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薛無依
三國時期的十萬大軍都是有意誇大的,像曹操赤壁之戰說的八十萬其實只有二十多萬!
2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時期的10萬大軍,那就是把伙伕挑夫民工所有的都算在一塊兒。
3樓:可愛的菇涼無邪
以前的十萬是籠統的資料,包括沒有作戰能力的伙伕挑夫,現在的十萬全是經過訓練的精兵
4樓:一葉鳴楓
以前的10萬大軍都是一個虛指的數字,十分籠統的,而現在的10萬數字是需要非常準確的統計。
5樓:星期一中年
以前的10萬是虛指,現在的10萬是實指。
6樓:人間月天
那個時候的十萬大軍,估計放在現在的話,相當於二十萬吧,一個頂兩個絕對是綽綽有餘。
7樓:小聚衣舍
以前的10萬大軍文武都算上,現在的10萬大軍是精英。
漢末三國時期,十萬大軍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
8樓:取個名都好難
就算這十萬大軍一天什麼也不幹,原地不動,每天所消耗的糧草都是非常多的,更別說讓這十萬大軍出征之類的,所以能養起十萬大軍其實十分不容易的,基本需要70萬的百姓才能供養起這些大軍
9樓:歷史分析解讀
十萬大軍在這個時候是屬於很多人馬的,因為在東漢末期,人口大量減少,所以兵力也在減少。
10樓:永老師玄學解答
當時一個國家的人口不過幾十萬。所以說十萬大軍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
漢末三國時期,真正意義上十萬大軍是一個怎樣的概念?
11樓:蝦彈文化
有資格參與爭霸天下的遊戲。此處的「十萬大軍」是指真正參戰、上戰場殺敵的人數達到十萬,而不是影視劇、**中那些所謂的十萬大軍,這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
首先來說「十萬大軍有資格參與爭霸天下」,孫權在稱帝的時候,手底下真正能打仗,能上戰場的兵,不過二十多萬。「十萬大軍」雖然不抵孫權的一半,但孫權能夠三分天下,你就最起碼能夠霸佔十分之一吧?不小了,足夠擁有加入這場遊戲的資格了。
古代那些所謂的「百萬大軍」、「十萬大軍」等等,其實是誇張,但也不誇張。在古代真正打仗的時候,確確實實總共有那麼多人,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上戰場,絕大多數的人都只不過是後勤而已。
不要對後勤人員有太多的誤會,向民間負責送糧食的苦力,也是算在裡面的。往往打一場硬仗, 「十萬大軍」全部出征,那麼後勤人員往往就能夠多達五六十萬,再零零總總算下來,就可以號稱「百萬大軍」了。
所以不要被古代**、影視劇中所謂的「百萬大軍」嚇到,在三國時期那個時候整個天下整天都在打仗,每場戰爭都號稱「百萬」,如果是真的,照這麼個打法,打個三場兩場,中國的人員就要被消耗完了,到時候當皇帝也沒有什麼意思。
三國時期,全國人口也不過幾千萬,據一些古籍記載,三國初期的時候全國人口有6000多萬。這個數量是全國人口,包括婦女、老人、孩子。如果把這些都不算,那真正的青壯年有多少?
而且也不可能所有的青壯年都當兵去打仗,總要有人負責種田,畢竟沒有後勤沒有糧食,你打什麼仗!
12樓:吃瓜預備役選手
10萬大軍是可以稱霸天下的概念,如果誰擁有了10萬大軍,如此強大的規模就會擁有了天下。
13樓:哪吒搞笑動漫
在當時擁有十萬大軍,那可以說是一方諸侯啦,因為以當時的人口數量和經濟實力,要想擁有10萬大軍,那是非常困難的。
漢末三國時期,真正意義上十萬大軍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
14樓:柳生隼
10萬大軍、帶甲10萬,不要說漢末三國,即使從古代到近代的東西方,都是非常驚人的數字。
康熙要是知道準格爾的噶爾丹有10萬軍隊,估計要被嚇一跳,可惜昭莫多之戰,噶爾丹連5萬都拿不出來,康熙調動3路軍隊,動員3個月,才不到10萬兵力。
太平天國的北伐才2萬多人,就能直逼天津。曾國藩要是知道太平天國又突然變出10萬,不,哪怕多出5萬軍隊,估計曾國藩都要再跳一次水。
15樓:九分第七位
因為當時是漢末三國時期戰亂不斷,再加上瘟疫天災不斷,所以社會人口急劇減少,而且十萬大軍要出征的話,必須要有百姓作為後勤,以保證糧草的輜重,所以說真正意義上的10萬大軍是一個天文數字。
16樓:專業問答老司機
不要說在三國時期,就是在現在10萬大軍也是一個非常牛逼的存在啦,這麼說吧十萬人每人一口口水都能把你淹死。
17樓:小百里
漢末三國時期,真正意義上10萬大軍其實是一個很大的概念,因為10萬大軍其實是會讓整個平原都站不下的,然後也會一直排列到末尾
18樓:惠華小知識
在三國歷史上10大軍是非常龐大的一支隊伍,就算是赫赫有名的赤壁之戰,曹操帶領的軍隊最多也只有15萬人,而對外卻宣稱80萬人。
三國:三國時期動不動就幾十萬大軍,是真的嗎
19樓:文登外貿
肯定是假的。軍隊的數量與人口的基數是密切相關的。史書中寫到:「墟邑無 復行人」。除了戰爭中死亡外,大批中原人民向相對安定的地區遷徙。三輔、南陽人民多
遷往益州。徐州一帶人民多避亂江東。江淮之間十餘萬戶皆渡江而東,「江西遂虛,合肥
以南惟有皖城」。還有不少士大夫甚至渡海遠徙交州。在蜀漢、東吳政權內任職的不少是
黃河流域遷來的士大夫。此外,還有不少中原人士逃往幽州、遼東,甚至去鮮卑境內。如
東漢末劉虞為幽州牧,「青徐士庶,避黃巾之難歸虞者,百餘萬口」(《後漢書·劉虞傳
》)。三國鼎立局面穩定後,遷往遼東的往往復歸故土,而遷往南方的大多定居下來。以後魏
蜀吳三家為了充實各自統治區內的實力,利用政治手段強迫人民遷居其統治中心的周圍。
如建安末曹操討張魯,進入巴東、巴西郡(今川東),勸誘當地人民8萬餘口遷至鄴、洛陽
;繼而曹既平張魯,遷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三輔。曹丕建都洛陽,徒冀州5萬戶士家以
實河南。魏滅蜀後將蜀人3萬家遷往洛陽和關中。東吳孫權在建安年間連續西征盤居在長江
中游的江夏太守黃祖,虜掠男女數萬口遷至江東。劉備入蜀帶去了大批荊州人士,以後幾
次北伐南征,也遷民於成都平原。此外,東漢末年,北方烏桓、鮮卑逐漸入居中原,散佈
於沿邊諸郡。匈奴入居汾水流域的就有3萬餘落。東吳征服山越後,也將越人從山區遷至平
原,總數約有10餘萬人。
經三國時期屢年戰爭,人口死亡、逃亡、隱匿的數字是相當高的。所以據西晉太康初年
(3世紀80年代)的戶籍,全國僅246萬戶,1616萬口。黃河流域仍佔56.72%,長江流域佔
34%。黃河流域集中在可、冀2州,約佔全國人口的32.12%。全國郡級人口分佈第一位是
河南郡,即曹魏政權首都洛陽的所在地,有11萬戶,以下依次為與河南郡接界的河內郡、
東吳舊都建業所在地的丹陽郡、今冀南與魯接界的陽平郡、蜀漢舊都成都所在地的蜀郡,
戶數都在5萬以上。可見是由三國時代人口遷移的結果。
而更一步的分析表明:若以亡蜀的人口數計算,當年蜀約九十四萬口,魏則有四百四十
三萬口,蜀魏的比率大約為百分之二十一。再以吞吳的人口數計算,吳約二百三十萬口,
若假設前述魏蜀人口不變(因史料考證欠缺,略以三國人口零成長為前提),吳魏比為為
百分之五十六。三國時期總人口約767萬,與上述之值並無太大出入。
魏、蜀、吳三國人口比較表
國別 戶數(萬) 人口數(萬)
蜀 28 94
吳 52.3 230
魏 103 443.28
合計 183.3 767.28
魏、蜀、吳三國人口比較表蜀國有28萬戶,94萬人,;吳國有52.3萬戶,230
萬人,,魏國有103萬戶,443.28萬人;三從兩點變化得知蜀國每戶大約有3.
4口人,;吳國每戶大約有4.3口人,魏國每戶大約有4.3口人,四通過比較三國人
口統計,得知三國中魏國人口最多,吳國其次,蜀國最少。三國的政治經濟歷史,得知魏
國是三國中實力最強的,當然也是人口最多的,在當時三國鼎立的局面下,魏國也是最具
備統一全國的條件。
事實上三國時期各國的常備兵維持一般都不超過人口總數的百分之十,這也是一個基本
的規律,只有蜀國例外,卻也相差無幾,蜀滅時只有二十三萬戶,九十四萬人,只有兵十
萬多一點。吳滅時約四十餘萬戶,二百三十萬人,有兵二十餘萬。
蜀漢在三國後期軍事上比較活躍,但蜀漢發展至後期,人口不足百萬。也就是說要用10
萬兵的話,則10個人中要有一個當兵,老幼婦女去掉,只選青壯年,比例要達多少?還要
不要發展生產?歷史上(正史)的諸葛北伐,每次都不超過五萬人。此時孫吳有兵23萬(
230萬人口)。曹魏有兵50萬(443萬人口)。魏蜀實力相差懸殊,正史上諸葛亮六出祁山
的總兵力加起來都沒有30萬。最多的一次6萬,最少的一次萬餘。蜀國人口不過百萬,能拖
起10萬軍隊都已經很不容易了。所以諸葛亮的最大活動兵力不會超過6萬。魏國的西線防禦
兵力在20萬左右。(曹真一路近10萬,司馬懿和張頜領另外10萬。活動兵力在15萬左右。
) 諸葛的北伐,所謂「統一中原,恢復漢室」實際上已經是個口號而已,其
自己也知道。真正出兵的目的,在壟。此時荊州已經失守,按其所謂隆中對的戰略意圖最
後一絲希望也已消失。取壟在戰略態勢上有所改善,不至困向一隅,坐以待斃而已!歷史
只相信實力,無論是財力、物立、人力,蜀漢已是遠遠落後於其他兩方,只能寄希望於孫
氏聯盟才能得以苟延殘喘。但是無疑,統一的重任他們是沒份的。
史書上記載的三國著名大戰實際兵力如下:
官渡之戰,曹操」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袁紹」眾十餘萬」;
火燒新野,認為曹仁兵力至多8千人(無史書記載)。
赤壁之戰,曹操十五六萬,孫權五萬,劉備一兩萬.<<三國志>>記載詳細。
夷陵之戰, 陸遜統率的吳國抗蜀軍:兵力5萬。(《資治通鑑》、《三國志吳主傳》、
《陸遜傳》均有記載);蜀軍的總兵力在7.2萬左右(不包括趙雲軍),其中在夷陵地區作
戰的有5.9萬人。戰敗後,劉備退回永安有2.3萬兵防守。
六出祁山,每次都不超過五萬人。
20樓:相忘於江湖之中
真正的歷史,根本沒有那麼多軍隊,動輒幾十萬那只是演義而已
三國時期動不動就幾十萬大軍,是真的嗎?
21樓:輕描歲月跎
三國時期動不動就幾十萬大軍那是《三國演義》**裡的情節啦,真實的歷史上三國早期幾千、幾萬那就是規模不小的戰鬥,哪怕到了三國末期的滅國之戰,也不過出動十幾、二十萬的樣子。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人口損失嚴重,農業也受到很大傷害,因此招兵難,養兵更難,有幾萬人馬已經是大軍閥了。比如像劉備在公孫瓚手下混到了平原相,也就是郡守的樣子,此時他手下的兵力不過「有兵千餘人及幽州烏丸雜胡騎」,不過也已經是一個小軍閥了。到徐州以後陶謙給了他「丹楊兵四千」,以這5千人馬他就可以在小沛割據,協助陶謙對抗曹操。
整個三國時期參戰兵力最多的一次戰爭,是諸葛誕發動的淮南之叛,他裹挾淮南淮南屯田「十餘萬官兵」和在揚州招募的4、5萬人造反,東吳也派來了數萬大軍助戰,而司馬昭的平叛大軍則有26萬,算起來大約參戰兵力達到了50萬左右,不過這裡面很多不是戰兵,比演義裡動輒幾十萬人馬要差的多。
求三國十大軍師排名,三國時期,十大軍師有誰
1 司馬懿 司馬懿 179年 251年9月7日 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裡 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 人。三國時期魏國政治家 軍事謀略家,魏國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2 諸葛亮 諸葛亮 181年 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琅琊陽都 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 人,三國時期蜀國丞相,傑出的政治家 軍事家...
三國時期的名人人,三國時期名人
曹操,劉備,孫權,關羽,張飛,諸葛亮,周瑜,黃蓋。等 諸葛亮 周瑜 曹操 司馬懿 呂布 劉備 張飛 郭嘉 三國時期名人 呂布,趙雲,典韋,關羽,馬超,張飛,黃忠,許儲,太忠慈,夏侯淵,夏侯敦,張遼,張頜,徐晃,龐德,甘寧,周泰,魏延,張鏽,文丑,顏良,劉備,曹操,諸葛亮,曹丕,曹衝。呂布,趙雲,典韋...
要三國時期寫的詩,三國時期的詩句
白馬篇。曹植 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借問誰家子,幽並遊俠兒。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邊城多警急,胡虜數遷移。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長驅蹈匈奴,左顧陵鮮卑。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