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天使暮幽雪
月球或月亮是指環繞地球執行的一顆衛星。它是目前人類已知的唯一一顆地球天然衛星和離地球最近的天體。
概述 月球與地球之間的平均距離是384,400千米。
2023年尼爾·阿姆斯特朗/阿姆斯壯/杭斯朗(neil armstrong)和奧爾德林(buzz aldrin)成為最先登陸月球的人類。
軌道資料--部分資料**自[[1]]
平均軌道半徑 384,400千米
軌道偏心率 0.0549
近地點距離 363,300千米
遠地點距離 405,500千米
平均公轉週期 27天7小時43分11.559秒
平均公轉速度 1.023千米/秒
軌道傾角 在28.58°與18.28°之間變化
(與黃道面的交角為5.145°)
升交點赤經 125.08°
近地點輻角 318.15°
物理特徵
赤道直徑 3,476.2 千米
兩極直徑 3,472.0 千米
扁率 0.0012
表面面積 3.976×107平方千米
扁率 0.0012
體積 2.199×1010立方千米
質量 7.349×1022千克
平均密度 水的3.350倍
赤道重力加速度 1.62 m/s2
地球的1/6
逃逸速度 2.38千米/秒
自轉週期 27天7小時43分11.559秒
(同步自轉)
自轉速度 16.655米/秒(於赤道)
自轉軸傾角 在3.60°與6.69°之間變化
(與黃道的交角為1.5424°)
反照率 0.12
滿月時視星等 -12.74
表面溫度(t) -233~123℃ (平均-23℃)
大氣層大氣壓 1.3×10-10 千帕
月球的兩面
月球是一顆 同步衛星。因此,月球的正面永遠向著地球。另一方面,除了在月面邊沿附近的區域因天秤動而間中可見以外,月球的背面絕大部分不能從地球看見。
在沒有探測器的年代,月球的背面一直是個未知的世界。
月球背面的一大特色是它幾乎沒有月海這種較暗的月面特徵。而當探測器執行至月球背面時,它將無法與地球直接通訊。
月球的週期 名稱 value (d) 定義
恆星月 27.321 661 相對於背景恆星
朔望月 29.530 588 相對於太陽(月相)
分點月 27.321 582 相對於春分點
近點月 27.554 550 相對於近地點
交點月 27.212 220 相對於升交點
月球軌道的其它特徵 名稱 數值 (d) 定義
默冬章 (repeat phase/day) 19 年
平均月地距離 ~384 400 千米
近地點距離 ~364 397 千米
遠地點距離 ~406 731 千米
軌道平均偏心率 0.0549003
交點退行週期 18.61 年
近地點運動週期 8.85 年
食年 346.6 天
沙羅週期 (repeat eclipses) 18 年 10/11 天
軌道與黃道的平均傾角 5°9'
月球赤道與黃道的平均傾角 1°32'
月球的起源
月球的起源問題非常古老,也是科學界爭論不休的題目。
最早的一種假說可以稱之為「同源說」,認為月球和地球有相同的起源,但是現在一般都認為月球軌道的傾角表明它不太可能與地球同期形成或於後期被擄獲。另外一個早期的推測認為在太陽系形成初期,地球處於熔融狀態,由於地球的轉速很快,月球因地球自轉的離心力分離而成,甚至有人認為太平洋就是這個分出去後的疤痕。但要滿足此一說法,地球初始轉速必須很大。
亦有人認為月球在別處形成,後來被地球擄獲。
其他理論包括共生理論或稱為凝聚理論,指地球和月球於相同的時間自吸積盤形成。此理論無法解釋月球為何缺少鐵。又有一些理論認為月球由圍繞地球的大堆碎屑(因小行星或行星間的碰撞)形成。哈喇
現時較為人接受的理論稱為大撞擊理論,該理論認為月球由呈半融熔狀態的地球和火星般大小的天體(有些人給它起名叫theia)碰撞後的碎片形成。
月球的地質年代由幾次重大的撞擊事件定義。
潮汐力使早期呈熔融狀態的月球變成一個以長軸指向地球的橢球體。
成分 45億年前,月球表面仍然是液體岩漿海洋。科學家認為組成月球的礦物克里普礦物(kreep)展現了岩漿海洋留下的化學線索。kreep實際上是科學家稱為「不相容元素」的合成物--那些無法進入晶體結構的物質被留下,並浮到岩漿的表面。
對研究人員來說,kreep是個方便的線索,來明暸月殼的火山運動歷史,並可推測彗星或其他天體撞擊的頻率和時間。
月殼由多種主要元素組成,包括:鈾、釷、鉀、氧、矽、鎂、鐵、鈦、鈣、鋁 及氫。當受到宇宙射線轟擊時,每種元素會發射特定的伽瑪輻射。
有些元素,例如:鈾、釷和鉀,本身已具放射性,因此能自行發射伽瑪射線。但無論成因為何,每種元素髮出的伽瑪射線均不相同,每種均有獨特的譜線特徵,而且可用光譜儀測量。
直至現在,人類仍未對月球元素的丰度作出面性的測量。現時太空船的測量只限於月面一部分。例如:2023年伽利略號曾於飛掠月球時測量過元素丰度。[2]
表面地理
月球表面有上萬個直徑超過1千米的環形山.他們大部分都有上億年的歷史;缺少大気層和氣象活動以及缺乏近期地質活動保證了它們大部分永久性的保持原樣.
[月球上最大的環形山,也是太陽系內已知最大的,形成了south pole-aitken basin. 這環形山位於月球的背面,接近南極的地方,直徑約2,240 公里,深13 公里。
那些暗色和較少特徵的月球平原叫「月海」,這是由於古代的天文學家認為上面是海洋的緣故。事實上,月海由巨大隕石撞擊後從月幔流出並覆蓋表面的玄武岩岩漿形成。較淺色的高地叫「月陸」。
幾乎只有面向地球的月面才有月海,月球背面的月海寥寥可數。天文學家相信這是因為月球的質心比形心更靠近地球所導致的(詳請參見月海)。
在月殼上是一層表面呈塵埃狀的岩石層,稱為月壤,月壤並不是土壤。月殼和月壤在月面的分佈並不均勻。月殼的厚度由60公里(月球正面)至100公里(月球背面)不等,月壤則由約5米(月海)至十多米(月陸)。
在2023年,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ben bussey博士率領的小組從克萊門汀任務拍攝得來的**中,發現月球北極peary crater邊沿的4個區域經常受到日照(南極卻沒有發現類似區域)。這些終年日照區的產生是由於月球的自轉軸傾角很小,同樣道理,有很多位於兩極的隕石坑底經常沒有光照。
水的存在
自古以來,彗星和隕星不斷地撞擊月球。這些物體中的大部分都含有水分。來自陽光的能量將這些大部分的水分分解回組成它的元素,氫和氧。
兩者通常都會立即飛離月球。但是,有科學家提出假說,認為還有相當含量的水在月球之上,例如在表面或深藏在月殼裡。美國克萊門汀任務顯示,一些細小的水冰冰塊(含水彗星撞擊後的碎片)可能藏在永久無日照區域的月殼裡未被融化。
雖然這些冰塊很小,但總水量卻可能相當可觀(約有1立方公里)
而有些水分子,亦可能在月面彈跳其間掉進隕石坑而藏於其中。由於月球自轉軸相對於黃道面法線有1.5度的輕微傾斜,部分極區的隕石坑底部從來沒有受陽光照射,處於永久的影子中。
克萊門汀任務曾測量月球南極這些隕石坑([3])並繪製成地圖([4]) 。科學家期望可在此類隕石坑中找到水冰,並開採及利用太陽能電力或核能來電解成氫和氧。月球上可用的水量大大影響了人類在月球上居住的成本,因為從地球運送水(或氫和氧)昂貴得不切實際。
由阿波羅號上的太空人在月球赤道附近收集的岩石並不含任何水分。月球勘探者號或其他近期研究(例如:史密森學會)均沒有找到液態水、冰或水蒸汽的直接證據。
然而,月球勘探者號的結果指出在永久無日照區有氫,並可能以水冰的形式存在。
磁場 與地球相比,月球的磁場非常弱. 部分地區上的磁場相信是來自月球本身的(例如在sirsalis月溪上的月殼),但與其他天體碰撞亦可能令它的磁場改變。而無大氣層的天體是否能透過彗星和小行星撞擊而獲得磁場,是行星科學裡一個歷久常新的問題。
測量月球磁場更可提供月核大小及導電率等資料,對科學家暸解月球起源有很大幫助。若月核比地球含有較多磁性物質(例如:鐵),則月球的撞擊起源說便較不可信(不過科學家已從另外一些角度來解釋為甚麼月核含較小的鐵)
大氣 月球只有微不足道稀薄的大氣. 這些大氣的**之一是除氣作用—氣體的釋放, 例如月球表面的氡氣原先就是深藏於月球內部的. 有時,太陽風也會被月球的引力擄獲,成為氣體的另一重要**。
月亮的特點
2樓:錯玉蓉化妝
月球本身是個圓球體,非光源,故它自己不會發光。我們晚上看到月亮很亮,那是因為太陽光照射到月球上經表面光散射進入我們的眼睛,我們才看到月亮很亮。「月有陰晴圓缺」,月亮每半個月就會圓缺一次,原因是太陽光在照向月球的過程中遇到遮擋物,即地球。
月食問題就是正好地球位於太陽與月球之間,地球剛好從光線一邊慢慢走到另一邊,所以我們看到月亮從開始缺一小塊到不見了,一會有倒過來慢慢出來了,就是所謂的」天狗食月「。
3樓:計菁
月亮,也稱月球,古稱太陰,是指環繞地球執行的一顆衛星。年齡大約有46億年。它是地球唯一的一顆衛星和離地球最近的天體,與地球之間的平均距離是384,400千米。
月球約一個農曆月繞地球執行一週,而每小時相對背景星空移動半度,即與月面的視直徑相若。與其他衛星不同,月球的軌道平面較接近黃道面,而不是在地球的赤道面附近。 相對於背景星空,月球圍繞地球執行(月球公轉)一週所需時間稱為一個恆星月;而新月與下一個新月(或兩個相同月相之間)所需的時間稱為一個朔望月。
朔望月較恆星月長是因為地球在月球執行期間,本身也在繞日的軌道上前進了一段距離。 因為月球的自轉週期和它的公轉週期是完全一樣的,我們只能看見月球永遠用同一面向著地球。自月球形成早期,月球便一直受到一個力矩的影響引致自轉速度減慢,這個過程稱為潮汐鎖定。
亦因此,部分地球自轉的角動量轉變為月球繞地公轉的角動量,其結果是月球以每年約38 毫米的速度遠離地球。同時地球的自轉越來越慢,一天的長度每年變長15 微秒。 月球對地球所施的引力是潮汐現象的起因之一。
月球圍繞地球的軌道為同步軌道,所謂的同步自轉並非嚴格。由於月球軌道為橢圓形,當月球處於近日點時,它的自轉速度便追不上公轉速度,因此我們可見月面東部達東經98度的地區,相反,當月處於遠日點時,自轉速度比公轉速度快,因此我們可見月面西部達西經98度的地區。這種現象稱為天秤動。
又由於月球軌道傾斜於地球赤道,因此月球在星空中移動時,極區會作約7度的晃動,這種現象稱為天秤動。再者,由於月球距離地球只有60地球半徑之遙,若觀測者從月出觀測至月落,觀測點便有了一個地球直徑的位移,可多見月面經度1度的地區。這種現象稱為天秤動。
嚴格來說,地球與月球圍繞共同質心運轉,共同質心距地心4700千米(即地球半徑的2/3處)。由於共同質心在地球表面以下,地球圍繞共同質心的運動好像是在「晃動」一般。從地球北極上空**,地球和月球均以迎時針方向自轉;而且月球也是以迎時針繞地執行;甚至地球也是以迎時針繞日公轉的。
很多人不明白為甚麼月球軌道傾角和月球自轉軸傾角的數值會有這麼大的變化。其實,軌道傾角是相對於中心天體(即地球)而言的,而自轉軸傾角則相對於衛星(即月球)本身的軌道面。在這個定義習慣很適合一般情況(例如人造衛星的軌道)而且是數值相當固定的,但月球卻非如此。
月球的軌道平面(白道面)與黃道面(地球的公轉軌道平面)保持著5.145 396°的夾角,而月球自轉軸則與黃道面的法線成1.5424°的夾角。
因為地球並非完美球形,而是在赤道較為隆起,因此白道面在不斷進動(即與黃道的交點在順時針轉動),每6793.5天(18.2023年)完成一週。
期間,白道面相對於地球赤道面(地球赤道面以23.45°傾斜於黃道面)的夾角會由28.60°(即23.
45°+ 5.15°) 至18.30°(即23.
45°- 5.15°)之間變化。同樣地,月球自轉軸與白道面的夾角亦會介乎6.
69°(即5.15° + 1.54°)及3.
60°(即5.15° - 1.54°)。
月球軌道這些變化又會反過來影響地球自轉軸的傾角,使它出現±0.002 56°的擺動,稱為章動。 白道面與黃道面的兩個交點稱為月交點--其中升交點(北點)指月球通過該點往黃道面以北;降交點(南點)則指月球通過該點往黃道以南。
當新月剛好在月交點上時,便會發生日食;而當滿月剛好在月交點上時,便會發生月食;
據猜想,月球可能是空心的。月球是冰行星,可能在與地球擦過時被地球吸引,有了軌道。在探測月球時,發現,在被地球吸引時,表面開裂,水傾斜而出,導致地球的「諾亞洪水」,後來月核填補了此開裂,月球從此無核。
再有,月球的平均密度比地球小,說明月球內部有大量空氣存在。但這一理論有待深入考察。
有關月球的,有關月球的資料
赤道直徑 3,476.2 千米 兩極直徑 3,472.0 千米 扁率 0.0012 表面面積 3.976 107平方千米 扁率 0.0012 體積 2.199 1010 立方千米 質量 7.349 1022 千克 平均密度 水的3.350倍 赤道重力加速度 1.62 m s2 地球的1 6 逃逸速度...
用一句話來概括月球的特點
凹凸來不平 月球是地球唯一一自顆天然衛星 軌道bai半徑 du 距地球384,400千米 行星zhi直徑 3476千米 質量 7.35e22千克 dao古羅馬人稱之為luna,古希臘人稱之為selene或阿爾特彌斯 月亮與狩獵的女神 另外在其他神話中它還有許多名字.理所當然,月球早在史前就已被人所知...
月球之旅的作文,月球之旅 作文
2060年隨著人們科學技術的發展,月球上也陸續的住上了人類。月球上和地球一樣,有房屋,他們的房子可以隨著主人的心情和興趣而變化 他們還有商場,不過他們的商場不用錢,而是自由的選購自己喜歡的商品 他們還有花園,不過花園裡的花草都是從地球上克隆來的,動物也是一樣 他們沒有戰爭,是一個和藹的大家庭 他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