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原話是李世民說還是魏徵說的

2021-03-04 04:35:01 字數 1300 閱讀 5937

1樓:匿名使用者

唐太宗說的是: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古為鑑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孟子提出:民貴君輕

荀子提出:君舟民水

魏徵引用: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2樓:匿名使用者

戰國時,邯鄲籍著名思想家荀況,在他的不朽著作《荀子·王制》篇中,回說:「君者,答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意思是說:

統治者像是一條船,而廣大的民眾猶如河水,水既可以把船載負起來,也可以將船淹沒掉。

唐貞觀後期,魏徵在著名的《諫太宗十思疏》中說:「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意思是說:怨恨不在於大小,可怕的只在人心背離。水能載船也能翻船,所以應該高度謹慎。

唐太宗對荀子和魏徵的這一觀點十分欣賞,在與君臣討論國家的治理問題時,多次引用和發揮了這一觀點。他在《論政體》一文中說:「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是唐太宗說的還是魏徵說的

3樓:

荀子第一次說的 他是戰國時期的人 「水則載舟,亦能覆舟」這句話是荀子說的。

e68a84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63366135原文見《荀子.哀公》篇。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

「寡人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寡人未嘗知哀也,未嘗知憂 也,未嘗知勞也,未嘗知懼也,未嘗知危也。」孔子曰:「君之所問,聖君之問也,丘、小 人也,何足以知之?

」曰:「非吾子無所聞之也。」孔子曰:

「君入廟門而右,登自胙階, 仰視榱棟,俯見幾筵,其器存,其人亡,君以此思哀,則哀將焉而不至矣?君昧爽而櫛冠, 平明而聽朝,一物不應,亂之端也,君以此思憂,則憂將焉而不至矣?君平明而聽朝,日昃 而退,諸侯之子孫必有在君之末庭者,君以思勞,則勞將焉而不至矣?

君出魯之四門,以望 魯四郊,亡國之虛則必有數蓋焉,君以此思懼,則懼將焉而不至矣?且丘聞之,君者,舟 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將焉而不至矣?

」 有一次,李世民與魏徵討論治國之道。李世民問:隋朝滅亡的原因是甚麼?

魏徵回答說:失去民心。李世民又問:

人民和皇帝應當是甚麼關係?魏徵說:皇帝就像一隻漂亮的大船,人民就是汪洋大水,大船只有在水中才能乘風前進;但是,水能載舟,同時也能將船弄翻。

太上皇(李淵)舉義旗推翻隋朝統治就說明了這一點。所以,作為君王要時刻記住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千百年來的歷史大舞臺也在不斷的證明著這一道理: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凡是施行仁德之政、順民心、不斷修德於天下的賢君,都使國家昌盛興隆,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反之,逆民心,而最終走向毀滅。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反應了什麼原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是什麼意思??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反映了矛盾的對立統一性,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版下可以相互轉化。權對立和統一是矛盾的兩個根本屬性,矛盾的對立屬性稱作鬥爭性,矛盾的統一屬性稱作同一性。要深刻理解唯物辯證法的矛盾,就必須弄清矛盾的同一性和鬥爭性的含義以及兩者的相互關係。矛盾的基本屬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鬥爭性。矛盾的同...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唐太宗說這句話的意圖是什麼

意識bai到了歷史是由人民群眾創造du的,人民群眾也是變革zhi社會的dao決定性力量.君主要想統 回治地位能答 夠穩固就必須獲得人民的支援,否則就會被人民推翻.他作為統治階級的成員意圖是在總結以往朝代興替的經驗教訓基礎上維護自己的統治,但是他對人民力量的重視客觀上使他能夠實行一些有利於人民生活的政...

女人如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說明女人的重要性。能成事,也能使事情失敗。女人如水,水既能讓船安穩地航行,也能將船推翻吞沒,沉於水中。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 這句話表示什麼意思 意思是 君主如船,百姓如水,水既能使船安穩地航行 也能使船沉沒。意指事物用之得當則有利,反之必有弊害。比喻民心向背決定生死存亡。一 出處 荀子.哀公 篇 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