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一個意思啦。。。
我們知道,很多成語都來自古語。而古漢語的語法和現代漢語的語法有所不同,因而有為數不多的部分成語仍然保留了古漢語的一些語法特點。「時不我待」就是其中之一。
這裡的「我待」是「待我」的倒裝。
在古漢語中,有這樣一條語法規則:否定句中,有否定詞「不、未、莫」等,如果代詞作賓語,一般(不是一律)放在動詞之前。如廖序東的《文言語法分析》(上海教育出版社,2023年版)一書就列舉了這樣一些例句:
①子不我思,豈無他人?(《詩·鄭風·搴裳》)你不想我,難道還沒有別的人?
②三歲貫女,莫我肯顧。(《詩·魏風·碩鼠》)供養你多年,可是你不肯體恤我。
③先生復縛置囊中,肩舉驢上,而狼未之知也。(《中山狼傳》)而狼還不知道這一點。
④爾無我詐,我無爾虞。(《左傳·宣公十五年》)你不欺騙我,我也不欺騙你。「無」,毋。
「時不我待」一語,就是因為有一個否定詞「不」,又是以代同「我」作賓語,所以賓語「我」就放在動詞「待」之前。這就是從意義上來說應該是「時不待我」但卻要寫作「時不我待」的原委。類似語法結構的成語還有一些,較常用的如「人莫予毒」。
莫:無指代詞,沒有誰。予:
我。毒:傷害,威脅。
全句意思是:沒有誰能夠傷害我。因為有一個否定詞「莫」,又是以代詞「予」作賓語,所以賓語「予」就放在動詞「毒」之前。
「時不我待」一詞出現得較晚,但它的起源卻很早。《論語·陽貨》中已有「日月迭矣,歲不我與。」(《文選·與吳季重書》中有「然日不我與,曜靈急節。
」《文選·幽憤詩》中有「實恥訟冤,時不我與!」無論是「歲不我與」或「日不我與」,還是「時不我與」,其義都等於「時不我待」;其語法結構也和「時不我待」相同。與:
動詞,等待。因為有一個否定詞「不」,又是以代詞「我」作賓語,所以就放在動詞「與」之前。現以「時不我待」較為常用。
如曹靖華《智慧花開爛如錦》:「忽而念及時不我待,只得像拉起一根葛條,不顧首尾,匆匆割取眼前一段。」
史式的《漢語成語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綜合各家之說,給成語下了這個定義:
凡在語言中長期沿用,約定俗成,一般具有固定的結構形式與組成成分,有其特定含義,不能望文生義,在句子中的功能相當於一個詞的定型片語或短句,謂之成語。
我認為這個定義是比較恰當而全面的。其中「約定俗成,一般具有固定的結構形式與組成成分」,更是各家一致的看法。準乎此,作為成語的「時不我待」已是約定俗成,具有固定的結構形式與組成成分,就不宜改為「時不待我」,儘管「時不待我」意思並不錯。
不僅如此,有一些語法結構和現代漢語沒有大的差別、但用詞不同的成語,也不應根據現代漢語套改。如「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靡」意為「無」,現在已不用「靡」來表示「無」了,但也不必就將「靡不有初」改為「無不有初」。
理由還是這些成語已「在語言中長期沿用,約定俗成,具有固定的結構形式與組成成分」。
綜上所述,從語言規範化的角度來看,我們應該用「時不我待」而不用「時不待我」。對於一般人來說,知道「時不我待」的意思就是「時不待我」就可以了;對於語文工作者來說,還應懂得為什麼要用「對不我待」而不用「時不待我」。
2樓:
我也覺得是一個意思。
時不我待是賓語前置,古文裡常常用的,比如「前人誠不我欺」。
時不待我??出自那裡??是白話吧。好像沒有這麼說的吧,最起碼我沒見過。
樓上的貼了那麼多,說的很清楚呀。辛苦了
3樓:匿名使用者
時不我待是句成語.
待:等待.不我待:"不待我"的倒裝.
意思是:時間不會等待我們,要抓緊分秒去做事.
時不待我更直接,就是時間不等待我.(同上面老兄說的)
4樓:匿名使用者
時不我待是我不等待時間,時不待我是時間不等待我。
5樓:匿名使用者
一個意思,前者比後者更古遠(使用年代上)。
時不待我是什麼意思? 10
6樓:柳卿
時間不會等待我們。指要抓緊時間
出 處 《論語·陽貨》:「日月逝矣,歲不我與。」
用 法 主謂式;作賓語、分句;含褒義
示 例 這項任務十分緊迫,時不我待。
近義詞 時不再來、爭分奪秒
反義詞 無所事事、得過且過
英 文 seize time
「時不我待」一詞出現得較晚,但它的起源卻很早.《論語·陽貨》中已有「日月迭矣,歲不我與.」(《文選·與吳季重書》中有「然日不我與,曜靈急節.
」《文選·幽憤詩》中有「實恥訟冤,時不我與!」無論是「歲不我與」或「日不我與」,還是「時不我與」,其義都等於「時不我待」;其語法結構也和「時不我待」相同.與:
動詞,等待.因為有一個否定詞「不」,又是以代詞「我」作賓語,所以就放在動詞「與」之前.現以「時不我待」較為常用.
如曹靖華《智慧花開爛如錦》:「忽而念及時不我待,只得像拉起一根葛條,不顧首尾,匆匆割取眼前一段.」
7樓:柒月黑瞳
應該是:時不我待
【成語】:時不我待
【拼音】:shí bù wǒ dài
【解釋】:我待:「待我」的倒裝,等待我。時間不會等待我們。指要抓緊時間。
【出處】:《論語·陽貨》:「日月逝矣,歲不我與。」
【示例】:這項任務十分緊迫,~。
【近義詞】:時不再來、爭分奪秒
【反義詞】:無所事事、得過且過
(時不我待,時不我待)
時間不等人。謂要抓緊時間。
曹靖華《飛花集·智慧開花爛如錦》:「忽而念及時不我待,只得像拉起一根『葛條』,不顧首尾,匆匆割取眼前一段,以救燃眉之急了。」
《人民文學》2023年第7期:「幹哪,幹哪!時不我待,幹出大發展,幹出大躍進,幹出大變化!」
8樓:匿名使用者
成語】:時不我待 【拼音】:shí bù wǒ dài 【解釋】:我待:「待我」的倒裝,等待我。時間不會等待我們。指要抓緊時間。
9樓:雷火重炮
時不我待
( shí bù wǒ dài ) 解 釋 我待:「待我」的倒裝,等待我。時間不會等待我們。
指要抓緊時間。 出 處 《論語·陽貨》:「日月逝矣,歲不我與。
」 用 法 主謂式;作賓語、分句;含褒義 示 例 這項任務十分緊迫,~。
10樓:失足的吸血鬼
。。。不是時不我待嗎(字典上有)
11樓:是蜜糖
94時間不等人的意思
時不待我,只爭朝夕是什麼意思
12樓:阿芬
一、時不我待[ shí bù wǒ dài ]【解釋】:時間不會等待我們,指要珍惜並充分利用時間。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陽貨》:「日月逝矣,歲不我與。」
【譯文】:時間過去了,一點也沒有留給我。
二、只爭朝夕 [ zhǐ zhēng zhāo xī ]【解釋】:朝:早晨;夕:晚上;朝夕:形容時間短暫。比喻抓緊時間,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目的。
【出自】:***《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擴充套件資料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近義詞:
一、事不宜遲 [ shì bù yí chí ]【解釋】:事情要抓緊時機快做,不宜拖延。
【出自】:元·賈仲名《蕭淑蘭》第四的:「事不宜遲,收拾了便令媒人速去。」
【翻譯】:抓緊時機快,不宜拖延,收拾了就叫媒人趕快去。
二、燃眉之急 [ rán méi zhī jí ]【解釋】:燃:燒。火燒眉毛那樣緊急。形容事情非常急迫。
【出自】:葉聖陶《前途》:此在目前,實救燃眉之急。
13樓:懂梗菌
只爭朝夕的「朝」指的是早上的意思,「夕」指的是晚上,就是形容時間短暫,要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抓緊時間達成目的!
14樓:北冥雪的浪漫
時間短暫,時間是不等人的,只有自己爭取更多的時間,形容時間流逝飛快,要珍惜光陰
15樓:
時間不等人,所以要爭分奪秒,形容時間短暫,流光易逝,要珍惜時間
16樓:匿名使用者
人生的時間是短暫的,必須抓緊時間
17樓:
比喻抓緊時間,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目的。
時不我待是什麼意思
18樓:
我待:「待我」的倒裝,等待我。時間不會等待我們。指要抓緊時間
19樓:匿名使用者
時間不等人,實際就是「時不待我」
20樓:行丁衣夢安
我們知道,很多成語都來自古語。而古漢語的語法和現代漢語的語法有所不同,因而有為數不多的部分成語仍然保留了古漢語的一些語法特點。「時不我待」就是其中之一。
這裡的「我待」是「待我」的倒裝。
在古漢語中,有這樣一條語法規則:否定句中,有否定詞「不、未、莫」等,如果代詞作賓語,一般(不是一律)放在動詞之前。如廖序東的《文言語法分析》(上海教育出版社,2023年版)一書就列舉了這樣一些例句:
①子不我思,豈無他人?(《詩·鄭風·搴裳》)你不想我,難道還沒有別的人?
②三歲貫女,莫我肯顧。(《詩·魏風·碩鼠》)供養你多年,可是你不肯體恤我。
③先生復縛置囊中,肩舉驢上,而狼未之知也。(《中山狼傳》)而狼還不知道這一點。
④爾無我詐,我無爾虞。(《左傳·宣公十五年》)你不欺騙我,我也不欺騙你。「無」,毋。
「時不我待」一語,就是因為有一個否定詞「不」,又是以代同「我」作賓語,所以賓語「我」就放在動詞「待」之前。這就是從意義上來說應該是「時不待我」但卻要寫作「時不我待」的原委。類似語法結構的成語還有一些,較常用的如「人莫予毒」。
莫:無指代詞,沒有誰。予:
我。毒:傷害,威脅。
全句意思是:沒有誰能夠傷害我。因為有一個否定詞「莫」,又是以代詞「予」作賓語,所以賓語「予」就放在動詞「毒」之前。
「時不我待」一詞出現得較晚,但它的起源卻很早。《論語·陽貨》中已有「日月迭矣,歲不我與。」(《文選·與吳季重書》中有「然日不我與,曜靈急節。
」《文選·幽憤詩》中有「實恥訟冤,時不我與!」無論是「歲不我與」或「日不我與」,還是「時不我與」,其義都等於「時不我待」;其語法結構也和「時不我待」相同。與:
動詞,等待。因為有一個否定詞「不」,又是以代詞「我」作賓語,所以就放在動詞「與」之前。現以「時不我待」較為常用。
如曹靖華《智慧花開爛如錦》:「忽而念及時不我待,只得像拉起一根葛條,不顧首尾,匆匆割取眼前一段。」
史式的《漢語成語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綜合各家之說,給成語下了這個定義:
凡在語言中長期沿用,約定俗成,一般具有固定的結構形式與組成成分,有其特定含義,不能望文生義,在句子中的功能相當於一個詞的定型片語或短句,謂之成語。
我認為這個定義是比較恰當而全面的。其中「約定俗成,一般具有固定的結構形式與組成成分」,更是各家一致的看法。準乎此,作為成語的「時不我待」已是約定俗成,具有固定的結構形式與組成成分,就不宜改為「時不待我」,儘管「時不待我」意思並不錯。
不僅如此,有一些語法結構和現代漢語沒有大的差別、但用詞不同的成語,也不應根據現代漢語套改。如「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靡」意為「無」,現在已不用「靡」來表示「無」了,但也不必就將「靡不有初」改為「無不有初」。
理由還是這些成語已「在語言中長期沿用,約定俗成,具有固定的結構形式與組成成分」。
時不我待,物是人非什麼意思,時不我待,物是人非,愛在清晨,痛在夜裡什麼意思啊???
所謂物是人非,是所有的事物景物都沒有變,只是人卻不再試原來的狀態了。時間不等我,萬物都在改變,過去一切都在改變 時間過得太快,根本沒有等待我。所有的人和物都改變了,回不到當初。時不我待,物是人非.什麼意思 所謂物是人非,是所有的事物景物都沒有變,只是人卻不再試原來的狀態了。時間過得很快,事物還是原來...
時不待我是什麼意思,時不待我是什麼意思?
時間不會等待我們。指要抓緊時間 出 處 論語 陽貨 日月逝矣,歲不我與。用 法 主謂式 作賓語 分句 含褒義 示 例 這項任務十分緊迫,時不我待。近義詞 時不再來 爭分奪秒 反義詞 無所事事 得過且過 英 文 seize time 時不我待 一詞出現得較晚,但它的起源卻很早.論語 陽貨 中已有 日月...
子不孝而親不待是什麼意思,子欲孝而親不待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 子女想贍養父母,父母卻已離去。出處 韓詩外傳 西漢燕 韓嬰 原文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譯文 樹希望靜止不擺,風卻不停息 子女想贍養父母,父母卻已離去。擴充套件資料 含義表示客觀事物是不以人的主觀意識為轉移,或比喻形勢與自己的願望相違背。用於感嘆子女希望盡孝時,父母卻已經亡故。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