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在長期生產實踐中,古代勞動人民總結出了小麥栽培技術,如輪作和間作套種。
在輪作方面,漢代北方已出現小麥和粟或豆的輪作形式,宋代則在長江流域普遍實行稻麥輪作。
明清時期,北方的小麥、豆類和粟及其他秋雜糧的兩年三熟制有很大發展,而且在山東及陝西的少數地方也出現了稻、麥兩熟。
山西朔縣還出現了包括小麥在內的5年輪作制,南方的浙江、湖南和江西的一些地方還產生了小麥和稻及豆的一年三熟制。
在間作套種方法方面,明代的《農政全書》和清代的《齊民四術》都記載了松江等地在小麥田內套作棉花的棉麥二熟制。
另外,在《農政全書》及清代《補農書》、《救荒簡易書》和不少地方誌中,記載了在小麥田內間作蠶豆及套種大豆等。
明清時期的林糧間作也有發展。《農政全書》中有在杉苗行間冬種小麥的記載。清代《橡繭圖說》也記載了在橡樹行間冬種小麥的經驗。
小麥的種植特徵是什麼?
2樓:北京創典文化
3全部在長期生產實踐中,古代勞動人民總結出了小麥栽培技術,如輪作和間作套種、種子處理、整地及田間管理等。在輪作方面,漢代北方已出現小麥和粟或豆的輪作形式,宋代則在長江流域普遍實行稻麥輪作。
明清時期,北方的小麥、豆類和粟及其他秋雜糧的兩年三熟制有很大發展,而且在山東及陝西的少數地方也出現了稻、麥兩熟。山西朔縣還出現了包括小麥在內的5年輪作制,南方的浙江、湖南和江西的一些地方還產生了小麥和稻及豆的一年三熟制。在間作套種方法方面,明代的《農政全書》和清代的《齊民四術》都記載了松江等地在小麥田內套作棉花的棉麥二熟制。另外,在《農政全書》及清代《補農書》、《救荒簡易書》和不少地方誌中,記載了在小麥田內間作蠶豆及套種大豆等。
明清時期的林糧間作也有發展。《農政全書》中有在杉苗行間冬種小麥的記載。清代《橡繭圖說》也記載了在橡樹行間冬種小麥的經驗。
對於小麥的種子處理,《氾勝之書》中載有「以酢漿並蠶矢」在半夜「薄漬麥種」後,天明即行播種的方法。明代《群芳譜》指出麥種以「棉籽油拌過,則無蟲而耐旱」。《天工開物》也說「陝洛之間,憂蟲蝕者,或以砒霜拌種子」
清代《農蠶經》曾介紹了用信煮小米為毒餌,調油後拌小麥種子,可誘殺地下害蟲的方法。同時還介紹了用幹青魚頭粉、柏油、砒及芥子末拌小麥種子,可防治「蜚蟲」即麥根椿象的經驗。
在整地方面,北方自古以來重視保墒防旱。《氾勝之書》中強調早耕,因為耕得早有利蓄墒保墒和增進地力。
清代《農言著實》還指出先淺耕滅茬,後再耕地,隨即耙耮,就能保墒,無雨也能播種。《農圃便覽》則強調淺耕滅茬宜早,耕後必需耙細,才能保墒。
南方的稻麥兩熟田,在整地方面則普遍重視排水防澇,開溝作壟以利排水。
輪作,間作和套種等具體是怎樣
3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問題還是請教地理老師更好,我是在做作業設計時遇到這樣的問題,請教了地理老師.地理上南北的輪作間作和套種是不同的,在我們生物上涉及到這個就是關於提高光能利用率.沒有地理上那麼複雜.
輪作就是不同型別的植物在一定年限裡輪流種植.比如象我們北方,一年裡先種小麥,後種玉米.第二年還是小麥--玉米,這樣一直輪流下去.
套種實為輪作的一種形式,比如北方,種上小麥,在小麥未成熟前,在小麥間隙就種上玉米.為了趕農時,因為現在機械化發展,時間快,所以套種不太使用.
間作例如沙地上面種樹,下面種莊稼.此為間作
.具體的我覺得在生物學裡是不必應摳的.因為這些詞在我國的不同地區具體的操作是不同的(地理老師說的)那麼如果高考出現這些詞,它一定會在題幹上說明.
全國很多城市的考生,他們對農村的知識掌握很少,高考是會考慮這個的.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我覺得你不必太費心.解釋不好不對的請諒解!
怎麼合理輪作和間作套種來控制病蟲害?
4樓:中國農業出版社
(1)合理佈局。作物的
合理佈局,不僅有利於農作物增產,同時,也有利於抑制有害生物的發生與流行。從有害生物治理的角度出發,要堅持:①具有同一類有害生物的不同作物或受害敏感期不一致的同一種作物不能連片,甚至在有害生物有效傳播或遷飛擴散範圍內佈局。
②具有不同的有害生物種類,但有害生物卻有共同天敵的作物種類連片種植或間隔種植,有利於有害生物的控制,如小麥、油菜等有不同種的蚜蟲,而蚜蟲卻有共同的天敵。(2)合理輪作和間作套種。合理輪作和間作,不僅可以充分利用土壤養分和光熱資源,提高產量,還可以在切斷有害生物的食物或寄主**鏈,抑制有害生物數量積累的同時,有利作物間天敵種群的相互轉移,增強生態系統對有害生物的自然控制能力。
因此,間作套種也可能成為一項非常有效的防蟲技術。小麥或越冬綠肥與棉花的間、套作,可以較好地控制棉花苗期蚜蟲的為害。
什麼是套種?什麼是輪作?什麼是休耕?
5樓:_傑哥
套種:在一塊地上按照一定的行、株距和佔地的寬窄比例種植幾種莊稼,叫間作套種。
輪作:在同一塊田地上,有順序地在季節間或年間輪換種植不同的作物或複種組合的一種種植方式。
休耕是指在同一塊土地上種一年作物,第二年停一年,第三年再種.
6樓:匿名使用者
一、套種:
在一塊地上按照一定的行、株距和佔地的寬窄比例種植幾種莊稼,叫間作套種。 一般把幾種作物同時期播種的叫間作,不同時期播種的叫套種。 耕作-間作套種
間作套種是我國農民的傳統經驗,是農業上的一項增產措施。 套種(relay cropping):在前季作物生長後期的株行間播種或移栽後季作物的種植方式,也叫套作、串種。
對比單作它不僅能階段性地充分利用空間,更重要的是能延長後季作物的生長季節的利用,提高複種指數,提高年總產量。是一種集約利用時間的種植方式。 一般間作套種一起表述,不做細緻區分。
套種與間作最大的區別在於前者作物的共生期很短,一般不超過套種作物全生育期的一半,而間作作物的共生期至少佔一種作物的全生育期的一半。套種側重在時間上集約利用光熱水資源,間作側重在空間上集約利用光熱水資源。套種可以使用複種指數比較效益的大小,而間作使用土地當量比計算效益的大小。
二、間作
一茬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生育季節相近的作物,在同一塊田地上成行或成帶(多行)間隔種植的方式。
中國早在公元前 1世紀西漢《氾勝之書》中已有關於瓜豆間作的記載。 公元6世紀《齊民要術》敘述了桑與綠豆或小豆間作、蔥與胡荽間作的經驗。明代以後麥豆間作、棉薯間作等已較普遍,其他作物的間作也得到發展。
20世紀60年代以來間作面積迅速擴大,有高、矮杆作物間作和不同作物種類間作,如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綠肥作物、飼料作物的間作等多種型別;尤以玉米與豆類作物間作最為普遍,廣泛分佈於東北、華北、西北和西南各地。此外還有玉米與花生間作,小麥與蠶豆間作,甘蔗與花生、大豆間作;高粱與粟間作等。林糧間作中以桑樹、果樹或泡桐等與一年生作物間作較多。
在印度和許多非洲國家,豆類、玉米、高粱、粟、木薯等採用間作的也較普遍。 間作可提高土地利用率,由間作形成的作物複合群體可增加對陽光的擷取與吸收,減少光能的浪費;同時,兩種作物間作還可產生互補作用,如寬窄行間作或帶狀間作中的高杆作物有一定的邊行優勢、豆科與禾本科間作有利於補充土壤氮元素的消耗等。但間作時不同作物之間也常存在著對陽光、水分、養分等的激烈競爭。
因此對株型高矮不
一、生育期長短稍有參差的作物進行合理搭配和在田間配置寬窄不等的種植行距,有助於提高間作效果。當前的趨勢是旱地、低產地、用人畜力耕作的田地及豆科、禾本科作物應用間作較多。 與間作相反,在一塊土地上只種一種作物的種植方式,稱為單作,其優點是便於種植和管理,便於田間作業的機械化。
世界上小麥、玉米、水稻、棉花等多數作物以實行單作為主。中國盛行間、套作,但單作仍佔較大比重。
三、休耕:
對肥力不足、地力較差的耕地,一定時期內不種農作物,但仍進行管理,以恢復地力。
休耕是指在同一塊土地上種一年作物,第二年停一年,第三年再種. 即農場主通過與**簽訂合同的方式,自願對生產嚴重過剩的農產品所使用的耕地實行休耕. 有時候休耕並不一定是停止一年,也有可能是許多年,在這些年中,去別的土地耕作,直到這塊土地恢復肥力,也叫做輪作。
四、輪作:
在同一塊田地上,有順序地在季節間或年間輪換種植不同的作物或複種組合的一種種植方式。輪作是用地養地相結合的一種生物學措施。中國早在西漢時就實行休閒輪作。
北魏《齊民要術》中有「谷田必須歲易」、「麻欲得良田,不用故墟」、「凡谷田,綠豆、小豆底為上,麻、黍、故麻次之,蕪菁、大豆為下」等記載,已指出了作物輪作的必要性,並記述了當時的輪作順序。長期以來中國旱地多采用以禾穀類為主或禾穀類作物、經濟作物與豆類作物的輪換,或與綠肥作物的輪換,有的水稻田實行與旱作物輪換種植的水旱輪作。
輪作的作用
作用 合理的輪作有很高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有利於防治病、蟲、草害
作物的許多病害如菸草的黑脛病、蠶豆根腐病、甜菜褐斑病、西瓜蔓割病等都通過土壤侵染。如將感病的寄主作物與非寄主作物實行輪作,便可消滅或減少這種病菌在土壤中的數量,減輕病害。對為害作物根部的線蟲,輪種不感蟲的作物後,可使其在土壤中的蟲卵減少,減輕危害。
合理的輪作也是綜合防除雜草的重要途徑,因不同作物栽培過程中所運用的不同農業措施,對田間雜草有不同的抑制和防除作用。如密植的穀類作物,封壟後對一些雜草有抑制作用;玉米、棉花等中耕作物,中耕時有滅草作用。一些伴生或寄生性雜草如小麥田間的燕麥草、豆科作物田間的菟絲子,輪作後由於失去了伴生作物或寄主,能被消滅或抑制為害。
水旱輪作可在旱種的情況下抑制,並在淹水情況下使一些旱生型雜草喪失發芽能力。
有利於均衡地利用土壤養分
各種作物從土壤中吸收各種養分的數量和比例各不相同。如禾穀類作物對氮和矽的吸收量較多,而對鈣的吸收量較少;豆科作物吸收大量的鈣,而吸收矽的數量極少。因此兩類作物輪換種植,可保證土壤養分的均衡利用,避免其片面消耗。
改善土壤理化性狀,調節土壤肥力
穀類作物和多年生牧草有龐大根群,可疏鬆土壤、改善土壤結構;綠肥作物和油料作物,可直接增加土壤有機質**。另外,輪種根系伸長深度不同的作物,深根作物可以利用由淺根作物溶脫而向下層移動的養分,並把深層土壤的養分吸收轉移上來,殘留在根系密集的耕作層。同時輪作可借根瘤菌的固氮作用,補充土壤氮素,如花生和大豆每畝可固氮6~8千克,多年生豆科牧草固氮的數量更多。
水旱輪作還可改變土壤的生態環境,增加水田土壤的非毛管孔隙,提高氧化還原電位,有利土壤通氣和有機質分解,消除土壤中的有毒物質,防止土壤次生潛育化過程,並可促進土壤有益微生物的繁殖。
輪作的分類
輪作因採用方式的不同,分為定區輪作與非定區輪作(即換茬輪作)。定區輪作通常規定輪作田區的數目與輪作週期的年數相等,有較嚴格的作物輪作順序,定時迴圈,同時進行時間和空間上(田地)的輪換。在中國多采用不定區的或換茬式輪作,即輪作中的作物組成、比例、輪換順序、輪作週期年數、輪作田區數和麵積大小均有一定的靈活性。
輪作的命名決定於該輪作中的主要作物構成,一般被命名的作物群應占輪作田區1/3 以上。常見的輪作有:禾穀類輪作、禾豆輪作、糧食和經濟作物輪作、水旱輪作、草田(或田草)輪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