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莊子思想中的大用與小用

2021-03-03 22:20:45 字數 4751 閱讀 7355

1樓:空靈珊兒

莊子的人生觀是一種超脫的人生觀,是一種優遊自在,徜徉自適的心境。人生在世,一方面渴望自由,另一方面卻選出無數法規條文束縛自已,內在的種種嗜慾團團牽制自己。在莊子揚棄後為大眾所追求的功名利祿權勢學位等世俗價值,他摒棄以往立德立功,立言的價值表。

然而他的高超透脫,內心卻有沉痛性,真可謂寄沉痛於悠閒。莊子人生哲學裡的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是實現對人生困境的超越的那種精神狀態,是對人的存在和自由是具有制約作用的。莊子的逍遙而遊,與道為一,精神虛靜都是神祕的精神體驗境界,是莊子理想中的自由天地。

莊子以神祕的體驗為精神生活的中心,以精神自由為最終的生活理想。莊子哲學以安命無為起點,卻以精神自由為終結。莊子的《逍遙遊》討論人生觀。

莊子旁敲側擊又突破地闡釋了自己的人生觀,莊子追求一種海闊天空無所待之境,追求一種超脫。莊子對惠子說大概因其大而不中繩墨「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而「大若垂天之雲」的「嫠牛」,不能「執鼠」,不「死於罔罟」--我們可以設想其因「大」而「無用」的逍遙。莊子的人生觀裡面有一種無為的態度,由無為發展到無用,莊子在《齊物論》篇以一個美麗的夢喻為結尾,其意念深遠,所謂「齊物」、「物化」、萬「夢」昔在莊周夢為蝴蝶,栩栩蝴蝶也。

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見蓬,以然周邊,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

此謂之「物化」。「物化者」;莊周與蝴蝶可以轉化,而此種轉化又如何可能則很費一翻推敲。莊子有一層意思似乎容易理解;人生原本如夢,表面上似乎是莊周夢為蝴蝶,莊周是實的,蝴蝶是虛的,而實際上反過來也同樣說得通:

莊周的生活卻是蝴蝶的一個夢,似實而虛,蝴蝶反倒是實的。因此,如夢境般的事實,採取一種逍遙高渺的人生態度就是必然的了。

也許從某種層度上說,莊子之所以為莊子,就在於他給世人的那種灑脫,放達愉悅,自適的感覺。莊子所處的戰國時代,一般的知識分子要不就汲汲營營地追逐功名利祿,要不就孜孜不倦地研究、宣揚他的理論。而國家的領導者要不為了保衛國家而憂心,要不為了侵略別國而傷神,幾乎所有自以為有頭腦有思想的人都生活在自己想要追求的目標的束縛中。

莊子則不同,莊子有他自己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在於追求「與造化者同其逍遙」的境界,也就是要像天地萬物般地自然詳和,寧靜自足,卻豐富精彩、巧妙愉快地意境,而不是世俗價值標準中的權、利、名、位、功、祿等。莊子的《逍遙遊》中其不知多大的鯤鵬,它翱翔天際,如垂天之雲。其言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搏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卻以六月息者也。

」莊子借這隻大鳥眼中的世界來開啟我們一般人的想象空間,將我們拉到一個視野上從未有過的高度,重新反省我們的生活世界中的各種觀點,讓我們有機會解脫日常性的一般思考,而興起超越自我的嚮往。只貝「野馳,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莊子的「鯤鵬之喻」目的就是強調大材小用,大用者有大的心胸,大的意境以及充足的知識,然而世人多不能領會,甚至陶醉在小知小用之中,顯凸世人不能瞭解高境界者的逍遙心胸。

其實,從某種上說莊子的人生觀也是一種達觀。莊子對於人生一切壽夭、生死、禍福的一種超脫意義上的主觀,這種達觀世可以稱之為出世主義。在莊子那兒,他雖與世人往來,卻不問世上的是非、善惡得失、禍福、生死、喜怒、貧富。

一切只是達觀,一切只耍「正而待之」,只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他雖在人世,卻和不在人世一樣,眼光見地處處都要超出世俗之上,都要超出「形骸之外」,這便是出世主義。莊子的人生觀是一種出世的人生觀,超出形骸之外」,故《人間世》和《德充符》兩篇所說的那些支離疏,兀者王駘,兀者申徙嘉,兀者叔山無趾,哀駘它,趾支離無日辰,甕大癭或是天生或由人形,都是極其醜惡殘廢的人,卻都能自己不覺得殘醜,別人也都不覺得他們的殘醜,都和他們往來愛敬他們。

這便是能超出「形骸之外」。

莊子的人生觀有著一種出世的高蹈,他為一些處於苦難中的人們提供了一種逃脫的方式。莊子的人生觀是一種逍遙的人生觀,似不食人間煙火,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寧靜的靈魂家園,以一種「無」的深層內涵去泯滅塵世的一切權利、功祿。朱光潛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以入世的態度去做一件事。

以出世的態度去對待這件事的結果。莊子的這種逍遙的人生觀有其產生的歷史背景,在我們這樣一全匆雜的世界仍然有其存在的社會環境。我們不能片面的去評價莊子的人生觀完全是消極的,它的存在是有一定的合理內涵的,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影響深遠的,由其啟迪了後世如謝靈運、陶淵明等山水田園詩人,對後代的道家學說的演變也是意義深遠

如何評價莊子關於個人自由的思想

2樓:天風海雨樓主

翻閱莊子原著及對莊子的研究文字過後,對莊子的人生觀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瞭解。在莊子眾多的故事中對現實的剖析、對矛盾的逃避、對人性的解說中,莊子的人生觀展現地淋漓盡致。具體來說,可分為三大方面。

第一:對現實社會和人自身關係的認識、看法;第二:對所認識到的現實的解決辦法;第三:

在解決中的人生態度。而從這三個方面中所反應出的人生觀在現代社會中依舊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首先,在對現實社會和人自身關係的認識、看法上,莊子看到的多是現實的陰暗面。在《齊物論》中莊子說"大知閒閒,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與接為搆,日以心鬥:

縵者,窖者,密者"從這裡可以看出在莊子的眼中,社會是充滿心機的,與大道相合的言論就盛氣凌人。人在與社會的接觸中,總是步步為營。而後「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

與物相刃相靡」的描述更是道出了他對現實的無奈感受,充滿著對現實的無奈之慨。這種思想在其作品中屢見不鮮,如在《人世間》中對螳螂擋車的描述中「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

戒之,慎之,積伐而美者以犯之,幾矣!」」表面寫螳螂擋車,不自量力,實則以螳螂喻人,以車喻社會。他的這種思想在現代社會中就屬於「消極社會論者「 很多人往往藉助莊子的這種思想詆譭社會,消極處世,甚至逃避現實。

的確,現實生活中存在不公平,存在**腐

敗。時下流行語「我爸是李剛」確實反映出了現實的問題。但是這些人只看到陰暗面,雖然與莊子有相似的消極社會觀點,但在解決辦法上卻不可同日而語。

現代社會中,消極主義者往往採取發表消極言論、作出過激行為(如殺人、搶劫等)、逃避現實甚至導致精神錯亂等方法宣洩自己心中的不滿情緒。

莊子認為人是不能和現實社會相抗衡的,所以在不能改變現實社會的情況下,莊子也有自己獨特的解決辦法。這也就是莊子人生觀的第二個方面,也是他對現實問題的解決辦法。總的來說,就是尋求心靈的解脫和超越。

莊子文章中「足性而樂」 「恬靜淡泊」 "順物隨時" "逍遙自適" "去欲而安" 的思想俯拾皆是。與一般人抱怨社會不同的是,莊子著重於改變自身。現實社會並不能完美無缺,我們所能做的就是順應社會。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合一」 「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事之業」是他崇尚自然,逍遙於塵世之外的寫照。 「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虛名如浮雲,變幻無常,辛棄疾根本無法把握。莊子選擇"去欲而安" 所以逍遙自在。

現代社會中,追名逐利依舊是主流,但是人往往活的很辛苦,何不放下貪慾,順其自然,這是莊子的淡泊人生觀。《逍遙遊》告訴我們不管多麼善於築巢的鳥兒,也只能佔據一根樹枝築巢:鼴鼠在河邊喝水,撐死也只能喝一肚子水,又能夠有多少呢?

秦始皇統一六國,何等氣魄!但仍然貪慾不減。落得個死後不得安寧,身體腐爛,要靠鹹魚味道來掩蓋屍臭的下場。

辛棄疾感嘆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身前身後名」 一個「名" 字,葬送了多少人。而當你參悟透徹過後,生活自是一番截

然不同的景象。魯迅先生曾經在給友人的信中寫到 「我對於名聲、地位,什麼都不要」 我想正是基於這種單純的寫作明志之情,魯迅先生才能寫出眾多膾炙人口的佳作。

當我們千軍萬馬擠過高考這座獨木橋時,我們想的不就是要出人頭地,將來名利雙收嗎?當我們拼命躋身學生會、班委時,不就是想提高領導力以此鶴立雞群嗎?當我們忙於巴結上司,點頭哈腰時,不就是想要升官發財嗎?

當我們不顧一切往前衝,將法律、道德拋之腦後時,不就是想獲得更大的利益嗎? 人生在世,有理想、有追求並不是件壞事,然而,為了名、為了利,勾心鬥角、貪贓枉法、甚至折磨自己優勢何苦呢? 人生本苦短,何不安安靜靜得享受生活。

體會莊子般逍遙自在的生活。多一點退讓,少一點紛爭;多一點和平,少一點騷亂;多一點精神追求,少一點物質狂逐。這也許才是我們現代人應該從《莊子》裡學到的。

疲於追逐所謂的金錢、地位,不僅自己活得累,有時候甚至給他人、給社會帶來了威海。日前我國與東南亞國家聯合破獲了一起跨六國的電信詐騙組織,俘獲了幾百人。近日,馬來西亞將幾百米中國籍犯罪嫌疑人移交中國。

且不說這些犯罪者給社會帶了多大的損失,單單對他們個人而言,在未被抓獲之前,生活肯定被擔憂不安所充斥,即使白天光鮮亮麗出手闊綽,然而夜晚的日子必然是不安的。而在被抓獲之後,幾年牢獄肯定是少不了的。這一生就在擔憂與監獄裡度過,究其原因還是不過一個利字。

為了所謂的物質利益,這些人違背社會道德和自己的良知,被利益控制了頭腦,因而迷失了方向。此時如果他們能稍稍學習一下千百年前的莊子,在《莊

子釣於濮水》中莊子不願意「為留骨而貴」,寧可象神龜一樣「曳尾於塗中」。這種把名利權勢、榮華富貴看作是負累,並不是一種對權勢的慾望被熄滅之後所產生的怪僻,而是一種對個人精神自由的特殊理解和追求。這種追求是一種真正的精神負累的解脫,換言之,這是內在生命價值的虛無化,而不是被名利所累之後的異化。

再想想這些被塵世物質所矇蔽了雙眼的人,他們該是多麼悲哀。莊子認為人的存在不是為了追逐利益而是人自身的存在於發展。但這種發展強調精神的提升。

如果離開這一最高目的而片面追求功名利祿,都只能是對人的無情的損傷和遭踐。如其所言:「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

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聖人則以身殉天下。故此數子者,事業不同,名聲異號,然其傷性以身為殉,一也。」(《駢拇》)天下自小人以至君子,都只對自己的生命作工具性的對待,都對自身的生命作了無情的遭踐,都使自身成為某種外在於自己的東西的奴隸。

君子、小人、伯夷、盜跖,在世人眼裡,有天壤之別,而在莊子眼裡,他們並不存在差異之分, 所以他才不會追求官場名利而獨享受與自己的逍遙世界裡。

總之,莊子給我們留下了太多寶貴的精神財富,在現代社會日益被物質糜爛的時刻,莊子思想的作用更是重要,如果現代人能學到哪怕一點莊子淡泊逍遙的境界,那麼我們的和諧社會之路也就不難走了。

請解釋一下,孔子思想中的「以直報怨」與老子思想中的「以德報怨

樓上說的不錯,只是太囉嗦啦 而且 和我想的不一樣 先引用老子說的一句話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禮。老子說的以德報怨,屬於 道 因為德是人的本性,所以以德報怨是自然而然的做到的。而孔子的以直報怨,屬於 禮 因為禮是強制自己這樣做的,所以以直報怨不一定出於自己的本心。孔子關於 以德報怨 論述出...

如何看待中西文化哲學思想的關係,如何看待中西文化

中國人是理性思維,而西方人更多的是感性思維 如何看待中西文化 談談如何看待文化哲學視未來哲學的一種趨勢?太片面了。文化哲學受思想哲學的影響,它只是整體哲學的一個支節,思想哲學引領未來哲學,哲學引領生活。如何正確對待中西文化的1000字作文 一般立意 洋為中用,去其糟柏,取其精華 拿來主義 深度立意 ...

如何看待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係,如何處理好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

雖然從表面上看,近兩年在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係中,出現了不少糾紛或摩擦,但是,當我們從一個比較長的時間視野來考察時,就會發現,這些問題從其發展程度來看並不嚴重。周邊安全環境中的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並不是固定不變的,有些因素是可以改變的。隨著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和綜合實力的巨大提高,中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