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筆下的無指,如何理解莊子提出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2021-03-03 22:20:45 字數 4855 閱讀 3932

1樓:暖風洗春泥

談到莊子的自處之道,在〈山木〉一開頭就有一段非常具體的故事可供參考。其文大意如後:

莊子在山中行走時,看見一棵大樹,枝葉十分茂盛,伐木的工人在樹旁休息,卻不砍伐這樹。莊子問他什麼緣故,工人說:「這棵樹沒有任何用處。

」莊子對**說:「這棵樹因為不成材,得以過完自然的壽命。」

莊子一行人從山裡出來後,借住在朋友家中。朋友很高興,吩咐童僕殺鵝來款待客人。童僕請示說:「一隻鵝會叫,另一隻不會叫,請問該殺哪一隻?」主人說:「殺不會叫的那隻。」

第二天,**請教莊子說:「昨天山中的樹木,因為不成材得以過完自然的壽命;現在主人的鵝,卻因為不成材而被殺。老師打算如何自處呢?」

莊子笑著說:「我將處於成材與不成材之間。」

由此可知,成材(有用)與不成材(無用),也許是外界所設的標準在決定,但是這兩者同樣可能遇到危險(被伐或被殺)。因此,與其計較有用或無用,不如分辨現實中的危險何在。譬如,莊子認為,儒家教人孝悌忠信,這固然是出於善意,但是如果只知固守這些「教條」或別人設定的規範,而無法先求保全自己的生命,那麼結果可能是上當受騙或被人利用了。

一般研究莊子的學者,如蘇東坡,大都認為〈盜跖〉這樣的內容詆譭儒家太甚,必定是偽作的。但事實上,盜跖批評儒家推崇的賢者,也說出一番道理,不可一筆抹殺。尤其是底下一段。

盜跖告訴孔子說:

「你用來勸說我的如果是鬼界的事,那麼我無法知道真假;如果是人間的事,也不過如此罷了。這些都是我聽過的。現在我來告訴你人的實況。

眼睛想看到色彩,耳朵想聽到聲音,嘴巴想嚐到味道,志氣想得到滿足。人生在世,上壽一百歲,中壽八十歲,下壽六十歲,除了病痛、死傷、憂患之外,其中開口歡笑的時刻,一個月裡面也不過

四、五天而已。」

他接著說:「天地的存在無窮無盡,人的生死卻有時限;以有時限的身體,寄託於無窮盡的天地之間,匆促的情況無異於快馬閃過空隙一樣。凡是不能讓自己的心思與情意覺得暢快,好好保養自己壽命的人,都不是通曉大道的人。

」由此可見,莊子立說的目的,不在質疑、批判或詆譭儒家所設定的道德理想,而在確定「本末輕重」,尤其要先認清客觀的現實處境。如果人生只有「道德」二字,而道德又無法脫離既定的社會與人群,那麼試問人活著還有多少樂趣?當然,儒家會認為行善最樂,因為那是出於真誠所引發的力量,是自我要求去行善的。

但是,多少人在行善之時完全出於真誠之心呢?不可否認的是,許多人行善只是考慮外在的利害:或者受到人群的壓力,或者礙於名聲與情面,或者只是隨俗浮沉、虛應故事。

我們為什麼不讓自己經常「開口而笑」呢?為何不讓自己「悅其志意、養其壽命」呢?為何不在選擇時,先考慮自身的安危與苦樂呢?

莊子從不主張「損人利己」,他是希望我們善待自己,可以「安其天年」,這有什麼不對呢?人人如此,天下又會有什麼紛爭呢?

不僅如此,「活著」本身並非莊子的目的。人與萬物的差異,在於他有可能領悟「活著」有何意義。簡單說來,人要活著而免於煩惱與痛苦,只有一個根本的辦法,就是「覺悟」萬物皆來自於道,最後也將回歸於道。

這種覺悟在人身上所引起的作用,就是肯定人的本性與稟賦來自於道,因而是無所欠缺的,只需善加儲存即可。對外界的一切,可以「無待」;對內在的一切,則須珍惜。處於世間,尤其是亂世,難免危機四伏,那麼我們要讓自己「有用」還是「無用」呢?

莊子選擇處於二者之間,要視情況而定;我們不是也可以由此得到啟發嗎?..

如何理解莊子提出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2樓:浨芮

莊子批判了世俗的有所待,提出了追求無待的理想境界,同時也指出了從「有待」至『無待」的具體途徑。這就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這裡的『至人」「神人」「聖人」都是「道」的化身和結合體,是莊子主張的理想人格。在莊子看來,只有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才能擺脫一切外物之累從「有待」達「無待」體會真正的逍遙遊。

出自戰國時期莊子的《逍遙遊》。

原文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翻譯倘若順應天地萬物的本性,駕馭著六氣的變化,邀遊於無窮的境地,他還要憑藉什麼呢?所以說:修養最高的人能任順自然、忘掉自己,修養達到神化不測境界的人無意於求功,有道德學問的聖人無意於求名。

3樓:筆有千秋業

這是莊子道家哲學的一種變相解讀,詳解如下:

1、這一句話的出處解釋:《莊子.逍遙遊》

2、這一句話的簡單解釋:

「至人無己」,是按道的本體說的。至人是與道為一,也即是與萬物為一的,所以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是按道的功用說的。

神人是無為而無不為的,雖說功在萬世,卻又無功可見,所以說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是按道的名相說的。聖人是常守「無名之樸」的,雖說歌頌載道,而又不可名狀,所以說聖人無名。

道的體用如此,得道的人亦如此。

3、這一句話的哲學意義:

莊子哲學實質上是一種生死哲學。在莊子的生死哲學中, 莊子通過對生死問題的思考來揭示「道」的本質、作用以及世界萬物的產生,生死問題是莊子哲學體系建構的基點。莊子生死哲學充分表達了莊子思想的本體關切:

生死與世界的創生同步,生死與「道」有其內在的一致性,對生死的超越即是對「道」的認同。

4、總結:

「至人」、「神人」、「聖人」有說「一人三名」的,有說「三名三人」的。以吾之見,此三者俱是不可企及的境界,同樣是不可企及的境界還有必要分三層嗎?所以,「至人」、「神人」、「聖人」是一個人,且稱之為「天人」。

就本篇來說,「天人」就是這句前面的「遊無窮者」,也就是這句後面的「藐姑射之山的神人」。

4樓:曦月

應該是至人可以觸及「道」,故而再無外界和"己"之分;神人所為的一切皆符合「道」,便無所謂什麼是刻意所為之「功」;而聖人則已經與"道"合一,聖人即為「道」,「道」亦即是聖人,聖人與「道」再無概念上的差別,是為無「名」。

1、至人:道德修養高尚之人.至人無已的意思:至人清除掉外物與自我的界限,從而達到忘掉自我的境界(也就是前面所說的道德修養高尚的境界)

2、神人:精神世界超脫於物外之人.神人無功的意思:神人只追求於精神世界的超凡,不去追求功名利祿與建立功業.

3、聖人:思想修養養臻之人.聖人無名:聖人是思想修養養臻之人,不去追求名譽地位.

5樓:匿名使用者

「至人」、「神人」、「聖人」有說

「一人三名」的,有說「三名三人」的。以吾之見,此三者俱是不可企及的境界,同樣是不可企及的境界還有必要分三層嗎?所以,「至人」、「神人」、「聖人」是一個人,且稱之為「天人」。

就本篇來說,「天人」就是這句前面的「遊無窮者」,也就是這句後面的「藐姑射之山的神人」。

「至人無己」,宋榮子算是個「至人」,「定乎內外之分」雖說是宋榮子的優點,但抱得太死就成了缺點,所以宋榮子還不是一個真正的「至人」。「至人無己」是宋榮子的努力方向,至詿鐗玫醬鋝壞劍鞘橇硪換厥鋁恕?br/> 「神人無功」,列子算是個「神人」,「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所以列子還不是一個真正的「神人」。

「神人無功」是列子的努力方向。

「聖人無名」,許由算是個「聖人」,「名者實之賓也,吾願為賓乎」,雖知道「實」為主、「名」為客,可死抱著「名」不放,又入了執著,所以許由也不是一個真正的「聖人」。「聖人無名」是許由的努力方向。

這句話中「至人」、「神人」、「聖人」的次序一點不亂,分別對應的是先出現的宋榮子,接著的列子,與後面的許由。另外老版本的莊子,從開頭的「北冥有魚」到堯讓天下於許由的「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是一個大自然段。照此看來,這句總結性的評語該出現在段末才是,為什麼會夾在當中呢?

因為作者在寫「神人」的時候,已帶出了「遊無窮者」,所以就順勢先把這個結論寫了。至於聖人在哪兒?不急,緊接著補上就成。

一人藏萬人找,但也不至於亂成現在這個模樣啊。之所以會亂成這個模樣,我看問題是出在對「天人」的認識上。

莊子筆下的「天人」也就是「藐姑射山的神人」,問題是有沒有這樣一個人?認為有,所以《莊子》成了《南華經》,莊子本人也與老子一樣被奉為道教的開山鼻祖。而我認為沒有,那為什麼莊子要花這麼多筆墨來寫呢?

從「逍遙遊」的全文來看,莊子從「鯤鵬」入手,極寫其大。再通過「蜩」「(安鳥)」,以盡小大之辯。「小」已給莊子徹底否定了,但世存的「大」又還不夠莊子的眼界,所以莊子以大塊筆墨寫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大」的「偶象」。

寫「天人」寫的只是莊子的「眼界」,怎麼能把「天人」當成一個實際存在呢?二千多年過去了,「天人」到現在也沒出現。由此可見《莊子》不是春秋時能用的,也不是現在能用的,可能萬世後也用不到。

但「準至人」、「準神人」、「準聖人」的出現以及這三者與不存在的「天人」之間的空間卻給人們指明瞭方向。

「逍遙遊」現在一般分為五章,第一章「鵬飛南徙」,第二章「堯讓天下於許由」第三章「藐姑射之山」,第四章「大瓠之用」與第五章「樗與狸(犭生)」。在我看來分兩章更合適點,因為第二章「堯讓天下於許由」不能單獨列出,它正接著在寫「聖人無名」。這第二章的單獨列出,無意中造成了理解「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這句話的難度。

第三章「藐姑射之山」是全面闡述「天人」,所以

一、二、三章可合而為一章,稱作「大小之辯」。第四章「大瓠之用」與第五章「樗與狸(犭生)」,是莊子與惠子的對話,從兩章的對話來看是明顯有承接關係的,故合為一章更合適。合併之後的這一章,點出了「逍遙」二字,也可以看出,「逍遙」是隻有「大」才能企及的,「小」是沒有「逍遙」可言的,故可稱為「逍遙之道」。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是:莊子的眼界!莊子的胸襟!莊子的霸氣!

6樓:繼潤

「至人無己」,是按道的

本體說的.至人是與道為一,也即是與萬物為一的,所以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是按道的功用說的.

神人是無為而無不為的,雖說功在萬世,卻又無功可見,所以說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是按道的名相說的.聖人是常守「無名之樸」的,雖說歌頌載道,而又不可名狀,所以說聖人無名.

道的體用如此,得道的人亦如此.莊子哲學實質上是一種生死哲學.在莊子的生死哲學中,莊子通過對生死問題的思考來揭示「道」的本質、作用以及世界萬物的產生,生死問題是莊子哲學體系建構的基點.

莊子生死哲學充分表達了莊子思想的本體關切:生死與世界的創生同步,生死與「道」有其內在的一致性,對生死的超越即是對「道」的認同.

莊子追求自由的句子有哪些,如何評價莊子所追求的絕對自由

北海有大鵬怒而飛,其翼垂天之雲,水擊三千丈,扶博遙之上九萬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送賷.吾葬具豈不備邪?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遊,泛若不繫之舟,虛而遨遊者也.莊子語錄 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

如何理解《莊子 逍遙遊》中所言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1 至人 道德bai 修養高尚du之人。至人無已的意思 zhi至人清除掉外物與dao自我的界限專,從而達到忘屬掉自我的境界 也就是前面所說的道德修養高尚的境界 2 神人 精神世界超脫於物外之人。神人無功的意思 神人只追求於精神世界的超凡,不去追求功名利祿與建立功業。3 聖人 思想修養養臻之人。聖人無...

如何看待莊子思想中的大用與小用

莊子的人生觀是一種超脫的人生觀,是一種優遊自在,徜徉自適的心境。人生在世,一方面渴望自由,另一方面卻選出無數法規條文束縛自已,內在的種種嗜慾團團牽制自己。在莊子揚棄後為大眾所追求的功名利祿權勢學位等世俗價值,他摒棄以往立德立功,立言的價值表。然而他的高超透脫,內心卻有沉痛性,真可謂寄沉痛於悠閒。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