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蒼凌羽
明成祖命鄭和下西洋的原因,主要是為了宣揚明朝的國威,擴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響,招致各國來朝來貢。其次,也是為了發展海外**,尤其是朝貢**,讓各國以朝貢的形式來中國做買賣。或說鄭和航行的目的在於追尋建文帝的蹤跡。
當然建文帝的下落不明,在明成祖不能沒有疑問,使鄭和兼有這樣的動機也未可定,然而這決不是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鄭和奉命出使西洋,從永樂三年(2023年)至宣德八年(2023年),凡七次。第一次在永樂三年(2023年)冬至永樂五年(2023年)九月,第二次在永樂五年冬至永樂七年(2023年)夏末,第三次在永樂七年九月至永樂九年(2023年)六月,第四次在永樂十一年(2023年)冬至永樂十三年(2023年)七月,第五次在永樂十五年(2023年)冬至永樂十七年(2023年)七月,第六次在永樂十九年(2023年)春至永樂二十年(2023年)八月,第七次在宣德六年(2023年)十二月至宣德八年(2023年)七月。
2樓:一寸舍
第一歷史上來說,是什麼通商有好訪問。
第二是展現大明國威和開眼界。
第三是幫皇帝尋找失蹤的朱永文皇帝。
第四是鄭和的個人探險願望的實現。作為一個宦官的小追求。
3樓:單純色調
他的目的是宣揚國威,說白了就是顯擺,目的也算是達到了
鄭和七次下西洋,為什麼能夠進行它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4樓:
有助於國民經濟的發展,。
為什麼鄭和下西洋後再無人出去
5樓:匿名使用者
其一,「厚往薄來」的政策最後導致國庫空虛。舉辦任何事業都要講究效益,產出必須大於投入才能持續發展。而鄭和船隊將士眾多,耗資巨大,每次出航饋贈要花大筆開銷,大量貢品免費提供皇室、貴族享用,支援鄭和船隊的明**國庫空虛。
「厚往薄來」的方針實非長久之計,這種違反了經濟發展規律的「蝕本」買賣是無法持續的。 其二,政治目的達到後航海活動的重要地位下降。明初由於海寇猖獗,影響明朝與東南亞國家之間的友好關係,鄭和下西洋的前期目的是打通海道,肅清倭寇,另一目的是與西洋國保持穩定關係。
鄭和七下西洋之後,明朝統治者認為政治目的已達到,航道已暢通無阻,因此鄭和下西洋的活動顯得不重要了。 其三,明朝壟斷海上**權扼殺私人**的發展,在國內嚴禁私人出海**,明朝法律規定私自出海**將被處以極刑。國家勢力自英宗時起不斷衰弱,國內土地兼併嚴重,人民生活困苦,許多農民「棄本逐末」,因為海外**所得復興頗厚,逐漸成為國家所稱的海寇。
這樣不但減少封建國家的收入,而且還影響其政治。這也是導致鄭和自結束第七次下西洋後再沒有進行遠洋航行,以及明朝統治者自此執行更嚴歷的海禁政策的原因之一。 其四,鄭和船隊過於龐大,明朝**非議甚多。
鄭和所統領的官兵大約二三萬人,船舶近百艘,航程週期又過於漫長,每次往返需二三年時間,返航後不久就接著下一次航程,人員**慘重,本身就難以為繼。有人估算,在永樂年間,新建和改建的海船約有二千艘,每艘造價需**七八千兩,須支動天下十三省錢糧方才夠用。對此,朝廷**批評指責頗多,施加壓力頗大,迫使明王朝終止這一活動。
其五,鄭和下西洋所需物品大多出於官手工業,供給日益困難。在洪武、永樂時間,絲紵緞匹、瓷器製品、修造船舶等為明**所控制的官手工業,其工匠約三十萬人,屬於封建徭役制度下的強制性無償勞動,工匠的勞動積極性很低,經常以怠工、逃跑來進行反抗。由於逃民情況嚴重,故往往無法完成下西洋所需物品的任務。
官手工業的日益衰落,下西洋已失去雄厚的物質基礎,要求建造大量可供賞賜絲織品和建造可航行遠洋的海船已日見困難,下西洋活動當然難以再繼續進行下去了。
6樓:凱哥2023年
剛開始,下海政策是對的。但,手腳過大,入不抵出。真是可惜了,沒有及時調整政策。
鄭和下西洋為什麼最終被禁?
7樓:匿名使用者
鄭和下西洋可以不以**獲利為目的,但不能不計成本。七次下西洋給明朝財政造成巨大經濟負擔,隨著國力衰退,航海的壯舉必然隨之悄然結束。
8樓:楠樹先生
1.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明國國利衰敗,沒有能力了
2.根本原因是當時中國已經在各個方面開始落後於西方,世界潮流永遠都是先進強國引領
3.鄭和下西洋有一個目的就是尋找建文帝,既然沒找到,那肯定要取消啦!當然這個理由不太靠譜
9樓:匿名使用者
在朱棣死後,統治者不重視
鄭和下西洋為何向下七次
10樓:匿名使用者
一開始是為了尋找朱允文,後來是為了傳播明朝的政治經濟文化方針
鄭和為什麼要7下西洋
鄭和七次下西洋前後共計多少年?
11樓:金果
1405到2023年,28年。
鄭和下西洋是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一場海上遠航活動,首次航行始於永樂三年(2023年),末次航行結束於宣德八年(2023年),共計七次。
由於使團正使由鄭和擔任,且船隊航行至婆羅洲以西洋麵(即明代所謂「西洋」),故名。在七次航行中,三寶太監鄭和率領船隊從南京出發。
在江蘇太倉的劉家港集結,至福建福州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開洋,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
其中包括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裡、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地,目前已知最遠到達東非、紅海。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紀末歐洲的地理大發現的航行以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 。
12樓:匿名使用者
共28年.
【第一次下西洋】
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2023年7月11日)從南京龍江港啟航,經太倉出海,永樂五年九月初二(2023年10月2日)回國。
第一次下西洋人資料載有27800人
【第二次下西洋】
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2023年10月13日)出發,到達汶萊、泰國、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錫蘭山迎請佛牙,隨船帶回,永樂七年夏(2023年)回國。
第二次下西洋人資料載有27000人。
【第三次下西洋】
永樂七年九月(2023年10月)從太倉劉家港啟航,姚廣孝、費信、馬歡等人會同前往,到達越南、馬來西亞、印度等地,回國途中訪錫蘭山,永樂九年六月十六(2023年7月6日)回國。
【第四次下西洋】
永樂十一年十一月(2023年11月)出發,隨行有通譯馬歡,繞過阿拉伯半島,首次航行東非麻林迪,永樂十三年七月初八(2023年8月12日)回國。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來中國進獻「麒麟」(即長頸鹿)。
第四次下西洋人資料載有27670人。
【第五次下西洋】
永樂十五年五月(2023年6月)出發,隨行有蒲壽庚的後代蒲日和,途經泉州,到占城、爪哇,最遠到達東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國家,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2023年8月8日)回國。
【第六次下西洋】
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2023年3月3日)出發,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載「於鎮東洋中,官舟遭大風,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畢,……風恬浪靜」,中道返回,永樂二十年八月十八(2023年9月2日)回國。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熾即位,以經濟空虛,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動。
【第七次下西洋】
寶船從龍江關出水
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初六(2023年1月從龍江關(今南京下關)啟航,返航後,鄭和因勞累過度於宣德八年(202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裡去世,船隊由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202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
第七次下西洋人資料載有27550人。
13樓:匿名使用者
時間是公元1405—2023年,七次下西洋,持續了28年
14樓:新蘭
你好!前後共28年
1405——2023年
15樓:匿名使用者
從2023年到2023年,劉家港出發,穿越馬六甲海峽,橫渡印度洋,鄭和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2023年7月11日﹙明永樂三年﹚明成祖命鄭和率領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士兵和船員組成的遠航船隊,訪問了許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聯絡。每次都由蘇州劉家港出發,一直到202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遠航了有七次。
最後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裡時,在船上因勞累過度過逝。
16樓:翁建寧
1405到1433共28年
17樓:孤雲邪神
1405——2023年 28
鄭和曾7次下西洋,為什麼中國卻沒有稱霸海上
18樓:夏天的
中國沒有稱霸的野心,鄭和7次下西洋都是帶去和平的。
19樓:匿名使用者
鄭和下西洋是賠錢
歐洲大航海是賺錢
利益驅動歐洲人繼續航海
同樣的理由驅動明停止鄭和遠航
關於鄭和七次下西洋的成語有哪些
1 遠涉重洋 成語拼音 yu n sh ch ng y ng 成語解釋 重洋 遼闊無邊的海洋。遠遠地渡過海洋。成語出處 餘秋雨 霜冷長河 琉璃 她遠涉重洋,多方拜師,盡傾資財,遍嘗磨難。2 令出如山 成語拼音 l ng ch r sh n 成語解釋 令 命令。命令一發出就必須徹底實行 成語出處 清 ...
鄭和為什麼沒有帶來 地理大發現,鄭和七下西洋為什麼沒有「地理大發現」
鄭和下西洋,在人類航海史上是一件影響深遠的大事。但鄭和之後,大明朝就關上了國門,片帆不得出海。鄭和七下西洋為什麼沒有 地理大發現 科學史家李約瑟在仔細研究了鄭和船隊之後曾說,明帝國擁有整個亞洲最強大的海上軍事力量,而鄭和船隊的規模可能比整個歐洲的海軍之和都要龐大。那麼,為什麼鄭和的船隊沒能促成所謂的...
鄭和下西洋根本目的是什麼,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有兩個目的 一明成祖派他去跟各國建交。二尋找在靖難之役後失蹤的明惠帝。見初一下學期歷史課本第16課即 93頁 根本目的 為了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絡。鄭和於1405年 1433年前後共七下西洋,遠達紅海沿岸及非洲東海岸!要不要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啊?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實現海內外大一統的太平盛世。在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