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西林壁誰寫的,題西林壁是誰寫的 題西林壁作者介紹

2023-02-20 04:15:13 字數 3887 閱讀 6364

1樓:大愚若智

《題西林壁》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寫的。

全詩如下: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全詩的字面意思: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自身處在廬山之中。

分析: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遊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結尾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之所以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是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侷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區域性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這兩句奇思妙發,整個意境渾然托出,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回味經驗、馳騁想象的空間。

這不僅僅是遊歷山水才有這種理性認識。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題西林壁是誰寫的 題西林壁作者介紹

2樓:新東都

1、《題西林壁》作者蘇軾。

2、蘇軾,字子瞻,一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坡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美食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

3、嘉祐二年(2023年),蘇軾參加殿試中乙科,賜進士及第,一說賜進士出身。嘉祐六年(2023年),應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宋神宗時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

元豐三年(2023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

宋高宗時追贈太師;宋孝宗時追諡「文忠」。

4、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巨集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李志敏評價:「蘇軾是全才式的藝術巨匠」。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枯木怪石圖》等。

題西林壁的作者是誰?

3樓:名媛

這首詩通過寫詩人在廬山因為觀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廬山也不相同,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觀察事物時,從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樣子會不同。

1、這首詩通過寫詩人在廬山因為觀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廬山也不相同,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觀察事物時,從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樣子會不同。「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必須全面客觀地把握、冷靜地分析,才能不被區域性現象所迷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句俗語: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3、原文:《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4、創作背景:蘇軾於神宗元豐七年(2023年)由黃州(治所在今湖北黃岡)貶所改遷汝州(治所在今河南臨汝) 團練副使,赴汝州時經過九江,與友人參寥同遊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

《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據南宋施宿《東坡先生年譜》記載可知此詩約作於元豐七年五月間。

題西林壁作者是誰

4樓:沒沒曾經擁有

《題西林壁》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

【蘇軾 (北宋文學家、書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

蘇軾(2023年1月8日—2023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 。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題西林壁的作者是誰?

5樓:匿名使用者

題西林壁。

《題西林壁》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前兩句描述了廬山不同的形態變化。

廬山橫看綿延逶迤,崇山峻嶺鬱鬱蔥蔥連環不絕;側看則峰巒起伏,奇峰突起,聳入雲端。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氣勢又不相同。後兩句寫出了作者深思後的感悟:

之所以從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會有不同的印象,原來是因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說,只有遠離廬山,跳出廬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廬山的真正儀態。全詩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題西林壁作者簡介

6樓:匿名使用者

《題西林壁》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

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他在文學藝術方面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

詩文有《東坡七集》等,詞有《東坡樂府》。

題西林壁的作者是誰

7樓:匿名使用者

《題西林壁》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版。

首哲理詩。蘇軾權(1037-1101) 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縣) 人。是北宋時詩壇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對王安石比較急進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馬光盡廢新法,因而在新舊兩黨間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他是宋仁宗景佑三年生,嘉佑二年進士,累官至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禮部尚書。

因譏諷朝政被貶任杭州通判;歷徙湖州、黃州、常州。哲宗嗣位,召至京師,任中樞舍人。後又與司馬光面爭新法「不可盡改」而出知杭州。

後又因?宗親政啟用新黨,蘇軾又被一貶再貶,之貶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蘇軾北返時在常州逝世。當時為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享年六十六歲。

高宗朝,賜太師,諡文忠。

《題西林壁》是誰寫的?

8樓:淘氣包小雪

蘇軾,寫在廬山西林寺牆壁上的詩。詩人曾在廬山盤桓十多天,觀賞了廬山風景的十分之五六,寫下了十幾首廬山詩。這首詩是最後遊西林時寫的。詩人自稱「僕廬山詩盡於此矣」。

9樓:含笑飲鴆

蘇軾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與其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眉州(今四川眉山縣)人。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

10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一位偉大的詩人!我把他忘了!反正上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本了!

11樓:匿名使用者

蘇軾寫的。蘇軾:字子瞻,自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

12樓:紫水晶玻璃杯

蘇軾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題西林壁詩意是什麼?題西林壁的詩意是什麼

題西林壁 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全詩的詩意 從正面 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 山峰聳立,從遠處 近處 高處 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自身處在廬山之中。全詩如下 橫看成嶺側成峰,...

《題西林壁》這首詩是什麼意思《題西林壁》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麼?

從正面 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 山峰聳立,從遠處 近處 高處 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自身處在廬山之中。出自 宋代文學家蘇軾 題西林壁 原文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賞析 開頭兩句實寫遊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

題西林壁這首詩告訴我們什麼道理《題西林壁》這首詩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1 題西林壁 這首古詩告訴了我們 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必須全面客觀地把握 冷靜地分析,才能不被區域性現象所迷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句俗語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2 原文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3 白話譯文 從正面 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 山峰聳立,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