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海人過年習俗

2021-03-04 06:35:00 字數 4942 閱讀 8760

1樓:顧玩玩

1、祀灶:

至農曆臘月二十日,大家小戶準備過年,灶司菩薩要**。送灶神的儀式,寧海人稱「祀灶」,即祭灶。這一天一定要吃灶糖,灶糖是一種麥芽糖,同時要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

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

2、拂塵:

舉行過祭灶後,便正式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比較突出的就是「拂塵」,在祀灶前後至除夕,例有一次衛生大掃除,寧海人叫「撣塵」。

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拂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3、貼春聯:

寧海人一般叫「門對」、「春帖」,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4、除夕:

除夕守歲是寧海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夜的家是一個格外溫馨甜蜜的空間,據說在歷史上甚至連監中的犯人也可暫時回家團聚。全家團坐在一起吃年夜飯,這時長輩會給小輩分「壓歲錢」,寧海人稱之「謝年」。

5、正月初一:

守至雞初鳴、天微明,各戶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早已安好供品的堂上,拜天地、祭祖先。少幼齊向家長拜年,接著開門放炮仗迎新,寧海民間有「開門炮」一說。

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炮仗,辭舊迎新。放炮仗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6、拜歲:

自初二起,親戚間相互攜糖果、白鯗等「拜歲」,受賀拜一方設酒饌款待,並贈客中幼童以「壓歲錢」。

2樓:匿名使用者

1、祀灶

每年從農曆臘月廿三到除夕的這段時間,民間稱之為「迎春日」。傳說臘月廿日前後,灶司菩薩要**去向玉皇大帝彙報這一家的善行或惡行,於是便有了送灶神的儀式,寧海人稱為「祀灶」。為了感謝神靈,包括祖靈在內,對全家一年的賜福,必辦一次豐盛的酒席,謂之還福。

2、拂塵

在祀灶前後至除夕,例有一次衛生大掃除,寧海人叫「撣塵」。

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3、謝年

春節來臨,背井離鄉的遊子都紛紛趕回家,在除夕之夜趕回家中吃年夜飯、守歲。除夕守歲是寧海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全家團坐在一起,吃年夜飯,這時長輩會給小輩分「壓歲錢」,寧海人稱之「謝年」。

4、迎財神

正月初五是財神日,寧波的經商人家很重視這一天。初四夜裡要吃鯉魚迎接財神,因為「鯉」和「利」諧音,是吉利的口彩。初五早上便可開門營業,稱「開市」。

5、正月十四夜祛邪

「十四夜」在寧海可是相當熱鬧,家家戶戶要吃「糰子」。糰子,是一種以粳米粉為皮,以白蘿蔔絲、蝦皮和肉絲等為餡的蒸食,其寓意為「團聚」,與這一天同時要吃的是用糯米粉做的「圓子」,合稱「團團圓圓」。

還要「址界」,事先砍一些新鮮樟樹枝,正月十四夜戌時一到,便把它們點燃,一邊舞動著,一邊口唸「十四夜,址界,醃糟晦氣出去,金銀寶貝進來……」先在家中的每個房間,再到天井的角角落落,最後舞出大門外,把它扔掉,表示祛除了邪氣。

3樓:匿名使用者

寧海人過年,時間一般從臘月過半開始至正月底。有諺語說「前門拜歲客,後門割大麥」,收割大麥的時候差不多要過農曆二月了,說明寧海人過年的時間持續相當長。

祀灶:至農曆臘月二十日,大家小戶準備過年。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頭上都有一座佛龕,供有「灶司菩薩」,沒有佛龕的,也在上面貼有一張灶司菩薩畫像。

佛龕和畫像兩旁多寫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等,傳說灶司菩薩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到臘月二十日前後,灶司菩薩要**,去向玉皇大帝彙報這一家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寧海人稱「祀灶」,即祭灶。玉皇大帝根據灶司菩薩的彙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於灶司菩薩之手,因此,灶司菩薩的彙報對這一家來說實在具有重大的利害關係,所以平常日子,如有新鮮的物品上市,打糖劃糕,都讓灶司菩薩先嚐新,祀灶儀式當然更為隆重。

拂塵:舉行過祭灶後,便正式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比較突出的就是「拂塵」,在祀灶前後至除夕,例有一次衛生大掃除,寧海人叫「撣塵」。

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拂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所以牆角床下及屋柱屋樑等處一年的積塵,均須於此時以掃帚清除乾淨;灶頭間的甏甏罐罐、碗碗盞盞等,也應擦拭一新。家家戶戶都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也就從此時起,家家戶戶開始忙著過年的各方面的緊張張羅。首先是要購買、備足新年所用的各色食品。有些家庭摶粉搗年糕,是取「年年高」之意;有的打糖劃糕、燒燒酒,有的備年貨。

其次是準備新衣、新帽、新鞋。人們也許一年中都穿舊物,但在新年中是一定要翻翻「行頭」的,所以小孩都盼過年,主要為了這一點。

貼春聯:寧海人一般叫「門對」、「春帖」,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舊時,主要用毛筆寫字,此時往往也是主人顯示自己的書法之時。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同時往往也換上新的門神。

總之,寧海習俗稱之一切「從新」開始。

結賬:這一時期也是店家在年中最忙碌的時候,一方面逢生意紅火、銷售最旺之季,特別是拜歲包,用粗草紙包成三角包,主要包白糖、紅棗、桂圓、白鯗等等,上面貼一張長方形紅紙,標有本店店號。另一方面,年尾正是各家清理一年來往賬目、向欠戶索取積欠之期。

於是各家派出專人辦理此事,城中便出現了一支頗有規模的「討賬」隊伍:「賬條布袋手中攜,行過街東到巷西。踏進重門忙叫應,先生該欠要歸齊。

」還賬有很爽快的,但更有許多出於各種原因而不能按期還賬者。討賬者身負重任,窮追不捨,往往是日夜行動,夜間不顧五更之寒,打著燈籠到處找。在不能按期還賬者中,實際有不少屬完全無力還賬者。

這些人除了欠店家之賬外,很可能還欠著私人之債。年底也是大多數欠債償還之時,這樣,這些人就面對著兩個方面的討錢重壓。不過按慣例,討賬、討債只討到除夕為止,新年裡是不能討的,否則自討「晦氣」,於己不吉利。

寧海有句老話說「呆頭呆多年,正月初一討銅錢」,因此對躲賬、躲債者來說,除夕是最後一關,如逃過此關,明年又當別論。於是他們一直與討賬、討債者周旋,千方百計捱過除夕之關。如《後金竹枝詞》寫道:

「皇封古廟送年忙,家要安排債要償。小女嬌痴不解事,猶催出府買羅裳。」

除夕:春節來臨,背井離鄉的遊子紛紛趕回家,盼望與親人團聚,是中國人難解的團圓心結。即使人在天涯,也要在除夕之夜趕回家中吃年夜飯、守歲。

歲前數日,親戚各以牲饈果餌相贈,鄰里鄉親相互饋贈少量米麵,表示新年祝賀,稱為「饋歲」;鄰里相互邀請飲酒,辭舊迎新,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除夕守歲是寧海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夜的家是一個格外溫馨甜蜜的空間,據說在歷史上甚至連監中的犯人也可暫時回家團聚。全家團坐在一起吃年夜飯,這時長輩會給小輩分「壓歲錢」,寧海人稱之「謝年」。

祀神少不了要祭文,過去文化水平普遍低下,常會鬧出「今年兩頭春,養雞嘸雞肫」之類的笑話,但各村族文人替族人著想,對一年四時八節都擬好現成祭文,以供大家禱告。如汪家《汪氏宗譜》在除夕這天祭文是這樣的:「日月易邁,忽而除夕。

備我犧牲,潔我黍稷。饈薦祖宗,聊報罔極。統祈庥庇,子孫萬億。

」各族內容大同小異,雖然文字佶屈聱牙,內容乏味,但寄託著美好願望,族人們也樂於鸚鵡學舌,津津樂道,與今天「新年愉快,萬事如意」有所不同,顯得特別莊重。然後明燭高燒,香霧嫋嫋,火盆裡炭火通紅,全家圍坐爐旁閒聊,婦女往往還趕著給孩子做鞋,大家終夜不眠,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稱曰「守歲」。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

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總之為了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到子夜時,有一些人還會往附近廟中爭燒「頭香」。

正月初一:守至雞初鳴、天微明,各戶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早已安好供品的堂上,拜天地、祭祖先。然後少幼齊向家長拜年,接著開門放炮仗迎新,寧海民間有「開門炮」一說。

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炮仗,辭舊迎新。放炮仗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詩人們頗有感觸,觸景生情,所作的詩詞,尤其是竹枝詞的數目很多,如《大里竹枝詞》詠道:

「爆竹三聲舊歲除,村中男女談笑如。新年先拜松林廟,為保家庭樂有餘。」這時鄰里相見互道新禧。

過年過節,特別要注意語言,如清代詩人王吉人寫道:「東風隨漏入回闌,寶字粘來墨未乾。聽說家家貪吉語,紅梨從俗不登盤。

」為了防止失口,竟把脆口生津的梨子不用,因為與「離」字諧音。

正月初一興穿新衣服,中堂或庭中設香案供品,多為淨茶、新飯、粽子、五色果品等,閤家老少朝天叩拜,稱「拜天地」。早餐用淨飯、豆腐等素食,或吃紅棗湯、赤豆湯、糯米圓,意為一年紅紅火火,團團圓圓。見面互相「拜歲」,講「恭喜發財」、「大吉大利」等好話。

晚上不點燈、早睡眠,有「正月初一同鳥宿」之說。

拜歲:自初二起,親戚間相互攜糖果、白鯗等「拜歲」,受賀拜一方設酒饌款待,並贈客中幼童以「壓歲錢」。解放後拜歲之風漸衰。

近年來又盛,且饋贈之禮日重,代以高階瓶酒和滋補品等。新年中除相互走動賀年外,其餘時間就是以各種各樣的行遊、娛樂活動來「歡度」了。有外出遊逛的,最多去的地方是城隍廟以及其他寺廟,如長街大湖的胡日晉說:

「商量卒歲好優遊,爆竹聲喧遠邇稠。攜酒一壺雞一隻,沙頭廟裡答神庥。」又有出外看戲、聽書、喝茶的。

當然,更多的人常逗留家中,室內之樂自可尋得,如邀親招友大築「方城」,擊鼓彈琴、自拉自唱等。

溫州人過春節的習俗,溫州人過年習俗

冬至吃湯圓冬至稱 至日 俗稱 冬節 這天早晨,家家戶戶都要吃湯圓或麻餈。湯圓的餡為甜糖或芝麻,也有鹹肉湯圓。而麻餈則要先把糯米炊熟,搗韌做成塊形,然後放在加糖的豆粉中滾動使之粘滿豆粉,即為麻餈,麻餈為冬至的點心,俗稱 擂麻餈 搗年糕也叫 搗糖糕 用糯米摻些秈米,加上紅糖或白糖,蒸熟,放在石臼中搗韌,...

過年習俗的必要性,關於過年習俗

過年由來 中國古時侯有一種叫 年 的怪獸,頭長尖角,凶猛異常,年 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 年 的傷害 今年的除夕,鄉親們都忙著收拾東西逃往深山,這時候村東頭來了一個白髮老人對一戶老婆婆說只要讓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將...

我家的過年習俗,自己家過年的習俗

春節到了,舉國上下都在忙著辦年貨,準備過年的事情。我家也不例外,不過我知道每個地方的過年方式都不一樣,大家想知道我們家是怎麼過年的嗎?跟我來看看吧!我的家鄉在安徽阜陽,這是一座北方的小城,媽媽說它沒有大都市的繁華,卻多了幾分悠閒的滋味。這裡保留著許多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如春節 端午節 中秋節 我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