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講無明緣行是什麼道理?

2024-12-27 17:00:07 字數 2958 閱讀 8001

1樓:

無明是沒有智慧, 無明緣的行是顛倒的身口意。

比如,我們不知道因緣生,會認為有我、有樂【顛倒想,屬於身口意的意行】,從而喜貪、執著【顛倒行】

你問「誰」,就是於十二因緣未建立正見,才會這麼問。

雜阿含經》三七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食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何等為四?一粗摶食、二細觸食、三意思食、四識食。」

時有比丘名曰頗求那,住佛後扇佛,白佛言:「世尊,誰食此識?」

佛告頗求那:「我不言有食識者,我若言有食識者,汝應作是問。我說識是食,汝應問言:

何因緣故有識食?』我則答言:『能招未來有,令相續生,有有故有六入處,六入處緣觸。

頗求那復問:「為誰觸?」

佛告頗求那:「我不言有觸者,我若言有觸者,汝應作是問為誰觸。汝應如是問:『何因緣故生觸?』我應如是答:『六入處緣觸,觸緣受。』」

復問:「為誰受?」

佛告頗求那:「我不說有受者,我若言有受者,汝應問為誰受。汝應問言:『何因緣故有受?』我應如是答:『觸緣故有受,受緣愛。』」

復問:「世尊,為誰愛?」

佛告頗求那:「我不說有愛者,我若說言有愛者,汝應作是問為誰愛。汝應問言:『何因緣故有愛?』我應如是答:『緣受故有愛,愛緣取。』」

復問:「世尊,為誰取?」

佛告頗求那:「我不說言有取者,我若說言有取者,汝應問言為誰取。汝應問言:『何緣故有取?』我應答言:『愛緣故有取,取緣有。』」

復問:「世尊,為誰有?」

佛告頗求那:「我不說有有者,我若說有有者,汝應問言為誰有。汝今應問:

何緣故有有?』我應答言:『緣取故有有,能招當來有觸生,是名有。

有六入處,六入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集。謂六入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集滅。」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2樓:紅苕藥

好像是十二因緣法吧!由眾生的無明引起的煩惱吧!無明就是有不明白的事情。

3樓:帳號已登出

因為有錯誤的思想才會有錯誤的做法。

什麼是無明緣行?

4樓:戶如樂

無芹畢閉明緣行,指我們人了啊,過去世無始之煩惱,致使顛倒夢想,無知障覆凡夫本來面目。《顯揚聖教論》說:「無明者,謂不了真實為體或是俱生,或分別起,能障正了為業。

第一就是無明緣行,無明緣行啊,即是無所明瞭的累生累劫的業障,就是過去世的、若干年的,這樣同學們容易聽懂啊,若干年的,煩惱、一切業障,無名無相、有相有體、有聲有色、無聲無色,等等數腔障礙,然後就致使你覆蓋本來面目的真諦,進入顛倒夢想嫌裂,進入凡夫舉動,迷其自己的本來面目,就執著自己的五蘊,執著自己的六根,這就是無明緣行。

5樓:aaa**王

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無明滅即行滅,行滅即識滅,識滅即名色滅,名色滅即六入滅,六入滅即觸滅,觸滅即受滅,受滅即愛滅,愛滅即取滅,取滅即有滅,有滅即生滅,生滅即老死憂悲苦惱滅。顛倒當知,一切眾生,不能見於十二因緣,是故輪轉生死苦趣。

若有人見十二因緣者,即是見法,見法者即是見佛,見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諸佛以此為性,汝今得聞我說此十二因緣,汝今以得佛性清淨,堪為法器。"

一切眾生,實是本來清淨,由於過去一念無明妄動,便有行為造作,有行為造業便有入胎之識。有入胎之識便有現生之胚胎,有了胚胎便具備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出胎後,六根就會有六種觸覺,有六種觸覺便有六種感受。

有感受便懂得愛,懂得愛之後,就會執著,極力去奪取,有所奪取,便會形成未來世之業因。有了未來之業因,就會領受來世之生。有生就必然會有老死,及一切憂愁悲傷苦惱。

這就是十二因緣的順生門。若是沒有無明妄動,那裡會有行為造業?沒有行為造業,那裹會有入胎之識?

沒有入胎之識,那裹會有胚胎這個色身?

佛教中的無明是從何而來 還有因緣是怎麼無到有的呢?

6樓:宇宙外的三道題

本覺本有,不覺本無。迷悟雖殊,覺體本一。不覺以前是覺,因為產生了一念,這第一念就是根本無明,生相無明,也就是所謂的「我是誰?

的疑問,這個疑問一經發起,無明就形成了,也因此才有了之後一系列的流轉變化,生命歷程,一切的修行都是為了尋求這個終極的答案,直至修到妙覺,也即無上正等正覺,才完完全全,徹徹底底,清清楚楚的明白了宇宙萬物的究竟實相,明白了「我是誰」。所以問題本身就是問題的答案,尋求者自己就是尋求的物件。

迷悟雖殊,覺體本一。所以說不存在有沒有的問題,無論你是在「迷」的狀態還是「悟」的狀態,無論在無明形成前還是形成後,無論是佛還是眾生,那個覺體是同一的,是永恆不變的。本質上仍然相同,只是現象不同而已。

所以說本覺本有,不覺本無,一切只是一場遊戲,因而不必對此去執著、分別、妄想,無用功而已,換言之,所謂「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你本來就是佛,你本來就已經擁有了一切,你本是乙個富有的國王,何苦還要執迷不悟的追求這世間的短暫利益,做乙個貧困的乞丐呢?最後仍是竹籃打水,徒勞無功。

光天音和其他天人一樣,只是人是從光天音而來,六道之內福報不同去往的天也就不一樣,只是福報快盡時到了地上吃果實飛不起來了,而後類似的人共業所感成了人類。

7樓:網友

識性因自心分別而有,若離分別心,識性則如龜毛兔角,了無所有,這就是所謂的緣起。

所以諸經皆言:無無明,無無明盡,是故禪宗強調無念無分別的重要性,你心中還有細微的識,皆是因為還有細微的分別,心在妄動。

那無明妄動從何所生?從自心放逸所生,不從一識所生。

是故釋迦牟尼萬劫以來,皆以心不放逸為根本修法,並稱誰有精進,誰就能有菩提。

何者名為菩提?心恆常甜,無有生苦,即妙菩提性也。

無始眾生,心繫妄塵,發狂暴走,不了本心,方是真身,故趣六道,另尋假身,找死受累。

相遇是緣且行且珍惜的意思是什麼

相遇是緣 世界那麼多的人為什麼偏偏你遇到了她 她而不是其他人呢?其實這就是緣。且行且珍惜 一起同行,要更加珍惜 倆人再幾十億的人群眾相遇,為什麼是他而不是她,相遇了並且你們又走到了一起的概率有多小。所以要珍惜。相遇是緣,理應珍惜。時間是最好的傷藥,也是最狠的毒藥。它讓我們逐漸的迷失自己,丟掉本心,越...

佛教所說的輪迴到底是指什麼,佛教中「輪迴」是什麼意思?請具體解釋。

是六道輪迴 天人天人道又分為欲界 色界及無色界。越後面的天人煩惱越輕,福報越大。共3張六道輪迴圖 欲界天依據所居天人福報,行善之人福報大小分為六重 一 四大王眾天 夜叉天 二 忉利天,三 善時天 時分天 夜摩天 四 兜率天 知足天 五 樂化天 化自在天 六 他化自在天。越往上的天,其天人福報越大,同...

求解佛教與智慧潛能開發,佛教的四種智慧是什麼

菩提樹下的啟示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覺悟成佛,他說的第一句話是 奇哉,奇哉,奇哉,一切眾生,個個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則無師智,自然智,一切顯現。佛的話是說我們眾生和佛沒有兩樣,每一個眾生都具有和佛一樣的智慧 一樣的能力。佛離開了妄想執著,他本有的智慧能力全部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