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教育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

2021-03-03 20:58:41 字數 4400 閱讀 3387

1樓:傲慢男人v春哥

——我的大學觀

我一直對高中課本里「教育是民族之魂」這一論斷深信不疑。教育當然不僅僅侷限於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環境教育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而於學校教育而言,大學的教育又有獨特而重要的地位。

顯而易見,大學是一個輸送高質量勞動力的傳送帶,是一顆連線理論與實際、連線校園與社會的紐帶。大學生步出校園之後,便成為社會生產者的一員。因此,大學充當了極其重要的角色,我們可以從大學培養出來的學生的素質來推測整個社會的走向,某種程度上,大學培養出來的學生就是知識分子,而知識分子,是社會的中堅力量。

就我個人觀點而言,大學培養出來的學生,應該具備如下的特質:有人文性,即有道德、有素質、有良好的人際關係與表達能力;有社會責任感,關注社會;有自己的思想和判斷力;至少有一項專業技能,能夠為社會提供資源,對社會有用;始終堅持著自己的興趣愛好,有自己的夢想。

我想先從人文性講起,這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因為一個大學生,他首先是一個人,作為一個人,必須要具備人文性。首先體現在學生有道德。

道德的範疇極廣,我在這裡僅談社會道德、職業道德。社會道德,或者我將之稱之為社會公德,是極其重要的。關於國人在國內外旅遊景區亂塗亂畫不遵守規則排隊亂吐痰亂扔垃圾的報道我們已經見怪不怪,這無疑是反映出我們國民素質的不夠,對公共空間的不尊重。

也許有人會反駁我說,基本上不遵守秩序的很多都是文化比較低的人,尤其是土豪。那我可以給他舉個例子,廣州地鐵,很經常地,地鐵門一開,白領寫字樓裡的乘客就一窩蜂地上下,完全棄「先上後下」這一規矩不顧。再近一點,就我們學校而言,看看每逢新生入學的混亂,在飯堂、在一課大廳的電梯前,有多少新生是不知要遵守秩序排隊?

電梯門一開衝動地一擁而上,不知說謝謝,等等。我們的大學教育,從這裡就該開始。教大學生如何去遵守社會的公德,遵守社會秩序,尊重公共空間。

如今「扶不扶」也成為一個問題,這在我看來是一種對中國傳統美德的諷刺。大學生該如何去做判斷?這不也是大學教育應該去引導的嗎?

職業道德就更加明顯了,高智商犯罪已經不是陌生名詞,**以權謀私**腐敗也是百姓皆知。除了道德,學會如何與人相處溝通、如何表達自己、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也是必修課。在**報道中,揮刀砍向宿舍同窗的大學生已經不是新聞了,因無法調節自己而輕易結束生命的,也不少見。

滿腹經綸而不會表達,羞澀舉止不大方也是問題。這都是大學應該要考慮到的層面。如何通過一些渠道去提高學生的道德意識提高素質,如何提升溝通表達能力,這是每個大學必須要想到的層面。

其次是關心社會、有社會責任感,並在這其中形成屬於自己的思想和判斷力。我極其反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做法,這和與世隔絕有何區別?如果大學生不關心社會民生、時政、經濟和文化,那這個社會就完蛋了。

大學生受過比較高程度的教育,接觸的東西多,見識和視野一般來說會比未受過教育的人更廣,那麼他們就更加有義務有責任去關注社會,去分析問題,為決策者、立法者提供建議。當然,在分析判斷社會現象時,要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形成屬於自己的思想和價值觀,不能人云亦云。這一點是學校需要引導學生去做的事情。

我們不難可以從9月底以來沸沸揚揚的香港「佔中」爭普選遊行中得到一些啟發。先不論其他的,就香港學生對社會的關注,對民主和自由的追求便令我敬畏,他們關注,他們也行動。也許我們不能夠像香港學生一樣遊行示威這樣去表達我們的心聲,但至少,我們該表示關注,我們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看看**時代的大學生,那才是大學生應該有的社會責任感的榜樣! 再者,很重要的一點,便是具備一定的技能,能夠為社會提供資源,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大學是專業理論學習的重要階段,在這以後,便是將理論與實際結合。

大學培養出來的勞動力,應該是高素質勞動力,而不是普通的勞工。大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識,學習了一些沒有受過教育的普通勞工所不知道的知識,這就是很大的優勢。他們理應用學習到的知識去幫助所在的公司企業或者事業型單位作出貢獻。

這是一種雙向的互動,在大學生成長的過程中,社會給他們提供了數不清的資源,到他們出來工作,便是時候讓他們給社會回報資源。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已經掃除了不少文盲,教育普及率也在不斷上升,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勞動力密集型產業都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但這樣的產業型別,不僅是讓我們處在了產業鏈的末端,收益甚少,還很大地破壞了我們國家的資源,挫傷我們的民族自信心。因此,調整經濟結構,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是我們當務之急。

這樣的調整與轉變,絕對是離不開具有高技能的大學生!

始終堅持著自己的興趣愛好、保持著心中的夢想。我一直認為,沒有興趣愛好的人,就像是行屍走肉。興趣愛好是調節一個人狀態的很好方法,能夠讓一個人從壓力中解脫出來,調整自己的心態,以更好地生活。

而夢想,也是不能夠放棄的,即使現在沒有機會實現,萬一以後有機會了呢?

大學,是社會運作中極其重要的一環,至關重要的傳送帶和紐帶。大學培養出來的人,是能夠決定整個社會走向,決定民族和國家命運。因此**和大學自身該給予高度的關注和不斷的思索,如何改進大學的教育,如何才能為社會培養出合格有用的人才?

教育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

2樓:匿名使用者

人才?首先,一個簡單的問題:大學生和非大學生的區別究竟是什麼?

很多人都不假思索,我們來讀大學就是要學知識學技術的啊!但是,我想先說明的一點是:大學不是技校。

一個機電專業的大學畢業生能夠操作、維護一臺機器,但是一個只有初中學歷的熟練技工也照樣可以操作,甚至比大學生操作的更好;一個外語系畢業的大學生能夠說一口流利的外語,能夠將長篇的外文資料翻譯成中文,可是,一個跑到外國買了幾年烤紅薯的人也能說外語,甚至比大學生說的更地道;一個醫學院的畢業生能夠拿起聽診器給病人看病,能夠憑藉幾百萬一臺的醫療儀器診斷出病人的疾病,可是很多衛校畢業的中專生在積累若干年經驗以後,照樣可以拿手術刀,古時候的中醫甚至能夠懸絲把脈,僅憑一根絲線就能為病人開藥方並保證要到病除……

所以,大學生和非大學生最主要的區別絕對不在於是否掌握了一門專業技能。那麼,問題來了。大學究竟應該培養怎樣的人才呢?

1.人之為人。很多在教育上頗有建樹的老師都會強調這樣一個點「人才,首先是人,方能成才。

」在這個點上看來,在大學教育中,首先應該培養學生獨立健全的人格。「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從古到今文人雅士追求的最高境界。

當代社會中,不知是社會風氣的問題還是人們常說的「人心不古」,大學生這個群體中屢屢出現令人咋舌的「奇葩」事件。馬加爵、藥家鑫等依然記憶猶新,有知識、沒品德的人對社會的禍害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大學生的品德教育毫不猶豫應該放在第一位!我認為,應該按照以人為本的教育價值觀來確定學校教育的方針和培養政策,要更新我們延續至今的「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人」這個陳舊的提法。

這是一個不準確的、過度政治化的一個目標,使教育的培養目標突出了建設者,誇大了教育在人力資源開發上的額作用,而忽視了人性和人文發展。

2.人之成才。雖然很不情願,但是也不能否認的一個事實是,我們從小時候牙牙學語開始,到我們最終變成浩浩蕩蕩穿過高考獨木橋的一匹,我們一直擺不開各種標準答案、公認的社會贊同觀念。

經過這個大爐的熔鍊,我們最終變成批量生產品中的一個,最終變成一個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來到大學,一個天空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的理想殿堂,我們可以鬆開分數對我們「千奇百怪」的思想的束縛,堅持自己的執著追求,忽略他人對自己的不解,懷著「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的大氣踐行對自己的諾言。大學的教育中,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意識是促進學生成才、社會前進、國家軟實力發展的重要條件。

3.人之發展。隨著社會的發展,對人才的創新意識、就業能力的要求將越來越高,我國高等教育的歷史使命應該也包括就業能力。

中國科學院首席科學家牛文元指出,人口三大高峰在未來的30到40年將相繼來臨,即人口總量現在已經達到13億,在未來20多年當中,新生人口還會以每年1000萬左右的速度增長。龐大的人口基數,每年急速遞增的求職大軍,日復一日的求職壓力,相信大部分求職者都深有感觸。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不得不說是也一個很迫切的問題。

4.人之幸福。「培養什麼人?

我認為要培養幸福的公民。」因為現在的學生多數是不幸福的,過大的學業、社會用熱壓力,是=使他們越來越多地感受到不幸福。巨大的學習壓力扭曲了學生的學業動機和人格發展,導致認知渴望的缺乏性,學習內容空洞,競爭越來越激烈,人際關係不良, 使學習失去快樂,新鮮感過於短暫,甚至導致學生厭學,厭惡生活,甚至有些學生採用極端手段來逃避學習壓力。

據不完全統計,大學生平均每天上課以及學習時間大概在12小時左右。從學生的學習時間是就不難看出,屬於他們自己的後司機那太少或者根本就沒有,長期下去越來越沒有幸福感,卻是無奈何痛苦佔據了心靈,也寫在了臉上。創造快樂的學習環境和氛圍才會使學生有幸福感,才能使他們更聰明更有創造力,身心才能得到健康地成長。

5.人之生活。曾經在一本雜誌上看到這樣一句話「中國為什麼缺少會生活的人?

」這句話看似好笑,卻不得不承認它有實在的道理。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的教育是教學生如何生活,而中國的教育卻是學會考試。我們認為,學校教育的目標應該是為生活做準備的教育,這就是「生活教育」。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論上比素質教育更嚴格、更科學、更現代的教育理論,現代的高等教育也應該著眼於解決學校與社會相脫離、「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這個嚴峻的問題。

綜上所述,只有要大學教育達到以上目標,我們的教育哲學、教育理念必須與時俱進不斷更新,補上至今還沒有補上的這一課,我國學校教育才會真正有所改變,真正做到與世界接軌,這樣學生才能夠有一個快樂的、健康的學習生活。

培養什麼樣的人,辦什麼樣的大學,教育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

教育目的是掃除文盲並普及基礎文化知識。提高整體社會人口素養。學校培養的版學生步入權社會後能以己之識報效國家社會,為社會建設作出實在的貢獻。由於人和人之間存有著不同程度的差異,如先天智力,身體體質等,如果冠以一個死板的教育模式將會出現良莠不齊的現象。關鍵是表現成績不佳的學生很可能未必是上課沒有認真聽講...

大學應培養什麼樣的人,教育應培養什麼樣的人

大學培養的應該是一群會學習 懂生活 有素養的人,而真正的是否有知識其實並不重要。教育應培養什麼樣的人 四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愛國心的人 大學要培養哪些能力?兒在大學一群友提出的問題 孩子大學期間應具備哪些基本素質和能力?上週四在群裡了討論,我根據自己的發言的思路簡單整理補充一下,就作為...

我們應該培養什麼樣的學生,我們應該如何教育學生,把學生培養成什麼樣人?

學校班集體是將學生載向遠大前程的渡船 是培養學生幼苗在合適的陽光 土壤 肥料 水分中長大的園地 是學生走向社會各個不同崗位的實習場所 是學生德智體美勞得到最大限度發展的培訓基地。因此,學校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更應教會學生如何成為一個適應社會進步和發展需要的新型人才。那麼,學校應該培養什麼樣的學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