的防禦水罕、病蟲……等等,都是前人經驗有得成為學識的。我們有了這種學識,應用他來處置這些事,自然會不惑﹔反是則惑了。

做工、做商……等等,都各各有他的專門學識,也是如此。我想做財政家嗎?何等租稅可以生出何樣結果,何種公債可以生出何樣結果……等等,都是前人經驗有得成為學識的。

我們有了這種學識,應用他來處置這些事,自然會不惑﹔反是則惑了。教育家、軍事家……等等,都各各有他的專門學識,也是如此。我們在高等以上學校所求得的知識,就是這一類。

但專靠這種常識和學識就夠嗎?還不能。宇宙和人生是活的,不是呆的﹔我們每日所碰見的事理,是複雜、變化的,不是單純的、印板的。

倘若我們只是學過這一件才懂這一件,那麼,碰著一件沒有學過的事來到跟前,便手忙腳亂了。所以還要養成總體的智慧,才能得有根本的判斷力。這種總體的智慧如何才能養成呢?

第一件,要把我們向來粗浮的腦筋,著實磨練他,叫他變成細密而且踏實﹔那麼,無論遇著如何繁難的事,一定可以徹頭徹尾想清楚他的條理,自然不至於惑了。第二件,要把我們向來昏濁的腦筋,著實將養他,叫他變成清明﹔那麼,一件事理到跟前,我才能很從容、很瑩澈的去判斷他,自然不至於惑了。以上所說常識、學識和總體智慧,都是知育的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

二、怎麼樣才能不憂呢?

為什麼仁者便會不憂呢?想明白這個道理,先要知道中國先哲的人生觀是怎麼樣。「仁」之一字,儒家人生觀的全體大用都包在裡頭。

「仁」到底是什麼,很難用言語來說明。勉強下個解釋,可以說是:「普遍人格之實現。

」孔子說:「仁者,人也。」意思說是人格完成就叫做「仁」。

但我們要知道:人格不是單獨一個人可以表見的,要從人和人的關係上看出來。所以「仁」字從二人,鄭康成解他做「相人偶」。

總而言之,要彼我交感互發,成為一體,然後我的人格才能實現。所以我們若不講人格主義,那便無話可說﹔講到這個主義,當然歸宿到普遍人格。換句話說,宇宙即是人生,人生即是宇宙,我的人格和宇宙無二無別。

體驗得這個道理,就叫做「仁者」。然則這種「仁者」為什麼會不憂呢?大凡憂之所從來,不外兩端:

一曰憂成敗,一曰憂得失。我們得著「仁」的人生觀,就不會憂成敗。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遠不會圓滿的,所以易經六十四卦,始「幹」而終「未濟」﹔正為在這永遠不圓滿的宇宙中,才永遠容得我們創造進化。我們所做的事,不過在宇宙進化幾萬裡的長途中,往前挪一寸兩寸,那裡配說成功呢?然則不做怎麼樣?

不做便連一寸兩寸都不往前挪,那可真失敗了。「仁者」看透這種道理,信得過只有不做事才算失敗,凡做事便不會失敗﹔所以易經說:「君子以自強不息。

」換一方面來看,他們又信得過凡事不會成功的﹔幾萬里路挪了一兩寸,算成功嗎?所以論語說:「知其不可而為之。

」你想:有這種人生觀的人,還有什麼成敗可說呢?

再者,我們得著「仁」的人生觀,便不會憂得失。為什麼呢?因為認定這件東西是我的,才有得失之可言。

連人格都不是單獨存在,不能明確的畫出這一部分是我的,那一部分是人家的,然則那裡有東西可以為我所得?既已沒有東西為我所得,當然亦沒有東西為我所失。我只是為學問而學問,為勞動而勞動,並不是拿學問勞動等等做手段來達某種目的—可以為我們「所得」的。

所以老子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持。」「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你想:有這種人生觀的人,還有什麼得失可憂呢?總而言之,有了這種人生觀,自然會覺得「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自然會「無入而不自得。

」他的生活,純然是趣味化、藝術化。這是最高的情感教育,目的是教人做到「仁者不憂」。

三、怎麼樣才能不懼呢?

有了不惑、不憂功夫,懼當然會減少許多了。但這是屬於意志方面的事。一個人若是意志力薄弱,便有很豐富的知識,臨時也會用不著﹔便有很優美的情操,臨時也會變了卦。

然則意志怎樣才會堅強呢?頭一件須要心地光明。孟子曰:

「浩然之氣,至大至剛。」「行有不慊之心,則餒矣。」又說:

「自反而不縮,雖褐寛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俗詞說得好:

「生平不作虧心事,夜半敲門也不驚。」一個人要保持勇氣,須要從一切行為可以公開做起,這是第一著。第二件要不為劣等慾望所牽制。

論語說:「子曰:『吾未見剛者。

』或對曰:『申棖。』子曰:

『棖也欲,焉得剛?』」被物質上無聊的嗜慾東拉西扯,那麼,百鏈鋼也會變為繞指柔了。

總之,一個人的意志,由剛強變為薄弱極易,由薄弱返到剛強極難。一個人有了意志薄弱的毛病,這個人可就完了。自己作不起自己的主,還有什麼事可做!

受別人壓制,做別人奴隸,自己只要肯奮鬥,終能恢復自由。自己的意志做了自己嗜慾的奴隸,那麼,真是萬劫沉淪,永無恢復的餘地,終身畏首畏尾,成了個可憐人了。孔子說:

「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我老實告訴諸君吧,做人不做到如此,決不會成一個人。但是做到如此真是不容易,非時時刻刻做磨練意志的工夫不可。

意志磨練得到家,自然是看著自己應做的事,一點不遲疑,扛起來便做,「雖千萬人吾往矣」。這樣才算頂天立地做一世人,絕不會有藏頭露尾、左支右絀的醜態。這便是意育的目的,要人做到「勇者不懼」。

我們拿這三件事作做人的標準,請諸君想想,我自己現在做到那一件?那一件稍為有一點把握?倘若連一件都不能做到,連一點把握也沒有,噯喲!

那可真危險了,你將來做人恐怕就做不成!講到學校裡的教育嗎:第二層的情育第三層的意育,可以說完全沒有,剩下的只有第一層的知育。

就算知育罷:又只有所謂常識和和學識,至於我所講的總體智慧靠來養成根本判斷力的,確實一點兒也沒有。這種「販賣智識雜貨店」的教育,把他前途想下去,真是令人不寒而慄!

現在這種教育,一時又改不來,我們可愛的青年,除了他更沒有可以受教育的地方。諸君啊!你到底還要做人不要?

你要知道危險呀!非你自己抖擻精神想法自救,沒有人能救你呀!

5樓:勤奮的啊燦

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怎麼樣才能不惑呢?最要緊的是養成我們的判斷力。只有你變成一個堅強的人,能貫徹自己理想的人,堅定不移的人,智慧的人就能不惑,不憂,不懼。

做不憂不懼的自己讀後感

6樓:歲月就這麼說

梁啟超:成為一個不惑、不憂、不懼的人

諸君!我在南京講學將近三個月了。這邊蘇州學界裡頭有好幾回寫信邀我,可惜我在南京是天天有功課的,不能分身前來。

今天到這裡,能夠和全城各校諸君同聚一堂,令我感激得很。

但有一件,還要請諸君原諒︰因為我一個月以來,都帶著些病,勉強支援,今天不能作很長的講演,恐怕有負諸君的期望哩。

問諸君︰「為什麼進學校?」我想人人都會眾口一辭的答道︰「為的是求學問。」再問︰「你為什麼要求學問?」「你想學些什麼?」恐怕各人答案就很不相同,或者竟自答不出來了。

諸君啊!我替你們總答一句吧︰「為的是學做人。」你在學校裡頭學的數學、幾何、物理、化學、生理、心理、歷史、地理、國文、英語、乃至什麼哲學、文學、科學、政治、法律、經濟、教育、農業、工業、商業等等,不過是做人所需要的一種手段,不能說專靠這些便達到做人的目的。

任憑你那些件件學得精通,你能夠成個人不能成個人,還是另一個問題。

人類心理,有知、情、意三部份,這三部份圓滿發達的狀態,我們先哲名之為「三達德」—知、仁、勇。

為什麼叫做「達德」呢?因為這三件事是人類普通道德的標準,總要三件具備才能成一個人。三件的完成狀態怎麼樣呢?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所以教育應分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現在講的知育、德育、體育不對,德育範圍太籠統,體育範圍太狹隘。—知育要教導人不惑,情育要教導人不憂,意育要教導人不懼。

教育家教學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我們自動的自己教育自己,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

怎樣才能不惑呢?最要緊的是養成我們的判斷力。

想要養成判斷力︰第一步,最少須有相當的常識;進一步,對於自己要做的事須有專門知識;再進一步,還須有遇事能判斷的智慧。假如一個人連常識都沒有了,聽見打雷,說是雷公發威;看見月蝕,說是蝦蟆貪嘴。

那麼,一定鬧到什麼事都沒有主意,碰著一點疑難問題,就靠求神、問卜、看相、算命去解決。

真所謂「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憐的人了。學校裡小學、中學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許多基本的常識,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但僅僅有這點常識還不夠。

我們做人,總要各有一件專門職業。這職業也並不是我一人破天荒去做,從前已經許多人做過。

他們積了無數經驗,發見出好些原理、原則,這就是專門學識。我打算做這項職業,就應該有這項專門學識。

解釋 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語出 論語.子罕 簡單地說聰明的人不迷惑,仁意的人不憂愁,勇敢的人不害怕 智慧的人不疑惑,仁愛的人不憂愁,勇敢的人不懼怕。注 仁 是仁愛,不是樓上所說的仁意。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是什麼意思 智者不復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意制思是 有智慧的人不會 疑惑,有仁愛心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產...

如何才能成為更好的人如何成為更好的人

1 無論做什麼,記得是為自己而做,那就毫無怨言。2 在人生的任何時候都不怕重頭再來,每一個看似低的起點,都是通往更高峰的必經之路。3 讓自己更平和一點,更豁達一點,對於身邊的過錯,讓自己更寬容一點。人人都有他的難處,何必強求於人。4 壞事總是不斷髮生,可還是有很多辦法來解決困難。永遠不要忘記學進修學...

如何成為成功的下屬II答案,如何成為一個成功的下屬II答案

第一 找準位置 認清角色是關鍵 一 下屬職位產生的原因 1 上司工作忙不過來了,需要找個 幫手 2 企業越做越大,老闆沒有分身術,需要找 替身 3 上下級關係只有在組織中才存在 二 下屬角色的本質 1 經理 從來沒有 群眾 選擇的而是企業或上司任命的2 角色是代表公司或上司行使權利 3 與上司的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