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y芩語
坦克伏擊戰術,來消耗德軍的彈藥,然後就是利用集中防禦工事來阻擋德國坦克的快速前進,還有使用喀秋莎火箭炮。
2樓:匿名使用者
一.坦克伏擊。二.建立反坦克防禦工事。三.使用喀秋莎火箭炮。正是通過以上的三個策略,蘇聯逐漸反敗為勝,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3樓:大白兔奶糖的店
其實在西線戰場上,蘇聯並沒有太多的吸人眼球的戰略部署。其扭轉戰局的重要時刻就是在列寧格勒保衛戰時,頑強抵抗,最終與德軍打贏了巷戰。
4樓:一山一水一相逢
把進攻換成了依靠自己有利地形和天氣來進行防禦,最終答應了斯大林格勒戰役,改變了戰局。
5樓:小方愛知識
首先是蘇聯和當時體量比較大的中國進行友好的往來,另外一方面是蘇聯將他們大部分的經濟都轉移到了軍事發展這方面。
二戰時期,德國為何非要和強大的蘇聯死磕?蘇聯的野心何時暴露的?
6樓:小蝌蚪愛娛樂
二戰時期,德國努力和強大的蘇聯死磕,主要是為了自身國家的利益,蘇聯的野心其實在二戰的時候就已經暴露了。
7樓:匿名使用者
主要是因為蘇聯剝奪了德國的利益。 事實上,二戰初期,德國只是對周邊國家發動了進攻。 當時,歐洲的英國、法國和蘇聯對德國入侵其他國家持觀望態度。
德國入侵波蘭後,蘇聯開始以各種理由進入波蘭,佔領土地,掠奪資源,瓜分德國一大塊肥肉,不斷吞併周邊小國,將防線西移。 對於蘇聯的這些舉動,德國一直銘記在心。
8樓:踏敵
為了將這個國家徹底壓制下去,是為了提高國家的收入,提高國家的力量,提高國家的經濟,為了讓國家獲得更好的發展。蘇聯的野心在二戰前就已經暴露了,否則是不能引起二戰的發生的。
二戰後,蘇聯為什麼要選擇解體?原因都是什麼?
9樓:西紅學姐
因為當時蘇聯實行的是斯大林主義,不符合社會的發展,其他國家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改革,所以使得蘇聯失去了活力,引發了其他同盟國的不滿,蘇聯的民族問題也比較突出,最終走向瞭解體。
二戰中德國如果調整戰略,有沒有可能打敗蘇聯
10樓:虎踞江南
不能說完全沒可能。比如說避免急於求成,而採取循序漸進的策略。具體的說就是逐步擴張,穩步推進。等到準備的更加充分,再向蘇聯下手。
但這種方法在歐洲的中西部地區或許行得通,放到東歐的蘇聯,就未必可行了。因為在同時期(斯大林時代)的蘇聯是比較敏感的,且它對於東歐所執行的也是攻勢戰略(曾試圖與德國簽約,讓德國承認其在保加利亞或羅馬尼亞的勢力範圍)。所以此舉只能說在理論上或許存在最終擊敗蘇聯的可能性而已~~
再者,時間不等人。在二戰爆發以前,蘇聯已經完成兩個「五年計劃」,國家的綜合實力大大增強。如果德國再不搶先下手,先入為主。
等到將來再動手,難度就會更大。所以說,希特勒發動巴巴羅薩計劃,閃擊蘇聯也算是傾盡全力了。正所謂成也蕭何,何敗蕭何。
家事國事,皆同一理~~
11樓:弗利薩大王
很有可能的。
首先元首的策略讓人非常蛋疼,英國只剩下一口氣了,大不列顛島連反坦克炮都幾乎沒有,德軍居然停止進攻了。。。
哪怕在英吉利海峽把10個師送去餵魚,只要有2個裝甲師上了大不列顛島,就能橫掃大英帝國。
英國的事沒弄妥,就去打蘇聯,而且本來計劃好的閃擊,因為義大利搞不定希臘,德軍又幫忙去掃平巴爾幹半島,耽誤了個把月,不耽誤這個把月,可能就把莫斯科閃穿了。
德國壓根就沒想佔領整個蘇聯,西伯利亞這能凍死人的地方,鬼才要,德軍只要佔領傳統意義上的俄羅斯地區,也就是烏拉爾山以西,大高加索一帶,以及基輔這些重要的工業區就夠了。
至於東邊上萬公里的西伯利亞森林,送給元首也不要。
話說回來,如果蘇聯真把這些地區丟了,也就等同於亡國了,只能跑到海參崴當一個3流國家了。
所以你再回頭看看德軍的戰史,只能說,差一點。
如果不在巴爾幹耽誤那個把月。
如果考慮能周全一點,給德軍配備冬季裝備。
如果元首用人再給力一點,不要懷疑自己的陸軍將領,特別是別再信任那個nc的戈林。
戰略目的就達到了。
可是歷史沒有如果。。。
蘇聯沒閃穿,英國活過來了,還把美國拉來了,然後就。。
12樓:拜益
有可能,如果沒有盟軍的支援,德國集結所有虎式坦克可以拿下莫斯科。
13樓:匿名使用者
無論如何都沒有可能,德國實力本來就很有限,相比於蘇聯近乎無限的資源和兵力,最多隻能一時獲勝,持久戰中必然失敗,蘇聯只要通過簡單的消耗就能戰勝德國,實際上蘇聯人也確實這麼做的,儘管蘇聯**損失遠遠超過德國,即便是中後期後生的戰役中也往往和德國人**相當,但是蘇聯耗得起,德國人這點實力是耗不起的。
14樓:我是席成大俠
可能當然有,只是有多大可能是個問題。德國要直取莫斯科,然後迂迴攻佔基輔、列寧格勒,還要日本加入對蘇戰爭,雙方以最大的兵力、最快的速度在蘇聯會師並徹底消滅蘇軍才有可能打敗蘇聯。但那樣的話,德日雙方就沒有任何戰鬥力了,這樣日本怕是打不過美國,德國也會停止其侵略步伐,那麼過不了多久,英美聯軍就能打敗德國。
所以,即使希特勒運氣很好地滅了蘇聯,軸心國也根本不可能取勝。
15樓:匿名使用者
打不過,蘇聯的戰略縱深是德國傾盡國力也無法全部控制的,2023年冬天,蘇聯工業的很大一部分已經轉移到烏拉爾山一帶,即使列寧格勒-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一線沒有守住,蘇聯仍然擁有巨大的縱深可以用來反擊德軍。何況在蘇德開戰當天,英國就宣佈要援助蘇聯,有英國人在,美國也是不可能一直不參戰的。在美國巨大的工業潛力面前,軸心國不論怎麼做也幾乎逃脫不了最終戰敗的命運。
16樓:匿名使用者
可能性很小,因為即便德國擊敗了當時他們面前的幾個方面軍,在遠東還有一百多萬軍隊沒有投入戰鬥,且蘇聯的製造能力並沒有受到致命的重創,即便在最困難的時期依舊可以正常生產各類**,德國以當時的情況進攻蘇聯,註定著難以成功。
17樓:匿名使用者
7,8成的機率,德軍畢竟在閃擊蘇聯前幾乎是不敗的!(要是當初沒讓那三十多萬英軍溜走,英國必亡)士氣高昂,戰術先進,如果集中力量,拿下莫斯科,活捉斯大林,將摧毀蘇聯人的抵抗意志,蘇聯不久也得亡!
18樓:與日月爭輝
當然不行了,畢竟綜合實力還是在蘇聯之下。蘇聯只要咱避鋒芒,脫也能拖死德國。
二戰時期的歷史讓人唏噓,那麼二戰損失慘重的蘇聯哪來實力抗衡美國呢?
19樓:王祿
當時他們是有社會主義盟友支援的,他們很好的儲存了自己的實力,損失還不是特別的嚴重。
二戰的外國英雄,蘇聯二戰英雄人物有哪些?
巴頓,1942年11月作為北非遠征軍西部特遣部隊司令,率部參加北非登陸戰役,佔領法屬摩洛哥。1943年7 8月指揮美第7集團軍參加西西里島登陸戰役。7月赴法國諾曼底,8月1日率部投入戰鬥,突入布列塔尼半島和法國中部。爾後協同盟軍其他部隊在法萊斯戰役中重創德軍,並向洛林方向追擊逃敵。阿登戰役中,奉命率...
二戰中蘇聯究竟戰死多少人
總計 2700萬人,時也 600萬,可見蘇聯的代價非常巨大,這篇網文是我看過並複製下來的你不介意的話,這章比較真實反映了蘇聯在二戰中的 現在俄羅斯也是男女比例差距大,女多男少,人口不增反減,就是因為二戰 太巨大了,以至於戰後在蘇聯國境內甚至不能看到一個完整的家庭。蘇聯解體前提倡 公開化 查證檔案後於...
二戰時德軍靠什麼和蘇聯抗衡的
德軍不宣而戰偷襲的,在珍珠港,小日本幾百架飛機就差點把美國的太平洋艦隊打得半死不活的,更別說是德國在東線550多萬的陸軍,4300多輛的坦克,近5000架的飛機,4.72萬的火炮,而蘇軍在西線只有268萬人,可以和德軍飛機匹敵的飛機只有1540架,坦克1475輛,火炮3.75萬門,這是主因,另外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