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偶來一句
大學之前主要是應付升學考試,進入大學全靠自覺,大學也是步入社會一個過度階段
大學應培養什麼樣的人
2樓:匿名使用者
大學培養的應該是一群會學習、懂生活、有素養的人,而真正的是否有知識其實並不重要。
大學要培養什麼樣的人
3樓:匿名使用者
便應當有大學生的風度。體魄康強,精神活潑,舉止端莊,人格健全,便是大學生的風度。不倦的尋求真理,熱烈的愛護國家,積極的造福人類,才是大學生的職志。
培養什麼樣的人,辦什麼樣的大學
4樓:微d信
教育目的是掃除文盲並普及基礎文化知識。提高整體社會人口素養。
學校培養的版學生步入權社會後能以己之識報效國家社會,為社會建設作出實在的貢獻。
由於人和人之間存有著不同程度的差異,如先天智力,身體體質等,如果冠以一個死板的教育模式將會出現良莠不齊的現象。關鍵是表現成績不佳的學生很可能未必是上課沒有認真聽講,先天智障的人。呼籲教育部門能因材施教,提早改革教育體制中尚不合理的地方。
5樓:呼市新東方烹飪學校
職業學校是承擔學歷性職業教育任務的機構,分為初等職業學校、中等職業學校和高等職業學校。
大學該培養什麼樣的人
6樓:天風海雨樓主
大學教育是國民教育重要的一個環節,對很多學生來說,大學教育有可能是他們學生生涯的結束,他們中的少部分學生會選擇選擇繼續接受教育,因此大學教育就面臨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如何教育好這些即將結束學生生活,走向社會的「人」。
社會的建設以及穩定,需要每個人的努力,這是常識。雖然在由什麼樣的人來建設這個問題上,人們看起來不存在什麼分歧,不過,在看起來不存在分歧的問題上,卻存在著嚴重的問題。
一般認為,大學就是傳授知識的地方,這也是一個常識。很多人來大學讀書,基本上是抱著學習知識,以便日後在社會上能夠獲得一些基本生存條件的目的,說白了就是找工作。另一個常識是,大學是文化傳承的地方,常識可以判斷,文化不等於知識,不過一些人卻以為,擁有知識就是擁有文化,一些學生獲得知識,以為可以憑此立足於社會了,「知行合一」了。
事實真是這樣嗎?
王陽明講知行合一。從王陽明的角度來看,這個知行合一,恐怕不是今天被很多人經常簡單提及的知識與實踐的統一,這也許誤解了王陽明的意思。我理解的王陽明的「知」,乃是一種帶有倫理意義的「知」,這個「知」,不僅擁有知識的層面,也擁有價值判斷的層面——倫理的道德。
我們都知道道德中最基本的一對範疇是善與惡,而中國儒家也很強調這個問題。如果以上理解不錯,那麼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就應當理解為,在擁有「知」的基礎上去實踐「知」的內容,並且以「知」的倫理要求規範個人的行為。
但是,如果以今日的「知識」一詞來反觀王陽明的「知」,我們發現,今日的「知識」已經不再帶有價值判斷的品質了。據說知識是中立的,就像科技沒有善惡,要看使用者如何使用了,不過問題真是這樣?如果不是這樣,那麼使用者得德行可以培養嗎?
答案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不能。
為什麼不能?因為我們已經將道德從知識當中抽離了,知識變成了純粹工具的東西,也就是說,純粹的工具如法擁有道德感,也就是可以說,一個擁有純粹知識的人,可以知識地不講道德!
這就是我們現在一個很現實的問題:知識(事實)與價值的分離。對於搞新聞的人來說,事實與價值的分離顯得十分必要,一樣的是這個原則,對於大學教師是不是管用呢?
答案是,不管用。
我們曾經給教師一個很崇高的稱呼: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也就是說,教師這個職業關係到人的靈魂。
現在的大學生也許都不談靈魂了,這不全是大學生的責任,也有大學教師的責任。知識無法給靈魂提供棲息的家園,相反,知識很可能導致靈魂的枯竭。大學教師在傳授知識這一點上,可以說相當辛苦的,但是我不得不說,只傳授知識的老師確實不道德的,做一個不恰當的比喻,只傳授知識的老師,就像菜市場上買菜的攤主,各種本地的外地的,常見的罕見的品種擺在攤上,隨便我們去挑,我願意相信攤主是十分負責的,相信他賣給我們的絕對是貨真價實。
但是大學不能簡單地比作市場,不過現在的大學和菜市場卻有個共通的假設:相信人都是有理性的。在大學而言,就是相信大學生可以「明智」,「理性」地作出選擇。
天啊,大學教育的一個前提居然和經濟學的前提相同,這真是諷刺。既然大學是由一群號稱「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人教授知識的地方,他們就應當明白,大學生是最容易受到塑造的一群人,用什麼東西來塑造大學生以及怎樣塑造大學生就很重要。
如果上面這個問題可以得到認可的話,那麼就必須面臨一個更為基礎的問題:大學應當培養什麼樣的人。如同上面說的,一般人認為大學就是傳授知識的地方,在此看法下,我認為大學培養出來的是「知道分子」,知道各種各樣的時髦理論,主義,也明白這些理論和主義自身的不足和他們之間存在的矛盾,然後他們就帶著這些理論,主義,從大學畢業了,也就是說,他們花錢買了知識!
如果非要用錢來說明問題,我相信,花錢涵養德行,培養道德感要遠比花錢買知識高尚得多。
憑什麼這樣講?因為這個「知識」遠不是王陽明意義上的「知」,他是被架空了的沒有靈魂的知識,是對各種經驗的抽象總結,讓接觸到他的人感到內心乾癟,沒有靈氣,因此在「行」的問題上,出錯的可能性更大,知行合一的美好願望,只怕更容易變成對美好願望的破壞。因此,在大學應當培養什麼樣的人的問題上,我寧願相信:
大學應當培養有德行的人。其實,知行合一,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成德行合一。今天很多從大學畢業的人很容易遭遇各種**,如果內心沒有強大的力量,沒有基本的道德感,沒有作為一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應該有的教養,那麼追隨**而讚美撒旦的,就有可能是這些從文明場所出來的人。
今天有個詞語叫做高智商犯罪,當知識與犯罪合謀,影響會更加惡劣,雖然肖傳國與***之間的對罵滿城風雨,但是關於肖傳國的指控,恐怕也不是空穴來風。
說到這裡,我想起了我們的寢室樓。每年畢業,都會有大量的學生在寢室內喝個不醉不休,同時伴隨著猜拳的「殺聲「,這還不夠,還要往窗外扔酒瓶子,酒瓶子破碎一地,第二天清晨,習慣了這些的掃地阿姨們,默默掃去這些破碎的渣滓,偶爾聽見一些不滿的聲音。我們睡在寢室裡,就像睡在沙場上,隨時準備「迎接」「偷襲」。
大學應培養什麼樣的人,教育應培養什麼樣的人
大學培養的應該是一群會學習 懂生活 有素養的人,而真正的是否有知識其實並不重要。教育應培養什麼樣的人 四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愛國心的人 大學要培養哪些能力?兒在大學一群友提出的問題 孩子大學期間應具備哪些基本素質和能力?上週四在群裡了討論,我根據自己的發言的思路簡單整理補充一下,就作為...
大學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教育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
我的大學觀 我一直對高中課本里 教育是民族之魂 這一論斷深信不疑。教育當然不僅僅侷限於學校教育,家庭教育 社會教育和環境教育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而於學校教育而言,大學的教育又有獨特而重要的地位。顯而易見,大學是一個輸送高質量勞動力的傳送帶,是一顆連線理論與實際 連線校園與社會的紐帶。大學生步出校園之...
培養什麼樣的人,辦什麼樣的大學,教育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
教育目的是掃除文盲並普及基礎文化知識。提高整體社會人口素養。學校培養的版學生步入權社會後能以己之識報效國家社會,為社會建設作出實在的貢獻。由於人和人之間存有著不同程度的差異,如先天智力,身體體質等,如果冠以一個死板的教育模式將會出現良莠不齊的現象。關鍵是表現成績不佳的學生很可能未必是上課沒有認真聽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