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樹下穿過的風
先指出梁惠王想法的錯誤,告訴他民不加多的原因,,然後告訴他施仁政可以使民加多,接著告訴他如何做到民加多,即仁政的具體措施。
寡人之於國也中是怎麼禪述孟子仁政學說的
2樓:火影忍者鳴人君
先指出梁惠王想法的錯誤,告訴他民不加多的原因,然後告訴他施仁政可以使民加多,接著告訴他如何做到民加多,即仁政的具體措施。
寡人之於國也,孟子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包括哪幾個方面
3樓:山巔之鼠
在《寡人之於國也》中,孟子宣傳了他的政治主張,提倡實行王道。王道的核心是仁義,以仁義為政就是仁政。孟子所說的仁政,是要用仁義之心來愛民。
1.養民有六條措施: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這三組排句,提出了發展生產的三種措施,以及採取這些措施後所產生的效果;「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這三組排句又提出了發展生產的三種措施,以及採取這些措施後所產生的效果。這三種措施與前面的三種措施相比,顯然前進了一步,具有更強的主觀能動性。
2.教民有一條措施: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簡述孟子提倡的仁政包括哪些內容
簡述孟子的仁政學說
4樓:匿名使用者
孟子的思想**於孔子。孟子把孔子的「仁」發展為「仁政」的學說。他認為實行「仁政」,就必須「制民恆產」,讓每家農戶有百畝之田、五畝之宅,有起碼的生產資料;「勿奪農時」,保證農民有勞動的時間;「省刑罰,薄稅斂」,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質生活條件;加強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
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階級剝削壓迫的苦難,企圖採用這些措施來緩和階級矛盾,以鞏固地主階級的統治,不過它對發展生產還是有好處的。同「仁政」學說相聯絡,孟子還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思想,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
他認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擁護,才能取得和保持統治地位,因此他主張國君要實行「仁政」,與民「同樂」。對於殘害百姓的國君,國人可以殺。商紂王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紂,他認為殺得對,說:
「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孟子·梁惠王下》)。孟子雖然有同情人民、譴責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還是維護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揚:「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孟子·滕文公上》)。這種觀點長期以來成為替剝削制度作辯護的理論根據。
5樓:卞妍晨
我對樓上無語,孟子主張民貴君輕和政在得民,但孟子與孔子不同是性本善的思想,我就是對樓上的補充。
找出《寡人之於國也》中體現孟子仁政思想的句子
6樓:不愛渴水的魚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
』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仁政」說的內容是什麼?
寡人之於國也講解仁政的意義
7樓:老馬揚蹄
孟子是繼孔子之後儒學家學派最有聲望的大師。他的學說的核心就是要講「仁義」行「仁政」,即實行所謂「王道」。其理論基礎就是民本思想,重視人的生存權利。
因此孟子對那些不行仁政,殘酷掠奪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惡痛絕。《寡人之於國也》就辛辣的嘲弄了以賢君自居的梁惠王,並憤怒的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詡「為民父母」,可實際上確實「率獸而食人」的人,是人民的災星。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來說理,論辯技巧十分高明,這在本文中都有明顯的體現。運用各種驅誘論敵就範的手法,文辭鋪張揚厲,時露尖刻,喜用排偶句,筆鋒咄咄逼人。
《寡人之於國也》文中主要闡述了孟子的什麼思想
8樓:
《寡人之於國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現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論述瞭如何實行「仁政」以「王道」統一天下的問題。「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為文章點睛之筆,突出了本文主旨:
只有實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這種「保民而王」的主張,實際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體現。
9樓:臺晚竹書妝
文章中表現出的孟子的思想與主張。
首先,孟子是反對諸侯間的無休無止的相互征戰的,一句「王好戰,請以戰喻」充分把這種思想表露了出來。
其次,孟子認為應該讓利於民,讓民眾有得以休養生息的機會,他認為梁惠王自認為的「用心」於民,做的是遠遠不夠的,這與其他國家不知滿足的一味向民征斂只是「百步」與「五十步」的區別。
第三,孟子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體的說,就是讓民擁有「五畝之宅」、「百畝之田」、「雞豚狗彘之畜」。
不僅如此,孟子還非常重視教化,提出了「謹庠序」的主張,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飢不寒」。
最後孟子在自己論證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指出面對上層貴族奢靡浪費,黎民飢寒交迫的社會現實,作為最高統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寡人之於國也中,孟子提出重視學校教育的語句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認真地興辦學校教育,把尊敬父母 敬愛兄長的道理反覆講給百姓聽,鬚髮花白的老人就不會揹負或頭頂重物在路上行走了。在 寡人之於國也 中,孟子所提出的實行王道的根本措施有 孟子認為梁惠王要想 使民加多 在諸侯中稱王,必須實行仁政,而實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合理地...
在寡人之於國也中孟子表達了怎樣的思想和主張?你覺得孟子的
本文的主旨及思路分析 寡人之於國也 是 孟子 梁惠王上 中的一章,是表現孟子 仁政 思想的文章之一。論述瞭如何實行 仁政 以 王道 統一天下的問題。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為文章點睛之筆,突出了本文主旨。因為只有實行仁政,才能得民心 得民心,才能...
孟子的仁政思想基本內容分別是,寡人之於國也,孟子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包括哪幾個方面
孟子宣傳了他的政治主張,提倡實行王道.王道的核心是仁義,以仁義為政就是仁政.孟子所說的仁政,是要用仁義之心來愛民.在本文所指的具體內容是 一 養民 不違農時,使民生有保障 二 教民 施行教化,使百姓知禮義.1.養民有六條措施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