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革命的作用和意義

2021-03-04 06:36:34 字數 5897 閱讀 2165

1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次工業革命

1 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

2 工業革命引起了社會結構的重大變革,使社會日益**為兩大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3 工業革命還促進了近代城市的興起。

4工業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絡,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最終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

5 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英國,很快成為世界霸主,奴役當地人民,加劇了當地的貧困落後,是東方從屬西方

6 同時,他們也在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猛烈衝擊著舊思想和舊制度。

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可以從4個方面來說:

首先,新能源的大規模應用,如電力,煤炭等,這些新能源的直接促進了重工業的大踏步前進,使大型的工廠能夠方便廉價的獲得持續有效的動力**,進而使大規模的工業生產成為可能,併為之後的經濟壟斷奠定了基礎。

其次,內燃機的發明解決了長期困擾人類的動力不足的問題。內燃機的發明又促進了發動機的出現,發動機的發明又解決了交通工具的問題,推動了汽車,遠洋輪船,飛機的迅速發展,使人類的足跡遍佈了全世界,也讓各個地區的文化,**交流更加便利。

第三,通訊工具的發明。自從19世紀70年代美國人貝爾發明了**之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就不在侷限與面對面的談話。

最後,化工業的迅猛發展。炸藥的發明,大大促進了軍工業的進步,並最終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從煤炭中提取各種化合物,塑料,人造纖維先後被投入實際生活。

上述的四種發明,對第二次工業革命產生了決定性的作用,人類開始通過科學研究來獲得純粹的知識,然後又反過來促進理論的應用

第二次工業革命不同於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特點:

①發明創造者絕大多數為科研工作者,人才素質高於以工人技師為主的英國工業革命;

②自然科學的新發現較多地應用於工業,科研成果量多質高;而第一次工業革命多為生產經驗的總結和技術改進;

③一開始就呈現出多元化局面,各國都有,相互促進,美、德最多;而第一次工業革命主要集中於英國,之後向其它國家發展;

④側重於重工業和電力業、能源工業領域;而第一次開始於棉紡織業;

⑤開始於多數國家尚未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之時,形成了兩次工業的交叉。

(3)第三次工業革命新特點:

①科學技術在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科學技術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科學技術對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經濟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大;

②規模、深度、影響遠遠超過前兩次,科學和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各領域相互促進。

(4)啟發:

①政治變革是科技發展的前提,政治變革解放了生產力,應大膽改革不適應生產力的生產關係的各個環節;

②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應大力發展科學技術;

③大力發展科技的同時,應擴大市場經濟,籌集科技發展需要的資金,培養高素質的人才。

2.三次科技革命的相關問題

(1)三次工業革命發生的科技條件和社會原因

近代自然科學的形成,為工業革命提供了條件。蓬勃發展的工場手工業為工業革命積累了大量的生產技術知識和骨幹力量;不斷擴大的市場,迫切需要生產手段的變革;以電學理論及其應用為代表的科學技術的新突破,為第二次工業革命提供了條件。機器大工業的深入發展要求有更先進的動力、交通、和通訊手段;以相對論為代表的科學理論出現了重大突破;科學技術的發展具備了更好的物質和技術基礎;二戰期間和戰後各國對科學技術的迫切需要,促成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發生。

(2)三次工業革命中,最具代表性的創新標誌

①計算機的發明和使用;②電力的廣泛應用;③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技術為代表的一系列高新技術的應用。

(3)三次工業革命對世界發展的共同影響

①都大大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帶來了工業佈局的新變化。

②都引起了社會關係的重大變革:第一次導致近代社會兩大對立的階級即工業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產生,並開始了城市化程序。第二次,壟斷組織產生,並與國家政權結合。

自由資本主義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第三次,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強化,使第三產業比重上升。

③都對世界格局產生巨大影響;第一次,確立了資本主義對世界的統治,殖民擴張造成東方從屬於西方。第二次,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殖民體系最終形成,世界成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第三次,推動了國際經濟結構的調整,世界各國經濟相互依存,聯絡日益緊密。

(4)後兩次工業革命對東亞地區的影響

第二次:日本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壟斷組織出現,成為亞洲強國,東方其他國家淪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列強加緊對各國的資本輸出。

第三次:日本成為世界第二號經濟大國。中國改革開放,建立了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

韓國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成為世界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東亞國家經濟發展特別引人注目,為世界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機遇與挑戰並存。

(5)第三次科技革命與前兩次相比最大的不同點

科學技術在推動生產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科技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越來越快。

(6)美國在第

二、三次科技革命領先的原因及對美國政治經濟的影響

美國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領先一步。因為:①南北戰爭中工業資產階級的勝利為工業革命的開展提供了政治保證。

②西部的開發擴大了對商品的需求。③歐洲剩餘資本源源而來。④歐亞移民帶來了先進的科學技術。

⑤愛迪生、福特、萊特、貝爾等人的眾多發明使美國在電力、交通運輸、遠端通訊等領域領先。

第三次科技革命中領先一步的原因:①20世紀初原子、電子方面的理論就出現重大突破。②一戰後美國逐漸掌握了世界經濟霸權,二戰未影響美國本土,因而具有開展科技革命的雄厚物質基礎。

③二戰中贏得戰爭的迫切需求使其**和資本家注重科技投入。④第二次世界大戰推動美國首先突破了原子能的應用,發明了電子計算機。⑤戰後西歐國家的恢復和新興國家的發展,客觀上為美國提供了廣闊的市場。

共同影響:①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19世紀末美國工業產量躍居世界第一。

二戰後至70年代初是以美國為中心的世界經濟格局。②導致了生產關係的調整。19世紀晚期美國產生了壟斷組織,生產和資本集中程度最高。

二戰後國家壟斷資本日益加強。③上層建築的變化。19世紀晚期美國進入帝國主義階段,號稱托拉斯帝國主義。

二戰後過渡到國家壟斷資本主義。④為美國爭霸世界創造了條件。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把侵略矛頭從拉美指向亞洲太平洋地區。

二戰後美國稱霸資本主義世界,妄圖在全球建立霸權。

2樓: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18世紀的歐洲工業革命歐洲各國在18世紀已先後取得了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擺脫了阻礙生產力發展的封建羈絆。資本的原始積累使資本家獲得了大量金錢,使成千上萬農民破產為「自由的」勞動者。工場手工業的發展和分工的擴大,使大批熟練工人在技術改進上積累了經驗,使應用機器生產成為可能。

17、18世紀的科學技術,為生產的發展提供了許多發現和發明。在這種情況下,英國和相繼而起的其他一些國家,開始了工業革命。

18世紀的工業革命首先是從工作機或工具機開始的。這時的機器系統由三個部分組成,它們是工作機、動力機以及傳動機械。工作機直接作用於勞動物件並使之變為產品,從技術進化的歷史看,人們首先是把加工勞動物件的過程機械化,然後再根據機械的性質和工作阻力大小採用適當的動力推動它。

紡織業在很長時期裡是英國工業的重要部門,紡織工作機的發明、改進和推廣是英國工業革命的起點。

18世紀英國的紡織業發展很快,紡織技術不斷改進。1733~2023年間,當時還不到30歲的鐘表匠凱伊(1704~2023年)發明了「飛梭」,改變了過去用手穿梭的落後的織布操作方式,提高了織布效率。但是,隨之帶來的是紡紗難以適應織布的要求。

2023年,英國人惠特製成的滾輪式紡紗機,紡出了「不用手指」的棉紗,揭開了18世紀工業革命的序幕。2023年,織布工人哈格里夫斯(1720~2023年)把原來水平旋轉的單錠紡車改造為立式的由多個紗錠構成的新型紡紗機——珍妮機,把引紗和捻紗的操作機械化,使紡紗效率提高了十幾倍。2023年,理髮師阿克萊特(1733~2023年)利用木匠海斯的設計製成了一種利用水力帶動的滾筒紡紗機。

珍妮機紡出的線精細但不結實,水力紡紗機紡出的線堅實但不均勻。童工出身的克倫普頓(1753~2023年)在2023年綜合二者的優點,設計了紡線既結實又均勻的紡紗機——「mule」,即騾機。這種騾機有300~400個紗錠,效率很高,它是近代工業革命中的重大發明。

騾機的出現使織布能力又落後於紡紗,2023年,牧師卡特賴特(1743~2023年)又發明了自動織布機。在18世紀末,英國的紡織工業已基本上用機器代替了手工操作,把紡織工業推向了一個新階段。

紡織技術的改革引起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由於在紡織部門中使用機械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競爭能力,增加了利潤,其他的部門中的資本家也紛紛仿效,把利用新的工作機作為聚財之道。而且,由於社會分工之間的聯絡,紡織技術的進步必然要求其他方面生產技術的相應改變。

有了機器紡紗、機器織布,就要求機械化的淨棉、梳棉,機械化的漂白、印染,機械化的起重、運輸,要求有生產各種機械化裝備的原料和加工技術,要求有力學、機械工藝學、化學等方面的研究。正如恩格斯所說:「隨著紡紗部門的革命,必然會發生整個工業的革命。

……我們到處都會看出,使用機械法和普遍應用科學原理是進步的動力。」由蒸汽驅動的工業上通用的動力機的發明和應用是18世紀工業革命的第二階段。隨著紡織機和其他新的工作機的出現,要求動力機也要有所變革。

工業革命起源於工作機的改變,發展於動力機的更新。

瓦特(1736~2023年)發明新的蒸汽動力機,是工業革命中最重大的事件。瓦特採取了精密加工、油潤滑和設定絕熱層等措施,改進了紐可門蒸汽機,使熱效率提高到300%以上。隨後他又經過多年的研究、試驗,在2023年研製成功了具有連桿、飛輪和離心排程器的雙向蒸汽機,使蒸汽機可以把直線運動變為連續而均勻的圓周運動,因此可以經過傳動裝備帶動一切機器運轉,從而給整個工業和交通運輸業提供了一種可靠的通用動力機。

從此,動力機、傳動裝置、工作機組成了機器生產的一個完整的大系統,這是人類生產技術的一次重大飛躍,是認識和利用自然力的一個大突破。

開始用機器製造機器,是18世紀工業革命的第三階段。在製造蒸汽機、紡織機和槍炮的推動下,18世紀末期的機械加工技術也有新的進展。在制鎖、制槍支中開始實行了可以互換零部件的標準化方法。

英國機械師莫茲利(1771~2023年)在2023年發明了車床上的移動刀架,在2023年製成了安放在鐵底座上帶有移動刀架的車床。莫茲利把原來用手握持的刀具安裝在機架上並使之沿著車床的中心軸線平行滑動,這種自動刀架車床可以方便、迅速、準確地加工直線、平面、圓柱形、圓錐形等多種幾何形狀的部件,使車床真正成為機器製造業自身的工作機。滑動刀架這一簡單的發明是機械技術史上的重大創造,在19世紀中葉英國出版的《全國的工業》一書中認為,滑動刀架「對機器使用的改良和推廣所產生的影響,不小於瓦特對蒸汽機的改良所產生的影響。

採用這種附件的結果是,各種機器很快地完善和便宜了,而且推動了新的發明和改良」。機械化操作的金屬切削機床可以用來製造各種行業的工作機和動力機,也可以用於自己製造自己,它是工業革命中名副其實的工作母機,它的出現標誌著機器製造業進入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2023年以後,蒸汽機的製造帶來了冶鐵業的繁榮。此時,機器大工業已代替了家庭手工業和工場手工業。2023年英國棉紡織業已有23.

7萬工人,毛紡織廠已達1300個,工人7.1萬人。

生產的增長,國內市場的擴大,對交通運輸部門提出了新的要求。火車的發明從根本上解決了陸路交通問題。2023年斯托克頓達靈頓鐵路通車;2023年利物浦和曼徹斯特被鐵路連線起來。

到19世紀50年代,英國的主要鐵路幹線均已完成。19世紀上半葉,雖然帆船在遠洋航行上還處於極盛時代,但蒸汽機在船舶上的使用已獲成功。2023年在多佛爾和加萊間已有了輪渡。

2023年蒸汽輪船「天狼星」號和「大西洋」號橫渡大西洋成功。

工業革命中的技術進步不僅是生產力的巨大發展,而且是從根本上動搖舊世界的強大槓桿。在18世紀中葉以前,封建經濟仍有相當的實力,個體農業、個體手工業仍然存在,工場手工業的一些工匠同時又是小生產者或與小生產者有著種種社會聯絡。在這種條件下,封建王朝的勢力就比較容易把歷史拉向後退,更有可能把復辟的願望變成復辟的行動。

機器大工業徹底瓦解了封建的自然經濟,在莊園主的領地上建立了大批工廠、礦山,使個體農民和手工業者成為僱傭勞動者並使他們不能再保持同農村的宗法聯絡,資本主義大中城市不斷增多(18世紀的歐洲有22個人口超過10萬的城市,到19世紀末則有147個),鐵路和電報把它們聯結起來,並控制了社會的經濟命脈。由於有了這一切,封建勢力的復辟就成為根本不可能的事了,封建舊世界的社會經濟基礎已經喪失殆盡,它的王朝一去不復返了。

工業革命的意義,工業革命的作用和意義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歷史意義 一 積極意義 1大幅度提高了社會生產力,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2引起了社會結構的變化,產生了對立的兩大新興階級 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勢力隨著經濟實力的迅速增長而膨脹,逐漸戰勝了封建勢力,掌握了政權 無產階級逐漸覺悟,為改變自己受剝削受壓迫的悲慘地位,開始...

工業革命開始的標誌是,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具體開始和結束時間,標誌分別是什麼?

工業革命開始標誌是 蒸汽機的發明和使用。簡介 工業革命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開始於十八世紀六十年代,十八世紀後半期,在英國的進展已經很顯著了。通常認為它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是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即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帶來啟示,兩次工業革命給我們帶來的重要啟示是什麼

1 對生產力的影響 工業革命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使商品經濟最終取代了自然經濟,手工工場過渡到大機器生產的工廠,這是生產力的巨大飛躍 16 2 對資產階級的影響 工業革命極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為鞏固資產階級革命成果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使資產階級 建築在社會化的大機器生產和物質財富空前豐富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