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在張飛死後說了什麼,讓諸葛亮徹底看清了他

2022-10-03 12:05:38 字數 6460 閱讀 5675

1樓:不知道幾千裡也

劉備在張飛死後說了「咦,飛死矣」這四個字,從中就能看出他波瀾不驚的心情,諸葛亮當然就看清了劉備的虛偽。

2樓:煦日和風

劉備說了,早就料到張飛會有這個結局,都怪張飛自己,諸葛亮認為劉備太絕情。

3樓:區濟

劉備只是輕描淡寫的說了一句「張飛真的死了」,讓諸葛亮知道劉備是一個虛偽的小人。

張飛死後,劉備輕聲說了4個字,此時諸葛亮才徹底看清他的真面目,劉備究竟說了什麼?

4樓:巖巖聊八卦娛樂

張飛死後,劉備輕聲說了4字,此時諸葛亮徹底看清劉備真面目

5樓:坐古談今

這個橋段出自當代人編的電視劇、文學**。歷史上肯定沒有,因為歷史上關羽、張飛都只是下屬,沒有什麼「桃園三結義」。即使是《三國演義》其文也不是這麼說的,而是非常痛心。

在第115回《急兄仇張飛遇害雪弟恨先主興兵》卻說得劉備非常傷心。**是這麼寫的:先主放聲大哭,昏絕於地。

眾官救醒。 由此,可以看到《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並沒有說劉備如何偽善。

孫彥軍版《三國演義》的第62集的主要情節是:聽完張苞哭訴後,頓時昏厥。

其後多次有不要摧殘身體的對話。打了敗仗的時候,左邊抱著關羽的牌位、右邊抱著張飛的牌位還在哭。

於和偉版《三國演義》第77集則是,聽後連說「三、三弟,三弟」暈倒在地前說出「休矣!」

從電視劇上看,新老兩版《三國演義》表面上都遵從了羅貫中先生的《三國演義》,但新版顯然吸收了今人的觀點在劇情、內容上都有很多創新。

(2)宋後民心「擁劉貶曹」,今人大部分無所謂

對於「曹劉」的評價,從古到今分為三個階段:擁曹擁劉、擁劉反曹、兩者都不擁權鬥而已

從西晉到唐朝中期都是「擁曹者居多」

離三國越遠越沒有政治紛擾,所以我們看看李世民的觀點,他說曹操:匡正之功,異乎往代。

很顯然,李世民的觀點對曹操非常推崇。

但是,請注意!對劉備則是一如既往地讚揚的,沒有朝代分期。

過渡階段:從唐末到北宋初,曹操形象越來越壞

因為,「安史之亂」後中國混亂了二百年。特別是「五代十國」,甭說百姓就是皇帝也像是「韭菜」被拔了一波又一波。為了構造「忠君思想」人們有「忠奸觀念」,從北宋初期到中期,統治階層內部對古代歷史、哲學等都進行過大辯論。

不僅僅是曹操,包括晁錯等歷史人物在那一時期都有很大變化。

比精英層更激進的則是民間。到了北宋末年,曹操基本在民間曲藝故事、作品中就已經成為「梟雄」代表。

北宋後特別是「擁劉反曹」觀念非常明顯的《三國演義》**的出現,奠定了曹操的主體形象

《三國演義》作為元末明初的著作,羅貫中集二百多年民間曲藝的精華,將民間曲藝、落地文人**進行了一次「昇華式編輯」,形成今天我們看到的**。

(3)20世紀後,隨著人們的知識水平越來越高、儒家思想從聖壇跌落,「權鬥思想」成為人們看待他們的主流思想,包括新版《三國演義》,以及題主問的這個問題就是這種觀念的展現

如今的人很少有人有「擁劉反曹」心理,但部分人都認為他們不過是爭權奪利而已。因應這種思想,新《三國演義》增加了大量的權鬥思想。例如司馬懿、曹氏兄弟的內鬥情節。

雖然,新版《三國演義》有一種「抑劉、捧曹、誇司馬」思想的展現。但是,從現在人們**二者的頻率、談及頻率看,老版《三國演義》的經典地位無法撼動。

新舊版中的張飛

這說明什麼?如果人們把過多「權鬥思想」進入影視化,但「大部分人的心理觀」是過不去的。

人們總希望給自己帶來希望,讓過去留下美好回憶。當你把人們的歷史變得醜陋的時候,人們看後反而越容易去懷念「美好」。

把人、把歷史想得醜陋是很容易的事情。例如題主所說的「四個字問題」,有人說是「我知道了」。但這個只不過是題主把自己的陰暗心理投放在劉備身上而已。

通過**、兩版影視劇可以看出,這純粹是「自說自話」。我也可以說「有藉口了」——伐東吳、佔領東吳;「終於死了」——裝戲裝得太辛苦了。

6樓:且看歷史那些事

張飛死後,劉備只是輕聲的說了「我知道了」這四個字。這個時候的劉備正處於人生最低潮,面對兄弟關羽和張飛的接連去世,劉備已經沒有力氣再去歇斯底里,劉備是張飛的大哥的同時,也是蜀國的君主,他沒有辦法再意氣用事,要傾盡舉國之力為兄弟報仇。

他還要想的事情很多,要帶領蜀國走的路很遠,不能因為一己私利負了一整個蜀國。諸葛亮也能明白劉備對張飛一死這件事情的態度,其實劉備在關羽死的時候就嚷嚷著要像曹操和孫權討教,硬是要傾盡舉國之力為二弟報仇,可是有什麼用呢?

曹操本來就十分的強悍,而又此刻又同吳國聯盟,蜀國本來就處於風雨飄搖之境地,諸葛亮只能夠暫時勸誡劉備冷靜下來,不要意氣用事,而在經歷過這件事情之後,劉備自然能夠對關羽一死有了更淡然成熟的處理方式,這並不是表示他對張飛沒有兄弟情誼,也並不是冷漠無情,這只是被迫無奈,迫於天下大勢所趨而已。

諸葛亮是最能夠懂得劉備心思的人,當初關羽死的時候,劉備痛哭了三天三夜,要帶領軍隊去吳國為他報仇,但是荊州已失,自己也處於弱勢,如若此刻再如此的衝動莽撞,那麼就是要置蜀國於滅國的境地。這不是他的本意,也不是兩個結拜兄弟的本意,因為蜀國是他們經歷過是許多次生死才打拼下來的江山,如果就此放棄,那麼關羽和張飛在黃泉之下也不會安心的。

7樓:靜者為王的江湖

三國很亂,三國問題也是如此。大概都是《三國演義》惹的禍。

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人在正史中並無「桃園結義」的記載。但顯然這三人的關係非常親密,劉備沒發跡前,在大庭廣眾之下劉備端坐,關張背後「站崗」。當劉備發跡後,關羽和張飛,則是他左膀右臂,以至於被稱為「萬人敵」。

關羽死後,劉備大哭,誓言報仇。張飛死後,劉備說了「噫!飛死矣!」翻譯過來,就是:唉,張飛死了!

由於跟關羽死時的表現反差太大,所以許多人都覺得有點意外。那麼為何會如此?

其一,關羽死得太突然。關羽發動襄樊之戰,一直是一個勝利跟著一個勝利,結果突然死了!別說劉備,恐怕任何一個人都一下接受不了。且由於關羽鎮守荊州,這個地方對劉備奪取天下至關重要。

早在《隆中對》時,諸葛亮就規劃過,從西川和荊州兩路出擊,直搗中原。但如今卻沒了,等於斷了劉備復興漢室的希望。道理很簡單,西川這個地方,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所以自保有餘,但若攻取天下,也受限制。

如,諸葛亮北伐,幾乎次次受困於糧草接濟不上。自然劉備反應就非常激烈。

其二,張飛之死劉備早有預料。劉備早就提醒過張飛,別喝多了就打手下兵卒。結果張飛不聽。

能被張飛暴打的都是他身邊人,這就決定了,幹掉張飛也是易如反掌。果然,張飛就這麼死了。故而,劉備聽聞後,由於有精神準備,故而更多是感嘆。

其三,張飛死於劉備正全力準備發動夷陵大戰之時,夷陵大戰是重中之重,所以就算劉備再傷心,他也要壓抑著,再表現的跟關羽死時那樣,軍心必不穩,他還怎麼開戰?

至於到這個問題,諸葛亮看清劉備的真面目?這純屬腦洞開得過大了!

劉備一直在喊匡扶漢室,這是蜀漢開國和立國的根基。諸葛亮對此也認可,諸葛亮認可的是劉備的這個目標。至於關羽、張飛之死,諸葛亮也照樣痛心——跟劉備的真面目有何關係?

所以,腦洞可以開,但把很簡單的問題,引導得莫名其妙,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8樓:匿名使用者

劉備說「我知道了」。

無奈導致無語,知道啥是無語嗎?人太難過,反倒說不上來話!說了四個字未必代表不講情意!

這四個字多少的心酸無奈,耐人尋味的四字!痛哭就能代表最悲傷嗎?劉備為什麼不安逸的當個王,而是御駕親征罰吳,世人都說是為了統一,為了劉備自己!

難道又不是為了自己死去的二兄弟報仇嗎?有了二弟的教訓,知道暴怒無用,勞民傷財。同時又想到自己是一國之君,還得為天下人負責。

凡事別看表面。讀讀這本書,讓你快速洞察人性,瞭解語言背後的意思。

評價如圖:

9樓:詩允love詩傑

讓諸葛亮認為劉備沒有自己兄弟死去的悲傷之情,非常虛偽。

10樓:

張飛死後,劉備輕聲說了4個字「噫!飛死矣。」劉備作為大哥,聽到兄弟的死訊沒有惋惜,只是覺得這個結果讓他猜對了。

11樓:職場雞湯小達人

噫!飛死矣。這大概讓諸葛亮認為劉備是非常虛偽的。

12樓:不知道幾千裡也

劉備說了「咦,飛死矣」,表現得很輕描淡寫,張飛的死根本沒讓他的感情有任何波瀾,所以諸葛亮看清了他的真面目。

13樓:一隻有知識的熊

劉備說,噫!飛死矣。完全沒有感受到自己兄弟死去的悲傷之情。

14樓:匿名使用者

兩千年前的場景,劉備的這句話誰聽見了?你爺爺的爺爺還是誰啊?那麼認真,單憑寫**的人那麼不經意的一句,你就斷言一定是劉備如何如何……會不會有點輕浮啊?

15樓:匿名使用者

人性也 劉備最終未能成功。如能聽他人之言必能成功。

16樓:匿名使用者

是真的,因為結拜的誓言,壞事就壞在關羽的部下的忠誠!在某種心裡支援下成了悲!事前劉備也知!所以劉備回答四個事內心知道自己犯錯了!

17樓:人文字典

噫,飛死矣。

在進攻東吳的過程中,張飛因醉酒鞭笞士兵,在睡夢中被部將殺死,劉備聽聞後不由得嘆道:「噫!飛死矣」。

劉備這番冷漠的表現,讓得在場諸將士很是寒心啊。這時諸葛亮和趙雲等人才明白,原來主公只是一個善於偽裝的偽君子,從摔子到關羽之死再到白帝城託孤,劉備或許有真情懷,但更多的還是為了籠絡人心的演戲。

18樓:匿名使用者

啥亂七八糟的,整篇廢話,跟主題半毛錢關係沒有

19樓:狂珈藍禕

作者胡寫,好像是當事人,糊弄我的

20樓:亓昆誼

寫我這四個字的人必須死

21樓:陳靈石的家

從關張的地位就可以看出他們在劉備心中的份量。對曹的歷史評價中肯的說,不管曹有多大的野心也只是在心裡,他有稱帝的實力也沒有造成實質的行為,終究是漢的氣數以盡,而非曹家的刻意而為

22樓:揚素欣

劉備嘆氣說:「該死的沒死,不該死的卻死了"。

23樓:

噫!飛死矣,我感覺劉備真的很冷血啊,自己兄弟死了就這反應啊!

劉備得知張飛死後,說了什麼讓諸葛亮看清他的真面目?

24樓:匿名使用者

劉備得知張飛死後,只說了四個字,讓諸葛亮看清了他的真面目

我們一直都在說桃園三結義,是令人羨慕的兄弟情義,其實到最後他們也走向了不同人生。

「桃園三結義」就此定下了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的兄弟情義,「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簡單的兩句話表明了這三人的關係就像是親兄弟一樣,可最後也沒有「同年同月同日死」。

關羽死後緊接著張飛離世的訊息傳到了劉備的耳朵裡,劉備得知後,脫口而出了四個字,從中諸葛亮看清了劉備的真面目。

關羽敗走麥城後被孫權的部下所斬殺,此時孫權害怕得罪劉備,便將關羽的頭顱送給了曹操,熟不知當孫權在圍剿關羽的時候就已經得罪了劉備,將關羽殺死就和劉備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就這樣荊州被孫權和曹操合謀瓜分。

關羽死後劉備痛苦甚至暈倒,便開始領兵趕往荊州。那麼張飛呢?

張飛得知關二哥死後的訊息就十分的憤怒、傷心,將領得知後就以酒勸解張飛,結果醉酒後的張飛怒火更大,在軍營中只要有一點小過錯的士兵都會被張飛拿鞭子往死裡抽打,在軍中有好幾人被張飛打死,最後張飛在掛孝事宜上對張達和範疆二人動用了鞭刑,二人心裡不爽快,心想著「他殺我們,不如我們先將他殺了」。

夜裡趁張飛醉酒之時,這二人便將張飛殺死,並割下頭顱逃往東吳。就這樣三兄弟接連死了兩個,劉備曾經勸阻過張飛:對自己的部下不可以暴用鞭刑,這樣他們還怎麼衷心的跟隨你!

張飛沒有聽,就落到了這樣的下場。

很快張飛的死訊傳到了劉備的耳中,此時的劉備正準備帶兵攻打荊州,聽到三弟死後的訊息,劉備只是淡淡地說了四個字「我知道了」。

當劉備說出了這四字後諸葛亮便看清了劉備的真面目。真正的兄弟情早已經不存在,現在有的只是一個身為君王的利益,劉備前往荊州也不是為關羽報仇,只不過急於將荊州奪回來。

如果劉備真的想為關羽報仇,那直接找孫權將殺死關羽的那位部下交出來便是,可是劉備並沒有這樣,急於搶奪荊州的他最後也是險些喪命。

「桃園三結義」的情義也就只是存在於劉備還沒有坐上王位之時,張飛的死,劉備脫口而出四個字「我知道了」,對於關羽的死,嘴上說報仇,事實上只是搶奪荊州,這一切讓諸葛亮看清楚了劉備的真面目,所謂的兄弟情最後都抵不過江山利益。

不過好在,這三人在結識後曾有過真正的兄弟情義!

知足的生活才有快樂,滿足的心理才會安靜。當下擁有的才是真實的,才是擁有的,能珍惜擁有的才會有淡雅的心境,才會有把握自己的生活,去營造更多的美好。

人總徘徊在患得患失之中,慾望的膨脹會迷失人的方向,會扭曲人的心靈,在無法滿足的慾望中,無法把握擁有的,也就無法淡然面對美好的生活。

劉備死後,是什麼讓諸葛亮全心全意地輔佐爛泥扶不上牆的劉禪,而不是另舉賢主

因為當時除了劉備的兒子劉禪,剩下只有曹魏的老大和東吳的老大能夠容得下諸葛亮這個大神,但是很顯然去曹魏,去東吳都不如留下來好,再加上劉禪對諸葛亮信任有加,而且還是幼主操作的空間就大很多,所以諸葛亮就全心全意的輔佐劉禪。劉備死後,整個蜀漢最大的文官就是諸葛亮,有能力接替劉備的也是諸葛亮,劉備也明白如果諸...

劉備死後蜀國國力不如從前,諸葛亮為什麼還要北伐?

因為他不想蜀漢坐著等死,任由曹魏發展只會將兩國的差距拉得更大,所以他要北伐。因為劉備作為劉氏的子孫生前最大的願望就是光復漢室,一輩子都在為其奮鬥。劉備死後,諸葛亮繼承了劉備的遺志,雖然力量不去從前,但是依然以討伐曹賊為志。因為諸葛亮一直都希望能夠戰勝曹魏,然後統一中原,這是他的理想,當然這也是劉備生...

劉備向來尊重諸葛亮,為什麼後面不聽諸葛亮的了呢?

其實是因為早先開始劉備經常打敗仗,雖然有關張兄弟,但也是鬥將可勝劉備尊重諸葛亮,認識後便重用他,但是由於劉備移營寨的原因就沒聽諸葛亮的話。首先諸葛亮是劉備之前唯一能夠信任的軍事。人才的稀少讓劉備只能聽諸葛亮的。還劉備勢力越來越大,他所能夠聽取的意見和人也越來越多。所以就不聽了。主要是後來的劉備已經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