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道關於玉石翡翠的故事典故什麼的?急

2021-03-03 23:17:10 字數 5311 閱讀 3726

1樓:愛你不知所措

作者簡介 王曙教授在礦物學和寶石學領域中造詣甚深,曾著有《不透明礦物晶體光學》、《偏光顯微鏡和顯微攝影》、《金剛石的祕密》《晶瑩的寶石》、《怎樣識別珠寶玉石》、《珠寶玉石和金首飾》、《真假寶石鑑別》、《珠寶首飾選購知識》、《唐詩故事》、《宋詞故事》等專著。

唐代時,著名詩人陳子昂寫了一組 38 首《感遇》詩,其中第 23 首中寫道:「翡翠巢南海,雌雄珠樹林, ------ 旖旎光首飾,葳蕤爛錦衾。」意思是:

翡翠鳥在南海之濱(指今廣西省東南部)築巢,雌雄雙雙,棲息在繁茂的樹林中。美麗的翠羽製成的首飾光豔奪目,用翠羽裝飾的被褥絢麗多彩。由此可知,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翡翠鳥羽是珍貴的首飾原料。

在清代學者紀曉嵐的著名作品《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五中,有這樣一段記錄:「記餘幼時,雲南翠玉,當時不以玉視之,不過如藍田乾黃,強名以玉耳,今則以為珍玩,價遠出真玉上矣。」紀曉嵐生於 1724 年, 1805 年去世。

可認為他幼時是 1735 年,即乾隆皇帝登基時,《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五寫於乾隆癸丑(即乾隆五十八年,公元 1793 年)。由此可知,在距今 260 多年前紀曉嵐年幼時,人們不認為翡翠是真正的玉,而是如同今陝西藍田出產的黃綠色蛇紋石大理岩,因此一點也不珍貴。約 60 年後紀曉嵐寫書時,即距今約 200 年前,翡翠的優點已為廣大人們認識,因而成為比和田玉**要高得多的珍貴玉石了。

由此可知,正好是清代乾隆皇帝統治這六十年間,玉石翡翠的地位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此後大約再也沒有人用「翡翠」鳥的羽毛做首飾了,翡翠一詞成了專指一種珍貴玉石的名詞。

清乾隆年間,有**到永昌(今雲南保山一帶)買寶石,經人介紹見到了高檔翡翠,認為比中國的傳統玉石和田玉還要美得多,於是選擇高檔翡翠料精雕成玉器獻給乾隆皇帝,乾隆大為欣賞,認為超過了過去視為珍寶的和田玉,並命為「帝王玉」,這也是今天質量最佳的翡翠叫做帝王玉的起源。乾隆當時下令大量購買高檔翡翠製作玉器,經過宮廷這一提倡,翡翠的**飛速**,這也正是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述的經過。

緬甸的翡翠礦位於西北部的霧露河(又譯烏尤河)流域,由緬甸第二大城市瓦城沿鐵路北上,到孟拱下火車西行一百公里左右,就到達位於野人區內,霧露河畔著名的翡翠產地帕敢(見右圖)。帕敢常住人口八萬左右,流動人口卻有十八萬之多,其中華人佔多數,另有緬甸人、泰國人、巴基斯坦人、印度人等,都是為翡翠**而來。帕敢的交通仍不太方便,公路路況很壞,當地的自然環境溼熱多蚊,生活條件十分艱苦。

由明朝末年開始利用翡翠,到 20 世紀中葉這三百多年間,人們都是挑選出產優質翡翠多的場口開採,對於主要出產一般翡翠料的場口不屑一顧。即使是挑中的場口,所生產的翡翠也是好的少,一般質量的多。當初人們挑選翡翠原料的要求很高,必須有種(水)有色,否則一概當作廢石拋棄或用作建築材料。

在這段時間內,優質翠料**也很低廉,而且歷史上曾出產過很多著名的好料和大料。例如清朝前期騰衝人尹文達採到的綺羅玉,大到鋸成薄片製作懸掛的方形大燈;清中期的段家玉,馬步雲家的馬家玉,清光緒年間王相賢家的王家玉,做成翡翠手鐲五百多對,每對按今天**換算可值 100 萬人民幣;太平街王振坤家的「會卡玉」,重達數噸,切成直徑 80 多釐米的八片,其中七片要價數百萬銀元;此後又陸續出產過多個質量極優的巨大翡翠如「肖家玉」、「官四玉」等等。時至今日,老場口已開採得枯竭,好料極其少見。

而且塊頭亦小,可**卻高漲得驚人。 2000 年霧露河河床的礦井中出過一塊重僅 7.5kg 的極佳翡翠原料,在緬甸首都仰光以 2400 萬美元售出,可謂天價。

玉和翡翠的由來?有沒有相關故事呢?

2樓:匿名使用者

翡翠是一種優質玉石品種,有"玉石之王"的美稱。它的綠色和紅色猶如古代翡翠鳥羽毛的顏色,故被稱為"翡翠"。翡翠是一種名貴的玉石,被人們譽為「玉石之王」。

它是由「硬玉」(jadeite)礦物組成的礦物集合體,其中伴有10%以下的其他雜質礦物,如鈉長石、透輝石、霓石、磁鐵礦等。並含有少量鈣、鎂、三價鐵、二價鐵和鉻等元素,正由於這些少量元素的存在,及其相對含量的不同,才使翡翠呈現出豐富多姿的色彩。其中鉻是翡翠中的主要呈色離子。

當今世界上,凡乎所有的商業翡翠均產於緬甸北部的烏龍江上游地區。我國雖有形成翡翠礦床的地質條件,但至今仍未發現真正的翡翠礦床。

關於翡翠名稱的由來和翡翠傳入我國的時間,至今尚無定論。說到翡翠名稱的由來,現有兩種說法:有的說古代人所稱的「翡翠」是指「翡翠鳥」,其羽毛美麗,紅色為翡,綠者為翠,古代人即常以其羽毛製作裝飾品,自從翡翠由緬甸傳入我國後,人們就將這種美麗的玉石稱為翡翠了;另一種說法是,中國古時將一種綠色的軟玉(碧玉)稱為「翠」,自從翡翠傳入我國後,人們為了將其與已稱為「翠」的軟玉相區別,就稱其為「非翠」,久而久之,也就演變為「翡翠」了。

翡翠傳入我國的時間也有爭議。有的專家認為遠在公元前二世紀的漢武帝時代,就已傳入我國,並以在漢班固的《西希賦》中有「翡翠火齊,合耀流金」和張衡的《西京賦》中也有「翡翠火齊飾以美玉」的詞句作為佐證;而有的專家則認為翡翠傳入我國的時間不會早於明未清初,其依據是迄今為止,尚未在考古發掘(如明萬曆皇帝的定陵)和歷代宮庭珍藏中發現有清初以前的翡翠珍寶。後者是以考古學為依據的科學論斷,我認為是正確的。

可見,目前在一些「戲說」的電視劇中,常可見到一些生活於唐、宋兩朝的帝王將相和文人雅士的帽子上,嵌著一塊翠綠色的優質翡翠,這種有違史實的道具服飾,也算是一種虛擬的「戲說」手法吧!

翡翠傳入我國的時間雖晚,但因其具有迷人的顏色和晶瑩的質地,傳入我國以後,立即受到皇家、貴人的青睞,慈禧太后更將翡翠中的珍品稱為「皇家玉」。她生前把玩猶感不足,死後陪葬品中,還有用優質翡翠製成的西瓜、桃子、荷葉、白菜等珍寶,另有27尊翡翠佛像也陪其長眠地下。

翡翠首飾的**與其質理是密切相關的。例如一隻優質手鐲,其**可達人民幣數拾萬甚至上百萬元,而透明度差又無純正綠色的低檔貨,有的僅值幾百元。差價之大,是在任何其他玉石飾品中極少見到的。

**間的巨大反差,就給了商人謀取超額利潤的良機,為了以次充好,以假亂真,市場上就出現了經過人工處理的b貨與c貨翡翠,以及名目繁多的仿冒品。

為此,本文僅側重介紹:翡翠的主要特徵,評價標準、何謂a貨、b貨,以及目前市場上的主要贗品及其肉眼鑑別標誌等等,作為讀者在購買翡翠飾品時的參考。

翡翠的主要特徵:翡翠是由很多柱粒狀與纖維狀硬玉組成的礦物集合體,形成所謂「纖維狀與粒狀變晶交織結構」。柱粒狀礦物晶面和解理面會反光,藉助放大鏡可以看到很多閃光點(俗稱蒼繩翅),這是區別翡翠與其他仿製品的主要依據;所謂纖維結構,在透光鏡下用放大鏡觀察,其形狀就像「絲瓜筋」,這是識別翡翠的又一重要特徵;此外,翡翠的折射率為1.

66,飾品的拋光面呈玻璃光澤或珍珠光澤;其比重為3.25-3.4;硬度6.

5-7,小刀刻不動(小刀硬度為5.5)。由於組成翡翠的纖維狀硬玉形成氈狀結構,故翡翠具有堅固的效能,成品經久耐用。

評價標準:翡翠的主要評價標準可以歸納為顏色、透明度、結構、裂綹幾項。

顏色:翡翠的顏色豐富,有綠、紅、紫、灰、黃、白、黑諸色。其中綠色稱翠,紅色為翡,淡紫色稱紫羅蘭,三種顏色集於一體者,人稱「桃園三結義」。

一般來說,在其他質地相同條件下,純正的翠綠色最為昂貴,紫羅蘭、紅翡、花青、豆清、油青、瓜皮綠等次之,灰色和白色最低廉。綠色是決定翡翠**的關鍵色澤,業內人士常用「濃、陽、正、勻」等作為評價標準。「濃」,是指顏色濃綠但不帶黑色,這是上品;「陽」,指顏色鮮豔明亮,為上品,如顏色昏暗呆板,稱為「陰」,即使其色澤深濃,也不受人歡迎;「正」,是指綠色鮮豔純正,不偏色,如綠中泛有藍、青、黃、灰、黑等「邪色」,**就低;「勻」(又稱「和」),指綠色均勻之意,如綠色呈絲狀、條帶狀或斑塊狀,就會降低玉的**。

透明度:商業上稱之為「水頭」,是以光線能透過玉石的深度來衡量的。光線能透過2分(約6毫米)深度的,稱為2分水,對這種半透明以上的翡翠,北方人稱「玻璃地」,南方人稱「冰種」,看起來水靈通透,**最高;近似半透明的稱「糯化水」;不透明及透明度極低的,看起來乾澀無水,**最低。

結構:翡翠的結構粗細和底色,業內人士稱之為「地張」。結構細膩,底色又好的「地張」,透明純淨,能很好地襯托綠色,惹人喜愛。

好的「地張」有玻璃地、蛋清地、糯化地等,其次有細白地、豆青地等,再差的則有瓷地、乾白地等等,都十分形象地描繪出翡翠的底色、結構粗細和透明程度。

裂綹與瑕疵:裂綹是指玉石中的細小裂隙;瑕疵是指其中的黑點與僵斑,如近於不透明的「石花」、「石腦」等,這些都將大大降低翡翠的**。當然,影響翡翠成品**的尚有成品的大小、雕工、款式等等,有的飾品還要求成雙配對,凡成雙配套者,往往比拆成單件**的總價要高出20%-30%。

翡翠的a貨、b貨和c貨:

a貨:是指未經任何人工優化處理的天然翡翠,是貨真價實的真貨。

b貨:是經過人工「酸洗注膠」的翡翠,一般是用內有黃、黑雜色,透明度又差的低檔翡翠,先用強酸漂洗,使之去髒留綠,增加透明度,然後再用樹脂等重新充填加固,使原來的低檔品變得晶瑩通透,以便以次充好。這種b貨翡翠在經過一段較長的時間後就會泛黃。

b貨的鑑定特徵是:光澤較弱,沒有強的玻璃光澤感覺,敲擊時聲音不脆;表面粗糙,常可見較多的沙眼及因酸蝕作用而留下的不規則槽溝;透光觀察,b貨內部通常較潔淨,很少見到a貨翡翠中常見的棕褐色絲條(這是因氧化鐵汙染形成的汙跡);用40倍放大鏡觀察,硬玉礦顆粒邊緣有被溶蝕現象。

c貨:這是一種染色翡翠,一般是用無色、淺色及水頭較好的低檔翡翠經人工染色而成。時間一久就會逐漸褪色。其**低廉,但卻具有很大的欺騙性。

c貨翡翠的特徵是:綠色不自然,常帶黃色或藍色色調;顏色浮於表面,無「色根」,而a貨的色感是由內而外透出的;色不均勻,用放大鏡觀察,有時可見裂隙中的鉻鹽沉積的色帶,並向兩邊逐漸變淡,其顏色是沿裂隙和礦物顆粒邊緣分佈的。染色翡翠不僅有綠色的,也有染成紫羅蘭及紅色與藍色的。

而且人工改色的方法不僅限於染色,也有用加熱方法焗色的,用高能粒子轟擊致色的,以及表面塗上一層「808」翠綠膠的。b+c貨:這種翡翠既經「酸洗注膠」,又經人工樑色,因此它具有b貨和c貨的雙重特徵。

翡翠的仿冒品:目前市場上常見的翡翠贗品有:馬來玉、澳玉、巴山玉與料翠等等。

馬來玉:這是一種染色石英岩。和翡翠的主要區別是:馬來玉呈粒狀結構:顏色沿顆粒邊緣分佈,比重低(2.65左右)。

澳玉:是一種產於澳大利亞的綠色玉髓,外觀很像翡翠。主要區別在於:

綠玉髓的顏色極均勻,但綠中帶黃;質地細膩,無翡性,也無纖維結構;折射率(1.53)和比重(2.60)均較翡翠低。

巴山玉:原本是指2023年在緬甸北部發現的翡翠新品種,故又稱「八三玉」,但目前巴山玉一詞的應用極為混亂,有人將b貨翡翠稱為巴山玉;有的則將一種富含鈉長石的翡翠圍巖稱為巴山玉(因其含鉻量高達3.75%,而是鮮綠色)。

它和翡翠的主要區別是:巴山玉呈粒狀結構,折射率(1.52——1.

54)與比重均低於翡翠。

水沫子:這是近幾年才出現的「新品種」,實際上是由鈉長石和石英組成的鈉長石巖,由於它的「水頭」很好,一般無色,很像無色的玻璃種翡翠,一些含有少許暗綠色的水沫子,還常冒充「飄蘭花」的翡翠**,以欺矇顧客。它和翡翠的主要區別是:

其光澤不及翡翠;質地不如玻璃種翡翠細膩;其中常可見大小不一與形狀不規則的石花,而玻璃種翡翠中則很少有石花;此外,水沫子不顯翡性,折光率低(1.52——1.54),同時裂紋較多。

料翠:即綠色玻璃。這是早期常見的翡翠仿冒品,近年來已較少見。其主要特徵是:內部有氣泡;低折射率(1.50左右)與低比重(2.4——2.6)。

誰知道「程門立雪」的故事,誰知道「程門立雪」的故事?

程門立雪 這個故事,說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遊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兒。二程是洛陽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學家。二程學說,後來為朱熹繼承和發展,世稱 程朱學派 楊時 遊酢,向二程求學,非常恭敬。楊遊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後,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求學。故事就發...

有誰知道「老子出關」的典故,有誰知道「老子出關」的典故???

老子西出函谷關,尹喜見紫氣東來 迎老子入關,為其寫道德經5000言,尹喜後隨老子西遊。後來唐朝時道家為了抬高自己,編老子化胡經,說老子化釋迦牟尼教化印度,後來此經被封。老子名叫李耳是其母懷其72年所生,生後李耳已是白鬍子白髮,成老頭狀,故稱曰老子,也叫老子出關 老子出關的典故 老子出關圖是什麼意思?...

請問有誰知道關於仁義禮智信的故事

論語不是故事,是講道理,我要的是故事。或者 關於仁 義 禮 智 信每一個各想三個古代小故事?最好是文言的,沒有的話白話也行 戰國策 國策中有這麼一個故事 馮諼客孟嘗君 講戰國時期齊國的孟嘗君好士,門下有食客數千人,其中有一個叫馮諼,馮諼在孟嘗君家曾唱道 長鋏歸來乎,食無魚 出無車 無以為家 等歌,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