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意思是不著相,不執著。
不住即住,住即不住。意思是說不要被外界的聲色名利慾望等所迷惑,不住就是離,心離了色聲香味觸法,不向外追尋,心就止住了。
如果心被外界所牽,痴迷於任何一個事件,著了相,入了迷,在外緣上追尋,這樣心住在外緣上,反而在追尋中不能得止。
2樓:海里渠
上樓說的對,住,是(心)停留的意思;不住,是(心)不停留的意思。
其實,「不住生死,不住涅磐」這兩句中,難以理解的是「生死」與「涅磐」。只因為對「生死」與「涅磐」不能理解,才對「不住」這樣易於理解的詞語也就沒了把握。
所謂「不住生死,不住涅磐」者,不是有生死而不住,不是有涅磐而不住,實在是無生死可住,無涅磐可住。為什麼呢?生死、涅磐皆本空故。
若無生死而住生死,無涅磐而住涅磐,則成迷倒。經雲:「若見老死,若見人老死,皆是邪見」。
生死既空,云何可住?是故說不住。
3樓:點錯相
不住 - 不停留在
住1 〔zhù ㄓㄨˋ〕
〔《廣韻》持遇切,去遇,澄。〕
〔《廣韻》中句切,去遇,知。〕
1.停留;留。《後漢書·薊子訓傳》:
「見者呼之曰:『 薊先生 小住。』」 宋 張元幹 《漁家傲》詞:
「春光已向梅梢住。」《醒世恆言·施潤澤灘闕遇友》:「向年我丈夫在 盛澤 賣絲,落掉六兩多銀子,遇著個好人拾得,住在那裡等候。
我丈夫尋去,原封不動,把來還了。」《再生緣》第十六回:「不知卿有心思否,再在上,寫首詩篇住個名。」
4樓:明藏
是不執著,不過我從你這個問題也想到就是要怎麼做到不住相的問題,這大概涉及到行持,要把知識融會到行動中去,這個好像有些難,但對不住這個理解如照我上面說的就容易出錯了,因為照一些經典的說法是本來不住,而不是通過行動達到不住,所以不住或許就是消除自己的妄想後達到本然吧,甚至按一些經典的說法消除也是多餘的,因為本來無住嘛,這個最好看經典,特別是文殊菩薩系列的經典多會談及此事
5樓:匿名使用者
「你住在北京嗎?」「不,我不住在北京」
--「不住」就是這個意思。
佛教中的 無相 無念 無住 分別是什麼意思?
6樓:海安澈
無相:可以解釋為看而不看,聽而不聽。如果你閉目塞聽,你就會很痛苦,因為人畢竟有著種種感覺,佛教所說的無相,其實在說,我們可能也看到也聽到了,但要像風過耳、影過眼一樣,使自己不被一種形、色、聲所束縛,自由的意義是能夠隨心所欲,是自我感覺到空間的寬闊無邊。
無念:意思為而是「念而不念」,就是不執著於自己的每一個念頭。佛教常用這種比喻,人的心就應當是這樣,如果你要拒絕萬物,拼命地跟混沌的世界保持距離,你的心就會處在一種非常緊張的狀態,佛教不希望你處在緊張的狀態,而是一種所謂自然、放鬆、適意的狀態,那才最好。
7樓:匿名使用者
1、無相」是說,對於一切現象不要去執著,因為一般人往往執著於現象以為實體,如以為拜佛就可以成佛,那是對拜佛有所執著,這就是取相著相。著相,妨礙自性,如雲霧覆蓋明淨的虛空一樣。如能「離一切諸相」,則可頓見性體的本來清淨,就像雲霧掃除乾淨而現明淨虛空。
所以無相不僅僅是不要執著一切現象,而且因離相而顯自性清淨。
2、「一念生淨信。」念是心的作用,無念,不是讓人什麼都不想,而是讓人的心不受外境影響。心所對的境,一般人在境上起念。
如境美好,那麼就在境上起念,而有貪;如境不好,那麼就在境上起念,而有瞋。因此,一般人的「念」是依境而起,隨境變遷,這樣的念是妄念,經常為環境所役使,而不得自在。如果能「於諸境上心不染」,這樣就可以不受外界干擾,雖處塵世,卻可無染無雜,來去自由,自性清淨,自成佛道。
3、「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指人的自性本來是念念不住的,一旦停留在某一物上,那麼無住就是有住了,這樣「心」就被束縛住了。如果能對一切事物都無住,過而不留,如雁過長空,不留痕跡;放過電影,一無所有,這樣就不會被束縛。
因此,「無相」、「無住」、「無念」都是心的作用,都是一念之間,這一念在於人的內在自覺與內在超越。
擴充套件資料
一、湯一介 壇經》記載,慧能曾為門人說《金剛經》、《法華經》,但他認為「一切經書,因人有說」,只是引導人們的工具,不能執著於經典,並不是靠誦讀經典就可以成佛。什麼是佛?佛是覺悟。
解脫只能靠自己的本心。
1、這是因為:一方面,成佛得解脫的道理和路徑本來就在你的本心之中,「三世諸佛,十二部經,亦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必外求,不必到心外覓佛,成佛的覺悟全在自己,外在的文字是沒有用處的。
2、另一方面,文字是一種外在的東西,如果執著於外在的東西就是「著相」。「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觀照,不假文字。」佛法是不可說的,說出的已非佛法本身。
3、照禪宗看,幾乎沒有什麼方法使人悟道,只能靠自己的覺悟。《煉心——我讀金剛經》就是作者的切身感悟,它是一種突破,一種放下。它突破了以往《金剛經》相關著作的那種逐句解釋模式,放下了以字句為依託的範本,在他的筆下,更多的是一種人心的修煉,就像「雲在青天水在瓶」那樣,自自然然,平平常常。
4、「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禪宗的這種精神境界正是一種順乎自然的境界:
春天看百花開放,秋天賞月色美景,夏天享涼風暫至,冬天觀大雪紛飛,一切聽其自然,自在無礙,便「日日是好日」、「夜夜是良宵」。
5、佛家更多的是一種修身哲學,它教人如何「做人」,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在禪宗看來,人的自性(或本心)本來是廣大虛空一無所有,但它並不是死寂的,而是能「思量」的,一切事物皆由「思量」出。如果這些「思量」活動一過不留,那麼對自己的「自性」就無任何影響,則自性常處於清淨狀態。
6、禪宗指出了一條直接、簡單的修行法門:無相、無住、無念。
7、《金剛經》中說:「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一念生淨信。」
8樓:匿名使用者
無相:謂真理之絕眾相也。又涅槃離男女等十相也。
無量義經曰:「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其一法者,即無相也。
」涅槃經三十曰:「涅槃名為無相,以何因緣名為無相?善男子!
無十相故。何等為十?所謂色相、聲相、香相、味相、觸相、生住壞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無如是相。
故名無相。」大乘義章二曰:「言無相者。
釋有兩義:一就理彰名,理絕眾相,故名無相。二就涅槃法相釋,涅槃之法離十相,故曰無相。
」維摩經不二法門品曰:「一相無相為二,若知一相,即是無相,亦不取無相。入於平等,是為入不二法門。
」同淨影疏曰:「諸法悉空,名為無相。」止觀一曰:
「常境無相,常智無緣。」維摩**殊師利問疾品曰:「雖行無相而度眾生,是菩薩行。
」此無相有淺深二重。
1、於一切相,離一切相,即是「無相」。
2、涅槃的別名,因涅槃離一切虛妄之相。涅槃經說:「涅槃名為無相,以何因緣名為無相?
無十相故。何等為十?所謂色相、聲相、香相、味相、觸相、生、住、壞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無如是相,故名無相。
」無相者,謂一切染淨之法,悉為因緣生。以因緣生,故無自性,如夢如幻,諸法唯是空,即空亦為空,是為一切諸法,皆空無相也。
顯揚二卷十七頁雲:無相亦有二種。
一、所知,
二、智。所知者:謂即所知空境。由此境相,一切諸相之所不行。智者:謂如前說。
二解 辯中邊論上卷七頁雲:由相滅義,說為無相。此中永絕一切相故。
三解 雜集論二卷九頁雲:何故復說此名無相?諸相寂靜故。諸相者:謂色受等乃至菩提,諸所戲論。真如性中,彼相寂靜;故名無相。
無念:無妄念也,即正念之異名。三慧經曰:
「問曰:何等為能知一萬事畢?報曰:
一者謂無意無念萬事自畢,意有百念萬事皆失。」四十二章經曰:「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
」宗鏡錄八曰:「正念者,無念而知,若總無知,何成正念?」傳心法要曰:
「一念不起,即十八界空,即身便是菩提華果,即心便是靈智,亦云靈臺。又曰:且如瞥起一念便是境,若無一念,便是境忘心自滅,無復可追尋。
」頓悟入道要門論上曰:「問:此頓悟門,以何為宗?
以何為旨?以何為體?以何為用?
答:無念為宗,妄心不起為旨,以清淨為體,以智為用。問:
既言無念為宗,未審無念者無何念?答:無念者,無邪念。
非無正念。云何為邪念?云何名正念?
答:念有念無,即名邪念。不念有無,即名正念。
念善念惡,名為邪念。不念善惡,名為正念。乃至苦樂生滅取捨怨親憎愛併名邪念。
不念苦樂等,即名正念。問:云何是正念?
答:正念者,唯念菩提。問:
菩提可得否?答:菩提不可得。
問:既不可得,云何唯念菩提?答:
只如菩提,假立名字,實不可得,亦無前後得者。為不可得故,即無有念。只個無念,是名真念。
」俗謂失策曰無念,謂遺恨為無念者,無正念之意也。出曜經七曰:「無念及放逸,亦不習所修。
睡眠不求悟,是謂入深淵。」 無有妄念,正念的別名。
無住:法無自性,無自性,故無所住著,隨緣而起,故云無住。故無住者萬有之本也。
維摩經觀眾生品曰:「從無住本立一切法。」同注曰:
「什曰:法無自性,緣感而起。當其未起,莫知所寄。
莫知所寄,故無所住。無所住故,則非有無。非有無而為有無之本。
」起信論義記上曰:「夫真心廖廓。(中略)非生非滅,四相之所不遷,無去無來,三際莫之能易。
但以無住為性,隨派分岐。逐迷悟而升沉,任因緣而起滅。」宗鏡錄八曰:
「文殊師利雲:從無住本立一切法。睿公釋雲:
無住即實相異名,實相即性空異名。」
無所住著的意思。法無自性,無自性故,無所住著,隨緣而生。
9樓:匿名使用者
所謂「無念」就是任心自念而不起妄念。無念所要求的就是於自念上離境,不於法上念生。無念並非是要著意去除自然之念,而是不依境起,不隨法生。
「雖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常自在。」只要心神不著一物,就沒有執著了。所以,一方面是反對思想上攀援外境、執著外相,另一方面要保持意識的自然活動。
所謂「無相為體」,在《壇經》中解釋為:「但離一切相,是無相,但能離相,性體清淨,此是以無相為體。」一切物象,皆是緣起自性空的。
物象本無,故稱為無相,無相之體是實相,故稱為無相之體。本來法性無實無虛,但有凡夫執著而有,世人於聲色諸相容易產生執著,為五色所迷,為五聲所惑,執空為有,於相而執相,所以,有念則必有相,有念則為妄念,有相則為妄相。
所謂「無住為本」,即是使心識處於一種自然流逝、不斷執行的過程之中,而不停留在某種特定的具體物件物上。《壇經》講「無住者,為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無有斷絕。
」在慧能看來,人的本性就體現在他的當下本心中,而它是念念相續、永不斷絕、又於一切法上不住的。這裡的「無磚
佛教中「如來」是什麼意思,佛教中如來的含義
佛教中的如來就是指佛的十大稱號之一。民間常以如來 如來佛專指佛教創始者釋迦牟尼佛,釋尊,即當時的悉達多太子。實際上如來是佛的德號之一。如來不是名字,而是一種稱呼,類似於經理 隊長。是 佛的十大稱號 之一,也就是說,但凡是佛,都可以被稱為如來,佛門有多少佛,就有多少如來。佛還有世尊 無上師 天人師等其...
佛教是什麼意思,佛教中的三有是什麼意思
含靈指具有靈性的有情眾生。如說 蠢動含靈,皆有佛性 靈性就是佛性的表現。佛教是世界第三大宗教。佛教創始於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創始人為喬達摩 悉達多。他出生在今天的尼泊爾境內,是釋迦部落的王子。他29歲時開始修行,創立了佛教的教義。後來傳入亞洲其他地區,現在主要分佈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佛教廣義地說...
請問佛教中的不殺生是什麼意思,佛教中的不殺生是什麼意思 打架,鬥毆算不算
不殺生是中國大乘佛教中五戒之一,其所說不殺生,是指不殺 有情眾生 所謂有情眾生,實質是指 有靈魂的眾生 表現為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類和思想感情。植物屬於無情眾生 地水火風也是無情 所以不在佛教所說的 不殺生 範圍內。不殺生是為了 1 不讓有靈魂的眾生,因為身體的損毀而感到痛苦,同時避免這些靈魂,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