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唯物史觀在文學理論學習中的指導意義?

2025-02-14 00:15:19 字數 3453 閱讀 3019

唯物史觀在馬克思主義中的地位和作用

1樓:清風聊生活

地位和作用:

馬克思主義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其中馬克思主義哲學主要內容即為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唯物史觀是歷史唯物論,在馬克思哲學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列寧稱歷史唯物主義為 「科學的社會學」,「唯一的科學的歷史觀」和「社會科學的唯一科學方法即唯物主義的方法」。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揭示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決定作用,是唯物史觀區別於唯心史觀的乙個根本點。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

人們」是指社會的一切成員。

唯心史觀從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根本觀點出發,認為少數帝王將相、英雄豪傑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些人,或者具有非凡的才智,或者秉承上帝的旨意,他們的思想動機決定歷史的發展。這種觀點不符合客觀實際,是反科學的。

唯物史觀則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物質資料的生產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階級鬥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從而確認作為物質生產和階級鬥爭的主體的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不僅創造著自己的歷史,而且對整個社會的發展起最終決定作用。

正是他們的生產鬥爭和包括階級鬥爭在內的各種社會鬥爭,推動歷史的發展。因此,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

2樓:魯伊謙

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核心。

唯物史觀的意義

3樓:甜甜的小生活

唯物史觀的意義:唯物史觀為人們提供了正確認識社會現象和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思想路線,它揭示了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這一觀點提供了認識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論證資本主義社會產生、發展和滅亡的科學依據,從而糾正了空想社會主義者僅僅從抽象的理性原則出發遣責資本主義制度的缺陷。它揭示了階級鬥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糾正了空想社會義者寄希望於統治者發善心,以和平方式實現社會變革藍圖的幻想;它揭示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克服了空想社會主義者把無產階級僅僅看成乙個受苦受難的階級,而把歷史進步和社會更替的希望寄託於少數天才人物的侷限,因此,唯物史觀是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科學的基石。

唯物史觀的主要內容:

一、生產是歷史一切社會進步的尺度,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人類社會的程序。

二、與生產力一定發展相適應的生產關係,構成一定的社會形態和經濟結構的現實基礎,它規定著社會形態的主要特徵。

三、一定的社會形態是一定的經濟基礎和一定的上層建築的統一,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築的變更。上層建築又服務和反作用於經濟基礎。

四、一切社會制度,社會形態都是人類社會從低階到高階的無窮的發展過程中的一些暫時階段,沒有永恆的社會制度和形態,社會制度的發跡是社會基本矛盾發展的結果。社會關係要在一定的物質條件下從舊社會的基礎中成熟,在它們的所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之前,社會形態是不會滅亡的。

五、現實存在的具體社會形態都是複雜的,人類社會發展的每乙個階段都既有佔支配地位的社會形態,又存在著其他社會形態的殘餘和萌芽。

六、人類社會的一般總規律是從原始社會到奴隸、封建、資本主義再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這是乙個自然的歷史發展過程,社會生產力是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根本動力。

唯物史觀的主要觀點

4樓:學不進則退

唯物史觀。的基本內容有生產力和生產關係。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

階級鬥爭理論等。歷史發展有特定規律,即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對生產力有反作用,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唯物史觀的基本內容。

唯物史觀基本概念。

歷史唯物主義。

指出:歷史的所有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資的豐富程度,社會歷史的發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過程;

社會存在(即社會的系統與架構,與組成社會的各個要素)決定社會意識(即伴隨體系架構產生的意識,訴求,思想等等),社會意識又可以塑造與改變社會存在;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生產要素。

所有者與生產力提供者之間的關係)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及由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揭示的經濟組織形式)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可以作為研究社會發展的出發點;

如果以階級的觀點看待社會組織,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表現為不同階層的人不同利益訴求的博弈,階級鬥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階級鬥爭可能會引發社會革命,奪取國家政權。

歷史唯物主義三個主要理論。

理論。一、生產力和生產關係。

1、生產力通俗地講,生產力是有目的生產活動在一定時間內的效率。它包括勞動物件、勞動資料和勞動者。

2、生產關係是指人們在生產中以一定方式結合起來的共同活動和相互交換其活動的社會聯絡和社會關係。

3、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4、生產關係對生產力的反作用。

5、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6、評價歷史現象時生產力的標準是最後的標準;

理論。二、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

1、經濟基礎是和物質生產力。

相適應的生產關係的總和,是社會在其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經濟制度和經濟關係。

2、上層建築是社會的政治、法律、宗教、藝術、哲學的觀點以及同這些觀點相適應的政治、法律等設施,在階級社會中和階級消滅之前,上層建築都有階級性。

3、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決定政治,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有反作用。

理論。三、階級鬥爭理論。

1、不同的社會形態有著的相應的對立階級。

2、不同的階級有著不同的階級利益和階級立場;任何階級的措施、觀點都是為了維護本階級的利益。

3、階級鬥爭是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之一。

5樓:微言悚聽

歷史唯物主義。

指出:歷史發展是有其特定規律的,即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對生產力有反作用,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歷史唯物主義用以觀察社會歷史的方法與以前一切歷史理論不同。它承認歷史的主體是人,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但歷史唯物主義所說的人不是處在某種幻想的與世隔絕和離群索居狀態的抽象的人,而是處於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發展過程中的現實的活生生的人。

歷史唯物主義指出:現實的人無非是一定社會關係的人格化,他們所有的性質和活動始終取決於自己所處的物質生活條件。從那些使人們成為現在這種樣子的周圍物質生活條件去觀察人及其活動,能準確的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描繪出人類發展的真實過程。

歷史唯物主義指出:歷史的所有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資的豐富程度,社會歷史的發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

決定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過程;社會存在(即社會的系統與架構,與組成社會的各個要素)決定社會意識(即伴隨體系架構產生的意識,訴求,思想等等),社會意識又可以塑造與改變社會存在;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生產要素。

所有者與生產力提供者之間的關係)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

及由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揭示的經濟組織形式)與上層建築。

之間的矛盾,可以作為研究社會發展的出發點。

6樓:科幻老怪

唯物史觀的主要觀點的哲學觀。

唯物史觀的定義,什麼叫唯物史觀

唯物史觀基本概念。歷史唯物主義指出 歷史的所有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資的豐富程度,社會歷史的發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生活 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過程 社會存在 即社會的系統與架構,與組成社會的各個要素 決定社會意識 即伴隨體系架構產生的意識,訴求,思想等等 社會意識又...

唯物史觀的一般規律與特殊規律解釋

唯物歷史觀的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的揭示唯物史觀的一般規律,就是歷史是向前發展的特殊規律,就是裡面也會出現個別特點,具有特殊性。唯物歷史的一般規律和多數規律結束這個一般規律是呃普通的規律,特殊規律是一些例外的規律。都是關的一般規律與特殊的規律解釋一般的特殊解釋和一般的特殊解釋是不一樣的。你唔使關的一般規...

為什麼說唯物史觀認為,人類的歷史活動是物

原因如下 1 唯物史觀認為物質是第一性而意識是第二性,把物質放在第一位,認為世界都是由物質構成和產生的,人的一切行為也都是圍繞物質進行的,勞動也是對物質的勞動。沒有勞動,物質世界就不會被改造,就不會發展,就不會進步 2 唯物史觀認為人是歷史的範疇,而人區別於動物的最大特徵是人的勞動性。從原始社會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