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2.黍離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註釋 周大夫行役路過宗周鎬京,見舊時宗廟宮室遺址,黍稷茂盛,因悲周室顛覆,乃作此詩。
黍、稷(音蜀、記):兩種農作物。離離:行列貌。靡靡:行步遲緩貌。搖搖:形容心神不安。
此何人哉:致此顛覆者是什麼人?
噎(音耶):憂深氣逆不能呼吸。
3.《衛風.河廣》——「誰謂河廣?一葦杭之。誰謂宋遠?跂予望之。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誰謂宋遠?曾不崇朝。」
詩中所詠的是旅居衛國的宋人,因受某種阻撓,思歸不能,面對河水,反覆唱嘆。水在該詩當中是一種阻隔的意象,主人公躑躅河邊,故國近在對岸,但卻不能渡過河去,內心焦急,長期積壓胸頭的憂思如同排空而來的浪湧,詩句奪口而出,向上天發問以宣洩心中的不平。河面並不寬廣,一根蘆葦就可以渡到對岸,故國並不遙遠,踮起腳就可以望得到,誇張的修辭手法更加突出了客子思歸而不得的焦急心情。
4.匪風
匪風發兮,匪車偈兮。顧瞻周道,中心怛兮。
匪風飄兮,匪車嘌兮。顧瞻周道,中心吊兮。
誰能亨魚?溉之釜鬵。誰將西歸?懷之好音。
【賞析】
這首似是出外遠行的人在途中思鄉之作。他驅車向東急馳,疾風呼呼從耳際掠過,離家愈來愈遠了,他回過頭看看大路,不由得心頭悲痛起來。這時,他非常希望能在路上碰見一位回西方去的老鄉,替他捎封報平安的家信。
這首詩起句突兀,結尾兩句含有無限深情,真實地反映了遠遊者的內心活動。
2樓:匿名使用者
傳言是東周的大夫出使諸侯國路過西周殘破的故都時所做,具體名字沒有留下來
《詩經》黍離 的作者是誰?
3樓:何春梅的大天地
《王風·黍離》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這是東周都城洛邑周邊地區的民歌,是一首有感於家國興亡的詩歌。
民歌是廣大勞動人民創作的,沒有具體的作者。
詩經·黍離 中作者表達的是怎樣的一種憂
詩經·黍離 中作者表達的是怎樣的一種憂傷情感
4樓:w晴天去看海
《王風·黍離》中作者表達了遠行者經過西周鎬京,見宗廟宮室遺址,黍稷離離,抒發他內心的憂傷。
王風·黍離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譯文: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苗兒也在長。走上舊地腳步緩,心裡只有憂和傷。
能夠理解我的人,說我是心中憂愁。不能理解我的人,問我把什麼尋求。高高在上蒼天啊,何人害我離家走?
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穗兒也在長。走上舊地腳步緩,如同喝醉酒一樣。能夠理解我的人,說我是心中憂愁。不能理解我的人,問我把什麼尋求。高高在上蒼天啊,何人害我離家走?
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穗兒紅彤彤。走上舊地腳步緩,心中如噎一般痛。能夠理解我的人,說我是心中憂愁。不能理解我的人,問我把什麼尋求。高高在上蒼天啊,何人害我離家走?
王風:王都之風,即東周王城洛邑一帶的樂調。《詩經》十五國風之一,今存十篇。
黍(shǔ):黍子,農作物,形似小米,去皮後叫黃米,煮熟後有黏性。
離離:行列貌。一說低垂貌。
稷(jì):古代一種糧食作物,指粟或黍屬。
行邁:行走。靡(mǐ)靡:行步遲緩貌。
中心:心中。搖搖:心神不定的樣子。
悠悠:遙遠的樣子。
5樓:盧拉盧拉嚕啦啦
表達的情感:鬱懣和憂思。
諸如物是人非之感,知音難覓之憾,世事滄桑之嘆,無不可藉此宣洩。
此詩所提供的具象,表現出一個孤獨的思想者,面對雖無靈性卻充滿生機的大自然,對自命不凡卻無法把握自己命運的人類的前途的無限憂思,這種憂思只有「知我者」才會理解,可這「知我者」是何等樣的人:「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這充滿失望的呼號,就好像後世詩人」陳子昂吟出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心中所懷的正是這種難以被世人所理解的對人類命運的憂思。
作品出處:《詩經》。
6樓:火影忍者鳴人君
詩篇一悽婉哀傷的情調,描繪出一個長期流亡在外的人的孤寂悲涼的心情,由寫景物到寫神態,一步步地展示出抒情主人公的悲苦情狀
7樓:匿名使用者
詩經《王風·黍離》
《詩經·王風·黍離》詩經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註釋]
1.黍 :俗稱「小米」;
2.離離:茂盛的樣子。
3.稷 :高梁。行邁:遠行;
4.靡靡:遲遲、 猶疑不決。
5.搖搖:心中愁悶難。
6.悠悠:遙遠、渺茫。
7.噎 :食物塞住咽喉。
[譯文]
那黍子長得一排排,那高梁生出苗兒來。離家遠行難邁步,心中煩悶方寸亂。瞭解我的知我有憂愁,不瞭解我的當我有所求。悠悠蒼天啊,為什麼要這樣對待我?
那黍子長得一排排,那高梁抽出穗兒來。離家遠行難邁步,心中昏亂如醉酒。瞭解我的知我有憂愁,不瞭解我的當我有所求。悠悠蒼天啊,為什麼要這樣對待我?
那黍子長得一排排,那高梁結出粒兒來。離家遠行難邁步,心中鬱悶如噎食。瞭解我的知我有憂愁,不瞭解我的當我有所求。悠悠蒼天啊,為什麼要這樣對待我?
[作品介紹]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總集,共收錄周代詩篇。原稱「詩」或「詩三百」,漢代儒生始稱《詩經》。現存的《詩經》是漢朝毛亨所傳下來的,所以又叫「毛詩」。
選自詩經的黍離是一首什麼詩?
8樓:商葉楓
《詩經·王風·黍離》是流傳於東周都城洛邑周邊地區的民歌,是一首有感於家國興亡的詩歌。
這首詩詩由物及情,寓情於景,情景相諧,作者在寫法上採用了一種物象濃縮化而情感遞進式發展的方式,因此這首詩具有寬泛和長久的激盪心靈的力量。
全詩共三章,每章十句。三章間結構相同,取同一物象不同時間的表現形式完成時間流逝、情景轉換、心緒壓抑三個方面的發展,在迂迴往復之間表現出主人公不勝憂鬱之狀。
9樓:
1、《詩》序:「《黍離》,閔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於宗周,過故宗廟故室,盡為禾黍,閔周室之顛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詩也。」
也就是說:
《黍離》這首詩歌,是悲憫周王朝的。當日,周之大夫,在外遊走,行至西周的首都,經過周王室的宗廟舊址,看見當日的宮室已經成了生長禾黍的田地,遂心生悲憫,嘆息周室的傾倒顛覆,對此情境,彷徨徘徊,不忍離去。
2、後來,遂用「黍離愁」、「黍離悲」、「黍離嘆」等感嘆並抒發亡國之痛。
3、例句
宋·柴望《多景樓》詩:
「昔日最多風景處,今人偏動黍離愁。」
明·張煌言《舟次琅琦謁錢希聲相公殯宮》詩:
「赤手曾扶板蕩運,黃腸猶帶黍離愁。」
《詩經·黍離》的主要的詩歌藝術特點是
10樓:小
黍離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這首詩採用的是遞進式的寫景抒情筆法。出現的景物依次是「彼稷之苗」、「彼稷之穗」、「彼稷之實」,農作物的部位暗合農作物的生長過程:先有苗、再有穗、最後有了顆粒。
作者抒發沉痛之情時,依次是「中心搖搖」、「中心如醉」、「中心如噎」,變得越來越強烈,也更加痛苦。作者憂國憂民,傷時憫亂,最後向天發問:這種歷史悲劇是誰造成的,由誰來承擔西周滅亡的歷史責任,詩的作者非常清楚。
他不把問題的答案明確說出,而是採用質問的方式,所產生的藝術效果更加強烈,並給讀者留下思考的空間。
11樓:會教育諮詢師
回答您好,這首詩採用的是遞進式的寫景抒情筆法。出現的景物依次是「彼稷之苗」、「彼稷之穗」、「彼稷之實」,農作物的部位暗合農作物的生長過程:先有苗、再有穗、最後有了顆粒。
作者抒發沉痛之情時,依次是「中心搖搖」、「中心如醉」、「中心如噎」,變得越來越強烈,也更加痛苦。作者憂國憂民,傷時憫亂,最後向天發問:這種歷史悲劇是誰造成的,由誰來承擔西周滅亡的歷史責任,詩的作者非常清楚。
他不把問題的答案明確說出,而是採用質問的方式,所產生的藝術效果更加強烈,並給讀者留下思考的空間。
這首詩最大的藝術特點是賦和比興
詩經 采薇的作者,詩經 采薇的作者是誰
采薇 是 詩經 小雅 中的一篇。歷代注者關於它的寫作年代說法不一。但據它的內容和其它歷史記載的考訂大約是周宣王時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采薇。朝代 先秦。原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飢載渴。我...
大雅是誰創作的?《詩經 大雅》的出處,作者等是誰?
大雅 多為 西周 王室貴族的作品,主要歌頌 周 王室祖先乃至 武王 宣王 等之功績,有些詩篇也反映了 厲王 幽王 的暴虐昏亂及其統治危機。詩經 共有風 雅 頌三個部分。其中 風 包括 十五國風 有詩160篇 雅 分 大雅 小雅 有詩105篇 頌 分 周頌 魯頌 商頌 有詩40篇。共305篇。據瞭解 ...
蘊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表達了一種怎樣
忘不了的來笑聲 是一篇描寫同學源的文章.文章圍繞 小隊的同學都愛笑,各人的笑聲不一樣 寫出了小隊同學別具一格的笑聲,通過笑聲表現出同學的特點.字裡行間洋溢著同學之間的親切情誼,寫作角度別出心裁.閱讀時要注意文章選擇的寫作角度,並引導學生注.文章是作者情感觀點態度的載體,閱讀就是讀者同作者情感態度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