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據傳說,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舞獅子的活動也輸入中國。
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後,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獅舞是五世紀時產生於劉宋的軍隊,後來傳人民間的。兩種說法都各有依據,今天已很難判斷其是非。
不過,唐代時獅舞已成為盛行於宮廷、軍旅、民間的一項活動。唐段安節《樂府雜尋》中說:"戲有五方獅子,高丈餘,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
"詩人白居易《西涼伎》詩中對此有生動的描繪:"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
奮迅毛衣襬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詩中描述的是當時舞獅的情景。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
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小獅一人舞,大獅由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人們無法辨認舞獅人的形體,它的外形和真獅極為相似。
引獅人以古代武士裝扮,手握旋轉繡球,配以京鑼、鼓鈸、逗引瑞獅。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並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南派獅舞以表演"文獅"為主,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也有難度較大的吐球等技巧。
南獅以廣東為中心,並風行於港澳,東南亞僑鄉。
南獅雖也是雙人舞,但舞獅人下穿燈籠褲,上面僅僅披著一塊彩色的獅被而舞。和北獅不同的是"獅子郎"頭戴大頭佛面具,身穿長袍,腰束綵帶,手握葵扇而逗引獅子,以此舞出各種優美的招式,動作滑稽風趣。南獅流派眾多,有清遠、英德的"雞公獅",廣州、佛山的"大頭獅",高鶴、中山的"鴨嘴獅",東莞的"麒麟獅"等。
南獅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鬚獅舞法幅度不寬、花色品種不多,但沉著剛健,威嚴有力,民間稱為"劉備獅"。黑鬚紅面獅,人稱"關公獅",舞姿勇猛而雄偉,氣概非凡。
灰白鬍須獅,動作粗獷好戰,俗稱"張飛獅"。獅子為百獸之尊,形象雄偉俊武,給人以威嚴、勇猛之感。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徵,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
所以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時及其他重大活動裡舞獅子的習俗,以祈望生活吉樣如意,事事平安。
中國舞獅子的起源 20
2樓:w晴天去看海
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相傳在北魏(公元386~534年)武帝遠征甘肅河西,俘虜胡人十萬之多。魏武帝令胡人獻舞娛樂。
胡人以木雕獸頭,兩大五小,披獸衣,集八**,武士三十餘人,起舞於御前。武帝龍心大悅,賜名「北魏瑞獅」,恩准俘虜回國。獅子舞便在北方流傳開來,以後便有了「北獅」之稱。
舞南獅中國民間有數個傳說,傳說之一是在清代(公元1644~2023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夢見一頭毛色五彩斑斕的瑞獸來朝拜。回京後,乾隆皇命人照他夢中所見的瑞獸形象來扎制一隻,每在節日及慶典時命人舞動,喻為國泰民安,太平吉祥。
3樓:匿名使用者
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據傳說,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舞獅子的活動也輸入中國。
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後,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獅舞是五世紀時產生於劉宋的軍隊,後來傳人民間的。兩種說法都各有依據,今天已很難判斷其是非。
不過,唐代時獅舞已成為盛行於宮廷、軍旅、民間的一項活動。唐段安節《樂府雜尋》中說:"戲有五方獅子,高丈餘,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
"詩人白居易《西涼伎》詩中對此有生動的描繪:"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
奮迅毛衣襬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詩中描述的是當時舞獅的情景。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
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小獅一人舞,大獅由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人們無法辨認舞獅人的形體,它的外形和真獅極為相似。
引獅人以古代武士裝扮,手握旋轉繡球,配以京鑼、鼓鈸、逗引瑞獅。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並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南派獅舞以表演"文獅"為主,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也有難度較大的吐球等技巧。
南獅以廣東為中心,並風行於港澳,東南亞僑鄉。
南獅雖也是雙人舞,但舞獅人下穿燈籠褲,上面僅僅披著一塊彩色的獅被而舞。和北獅不同的是"獅子郎"頭戴大頭佛面具,身穿長袍,腰束綵帶,手握葵扇而逗引獅子,以此舞出各種優美的招式,動作滑稽風趣。南獅流派眾多,有清遠、英德的"雞公獅",廣州、佛山的"大頭獅",高鶴、中山的"鴨嘴獅",東莞的"麒麟獅"等。
南獅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鬚獅舞法幅度不寬、花色品種不多,但沉著剛健,威嚴有力,民間稱為"劉備獅"。黑鬚紅面獅,人稱"關公獅",舞姿勇猛而雄偉,氣概非凡。
灰白鬍須獅,動作粗獷好戰,俗稱"張飛獅"。獅子為百獸之尊,形象雄偉俊武,給人以威嚴、勇猛之感。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徵,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
所以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時及其他重大活動裡舞獅子的習俗,以祈望生活吉樣如意,事事平安。
4樓:匿名使用者
源自宮廷,由於皇帝喜歡幼年獅子狗的動作,要求藝人穿上獅子皮模仿幼年獅子狗動作,或者前伏後翹,或者搖頭單抬手,或者弓背側行,都是獅子犬幼犬的典型動作,加上長毛寬矮的體態更是活靈活現的大隻幼年獅子犬。
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宮廷獅子犬存在皇宮中的真實性,以及獅子犬品相最佳的應該是金黃色。可惜為了避禍斬盡殺絕,金黃色已經沒有了。
5樓:
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來助興。舞獅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獅子舞在舊時稱「太平樂」,而到了唐代(公元618~907年)時更得到廣泛的發展。獅藝在當時已成為過年過節、行香走會中的必備節目。
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
中國舞獅,以「北獅」起源得最早。相傳在北魏(公元386~534年)武帝遠徵甘肅河西,俘虜胡人十萬之多。魏武帝令胡人獻舞娛樂。
胡人以木雕獸頭,兩大五小,披獸衣,集八**,武士三十餘人,起舞於御前。武帝龍心大悅,賜名「北魏瑞獅」,恩准俘虜回國。獅子舞便在北方流傳開來,以後便有了「北獅」之稱。
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小獅一人舞,大獅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躥高、朝拜等技巧,並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
南 獅「南獅」表演 舞南獅中國民間有數個傳說,傳說之一是在清代(公元1644~2023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夢見一頭毛色五彩斑斕的瑞獸來朝拜。回京後,乾隆皇命人照他夢中所見的瑞獸形象來扎制一隻,每在節日及慶典時命人舞動,喻為國泰民安,太平吉祥。
南派獅舞以表演「文獅」為主,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由於獅子為百獸之尊,形象雄偉俊武,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徵,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及其它重大活動裡舞獅子的習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6樓:匿名使用者
舞獅起源:
中國舞獅相傳起源於南北朝以至唐朝。另一種說法是由中東傳進,又名(金毛吼)!認為是在一千九百多年前,伊朗與我國通過經濟的來往,依朗大使把獅子等動物經過運輸絲綢之路而進貢到中國,後來人們把獅子的形像逐步加工及藝術化,而舞獅先是在皇宮內院,繼而流傳到民間。
唯當時並不普遍風行,及至明末清初,因民間有反清復明組織,志士們因集結與攜帶之方便,遂風行一時。
漢代宮廷模仿獅子的形象及動作,創作出「舞獅」的藝術。臺灣的舞獅,傳入的時間大約在清初逄年過節人們在鑼鼓聲中耍起綵球,舞起獅子,歡慶節日,並期望來年五穀豐收,國泰民安。而這年青人的後代,還把獅子舞搬到舞臺上表演,使舞獅成為一種娛樂節目,並逐漸流傳到全國。
7樓:匿名使用者
每逢春節或其它一些慶典活動,我國民間都盛行舞獅。在陣陣鑼鼓鞭炮聲中,幾個大獅子歡騰跳躍,平添了許多節日的喜慶、熱鬧氣氛。舞獅子在中國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了。
有關獅子舞的記載,最早見於《漢書·禮樂志》,其中提到「象人」,照三國時魏國人孟康的解釋,「象人」就是扮演魚、蝦、獅子的藝人。由此可見,至遲三國時已有獅子舞了。南北朝時,民間也流行獅子舞。
到了唐朝,獅子舞已發展為上百人集體表演的大型歌舞,還作為燕樂舞蹈在宮廷表演,稱為「太平樂」,又叫「五方獅子舞」。當時的獅子舞,還流傳到了日本。日本的一幅「信西古樂圖」中,就畫有古代的日本奏樂舞的場面,與唐代的相似,只是規模小得多。
唐代以後,獅子舞在民間廣為流傳。宋代的《東京夢錄》記載說,有的佛寺在節日開獅子會,僧人坐在獅子上做法事、講經以招來遊人。明人張岱在《陶庵夢憶》中,介紹了浙江燈節時,大街小巷,鑼鼓聲聲,處處有人圍簇**獅子舞的盛況。
8樓:藍色魔杖
獅,又稱百獸之王。據考證,我國舞獅活動始於三國。漢代時獅子從外國傳入我國,一百多年後出現舞獅活動。
南北朝以後,舞獅活動逐漸盛行起來。楊炫元(各陽伽藍記)記述當時洛陽長秋寺佛像出行時,「有辟邪獅子,引導其前」的話。隋朝薛道衡詩中也有「抑揚百獸舞,盤跚五禽戲,獅子弄斑足,巨象垂長鼻」的描寫。
唐(立部伎)伎的(太平樂)也稱(五方獅子舞)。著名詩人白居易的(西涼伎)詩寫道:「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面為頭獅做尾,金鍍眼睛銀貼齒,奮迅毛衣百雙耳。
」宋畫(百子嬉春圖),繪兩個兒童,一個從獅子口中伸出半個臉蛋,另一各藏於狷皮後部,只露出兩隻腳。師前一個兒童執繩子,回頭牽引獅子。旁邊還有三個兒童,手中各執著旗子和圓球,樣子像是要去逗引獅子。
元、明、清各代,舞獅活動更加廣泛,關於舞獅的記載也更多了。
舞獅,在歷史上曾帶有宗教色彩,因為佛經上說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具有鎮邪的本領。那時佛教和道教鬥爭激烈,結局是佛勝道敗,本來西漢時舞獅盛行,因佛教鬥勝了道教,而獅子是菩薩的坐騎,老虎相傳是張天師的坐騎,舞虎便漸消聲跡,舞獅日趨盛行。舞獅對活躍名間文化生活,鍛鍊身體,具有極大意義。
中國舞獅子的起源,中國舞獅子的起源
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相傳在北魏 公元386 534年 武帝遠征甘肅河西,俘虜胡人十萬之多。魏武帝令胡人獻舞娛樂。胡人以木雕獸頭,兩大五小,披獸衣,集八 武士三十餘人,起舞於御前。武帝龍心大悅,賜名 北魏瑞獅 恩准俘虜回國。獅子舞便在北方流傳開來,以後便有...
舞獅子的來歷習俗簡便寫法舞獅子的由來
舞師是什麼 舞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表演者在鑼鼓 下,裝扮成獅子的樣子,作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中國民俗傳統,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故此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張慶典 迎春賽會等,都喜歡打鑼...
舞獅子是北京的民間藝術嗎,舞獅子是怎麼來的
不是。是很多地方的民間藝術!常見的獅子 北派有滄州,南派有南海。還有福建青獅,客家麒麟獅等地方特色的獅子 漢族有,少數民族也有 所以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舞獅 不是,南師是我們南方人的獅子,北師是北京的 舞獅子是怎麼來的 舞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舞獅有著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