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為什麼說宰我不仁,孔子為什麼說 天地不仁 聖人不仁

2022-04-02 20:02:21 字數 4078 閱讀 9031

1樓:開封祥符

據《論語》來說,孔子譏刺宰我有兩件事:一是宰我竟然向孔子質疑君子守三年之喪將會敗壞許多事,不合時宜。一是宰我晝寢,於是孔子指責道: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宰我在孔子面前表現的幾件事都嚴重違背了孔子的原則,所以被斥為不仁。

這是孔子稱宰我不仁的主要兩個原因。孔子直接說宰我不仁,是在第一件事中,《論語》裡有記載。

2樓:文化傳承的源與流

《論語·陽貨》: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

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

」曰:「安。」「女安,則為之!

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

「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

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譯文:宰我問:「父母去世,子女守孝三年,期限太久了。

君子三年不講習禮儀,禮儀必然荒廢敗壞;三年不演奏**,**必然生疏忘記。舊穀子已吃完,新穀子已成熟,取火用的木料也都輪了一遍,守孝一週年就可以了。」孔子說:

「(父母去世還不滿三年)你便吃大米飯,穿錦綢緞,你心安嗎?」(宰我)說:「(我)心安。

」(孔子說:)「你心安,就這樣做吧!君子居喪守孝,吃美味不覺香甜,聽**不覺快樂,住好房子不覺安適,所以不那樣做。

如今你心安,就去做吧!」宰我出去後,孔子說:「宰我不仁啊!

孩子生下三年之後,才能脫離父母的懷抱。為父母守孝三年,是天下通行的喪禮。難道宰予沒從父母那裡得到過三年的愛護撫育嗎?

」點評:孔子的意見是孩子生下來以後,要經過三年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所以父母去世了,也應該為父母守三年喪。這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他批評宰我「不仁」。

孔子為什麼說 天地不仁 聖人不仁

3樓:匿名使用者

不仁,所以無不仁,天地和聖人都是平等地看待事物的,天地不會對某樣事物特別仁慈,聖人也不會對某個百姓特別仁慈

4樓:匿名使用者

這裡的不仁是不偏心、一視同仁的意思,可不是不仁不義的意思哦。

孔子說了一句什麼髒話,流傳千年,竟成了至聖名言?

孔子為什麼罵宰予

5樓:文化傳承的源與流

《論語·公冶長第五》: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 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譯文:宰予大白天睡覺,孔子說:「腐爛的木頭不可以雕刻,用髒土壘砌的牆面不堪塗抹!

對於宰予這樣的人,還有什麼好責備的呢?」又說: 「起初我對於人,聽了他說的話就相信他的行為;現在我對於人, 聽了他說的話卻還要觀察他的行為。

這是由於宰予的事而改變。」

點評:學生宰予大白天睡覺,孔子除了斥責他「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之外,還發出了關於認識一個人的感慨。讀遍 《論語》,這大概是溫文爾雅的孔聖人最動肝火的一次震怒了?

那語氣有點類似今天的老子罵兒子:「你這個不爭氣的東西,老子不說也罷!」

推想起來,宰予這塊「朽木」恐怕不光是大白天睡覺,比如說 睡個午覺的問題,很有可能還是在老師的課堂上打瞌睡(夢見周 公?)哩。不然的話,以我們今天的生活習慣來看,睡個午覺算什 麼罪過呢?

犯得著孔老先生這麼大動肝火嗎?

問題在於,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用我們 的話來說,就是「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因此,孔 老先生是萬萬不會苟同我們關於午睡的觀點的 。

如此說來,他的震怒也就不難理解了。

至於說到「聽其言而觀其行」,倒正如儒學大師朱熹在《論語 集註》卷三裡引胡氏的話所提醒我們的那樣:「聖人怎麼會現在才 知道聽其言而觀其行呢?也不是真因為宰予就對所有人都抱不信 任態度了。

不過是以宰予的事情為例教育大家,要求我們多做少 說,言行一致罷了。」 而之所以需要如此,是因為在這個世界上的確有那麼些人說 起比唱起還好聽。這段文字說的正是"言"與"行"的關係。

《論語疏證》中引用《韓非子·顯學篇》曰:澹臺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幾而取之,與處久而行之不稱其貌。宰予之辭雅而文也,仲尼幾而取之,與處而智不充其辯。

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

失之宰予。」

所以,我們不僅要聽他怎樣說,而且還要擦亮眼睛觀察他怎樣做啊!

6樓:匿名使用者

宰予思想活躍,好學深思,善於提問,是孔門弟了中唯一一個敢正面對孔子學說提出異議的人。他指出孔子的「三年之喪」的制度不可取,說:「三年之喪,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因此認為可改為「一年之喪」,被孔子批評為「不仁」 (見 《論語·陽貨》 )。

他還向孔子提出了一個兩難的問題,他假設這麼一種情況:如果告訴一個仁者,另一個仁者掉井裡了,他應該跳下去救還是不應該跳下去救?因為如跳下去則也是死,如不跳下去就是見死不救。

孔子認為宰予提的問題不好,說:「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可欺也,不可罔也。

」 ( 《論語·雍也》 )認為宰予這是在愚弄人。

宰予晝寢。(這個晝寢應該不是睡午覺,而是相當於上課時間睡覺)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

於予與何誅?」孔子認為宰予言行不一,說自己「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並且從宰予那裡改變了自己以往的不足,說:「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於予與改是。」 (《論語·公冶長》)。

宰予善於思考,敢於質疑權威,使孔子難堪,又有點言行不一的小毛病,這些都是捱罵的原因。

7樓:減法生活

因為宰予白天睡覺——作風散漫。宰予在聖人面前都能獨立思考與自由表白。

某日,哀公問「社」。這「社」,即「社神」,說白了,即「土地神」。古代,供神無須土偶木偶,只要在社神的「社」區裡栽一株社樹,社神即神靈有歸。

栽什麼樹呢?不能亂來。宰予答曰:

「夏后氏以鬆,殷人以柏,周人以慄,曰:『使民戰慄』。」一句話,戳穿了周朝栽社樹、敬社神原來都是嚇唬老百姓的。

這與孔夫子尊崇周禮、美化周德的立場相去甚遠。

宰予懷疑孔子的「仁」學,就問:「如是對一位仁德之人說,前邊井裡掉入一位仁人,他會跳下去救嗎?」這麼問,等於打孔子的臉。

所以孔子沒好氣地說:「何必一定如此?君子聞訊,可以到井邊去看看,卻不可陷入井中。

君子能被欺騙,卻不能被陷害。」

宰予以問為答,提出父母死後,子女守三年之喪太長,不如週年為宜。孔子反問:「父母死了不滿三年,你就吃米飯,穿綢緞,可心安?

」宰予直腸子,乾脆回答:「我心安!」孔子沒了退路,只好說:

「你心安,你去做好了!」待宰予出去後,孔子才長嘆一聲:「宰予真是不仁啊!」

為什麼孔子認為孝道是仁最重要的事情?

8樓:想喵金

孔子認為更重要的是孝要產生於內在的敬意,做到在父母面前和顏悅色才是真正懂得了孝法。

這是孝法清除認識誤區,達到真實有效的根本要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

不敬,何以別乎?」孔子的意思是「現在所謂孝順,以為能養父母則可。可是人也都能做到飼養狗與馬。

如無敬意,那和飼養狗馬有何區別呢?」

《論語》記載,孔子主張對父母不僅要在物質上奉養,還要在態度上恭敬和悅,即在言談舉止一切細節中,都要體諒敬順父母。

他還主張奉行「三年之喪」,即父母親去世後兒子應停止所有社會活動、感官享受和娛樂,專心守喪三年,表達對逝去至親的誠摯哀傷與懷念。

《論語·陽貨》記載,學生宰我曾質疑三年時間太長,提出一年就可以了,孔子認為宰我的想法說明了他對養育了自己的父母缺乏感恩之心和深摯之情,是「不仁」之人

9樓:一九三下

這個問題可以以一種最簡單的方式來理解:人類世界所有的關係、理論、文化都是圍繞人這個生物為中心的,人與人有多種關係:父母與子女、夫妻、兄弟姐妹、戀人、同事等等,其中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是最基本和核心的,算是一種起源於傳承的根本,所以孝道是核心和最重要的,你可以極端的想象一下,子女都不孝,還有人會想生孩子嗎?

這樣不就沒有人類了

10樓:寂寞小手

因為這是做人的根本。

為什麼孔子提出孝悌說,孔子 言論 「孝悌」

論語 子曰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孔子一生並無著述,只是喜歡 相信 講述古聖先賢所講述的道理。也就是說,孝悌之說並非孔子提出,而是古已有之。孔子將其整理,概括,闡述成為一種完整系統的學說,如此而已。論語 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孔子強調了為人弟為而子而應遵循的最高生活...

刨根問底 為什麼說孔子真偉大,孔子為什麼說「是禮也」

因為孔子的思想,一直延伸到現在,還被所有人在傳頌,這就是偉大!孔子為什麼說 是禮也 指凡遇到不懂的事,都問別人,向別人請教。後指遇事多做調查研究。那當然了 論語 中說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在那個時代,不發問,就無法獲取知識。因為是文人啊,講禮節 為什麼說孔子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教育家 為什麼說孔子...

為什麼說孔子害了民族?孔子的禮儀仁智信難道不是為人必須要遵守懂得的嗎?求解

並不是孔子害了民族,孔子反而是民族尤其是我等普通人的救星,孔子一句有教無類讓所有人都能學習文化,否則只有貴族能學習認字,當然孔子的思想中也有糟粕,但進步是主流。如果有人說孔子害了民族,那麼他的意思可能並沒有正確表達,人家指的可能是近代的理學和守舊儒學對社會的禁錮,但那並不是孔子的鍋啊,幾千年來統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