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哈哈欠為你違逆
唐初,徵收賦稅實行租庸調製。租庸調以人丁為依據,所謂「有田則有租,有身則有庸,有戶則有調」。
唐朝建國以後,土地兼併便在逐步發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農民增多。農民逃亡,**往往責成鄰保代納租庸調,結果迫使更多的農民逃亡,租庸調製的維持已經十分困難。
安史之亂以後,國家失去有效地控制戶口及田畝籍帳的能力,土地兼併更是劇烈,加以軍費急需,各地軍政長官都可以任意用各種名目攤派,無須獲得**批准,於是雜稅林立,**不能檢查諸使,諸使不能檢查諸州,賦稅制度非常混亂。
780年,唐德宗建中元年,宰相楊炎建議頒行「兩稅法」。兩稅法是以原有的地稅和戶稅為主,統一各項稅收而制定的新稅法。由於分夏、秋兩季徵收,所以稱為「兩稅法」。
古詩云:「私家無錢爐,平地無銅山,胡為秋夏稅,歲歲輸銅錢。」該詩所指的賦稅制度是兩稅法。
2樓:冷眼觀娛樂圈
1.含義:
兩稅法,是指由徵收穀物、布匹等實物為主的租庸調法,改為徵收金錢為主,一年兩次徵稅。兩稅法改變了「租庸調」據丁徵稅的作法,實行以財產多少為徵稅標準,於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開始實行。
2.內容:
1取消租庸調及一切雜役雜稅。
2不分主戶、客戶(外來戶),只要在當地有資產、土地,即算當地人。一律上籍徵稅。
3不再按丁徵稅,改為按資產和田畝徵稅,根據資產定出戶等,按戶等徵收戶稅,先「定稅計錢」,再「折錢納物」;按田畝數量徵收地稅。
4每年分夏秋兩季徵收,夏稅不得超過六月,秋稅不得超過十一月(故稱兩稅法)。
5無固定住處的商人,所在州縣依照其收入的一定比例徵稅。
3.意義:
(1).積極:
a.兩稅法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而「唯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使古代賦稅制度由「舍地稅人」到「舍人稅地」方向發展,反映出過去由封建國家在不同程度上控制土地私有的原則變為不干預或少干預的原則。
b.兩稅法改變了租稅徭役據丁口徵收,租稅徭役多出自貧苦的勞動群眾頭上的作法,它以財產的多少為計稅依據,不僅拓寬了徵稅的廣度,增加了財政收入,而且由於依照財產多少即按照納稅人負稅能力大小徵稅,相對地使稅收負擔比較公平合理,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廣大貧苦人民的稅收負擔,同時簡化了稅目和手續。這對於解放生產力,促進當時社會經濟的恢**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調動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是一個歷史的進步。它奠定了宋代以後兩稅法的基礎,是中國賦稅制度史上的一件大事。
(2).消極:
a.長期不調整戶等,不能貫徹貧富分等負擔的原則;
b.兩稅中戶稅部分的稅額是以錢計算,因**徵錢,市面上錢幣流通量不足,不久就產生錢重物輕的現象,農民要賤賣絹帛、穀物或其他產品以交納稅錢,增加了負擔;
c.兩稅制下土地合法買賣,土地兼併更加盛行,富人勒逼貧民賣地而不移稅,產去稅存 ,到後來無法交納,只有逃亡,土地集中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而農民淪為佃戶、莊客者更多。
d.兩稅法的部分內容超越了客觀條件,即「儘管社會經濟有了相當的發展,貨幣經濟的發展仍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租稅改按貨幣計徵的條件還不充分具備。」
3樓:世博志願天使
兩稅法的主要內容是1取消租庸調及一切雜役雜稅。2不分主戶、客戶(外來戶),只要在當地有資產、土地,即算當地人。一律上籍徵稅。
3不再按丁徵稅,改為按資產和田畝徵稅,根據資產定出戶等,按戶等徵收戶稅,先「定稅計錢」,再「折錢納物」;按田畝數量徵收地稅。4每年分夏秋兩季徵收,夏稅不得超過六月,秋稅不得超過十一月(故稱兩稅法)。5無固定住處的商人,所在州縣依照其收入的一定比例徵稅。
兩稅法是中國古代一次具有重要意義的賦稅制度改革:
一、兩稅法將唐中期以來名目繁多的雜稅統一為戶稅和地稅兩種,並規定「此外斂者,以枉**」,這樣既簡化了徵稅名目,又可使賦稅相對穩定,在一定時期內保證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同時從制度上杜絕了官吏從中作弊亂攤派的可能,使人民的負擔有所減輕。
二、兩稅法規定貴族、官僚、客戶、商人都要交稅,這就擴大了稅源(這也是制定兩稅法的目的之一),此外客戶納稅,反映了其地位由非法到合法及其人身依附關係的相對減輕。
三、把原來按丁徵稅轉入按貧富徵稅,立法原則較為公平,很顯然比租庸調製一律按丁徵稅合理。這些做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賦稅集中在貧苦農民身上的賦役負擔不均的不合理狀況,對改善當時的社會狀況和廣大貧苦農民的生產生活是有積極作用的,總之兩稅法是與當時土地高度集中以及商品經濟不斷髮展的情況相適應的,是封建社會賦稅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進步。同時這次改革反映了中國古代賦役制度發展的基本趨勢即收稅標準以人丁為主向以土地為主的轉變,奠定了唐後期到明代中葉賦稅制度的基礎。
4樓:ご沉默滴菋噵
兩稅法,是唐代後期的賦役制度。唐初所行制度基本上沿用隋制。在土地與賦役制度上,唐初繼承了北魏開始至隋朝的均田制和與均田制配套的租庸調製。
後來,武則天至玄宗時,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均田制遭到極大破壞,這樣就使越來越多的農民失去土地,脫離戶籍到處流亡。安史之亂後,這一情況更加嚴重,實際上建立在均田制基礎上的按丁徵收賦稅的租庸調製也已無法執行下去。這種狀況使國家財政收入大為減少,造成了嚴重的財政危機。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唐朝**採取了各種措施,結果一切努力均告失敗並造成了賦稅制度的進一步混亂,唐朝財政面臨崩潰。唐德宗即位後,宰相楊炎建議改革賦稅制度。建中元年(780年)唐朝**頒佈兩稅令,實施兩稅法。
兩稅法的主要內容是1取消租庸調及一切雜役雜稅。2不分主戶、客戶(外來戶),只要在當地有資產、土地,即算當地人。一律上籍徵稅。
3不再按丁徵稅,改為按資產和田畝徵稅,根據資產定出戶等,按戶等徵收戶稅,先「定稅計錢」,再「折錢納物」;按田畝數量徵收地稅。4每年分夏秋兩季徵收,夏稅不得超過六月,秋稅不得超過十一月(故稱兩稅法)。5無固定住處的商人,所在州縣依照其收入的一定比例徵稅。
兩稅法是中國古代一次具有重要意義的賦稅制度改革:
一、兩稅法將唐中期以來名目繁多的雜稅統一為戶稅和地稅兩種,並規定「此外斂者,以枉**」,這樣既簡化了徵稅名目,又可使賦稅相對穩定,在一定時期內保證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同時從制度上杜絕了官吏從中作弊亂攤派的可能,使人民的負擔有所減輕。
二、兩稅法規定貴族、官僚、客戶、商人都要交稅,這就擴大了稅源(這也是制定兩稅法的目的之一),此外客戶納稅,反映了其地位由非法到合法及其人身依附關係的相對減輕。
三、把原來按丁徵稅轉入按貧富徵稅,立法原則較為公平,很顯然比租庸調製一律按丁徵稅合理。這些做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賦稅集中在貧苦農民身上的賦役負擔不均的不合理狀況,對改善當時的社會狀況和廣大貧苦農民的生產生活是有積極作用的,總之兩稅法是與當時土地高度集中以及商品經濟不斷髮展的情況相適應的,是封建社會賦稅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進步。同時這次改革反映了中國古代賦役制度發展的基本趨勢即收稅標準以人丁為主向以土地為主的轉變,奠定了唐後期到明代中葉賦稅制度的基礎。
唐朝兩稅法的實行有什麼歷史意義
5樓:哈哈欠為你違逆
古詩云:「私家無錢爐,平地無銅山,胡為秋夏稅,歲歲輸銅錢。」該詩所指的賦稅制度是兩稅法。
6樓:閩南漢
意義:首先,在均田制下,國家對租調徭役的征斂,主要依據是丁身;兩稅法則主要是依據土地多少徵稅。兩稅中的地稅是履畝徵粟,戶稅雖說依據資產,但土地是資產中的重要內容,所以也主要是依據土地徵稅。
這種變化,主要是因為均田制破壞後,土地佔有情況愈來愈不均,於是舍人稅地就成為發展的必然趨勢。舍人稅地也意味著封建官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有所鬆弛。
其次,在「以丁身為本」的租庸調製下,不管是地主、貧民,他們向國家納稅的數量卻完全一樣,這當然極不合理。兩稅法推行後,沒有土地而租種地主土地的人,就只交戶稅,不交地稅。這樣,就多少改變了貧富負擔不均的現象。
再次,租庸調是以均田制為基礎,流亡客戶因為不在當地受田,所以既不編入戶籍,也不納稅。兩稅法「唯以資產為宗」,不管土戶、客戶,只要略有資產,就一律得納稅。又因為貴族官僚原來就得負擔戶稅和地稅,所以也得交納兩稅。
這樣,兩稅法的推行就極大地擴大了納稅面,即使國家不增稅,也會大大增加收入。
在推行兩稅法時,由於租庸調及各項雜稅都已併入了戶稅和地稅,所以唐**規定取消各種雜稅。但這種局面只維持了極短的時期。不久,腐朽的統治者又想盡辦法搜刮,增添了許多苛捐雜稅,再加上其它原因,人民的負擔成倍增加,生活比以前更加困苦。
7樓:匿名使用者
一、兩稅法的主要內容
1取消租庸調及一切雜役雜稅.
2不分主戶、客戶(外來戶),只要在當地有資產、土地,即算當地人.一律上籍徵稅.
3不再按丁徵稅,改為按資產和田畝徵稅,根據資產定出戶等,按戶等徵收戶稅,先「定稅計錢」,再「折錢納物」;按田畝數量徵收地稅.
4每年分夏秋兩季徵收,夏稅不得超過六月,秋稅不得超過十一月(故稱兩稅法).
5無固定住處的商人,所在州縣依照其收入的一定比例徵稅.
二、兩稅法的歷史意義
兩稅法是中國古代一次具有重要意義的賦稅制度改革:
1兩稅法將唐中期以來名目繁多的雜稅統一為戶稅和地稅兩種,並規定「此外斂者,以枉**」,這樣既簡化了徵稅名目,又可使賦稅相對穩定,在一定時期內保證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同時從制度上杜絕了官吏從中作弊亂攤派的可能,使人民的負擔有所減輕.
2兩稅法規定貴族、官僚、客戶、商人都要交稅,這就擴大了稅源(這也是制定兩稅法的目的之一),此外客戶納稅,反映了其地位由非法到合法及其人身依附關係的相對減輕.
3把原來按丁徵稅轉入按貧富徵稅,立法原則較為公平,很顯然比租庸調製一律按丁徵稅合理.這些做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賦稅集中在貧苦農民身上的賦役負擔不均的不合理狀況,對改善當時的社會狀況和廣大貧苦農民的生產生活是有積極作用的,
總之,兩稅法是與當時土地高度集中以及商品經濟不斷髮展的情況相適應的,是封建社會賦稅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進步.同時這次改革反映了中國古代賦役制度發展的基本趨勢即收稅標準以人丁為主向以土地為主的轉變,奠定了唐後期到明代中葉賦稅制度的基礎.
什麼是人身依附關係 兩稅法和人身依附
依附農民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和發展起來的新的階層。在春秋時期,隨著井田制的崩潰,原來在井田上生產的農業奴隸就有一部分投靠新興地主集團,變成了 隱民 私屬徒 賓萌 和 族屬 這都是隱藏在奴隸社會內部,新出現的封建依附關係。這種封建依附關係,到了戰國時期得到了迅速發展。韓非子 卷十七 詭使篇 對這種關係...
親,稅法中的這兩道題誰能解釋一下,第一題主要是為什麼要除1000,第二題複合徵稅不懂
第一題看清來楚題目,從元換算成 源萬元需要除以1000啊。第二題,bai委託加工du需要組價,zhi 號前面的是組價,但是由於香dao煙消費稅還有一道從量計算,號後面的是從量計稅。消費稅,尤其是考菸草的,記得委託加工要組價,看加工費是不是含增值稅,單位是元還是萬元,批發對批發沒有消費稅,批發對零售加...
單詞的語法意義和關聯意義的區別,用兩個例子說明。英語寫。哪位
對不起,我嘗試著理解了下這個意思。我打個比方你看對不對,例如 and這個詞,它的單詞意義很簡單 是 和 但是放入句子中它的用法就不在簡單是和 的意思,它 就賦予了各種各樣的語法功能 例如 最簡單的並列句之類。簡單來說 如 lovely 用 詞義來說不過就是可愛的。但是如果在句子 she is l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