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心遠地自偏
不能一概而論,首先你要搞清瓷器中為何會有氣泡。大部分瓷器是有氣泡的,但是也有極個別是沒有氣泡的。搞清原理你就懂了。
什麼古瓷器有氣泡
2樓:北極星荒島
青花瓷、釉裡紅、青瓷、鬥彩、唐三彩這些古瓷器都有氣泡。凡是釉下彩瓷器,都是有氣泡的。在收藏中,鑑定瓷器真假,看瓷器氣泡也是鑑定瓷器年代、窯口的方法之一。
如果是應該有氣泡的瓷器而沒有氣泡,肯定是現代電驢燒的瓷器。瓷器氣泡,與瓷器窯口有很大關係,什麼樣的窯口瓷器,就是什麼樣的氣泡。
3樓:卡卡羅特
古陶瓷的釉中有氣泡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現象。有的器物的氣泡特徵十分明顯,用肉眼即能觀察清楚,形成很深的直觀印象;而有的器物雖然有明顯的氣泡,但氣泡的特徵卻不是很明顯;也有的器物釉面無明顯的氣泡,甚至無氣泡。
有關氣泡形成的原因和變化規律,目前尚未處於探索階段。有人認為它是由釉層中的水分子變化而來的。在陶瓷燒製過程中,窯內的高溫會使釉層中的結晶水或液態水都變成氣體,當釉層厚時,氣態水分子被釉膜包住,釋放不出來便形成為氣泡。
當釉層薄時,氣泡衝破了釉層,則在釉表形成無數小坑凹(麻點)。氣泡的形成與器物的窯口、釉質、釉層厚薄、燒成時窯內的溫度變化、窯內氣氛等因素有密切關係。
氣泡在古陶瓷鑑定中的作用
目前收藏界尚有不同說法,肯定者認為,氣泡在古陶瓷鑑定中具有重要的參考作用,可以作為鑑別新舊和窯口的主要依據之一;否定者認為,氣泡不過是釉層中的一種自然現象,氣泡無規律可循,不具有區分標識的功能,因而不能作為鑑定的依據。事實上,這兩種觀點都不完全正確。儘管不同器物的氣泡在具體形態、疏密、多少、大小及層次分佈等方面的特徵千差萬別,有時難以用同一個標準去把握,但相同窯口或品種的器物在氣泡特徵方面卻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相同窯口或品種的器物,由於釉的原料、配方、施釉方法、釉層厚薄、燒成時的窯內氣氛、溫度變化等方面都大致相同,因而燒成後的器物在氣泡特徵方面會具有一定的共性和規律。這種共性和規律,在進行仔細分析研究後,有時也可以作為古陶瓷鑑定的依據之一,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相對於古陶瓷的胎、釉、造型、紋飾等其他鑑定標準來說,氣泡並不是最典型最本質的特徵,氣泡標準具有不確定性,因而不能無限誇大氣泡在鑑定中的參考價值。
對於一些釉中無明顯氣泡或雖有氣泡但特徵不典型的陶瓷種類,不宜通過氣泡特徵進行鑑定。依據氣泡進行古陶瓷鑑定,最基本的前提在於對被鑑定物件的氣泡特徵要瞭如指掌,這種瞭解應是在觀察、上手大量真品實物基礎上的感性認識和理性昇華,而不能只是通過書本得來的未經對照實物檢驗的似是而非、眾說紛紜的所謂氣泡特徵。
歷代各個窯口陶瓷氣泡的特徵
以肉眼觀察而言,我國古代陶瓷中絕大多數窯口或品種的器物,氣泡特徵均不是很明顯,有的甚至觀察不到氣泡,僅有少數窯口或品種的器物才具有比較明顯的氣泡特徵。以下對歷代陶瓷的氣泡情況予以簡要說明:商周及秦漢原始瓷的釉層較薄,釉中基本上無氣泡。
六朝時期的青瓷,由於器表佈滿密集的開片,只在聚釉處能觀察到不明顯的氣泡。唐代陶瓷如邢窯、長沙窯、邛窯等器物表面一般無明顯氣泡;唐五代時期的定窯白瓷一般只在底足和口沿等區域性釉厚處才有細密均勻的小氣泡,也有個別器物全身均勻分佈密集的小氣泡;越窯青瓷的釉面渾身都均勻分佈有隱約的密集小氣泡,區域性釉厚處則清晰可見。
宋代陶瓷中的定窯和磁州窯瓷器,以及一些屬於定窯系和磁州窯系的瓷器,釉面一般無明顯氣泡。此外,黑瓷諸窯,如建窯、吉州窯等器物的釉表面一般也無明顯氣泡,耀州窯黑瓷的釉中雖有密集的小氣泡,但由於氣泡是在黑釉之中,肉眼看起來並不明顯。宋代影青瓷,有很大一部分無明顯氣泡,部分器物的釉面有分佈均勻的密集細小氣泡,僅有少數釉層較厚的器物或施釉不均的器物氣泡較明顯。
宋代龍泉青瓷的釉面均有密集的小氣泡,但因年代和釉質不同略有差別,北宋龍泉青瓷的釉層較薄,釉的潤澤感不強,釉中的氣泡與南宋龍泉青瓷相比顯得略大且稀疏;南宋龍泉青瓷由於使用的是石灰鹼釉,釉層肥厚滋潤,釉中的細小氣泡密集且均勻分佈,粉青釉由於釉色純正,施釉均勻,釉中氣泡看起來不如梅子青釉明顯(圖1、元代龍泉窯青瓷盤)。
宋代陶瓷中具有典型氣泡特徵的主要有汝窯、鈞窯和耀州窯等。汝窯瓷器的釉層較厚,釉中有少量較大的氣泡,古人稱之為「寥若晨星」,在光照下時隱時現,似晨星閃爍,從汝窯瓷片的斷面觀察,可見一些稀疏的氣泡嵌在釉層的中、下方。需要說明的是,汝窯有多種釉色,由於釉色不同,氣泡特點也有差異,除常見的稀疏較大氣泡外,也有的氣泡較大且分佈相對密集,也有的釉中無明顯氣泡。
鈞窯瓷器的釉中一般都有大小如針孔的稀疏大氣泡,以及由中小氣泡組成的氣泡群,各氣泡雖然大小不一,比較稀疏,但各氣泡間的距離大體均勻。鈞窯瓷器的氣泡,在器物全身的分佈並不完全一致,而是有的部位較明顯,有的部位卻不明顯,也有的鈞窯器物通體都無明顯的氣泡(圖2、金代鈞窯標本釉面氣泡;圖3、北宋鈞窯月白釉紫斑碗)。
耀州窯瓷器的氣泡可分為兩種,一種氣泡細小且密集均勻分佈,看起來並不明顯;另一種氣泡較大,分佈稀疏、有層次感,看起來比較清晰,此種氣泡的特徵最為典型。有的器物上同時有兩種不同特徵的氣泡,也有的器物上只有其中一種氣泡(圖4、宋代耀州窯青釉印花碗,圖5、宋代耀州青瓷缽,圖6、新仿耀州窯青瓷碗)。
此外,元、明、清青花及單色釉瓷器,釉中有氣泡的現象也比較普遍,有的也具有一定的特點和規律。
注意辨別現代新仿陶瓷氣泡
氣泡在古陶瓷鑑定中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現代仿造者在注重胎、釉、造型、紋飾等主要特徵的仿製時,可能忽略氣泡這種非主要特徵。因而,通過對氣泡特徵的分析、對比,可以大體知道一件器物在氣泡特徵上與真品是否相符。
但是這種鑑定,僅適用於氣泡特徵比較明顯的那類器物,如汝窯、鈞窯、耀州窯等。對於氣泡特徵不明顯的器物,氣泡在鑑定中的參考價值並不太大。值得注意的是,有的現代新仿器物的釉中也有氣泡,有的新仿品的氣泡甚至具有與真品相似的特徵,這是因為做偽者對氣泡特徵進行了有意模仿,只要釉的成分和燒製工藝滿足一定的條件,即能達到某種氣泡特徵。
古陶瓷和新仿陶瓷在氣泡特徵上的不同,與燒造使用的燃料及窯爐結構之間具有很大關係。古陶瓷在燒製時使用的是柴窯或煤窯,而現代新仿陶瓷使用的一般是氣窯或電窯,它們的升降溫曲線及對溫度的控制存在巨大區別。現代氣窯和電窯燒製的仿品,釉中的氣泡一般大小均勻,在分佈上缺乏層次感;而古代柴窯或煤窯燒製的陶瓷,釉中的氣泡一般有大、小差別,在分佈上有層次變化。
氣泡鑑定古陶瓷的誤區
關於氣泡鑑定古陶瓷,目前流傳著許多錯誤的觀點,需要引起注意。有的文章認為,「凡宋代及以前的陶瓷釉中都沒有氣泡……凡仿品或元代以後任何朝代製品均不可能沒有氣泡,只要發現釉下氣泡便可證明非真正宋瓷」。事實上唐、宋時期的陶瓷釉中有氣泡的現象非常普遍,元代及明清陶瓷的釉中無氣泡的也比較多。
還有的觀點認為,「新瓷的氣泡小而密集,舊瓷的氣泡大而稀疏……當然,老的瓷器也可能大而密集,有的也可能小而稀疏,但絕對不會小而密集」。事實上,新仿品釉中的氣泡有的也具有「大而稀疏」的特徵,而古陶瓷釉中的氣泡也有許多具有「小而密集」的特徵。
有觀點認為,氣泡也有生死,有其內在的生命週期。不同的瓷器品種、不同的釉層厚度、不同的儲存環境等對陶瓷氣泡的生命週期都有一定影響。氣泡死亡的原因主要有氣泡自身破裂、釉面開片、腐蝕、磨損及自然老化等。
死亡的氣泡在高倍放大鏡下一般呈黑褐色點狀。這種觀點具有一定的科學性,用高倍放大鏡觀察,老的陶瓷器物釉面確實存在數量不等的所謂死亡氣泡,新瓷的死亡氣泡一般較少。但死亡氣泡的多少很難量化,也有一部分老瓷器的死亡氣泡較少,甚至無死亡氣泡,而一些經過做舊的新仿器物,釉中的死亡氣泡卻比較多,還有的作偽者用尖而細小的利器將釉面的大氣泡戳破,並填以髒物,觀察起來與死亡氣泡無異。
因而,以釉中有無死亡氣泡或死亡氣泡的多少來判斷器物的新老,這種鑑定方法並不完全可靠,至多可以作為一種參考而已
宋代瓷器氣泡變色能不能仿冒
4樓:匿名使用者
完全可以bai 宋代瓷器的du釉下氣泡主要是在汝窯瓷器zhi當中,用放dao大鏡觀察釉面,能夠看到專
釉中珍珠狀結晶屬體(氣泡周),寥若星辰。
汝瓷的燒造對釉料的配方和火候的掌握都有著極嚴格的要求。由於每件瓷坯在窯中所處的位置不同,受熱程度各異,產生的「窯變」效果就不一樣。窯變及你所說的變色,燒製過程主要是氧化還原過程,不同的溫度燒製出來的顏色就不同
如何通過氣泡來鑑定老新瓷器
5樓:somnus_諾斯
在收藏中,鑑定瓷器真假,看瓷器氣泡也是鑑定瓷器年代、窯口的方法之一。不過,首先我們要知道哪些瓷器肯定有氣泡,哪些瓷器肯定沒有氣泡。
1)有氣泡的瓷器
青花瓷、釉裡紅、青瓷、鬥彩、唐三彩、等等,一句話,凡是釉下彩瓷器,都是有氣泡的。
2)絕對沒有氣泡的瓷器
高古陶、粉彩瓷、五彩瓷、法郎彩、一句話,凡是釉上彩瓷器,都是沒有氣泡的。
3)凡是電驢燒的瓷器,應該沒有氣泡
如果是應該有氣泡的瓷器而沒有氣泡,肯定是現代電驢燒的瓷器。瓷器氣泡,與瓷器窯口有很大關係,什麼樣的窯口瓷器,就是什麼樣的氣泡。
拓展資料:
「氣泡鑑定法」。
一、氣泡的成因
氣泡是釉中的水分子(h2o)變來的。
在燒製瓷器時,高溫會使釉層中的結晶水或液態水變成氣體,當釉層厚時,氣態水分子被釉膜包住釋放不出來,故而形成釉下的氣泡。
當釉層薄時,氣泡衝破了釉層膜,在釉表面形成了不少坑凹—麻點。釉中水分子多,氣泡亦多,釉中水分子少,氣泡亦少。如果釉中不含水分,釉下可能就沒有氣泡。
每個朝代各窯口釉的配方和工藝不同,器物釉下氣泡的情況也不相同。這正好為鑑定古瓷提供了一種有利條件。
二、釉的分類和工藝特點
陶瓷生產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釉的製作技術。中國古陶瓷技術十分成熟,具有很長的歷史,施釉有很多配方和不同的工藝方法。
依照釉的熔融性和燒成溫度,可分為易熔釉(又叫軟釉)、中熔釉(又叫琺琅釉)和難熔釉(又叫硬釉)。
按製造方法可分為生釉、熔塊釉和揮發釉。
按上釉方法可分為浸釉法(將坯浸入釉液中)、澆釉法(將釉往坯上澆)、噴釉法、振滴法(用毛刷浸滿釉再滴在坯上)、塗刷法、揮發法和撒佈法等。這些工藝特點在不同時期使用不同方法。同時也與釉料的配方和粘度有關。
在古代常用釉粉撒佈法,這是一種幹法施釉,其中不含或很少含水分子。還有一種鹽法施釉,是利用食鹽加熱後產生氯化鈉蒸汽,揮發在製品上而成一種鹽釉。
到明朝開始,這些幹法施釉不採用了,取而代之的是用釉漿施於器物上,再置於窯中燒成。
這一工藝的改變過程可以證明釉下氣泡的形成是因為在不同朝代有不同表現。尤其在現代仿製技術上,基本是沿用清朝的工藝——溼式調釉法,必然會出現釉下氣泡過多的現象。這一特點為鑑定古瓷開闢了一條新的思路。
三、對宋元兩朝古瓷的鑑定
宋朝的五大名窯中尤以官、哥、汝三種瓷仿者眾多,難度最大。即便明成化、清雍正時期,帝王命「官窯」以官仿官,不惜工本也難仿成。仿製出的哥瓷貌似神離,距離甚遠。
五大名窯中有名望的高階精品,最突出的特點是「瑪瑙為釉」、「玉質光澤」、「金絲鐵線」、「紫口鐵足」和「雨過天晴」等,但這些美的品質都是很難仿得出的。
儘管現代技術高超,學會了以假亂真的能耐,但若用「氣泡鑑定法」去辨別仿品,很容易識破廬山真面目。因為仿品儘管把外表做得與真品一樣,但絕做不出釉下無一氣泡的水平。撒佈法釉料的配方今人更是沒法挖掘出來
筆者對汝、官、哥、鈞、定幾大窯的瓷品進行了全面測試(在50倍放大鏡下觀察),發現這些宋代名瓷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釉下沒有氣泡,即便有也只是極小的一兩個氣泡,堪稱「寥若晨星」。這一點對宋瓷最有說服力。
總的來講,鑑定古瓷(指宋代瓷)應全面比較。有釉色的「柔和美麗」、「玉質感強」、「光澤不刺眼」,有溼潤「冒汗」的現象和看不到氣泡等原則。有的宋瓷釉面有斑點或小麻坑均須放大50倍方可看到。
凡仿品或元代以後任何朝代製品均不可能沒有氣泡,只要發現釉下氣泡便可證明非真正宋瓷。例如雍正的爐鈞釉、明代的「廣鈞」和現代的「仿鈞」都充滿了氣泡,達不到「宋鈞」的特點。
對於元青花也有如此特徵。元青花一般人很少見到,什麼是真品,什麼是仿品也難區別。正因為元青花真品不多,世人所見又少,給制仿人提供了一個好機會。
從造型、工藝、繪畫、釉色、修胎、火石紅諸方面都難以辨別真偽,惟獨從「氣泡」方面可以容易區別。
在青白釉厚的瓷品中其青花上的白色氣泡特別多,當青白釉薄時便見到青花上有不少被氣泡衝破的麻面小坑(也只能在放大50倍時才可見到),這也是它的特徵。
四、明清兩朝青花或釉裡紅的鑑別
這兩個朝代的青花和釉裡紅特別多,仿品也多。在材料、工藝、繪畫、書寫款式諸方面都能仿得一模一樣,惟一不好仿又沒被人重視的還是釉下氣泡的問題。
青花的色澤有的仿得很好,有的還有距離,辨色能力稍差就很容易「走眼」。除此之外抓住兩點便可區別真偽了。
一是青花釉是否下沉?下沉入骨且有暈散現象即為真品;若漂浮而無暈散、顯得死板則可能為仿品。
另一點是用50倍放大鏡看氣泡。若青花下沉則在青花上有許多白色氣泡;若青花上浮則青花上全是麻面小坑,看不見白色氣泡。在青白釉下氣泡多且大,則證明青白釉層厚而肥潤,此乃真品。
反之,青白釉太薄則氣泡很小應證明是仿品。
環球收藏網--新老瓷器的辨別
宋影青瓷器有氣泡嗎,宋代影青瓷器碗這是假的吧哈哈,
理論上講任何瓷器釉面在製作的過程中都有氣泡,只不過是多或少而已,氣泡是製作過程必然要形成的一種狀態,所以說瓷器釉面都有氣泡。謝謝 宋代影青瓷器碗這是假的吧哈哈,能看出是假的很好!麻煩點個採納或贊,謝謝 影青瓷器,有人說是杯,有人說是渣鬥,你們說是什麼?渣斗的特徵是有收腰,且收腰以下還有相當比例的容量...
灌裝機對液體進行灌裝時候為什麼會有氣泡
分析灌裝產品氣泡的原因有下列幾個方面 1 被灌裝的溶氣是否已經洗淨。2 洗瓶後的瓶溫度是否恰當。3 洗瓶後到充填機這段過程中,瓶有無汙染。4 灌裝過程中發泡與原材料有很大的關係。5 灌裝過程中,溶氣是否有空氣入侵。6 灌裝機的平衡壓力大小。灌裝機主要是包裝機中的一小類產品,從對物料的包裝角度可分為液...
這是玉嗎?要是玉的話請問是什麼玉里面有氣泡
這樣看不出來,泰山玉里面都有棉絮樣的東西 請問這塊是玉嗎?是什麼玉里面有一個氣泡價值多少 玻璃裡面才會有氣泡。顏料 玻璃,我的玉里有氣泡,請問它是玉嗎?天然玉里不會產生氣泡,處理過的玉也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此係人造仿製品 如果不請專家,初玩玉者要自己鑑定玉的真假,可從三方面觀察 一 由於玻璃質地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