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2021-03-05 09:16:11 字數 5961 閱讀 6134

1樓:匿名使用者

地球公轉的特性

像地球的自轉具有其獨特規律性一樣,地球的公轉也有其自身的規律。這些規律從地球軌道、地球軌道面和黃赤交角、地球公轉的週期和地球公轉速度等幾個方面表現出來。

1.地球公轉軌道和方向

地球在公轉過程中,所經過的路線上的每一點,都在同一個平面上,而且構成一個封閉曲線。這種地球在公轉過程中所走的封閉曲線,叫做地球軌道。如果我們把地球看成為一個質點的話,那麼地球軌道實際上是指地心的公轉軌道。

嚴格地說,地球公轉的中位位置不是太陽中心,而是地球和太陽的公共質量中心,不僅地球在繞該公共質量中心在轉動,而且太陽也在繞該點在轉動。但是,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地球只不過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太陽的質量是地球質量的33萬倍,日地的公共質量中心離太陽中心僅450千米。

這個距離與約為70萬千米的太陽半徑相比,實在是微不足道的,與日地1.5億千米的距離相比,就更小了。所以把地球公轉看成是地球繞太陽(中心)的運動,與實際情況是十分接近的。

地球軌道的形狀是一個接近正圓的橢圓,太陽位於橢圓的一個焦點上。橢圓有半長軸、半短軸和半焦距等要素,分別用a、b、c表示,其中a又是短軸兩端對於焦點(f1、f2)的距離。

半焦距與半長軸和平短軸之間存在著這樣的關係:

即 c2=a2-b2

半焦距c與半長軸a的比值c/a,是橢圓的偏心率,用e表示,即e=c/a,

偏心率是橢圓形狀的一種定量表示,e的數值大於0而小於1。橢圓越接近於圓形,則e的數值就越小,即接近於0;反之,橢圓越扁,e的數值就越大。經過測定,地球軌道的半長軸a為149600000千米,半短軸b為149580000千米。

根據這個資料計算出地球軌道的偏心率為:

可見,地球軌道非常接近於圓形。

由於地球軌道是橢圓形的,隨著地球的繞日公轉,日地之間的距離就不斷變化。地球軌道上距太陽最近的一點,即橢圓軌道的長軸距太陽較近的一端,稱為近日點。在近代,地球過近日點的日期大約在每年一月初。

此時地球距太陽約為147100000千米,通常稱為近日距。地球軌道上距太陽最遠的一點,即橢圓軌道的長軸距太陽較遠的一端,稱為遠日點。在近代,地球過遠日點的日期大約在每年的7月初。

此時地球距太陽約為152100000千米,通常稱為遠日距。近日距和遠日距二者的平均值為149600000千米,這就是日地平均距離,即1個天文單位。

根據橢圓周長的計算公式:

l=2πα(1-0.25×e2)

計算出地球軌道的全長是940000000千米。

地球的公轉方向與自轉方向一致,從黃北極看,是按逆時針方向公轉的,即自西向東。這與太陽系內其它行星及多數衛星的公轉方向是一致的(如圖3-17)。

2.太陽週年視運動

地球公轉是從太陽的週年視運動中發現的。為了說明太陽的週年視運動,我們首先用一個動點與一個定點的關係來進行分析。

假如,動點a在繞定點b做圓周運動,方向如圖3-18。則在定點b看上去,a點的軌跡是一個圓形,a點的運動方向是逆時針的。這種情況,與從動點a看定點b的運動特徵是完全相同的,b點的運動軌跡也是圓形的,運動方向也是逆時針的。

但是,a繞b的運動是一種真運動,而b繞a的運動則是一種視運動,它是a繞b運動的一種直觀反映。

地球的繞日公轉和在地球上的觀測者見到的太陽視運動的特點與上述情況相同。如圖3-19,儘管實際情況是地球繞日公轉,但是作為地球上的觀測者,只能感到太陽相對於星空的運動,這種運動的軌跡平面與地球軌道平面是重合的,方向、速度和週期都與地球的相同。太陽相對星空的運動,是一種視運動,稱為太陽週年視運動。

太陽週年視運動實際上是地球公轉在天球上的反映。

3.地球軌道面和黃赤交角

如前所述,地球在其公轉軌道上的每一點都在相同的平面上,這個平面就是地球軌道面。地球軌道面在天球上表現為黃道面,同太陽週年視運動路線所在的平面在同一個平面上。

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是同時進行的,在天球上,自轉表現為天軸和天赤道,公轉表現為黃軸和黃道。天赤道在一個平面上,黃道在另外一個平面上,這兩個同心的大圓所在的平面構成一個23°26′的夾角,這個夾角叫做黃赤交角(如圖3-20)。

黃赤交角的存在,實際上意味著,地球在繞太陽公轉過程中,自轉軸對地球軌道面是傾斜的。由於地軸與天赤道平面是垂直的,地軸與地球軌道面交角應是90°——23°26′,即66°34′。地球無**轉到什麼位置,這個傾角是保持不變的。

在地球公轉的過程中,地軸的空間指向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是沒有明顯改變的。目前北極指向小熊星座α星,即北極星附近,這

就是天北極的位置。也就是說,地球在公轉過程中地軸是平行地移動的,所以無論地球公轉到什麼位置,地軸與地球軌道面的夾角是不變的,黃赤交角是不變的。

黃赤交角的存在,也表明黃極與天極的偏離,即黃北極(或黃南極)與天北極(或天南極)在天球上偏離23°26′。

我們所見到的地球儀,自轉軸多數呈傾斜狀態,它與桌面(代表地球軌道面)呈66°34′的傾斜角度,而地球儀的赤道面與桌面呈23°26′的交角,這就是黃赤交角的直觀體現。

4.地球公轉週期及歲差

地球繞太陽公轉一週所需要的時間,就是地球公轉週期。籠統地說,地球公轉週期是一「年」。因為太陽週年視運動的週期與地球公轉週期是相同的,所以地球公轉的週期可以用太陽週年視運動來測得。

地球上的觀測者,觀測到太陽在黃道上連續經過某一點的時間間隔,就是一「年」。由於所選取的參考點不同,則「年」的長度也不同。常用的週期單位有恆星年、迴歸年和近點年。

地球公轉的恆星週期就是恆星年。這個週期單位是以恆星為參考點而得到的。在一個恆星年期間,從太陽中心上看,地球中心從以恆星為背景的某一點出發,環繞太陽執行一週,然後回到天空中的同一點;從地球中心上看,太陽中心從黃道上某點出發,這一點相對於恆星是固定的,執行一週,然後回到黃道上的同一點。

因此,從地心天球的角度來講,一個恆星年的長度就是視太陽中心,在黃道上,連續兩次通過同一恆星的時間間隔。

恆星年是以恆定不動的恆星為參考點而得到的,所以,它是地球公轉360°的時間,是地球公轉的真正週期。用日的單位表示,其長度為365.2564日,即365日6小時9分10秒。

地球公轉的春分點週期就是迴歸年。這種週期單位是以春分點為參考點得到的。在一個迴歸年期間,從太陽中心上看,地球中心連續兩次過春分點;從地球中心上看,太陽中心連續兩次過春分點。

從地心天球的角度來講,一個迴歸年的長度就是視太陽中心在黃道上,連續兩次通過春分點的時間間隔。

春分點是黃道和天赤道的一個交點,它在黃道上的位置不是固定不變的,每年西移50〃.29,也就是說春分點在以「年」為單位的時間裡,是個動點,移動的方向是自東向西的,即順時針方向。而視太陽在黃道上的執行方向是自西向東的,即逆時針的。

這兩個方向是相反的,所以,視太陽中心連續兩次春分點所走的角度不足360°,而是360°—50〃.29即359°59′9〃.71,這就是在一個迴歸年期間地球公轉的角度。

因此,迴歸年不是地球公轉的真正週期,只表示地球公轉了359°59′9〃.71的角度所需要的時間,用日的單位表示,其長度為365.2422日,即365日5小時48分46秒。

地球公轉的近日點週期就是近點年。這種週期單位是以地球軌道的近日點為參考點而得到的。在一個近點年期間,地球中心(或視太陽中心)連續兩次過地球軌道的近日點。

由於近日點是一個動點,它在黃道上的移動方向是自西向東的,即與地球公轉方向(或太陽週年視運動的方向)相同,移動的量為每年11〃,所以,近點年也不是地球公轉的真正週期,一個近點年地球公轉的角度為360°+11〃,即360°0′11〃,用日的單位來表示,其長度365.2596日,即365日6小時13分53秒。

只有恆星年才是地球公轉的真正週期。在下面章節中,我們將學習到迴歸年是地球寒暑變化週期,即四季變化的週期,它與人類的生活生產關係極為密切。迴歸年略短於恆星年,每年短20分24秒,在天文學上稱為歲差。

為什麼春分點每年西移50〃.29而造成歲差現象呢?這是地軸進動的結果。

地軸的進動同地球的自轉、地球的形狀、黃赤交角的存在以及月球繞地球公轉軌道的特徵,有著密切的聯絡。

地軸的進動類似於陀螺的旋轉軸環繞鉛垂線的擺動。當急轉的陀螺傾斜時,旋轉軸就繞著與地面垂直的軸線,畫圓錐面,陀螺軸發生緩慢的晃動。這是因為地球引力有使它傾倒的趨勢,而陀螺本身旋轉運動的慣性作用,又使它維持不倒,於是便在引力作用下發生緩慢的晃動。

這就是陀螺的進動。

地球的自轉,就好像是一個不停地旋轉著的龐大無比的大「陀螺」,由於慣性作用,地球始終在不停地自轉著。地球自身的形狀類似於一個橢球體,赤道部分是凸出的,即有一個赤道隆起帶。同時,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太陽中心與地球中心的連線,不是經常通過赤道隆起帶的。

所以,太陽對地球的吸引力,尤其是對於赤道隆起帶的吸引力,是不平衡的。另外,月球繞地球公轉的軌道平面,與黃道面和天赤道面都不重合,與黃道面呈5°9′的夾角,也就是說,地球中心與月球中心的連線,也不是經常通過赤道隆起帶。所以,月球對地球的吸引力,尤其是對赤道隆起帶的吸引力,也是不平衡的。

據萬有引力定律,f1>f2。

日月的這種不平衡吸引力,力圖使赤道面與地球軌道面相重合,達到平衡狀態。但是,地球自轉的慣性作用,使其維持這種傾斜狀態。於是,地球就在月球和太陽的不平衡的吸引力共同作用下產生了擺動,這種擺動表現為地軸以黃軸為軸做週期性的圓錐運動,圓錐的半徑為23°26′,即等於黃赤交角。

地軸的這種運動, 稱為地軸進動。地軸進動方向為自東向西,即同地球自轉和公轉方向相反,而陀螺的進動方向與自轉方向是一致的。

這是因為陀螺有「傾倒」的趨勢,而地軸有「直立」的趨勢。

地軸進動的速度非常緩慢,每年進動50〃.29,進動的週期是22023年。

由於地軸的進動,造成地球赤道面在空間的傾斜方向發生了改變,引起天赤道相應的變化,致使天赤道與黃道的交點——春分點和秋分點,在黃道上相應地移動。移動的方向是自東向西的,即與地球公轉方向相反,每年移動的角度為50〃.29。

因此,年的長度,以春分點為參考點週期單位要比以恆定不動的恆星為參考點的週期單位略短,這就是產生歲差的原因。

由於地軸的進動,造成地球的南北兩極的空間指向發生改變,使天極以22023年為週期繞黃極運動。所以,天北極和天南極在天球上的位置也是在緩慢地移動著。如圖3-24,北極星在公元前2023年曾是天龍座α星,目前的北極星在小熊座α星附近,到了公元2023年,移到仙王座α星附近,到公元12023年,織女星將成為北極星。

由於地軸進動造成天極和春分點在天球上的移動,以其為依據而建立起來的天球座標系也必然相應地變化。對赤道座標系來說,恆星的赤經和赤緯要發生變化,對黃道座標系來說,恆星的黃經要發生改變。但是,地軸的進動不改變黃赤交角,即地軸在進動時,地軸與地球軌道面的夾角始終是66°34′。

在這裡還要說明一下,由於地軸進動而造成的天極、春分點的移動角度相對來講是很微小的,在較長的時間裡不會有很大的移動。所以,我們仍然可以說天極和春分點在天球上的位置不變,恆星的赤經、赤緯和黃經也可以粗略地認為是不變的,以此為依據而建立的星表、星圖仍是可以長期使用的。

5.地球公轉速度

地球公轉是一種週期性的圓周運動,因此,地球公轉速度包含著角速度和線速度兩個方面。如果我們採用恆星年作地球公轉週期的話,那麼地球公轉的平均角速度就是每年360°,也就是經過365.2564日地球公轉360°,即每日約0°.

986,亦即每日約59′8〃。地球軌道總長度是940000000千米,因此,地球公轉的平**速度就是每年9.4億千米,也就是經過365.

2564日地球公轉了9.4億千米,即每秒鐘29.7千米,約每秒30千米。

依據開普勒行星運動第二定律可知,地球公轉速度與日地距離有關。地球公轉的角速度和線速度都不是固定的值,隨著日地距離的變化而改變。地球在過近日點時,公轉的速度快,角速度和線速度都超過它們的平均值,角速度為1°1′11〃/日,線速度為30.

3千米/秒;地球在過遠日點時,公轉的速度慢,角速度和線速度都低於它們的平均值,角速度為57′11〃/日,線速度為29.3千米/秒。地球於每年1月初經過近日點,7月初經過遠日點,因此,從1月初到當年7月初,地球與太陽的距離逐漸加大,地球公轉速度逐漸減慢;從7月初到來年1月初,地球與太陽的距離逐漸縮小,地球公轉速度逐漸加快。

我們知道,春分點和秋分點對黃道是等分的,如果地球公轉速度是均勻的,則視太陽由春分點執行到秋分點所需要的時間,應該與視太陽由秋分點執行到春分點所需要的時間是等長的,各為全年的一半。但是,地球公轉速度是不均勻的,則走過相等距離的時間必然是不等長的。視太陽由春分點經過夏至點到秋分點,地球公轉速度較慢,需要186天多,長於全年的一半,此時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和南半球的冬半年;視太陽由秋分點經過冬至點到春分點,地球公轉速度較快,需要179天,短於全年的一半,此時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和南半球的夏半年。

由此可見,地球公轉速度的變化,是造成地球上四季不等長的根本原因。

地球自轉公轉產生的地理意義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意義分別有哪些

地球自轉帶來 了晝夜更替,地方時的差異,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地球的公轉帶來了四季更迭,晝夜長短變化,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以及五帶的劃分 一樓的答案有些跑題了吧,lz又沒問自轉方向,而且你也沒回答全自轉和公轉的全部意義啊 1利用地球自轉方向判斷極地地區 的東西方向和東西經度。北極地區逆時針方向為東...

地球自轉產生的地理現象及原因地球公轉產生的地理現象及原因

地球自轉產生的地理現象 晝夜更替 由於地球不發光 不透明,在同一時間內,太陽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著太陽的半球,稱為晝半球,為白天。另一揹著太陽的半球,稱為夜半球,為黑夜。由於地球不停地自西向東旋轉,使得晝夜半球和晨昏線也不斷自東向西移動,這樣就形成了晝夜的交替。地球公轉的地理現象 1 晝夜長短...

地球公轉運動產生了哪些地理現象,由於地球公轉運動使地球產生了哪些地理現象

自轉產生的地理現象有 1.不同經度上地方時的不同 2.地球形狀的赤道半內 徑大於極半徑 3.地轉偏向容力 地球公轉產生的地理現象 1.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 2.各地晝長的四季變化 3.近日點和遠日點運動速度的變化 與自轉和公轉都有關係的是 晝夜更替.如果只有自轉或者只有公轉,那麼晝夜更替的週期都是1...