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呵呵,這個很簡單了,3+1,4+2, 6+3 ,9+4了,13,18
所以後兩個數,13(9+4),18(13+5)
2樓:匿名使用者
3、4、6、9後兩個是13、18
規律:+1,+2,+3,+4,+5......
3樓:匿名使用者
13 18
規律就是3+1=4+2=6+3=9+4=13+5=18
需要加的數1,2,3,4,5,6,7
4樓:匿名使用者
依次加的是1.2.3.4.5.6
13 18
小學數學學習計劃
5樓:匿名使用者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效性 數學課程就是要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發展,讓學生快樂輕鬆地學習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是廣大教師所共同追求的,而
6樓:紅太郎
鬼知道,我又不是小學生,=-=
小學生數學學習系統
7樓:寒冰
小學數學是學生掌握數學算術和空間基礎知識,併為中學學習打好基礎的重要階段,而小學生所處的年齡決定了他們以形象直觀思維為主的思維模式。純粹的知識教授會把數學課變得枯燥乏味。如何提高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我想起很久以前曾在書上看到過的一句話:"學生的頭腦不是一個被填滿的容器,而是需要被點燃的火把。"數學教學就是要點燃學生對數學學習熱情的火把,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
有了興趣,學生才能積極地遊弋於數學知識的海洋,才能品味學習數學的情趣,才會有展示自我數學能力的慾望。 對於培養小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我有以下幾點看法:
一、讓活動帶領學生走進數學殿堂。 著名的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即生活。在教學活動中加入具體的活動,並讓學生參與其中,這就給了學生更多的實踐數學知識的機會。
如,在學習分數加減法的時候,設計一次超市購物的活動,把不同的商品標價定為各個小數,讓一部分學生作為顧客購買商品,另一部分學生作為售貨員,計算"顧客"所購買商品的總**。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在體驗超市購物的同時學會了小數的加減法及其應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性活動讓學生有了自主參與的機會,他們體驗到了數學應用的樂趣和數學學習的快樂。
設計精彩的活動會讓學生學習興趣大增,參與意識強烈,對於數學教學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二、多方面給學生感觀刺激,從而調動積極性。 1、讓教學語言"有血有肉"。眾所周知,在諸多科目的教學中,數學被普遍認為是比較單調和乏味的,因為數學本身是非常嚴謹和講究邏輯的學科,其內容安排不如語文、英語那樣生動形象,又沒有科學那樣直觀易懂。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若不花點心思就很難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語言表達就是感染學生最直接的要素。
為了讓課堂變得生動一點,我們要在教學中力求措辭用語生動形象、帶有強烈情感,語調抑揚頓挫,語氣和緩而帶有變化。對於學生的評價,我們也要注意措辭和語氣,給予強化性的鼓勵讚揚。數學教學中,我們努力使自己做到活潑多樣,動靜結合,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隨時隨地樂意積極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想法,由想動口到想動手。
因為動口和動手都是促使學生動腦的最好途徑。 2、領略數學教材無聲語言的作用。在數學教材的每一節都安排了例題,而這些例子全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符合各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大多都是**並茂的。
我在教學之中注重引導學生通過例題去體會學數學的實用性、可行性和重要性。作為教師,除了把那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來教育鼓勵學生,使學生的情感和情趣融合在一起,把學生從課堂引入現實生活當中,從而達到既教書又育人的目的。 3、運用現代手段,多層次增加數學知識給學生的各種感觀刺激。
多**軟體或課件,讓我們把數學知識分解成直觀形象的元素,通過視覺、聽覺等感觀刺激傳遞到學生的心靈。從而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細胞。
三、滲透藝術教育,激發學習興趣。 1、通過動口、動手,豐富表象。我在教"正方形面積"一課時,先讓學生把身邊的正方形找出來,然後讓學生對面積大小進行比較,再自己動手畫畫一角是怎樣的動手畫畫正方形,並想想它們的面積大小為什麼不一樣,如何求正方形的面積。
在總結完正方形面積的求法後,又讓學生進行比賽,看誰計算得快,最後舉例說明在日常生活當中如何計算正方形物品的面積。 2、調動學生積極性,各抒己見,注重應用。數學學科除了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外,千萬不能忽視學生口頭表達的能力。
學生學習數學以後,對於知識和應用,大多有各種想法。我們不能認為口頭表達能力訓練是語文課的專利。此時,讓學生多一點發表自己的想法和高見,會對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不容忽視的幫助;同時我們還培養了學生追求真知的熱情;也消除學生學習緊張的情況,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牢牢掌握知識。
3、舉一反三,培養創造能力。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直接參與,在活動中產生思想,充分給學生動手操作,以動腦思想的機會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我們除了以各種方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外,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即舉一反三能力,從而擴充套件學生思維,增長學生知識。
如教"平行四邊形面積"時讓學生通過把兩個完全一樣的平行四邊形拼成長方形的方法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求法。同時,給學生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提示他們類似的求面積方法,讓學生舉一反三,體會不同圖形,相同的求面積方法。同時還可以適當設計一些表演,如讓兩個同學扮演兩個形狀一樣的梯形或平行四邊形,表演相遇後經過各種嘗試組成一個長方形的經過。
小小的活動卻能調動學生創造的積極性,整個表演過程,學生必然情緒高漲,學習積極性也必然得以提升。 培養學生學數學的興趣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只要不斷嘗試,聯絡實際,大膽探索,學生學數學的興趣會隨著你的努力日增月加。
以上回答你滿意麼?
小學數學學習 有哪些特點?
8樓:匿名使用者
小學生的
數學學習有什麼特點?歸納起來有四點。
1.數學學習是一種符號化的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經驗相結合的學習過程。
數學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上小學之前的幼兒生活中,孩子們已經遇到許多數學問題,已經積累了一些初步的經驗。他們玩過各種形狀的積木,折過紙工,比過物體大小、長短、厚薄、輕重、寬窄和多少,他們知道幾點起床幾點睡覺,他們隨著父母外出購物等等,所有的活動,都使他們獲得了有關數量和幾何形體的最初步的觀念。
雖然這些概念或觀念往往是非正規的、不繫統的,甚至是模糊的、錯誤的,但是都為他們上學後學習數學奠定了必要的基礎。所以可以這樣說,小學生學習數學是以自己經驗為基礎的一種認識過程,數學對小學生來說是自己對生活中的數學現象的「解讀」,這是兒童學習數學與**不完全相同之處,這也是當前數學課程改革中特別強調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為數學模型從而應用的原因。當前數學教學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把數學與兒童原有的生活經驗密切聯絡起來,使他們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學起來備感親切、生動、真實,也容易激發興趣。
2.數學學習是一種不斷提出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問題對數學學習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它決定了思維的方向,也是思維的動因。那麼數學問題來自何方呢?
一種來自數學本身,即數學內部;另一種則來自數學外部。來自數學內部的問題在小學階段有很多,例如,學會了20以內的進位加法後,又出現退位減法;懂得有限小數後,在小數除法中又出現了迴圈小數;知道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求法,但是又遇到要求它們的面積......這些往往是來自數學內部的問題。而更多的是來自數學外部的實際生活中的,這些問題更具有挑戰性。
例如:(1)在一個正方形的鐵皮中,要想剪出一個最大的圓怎麼辦?
(2)50人遊湖,每條大船可坐6人,每小時租金10元,每條小船可坐4人,每小時租金8元。如果你是領隊,打算怎樣分配?哪種方案最省錢?
(3)甲乙兩商店**同樣的襪子,原價都是每雙2元,甲店現打8折**,乙店買3雙送1雙。媽媽去哪家商店更合適?
像上面這些具有挑戰性的、新奇的問題,對小學生更具有吸引力,他們都願意通過自己的探索、嘗試、分析、合作交流,從而求得問題的答案。因此,數學教學改革的另一個重要策略,是為學生創設各種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認知失衡,從而促使學生主動地去探索和解決問題。
3.數學學習是獲取數學知識、形成數學技能和能力的一種思維活動。通過數學學習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尤其培養創新意識是不言而喻的。從這個意義上講,那些死記硬背、反覆而無意義的操練都不能算做真正的數學學習。
換句話說,數學學習如果沒有學生自己的主動內化(即思考),其學習效果等於零。
根據多年來的實驗研究,我們認為小學生的數學思維是在直觀行動思維基礎上,由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向抽象邏輯思維為主的過渡階段。小學生的數學思維是逐步發展的,低年級更多的是具體形象思維;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積累,到了中年級,具體形象思維逐步減少,而抽象邏輯成分逐步加大;但是,即使這樣,到了五六年級,學生仍然不能像**那樣完全依託著抽象的數學概念進行思維,他們還往往要以具體[---分頁---]的表象作為認識的支柱。而且,小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過程,也不是單純的一加一減的關係。
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形象思維、初步的邏輯思維,乃至直覺思維往往是相互補充的。
記得20世紀90年代初,我和海淀區教研室為調查低年級學生學習應用題的實際思維水平時,曾對一年級下學期的學生出示這樣的測試:「二年級有兩個班,這學期一班轉走5人,二班轉來8人,這學期二年級人數比上學期( )( )人。」這是一種新形式的實際問題。
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套用,但是學生可以利用原有的知識、方法進行復雜加工把問題解決;這也是一種克服障礙的**活動。測試結果,大多數學生填不出來。還說:
「這題沒有告訴我們上學期
一、二班有多少人,這怎麼算?」而42.7%答對的學生,大致可分三種解題思路:
(1)因為轉來的人數比轉走的多,8比5多3,所以填(多)(3)人。(這些學生為數很少,他們是利用邏輯推理解題的。)
(2)老師沒告訴我們原來一班、二班各有多少人,我就假設。假設原來一班有40人,二班也有40人,那麼上學期有40+40=80人;這學期一班轉走5人,一班有40-5=35人,二班轉來8人,二班有40+8=48人,兩班共有35+48=83人;這學期比上學期多3人(83-80=3)。(這部分學生利用原有的知識對新課題進行復雜的加工,採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假設法求解,也是值得稱道的。
)(3)這題太難了,我就畫圖
然後這位學生生動地說明自己的思考過程:本來兩個班的人數都是「全」的,後來一班轉出了5人
二班又轉來8人這樣從二班的8人中抽出5人去補給一班還剩3人,所以這學期人數比上學期多3人。(這位學生主要是通過形象思維,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把隱蔽的問題明朗化,而在其最後一步中,從二班的8人中抽出5人去補給一班,則是原來表象基礎上的糅合和加工,已具有一些邏輯思維的因素。因此,是形象思維為主,又和初步的邏輯思維互動作用,起到共振的作用,更有其創新的意識。
)通過這一事例,可以說明小學生學習數學也是一種艱苦的思維活動。因此,數學教學中更為學生留下足夠的思維空間,使學生學會思考。
4.數學學習是有指導的「再創造」的過程,著名的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指出: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重新構造知識就是再創造。小學生學習數學並不是像有的**那樣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概念、法則、定律、方式的弄懂、記牢和背誦,而總是根據他們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去經歷學習過程,用他們自己理解的方法去探索數學知識,當然他們探索的是自己不知而是別人已知的,這就是「再創造」。
所以,作為數學教師,應該充分估計學生的潛能,為學生創設更大的思維空間,向他們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的機會,引導他們通過自己的觀察、實驗、思考、交流,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去探索數學的知識,獲得數學技能和數學思想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把培養創新意識的目標落在實處。
一年級數學題,小學一年級數學題
第一個是17加14減11等於20第二個是4加4等於8 小學一年級數學題?今天是11月2日,星期六,推遲3天再進行足球比賽,三天後是11月5日,星期二舉行。十一月2日推遲三天就是11月5日,週六推遲三天就是週二。這還真是小學題,用手指頭數一數就能得出答案。很簡單的題目,希望對你有幫助。望採納 推遲3天...
小學一年級數學題找規律336915後面還要填數怎
a 1 3,a 2 3 a 3 a 1 a 2 6 a 4 a 2 a 3 9 a 5 a 3 a 4 15。綜上所述,其規律為 a n a n 2 a n 1 那麼a 6 a 4 a 5 24 a 7 a 5 a 6 39 a 8 a 6 a 7 63。答 填充後的數列為3,3,6,9,15,24...
小學一年級數學題小學一年級數學題76怎麼填
7 6 8 5 9 4 13 祝你學習進步!如有疑問請追問,理解請及時採納!太簡單了 7 6 10 3 5 8 13 只要括號裡面的兩個數字相加等於7 6 也就是等於13就行 隨便怎麼填。比如7 6可以 1 12 3 10 13 4 9 2 11 13 等等。這個很簡單的 7 6 13 10 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