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是如何教育子女的,梁啟超是怎樣愛孩子的?

2021-03-03 21:06:57 字數 6699 閱讀 9979

1樓:手機使用者

古有:一門三進士,父子三探花。

今有: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三字經》說:"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中外歷史上不乏成功的家教案例,梁啟超算是其中的典範。

「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能把九個子女都教育成青年才俊的近代恐怕只有梁啟超了。

聽著這個名字你肯定不陌生,因為在初中的歷史課本中學到過。

梁啟超梁啟超:中國近代維新派代表人物,戊戌變法的領袖之一,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學術大家。民初清華大學國學院四大教授之

一、著名新聞報刊活動家。

但歷史書卻沒有告訴你,除了上述各種「家」以外,梁啟超還是近代史上的「超級奶爸」!有學者稱讚他為「中國家教第一人」,為何這麼說?來看看他的九個子女就知道了。

你有沒有被驚訝道?

果然是「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據悉,梁啟超常年與家人分居,聚少離多,在這種情況下樑先生仍能教育出九個青年才俊,堪稱家教界的典範!

這樣的子女足夠讓所有父母羨慕吧,梁啟超是如何將子女教育成才呢?據八斗君分析,原因有三:

其一:教育子女必須愛國,愛國如家

前文也說到了,梁啟超先生因常年在外,與家人聚少離多,因此,書信,樑先生經常在書信中教育他的孩子們必須愛國,並且愛國如家。愛國,就像一顆種子,他把它種在每個孩子的心裡,生根、發芽、成長。他曾說:

「愛國如家,人必有愛國心,然後可以成大事。」

梁啟超以「愛國之心做事」的精神教育子女,樑家所有在外留學的孩子沒有一人留在國外,無論當時的中國是戰火連天還是貧窮困苦。

其二:與孩子做朋友,正確的『愛』孩子

和孩子們分隔兩地的他,總是懷著極大的期待等待孩子們的來信,收到信,就「歡喜得很」,收不到信,就著急,就抱怨。同樣,他也懷著極大的熱情給孩子們寫信,據悉,他寫給孩子們的信有幾十萬字,也有人說超過百萬,總之是個驚人的數字。

他在寫給孩子們的許多信中反覆提到一點,就是這種發自肺腑的、自然純真的愛。他說:「你們須知你爹爹是最富於情感的人,對於你們的愛情,十二分熱烈。

」這種情感讓子女感覺到幸福,跟父親一樣,他們也總是期待父親的來信。

梁啟超對子女的愛,不是包辦一切、唯我獨尊,而是以朋友的身份為孩子出謀劃策,聽取他們的建議,並盡到自己的一份責任。

梁啟超視為最得意的是思順與思成的婚事。他曾對思順說:

「我對於你們的婚姻,得意的了不得,我覺得我的方法好極了,由我留心觀察看定一個人,給你們介紹,最後的決定在你們自己,我想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

樑思成與林徽因

其三:尊重孩子,培養孩子發展個人興趣愛好

梁啟超的九個子女能在不同領域上都有所建樹,這歸功於他對子女的趣味教育。梁啟超曾寫過一篇文章《趣味教育與教育趣味》,他認為興趣為幸福的源泉,成功的基石。他斷言:

一旦興趣沒有了,生活就索然無味了。

梁啟超曾在一次演說中講:「假如有人問我,你信仰什麼主義?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義。」

而他就是用這種趣味的人生觀約束自己,同時也影響和教育子女。他也會給子女提建議,但絕不會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他們。梁啟超的子女中,大多學的不是「熱門專業」,但只要子女真心喜歡,對社會有益,他必全力支援。

次子樑思永立志投身考古(當時,考古是一門不被人看好的冷門專業),他便親自聯絡當時著名的考古學家李濟,自掏腰包,讓樑思永有機會參加實地考古工作。

當樑思成在美國學習建築學之後,他時刻擔心其學業太專而會感到單調,由單調又會導致乏味,乏味則會不思進取,生活苦惱。他多次去信和樑思成討論這個問題,其中一封寫道:「我雖不願你們學我那氾濫無歸的短處,但最少想你們參採我那爛漫向榮的長處。

」本來,他很希望次女樑思莊學生物,但思莊嘗試之後,自覺興趣不大,他忙給女兒寫通道:「聽你二哥說你不大喜歡學生物學,既已如此,為什麼不早同我說。凡學問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

不必泥定爹爹的話。」

在子女教育中,父親的角色非常重要,梁啟超在兒女們面前亦嚴亦慈,亦師亦友,亦尊亦親,扮演好了親情上的好父親、心靈上的好朋友,學識上的好老師,以博大的父愛和超越時代的獨特教育思想和方法,使其九位子女皆成才,在各自不同的領域上發光發亮。

正是由於其獨特的教育方式,才成就了「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佳話,成為近代史上家教的典範!值得後人學習借鑑!

梁啟超是怎樣愛孩子的?

2樓:恕o電鋸

「寶貝,我晚上在院子裡徘徊,對著月亮想你們,也在這裡唱起來,你們聽見沒有?」

這句嗲嗲的話,不是出自小情侶之口,而是來自梁啟超之手。

誰能想到,一輩子出生入死、叱吒風雲的思想家、革命家、政治家梁啟超,在兒女們面前,卻像一個撒嬌、賣萌的小孩?

梁啟超說,給孩子的愛,永遠不怕多。

他的9個孩子,因為享用了「太多的愛」,個個成為傑出人才。其中,建築學家樑思成、考古學家樑思永、航天專家樑思禮前後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一門三院士,在中國學術史上絕無僅有,在世界科學史上也屈指可數。樑家因此被譽為「中國第一精英家庭」,梁啟超也被成為「中國家庭教育第一人」。

他是怎樣愛孩子的?

一愛是流露:嗲聲嗲氣,威嚴全無

梁啟超對孩子們的愛,從稱呼上就可見一斑。他給每個孩子取暱稱,一人還不止一個:

稱大女兒思順「大寶貝」、「嫻兒」、「baby思順」、「順兒」等,給思懿起了「司馬懿」的外號,稱思莊為「莊莊」,思忠為「忠忠」,思達為「達達」,思寧呼為「六六」,稱小兒子思禮「老白鼻(baby)」,或者集體稱為「大小孩子們」「大孩子們、小孩子們」。

在當時,尤其是大家族,沒幾個家長這樣稱呼小孩。然而這些親切到幾近肉麻的暱稱,梁啟超從小喊到大,從來不顧父親的威嚴形象。當孩子們三十多歲時,梁啟超寫信依然會這樣開頭:

「大寶貝思順,小寶貝思莊,還有兩個不甚寶貝的乖乖」、「對岸一大群孩子們」。

孩子們長大後出國留學,梁啟超也不忘通過書信來表達他的關心,而孩子們也一樣焦灼地盼望著父母的音訊。梁啟超寫信是很勤快的,在2023年1月22日的信中,他說:「你們這些孩子真是養得嬌,三個禮拜不接到我的信就噘嘴了,想外面留學生兩三個月不接家信不算奇怪。

」他不光給孩子們寫信,還給女兒們題寫條幅,並裱成小型手卷寄給她們。梁啟超給思莊寄過「千里一笑」,裡面第一幅是梁啟超漂亮的毛筆大字:飲冰室老人一首滑稽詩和給他愛女的一封信。

第二幅小字信中寫道:「小寶貝莊莊:我想你的狠,所以我把這得意之作成這玲瓏小巧的精美手卷寄給你,你姊姊呢,他老成了,不會搶你的,你卻要提防你那兩位淘氣的哥哥,他們會氣不忿呢??

小乖乖你趕緊收好吧。乙丑五月十三日爹爹寄愛。」

都說中國人含蓄內斂,梁啟超恰恰是一個「反面教材」,對孩子真情流露,愛意滿滿。這種奔放的情感,換來的不是嬌慣的孩子,反而是孩子對父親的「嬌慣」。

思忠曾寫了六張紙的長信給父親,教他如何保重健康,梁啟超「抱怨」道:「好??碌暮⒆櫻?

芤?苣鐗模?認壬?

苧??寡希?盅崽盅帷5?

乙蚜焓芩?男⑿模?恍瞧誒匆咽敵邪司帕恕!?

/p>

梁啟超把「情育」與「智育」「意育」並列,作為人生教育的三大方面。「情育」當中,又首先重視陶冶親情。他說:

「天下最神聖的莫過於情感,老實說,要把情感教育放在第一位。」經過洶湧的愛的灌溉,一家人形成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氛圍。

(2023年,樑思寧、樑思懿、樑思禮、樑思達(左起)在天津「飲冰室」前。)

二愛是專一:「大鬧」徐志摩婚禮

今天很多年輕人,是通過「相親」結緣的,但他們不知道,梁啟超是「相親」模式的創始人!

思想前衛的梁啟超深知「包辦婚姻」之害,當子女談婚論嫁時,堅決不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老一套。於是他探索出了一種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理想婚姻制度」——「父母選擇,子女做主」,也就是今天所說的「相親」。

「樑上君子,林下美人」,樑思成與林徽因的姻緣,就是梁啟超「精心策劃」的。

他給思順的信中寫道:「我對於你們的婚姻,得意得了不得,我覺得我的方法好極了。好孩子,你想希哲如何,老夫眼力不錯罷。

徽音又是我第二回的成功。我希望往後你們弟弟妹妹們個個都如此,這是父母對於兒女最後的責任。」

梁啟超熱衷於婚姻自由,卻堅決反對亂來。有一位叫何惠珍的紅顏知己,三次對梁啟超表達愛意,但他都以家有妻室明確拒絕。所以他以同樣的標準來要求孩子們,希望他們在感情上做到負責、專一。

梁啟超對徐志摩與陸小曼的婚姻非常不滿。有意思的是,梁啟超被請去當證婚人,婚禮上,他發表了一份另類「證婚詞」,讓在場賓客大跌眼鏡:

「徐志摩!你這個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學問方面沒有成就,你這個人用情不專,以致離婚再娶。陸小曼!

你要認真做人,你要盡婦道之職。你今後不可以妨害徐志摩的事業。你們兩人都是過來人,離過婚又重新結婚,都是用情不專。

以後要痛自悔悟,重新做人!願你們這是最後一次結婚!這就是我對你們的祝賀!

——我說完了。」

徐志摩是梁啟超非常喜愛的學生,他這麼說,是希望徐志摩能對婚姻負起責任,有個美滿的家庭,可謂良苦用心。

第二天,梁啟超又把這份「訓言」寫信告訴海外的孩子,他寫道:「我是感情最強烈的人,但總能拿出理性來鎮住它,所以我不致受感情牽動,糟蹋我的身子,妨害我的事業。」在父親婚姻觀的影響下,兒女們對愛情都非常理性、忠貞,擁有幸福美滿的家庭。

(梁啟超長子樑思成與妻子林徽因合影)

三愛是尊重:放任孩子,愛啥幹啥

有人問梁啟超:「你信仰的什麼主義?」

梁啟超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義。」

趣味主義是梁啟超最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所以對每個孩子的特點,梁啟超都會用心體察,因材施教,尊重他們的專業興趣。

思莊在麥基爾大學就讀一年後,該選具體專業了。梁啟超考慮到現代生物學在當時的中國還是空白,希望她學這門專業。思莊遵從了父親的意願,但學著學著,思莊發現生物學無法引起她的興趣,十分苦惱,於是向大哥思成訴說。

梁啟超知道後,非常後悔,深為自己的引導不安,趕緊寫信給思莊,「不必泥定爹爹的話」。

思莊後來改學十分冷門的圖書館學,考入了哥倫比亞圖書館學院,最終成為我國著名的圖書館學家。

思忠想走軍事政治的路。梁啟超有段時間住院,思忠很焦急,出了身大汗,隨後著涼,回學校後病了幾天。

梁啟超打趣說:「忠忠真沒出息,這樣膽子小,還說當大將呢。」儘管如此,他經過考慮,依然支援思忠去美國學政治。

思忠回國後,成為國民革命軍炮兵上校,在淞滬會戰中有出色表現。

思成學了當時冷門的中國建築史,思永也學了更加冷僻的考古學,兄弟倆後來都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其餘的孩子們也成為國內各行各業的精英,顯示了梁啟超獨到、深邃、博大的學術眼光。

梁啟超認為事業無所謂大小,認定一件事去做,就是可敬的。在孩子們的專業學習上,他會為長遠考慮,但一定以孩子的興趣為首要原則。他在《學問之趣味》一文中說:

「凡人必常常生活於趣味之中,生活才有價值。」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後,樑思禮與楊利偉等5名中國航天員合影。)

四愛是寬容:成績不在區區一時

梁啟超非常關心孩子們的學業,極盡所能給孩子們優質的教育,但對於學業成績,他顯得「心很大」。

思莊曾經計劃考國外大學,為了適應海外學習,需要補習英文。但有好幾次測試,她都沒及格。梁啟超聽說後,沒有責怪她,反而安慰說:

「絕不要緊,萬不可以此自餒。學問求其在我而已。汝等都會自己用功,我所深信。

將來計算總成績不在區區一時一事也。」

思莊備考加拿大著名的麥基爾大學時,梁啟超再次勸她:「至於未能立進大學,這有什麼要緊,求學問不是求文憑,總要把牆基越築得厚越好。你若看見別的同學都入大學,便自己著急,那便是『孩子氣』了??

莊莊今年考試,縱使不及格,也不要緊。因為是提高了一年,功課趕不上,也是應該的。好乖乖,不必著急,只須用相當的努力便好了。

」沒有壓迫,沒有責備,肩負父親信任的思莊,最終順利考上了麥基爾大學。

梁啟超能夠寬心對待,自然還有另一原因,就是深信孩子們「都會自己用功」。這種自覺的學習態度,也是梁啟超在家庭生活中反覆強調的。

他常常教育孩子們要有盡其所能、刻苦學思的態度,「只顧耕耘,不問收穫」。他注意在家庭裡創造條件、營造氛圍。流亡日本期間,他親自在家教女讀書,並專門請家庭教師教「數理化」,還在家裡建了一座實驗室。

五愛是堅強:寵辱不驚,笑對人生

梁啟超只活了56年,一生經歷波瀾起伏,大起大落,但「反覆地一浮一沉,對於一個人來說,正是磨鍊」。在人生歷程中,他寵辱不驚,一生熱情似火,樂觀進取,為子女樹立了磨礪意志的榜樣。

在林徽因父親遇難後,梁啟超多次致信思成和海外的孩子,強調「人之生也,與憂患懼來,知其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立身第一要訣」、「總要常常保持這元氣淋漓的氣象,才有前途事業之可言」。

晚年病重時,他指出「一個人什麼病都可醫,唯有『悲觀病』最不可醫。悲觀是腐蝕人心的最大毒菌」。

在最艱難的時期,他依然堅持「趣味主義」:「我生平對於自己所做的事總是做得津津有味而且興味淋漓。什麼悲觀、厭世這種字面,我所用的字典裡頭,可以說完全沒有。

我所做的事,常常失敗,然而我總是一面失敗一面做。因為我不但在成功裡頭感覺趣味,就在失敗裡頭也感覺趣味。」

這種樂觀精神在子女身上得到了傳承。

抗日戰爭期間,思成、思永兩家人經過長途跋涉來到大西南,蟄居偏僻閉塞的四川李莊,過著異常艱苦的生活,樑思成、林徽因兩人還身患重病,家中實在沒錢可用的時候,思成只能典當衣物維持生活,把派克鋼筆、手錶都「吃」掉了。他還開玩笑說:把這隻表「紅燒」了吧!

這件衣服可以「清燉」嗎?

梁啟超的外孫女在《梁啟超和他的兒女們》一書中寫道:「父親的光環並沒有保護他們,他們經歷了中國知識分子所經歷的一切苦難,但他們都經受住了種種考驗,笑對人生,這就是梁啟超對兒女們的珍傳。」

我們時常擔心會不會對孩子「溺愛」。真正的愛,從來不是一味滿足,而是把美好的品質傳授給他。正如梁啟超所說:

「爹爹雖然是摯愛你們,卻從不肯姑息溺愛,常常盼望你們在困苦危險中把人格能磨鍊出來。」

父母疼愛孩子是天性,也是最美好的情感,愛本身會讓孩子生出自我反省的能力,如果父母給予孩子更多的溫暖,傳授給孩子更多的優秀品質,會給孩子的心靈塗上一層溫暖的底色,讓孩子推己及人,用同樣的方式對待父母,對待他人。

給孩子的愛,從來不怕多。

這就是「中國家庭教育第一人」的全部祕密。

教育技術的概念是如何演變發展的,教育技術是什麼概念

教育技術是在20世紀20年代前後的視聽教學 程式教學及系統化設計教學等教學方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逐漸從教學方法範疇內分離出來的一門新興的教育科學分支。它作為一個概念被正式提出來,是在20世紀70年代初。當時美國視聽教育運動的專家學者們,總結該運動50年的經驗教訓,吸取了 個別化教學 和 教學系統...

聖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聖人教育不過還是依據古代的聖人教育進行給孩子思想灌輸傳統文化知識,在我國古代時期,很多的文人雅士都是通過古聖先賢的教育方法來教育當今社會中的孩子,他們覺得老祖宗留下來的教育方法值得我們當今人去學習。古代的教育比現在的教育模式要嚴格的多,那個時候的人們注重教育,尤其是一些家庭比較忠實文化的,他們對於自...

葛篤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基本要素是什麼

裴斯泰洛齊的 葛篤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 提到的 三個要素是德育,體育和智育 簡介 裴斯泰洛齊 joha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 1827 是19世紀瑞士著名的民主主義教育家。他熱愛教育事業的奉獻精神,對教育革新的執著追求,在教育理論上許多獨創的論述,不僅為世界教育發展作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